初中末善语讲解·第10课
2023年7月27日
这部论只剩下后面的一些颂词,明天就能讲完,学习完后大家可能会有些受益。这部教言很珍贵,从头到尾全部听圆满的人,以后好好再看一下,用自己的智慧分析,看看你是怎么理解的。如果前面部分没有听到,自己想办法补上,到时有音频。
很多人学了五部大论等显宗、密宗特别多的法,但真正实修时好多都用不上。我们现在通过念六字真言,已经将修行方法拿到手里,这对我们而言很重要。若是一辈子闻思修行,到头来却懵懵懂懂,不知从何处下手,这是一个很失败的状态。
当然,如果你从五部大论一直到密续之间,有些修心方法修得比较顺利,就按照这样去修,也可以用观音心咒来辅助。观音心咒的功德在松赞干布的《玛尼全集》中讲得比较多。
本来昨天想给大家念一个《喇荣课诵集》里面《四臂观音修法》的传承,常住的人以前应该得过,但这次听课的有些人可能没有得到。我们正在学观音菩萨的法门,观音菩萨肯定会参加我们的聚会,也会给予很多加持,所以我把这个传承再给大家念一下。
(堪布念藏文传承)
这个仪轨我能背诵,但很长时间没有念,今天念得不是很顺畅。这是在我年幼时母亲教的,她不懂文字,全部是依靠记忆来背的。她背的《极乐愿文》,基本没有大问题,但《二十一度母赞》与法本似乎有点出入,所以我背的《二十一度母赞》也有这个问题。
昨天讲到,观音菩萨是一切诸佛的总集,六字真言是一切咒语的总集,菩提心是一切生圆次第的总集,所以,要知道一个法门能通达一切法,在“知一普解”的境界中念诵观音心咒。这个偈颂很重要,如果有些人不懂很多经论,平时可以这样念诵和修行。
过两天你们很多人都面临考试,曾经有人跟我说:“我可不可以不考试?如果不考试,我一年可以念一百万莲师心咒、一百万六字真言。考试和看书的时候头痛、身体发麻、心里发慌,如果不参加考试,保证一年念两百万咒语!”
念咒语很好,不过考试也很好吧!虽然考试有压力,但通过考试,也许对你的相续帮助很大。考试前的担心、害怕,这是正常现象,这样的压力能令你的智慧增上。如果实在考不好也没关系,历史上的一些著名人物,考试的成绩经常不太好,但后来对社会的贡献很大。包括佛教团体中,有些人在学习阶段考试成绩不是很好,但后来弘法利生的事业很广大。
念咒语也很好,但最好还是参加考试。其实应该很开心地面对佛教团体中的考试,我们无始以来做过很多事情,但很少有机会对三世诸佛菩萨作法供养,所以,哪怕没有及格也算是一分供养吧!如果很虔诚地供养,生生世世都非常有意义。
接下来讲今天的内容。
三、末善妙语:出离轮回的决心
《初中末善语》分三个部分,前面讲了让大家发出离心的道理,中间讲大乘的见、修、行,今天开始讲第三层内容,主要也是让大家真正对轮回生起出离心。这也分了几层内容:劝诫放下世间俗事,劝勉大家精进修行等。
劝诫放下琐事
所作何用轮回因,且观诸行无实义,
今当安住无作中,放下诸事诵六字。
此偈主要是讲身体上的行为没有意义,劝诫我们放下世间无义之事,好好念咒语。一辈子做生意、赚钱、成家立业、结婚生子等,一切所作所为到头来也没什么用,当你离开这个世间时,这一生所做的许许多多的事情都没有什么实在的意义,只不过是沉溺轮回、不断流转的因。
不仅仅是人类,有时看到蚂蚁窝里的很多蚂蚁白天也在忙忙碌碌,地下的蚯蚓也在寻找土粉解决温饱,天空中的鸟类也在不断地寻觅果腹之食,水里的鱼类也在寻找食物维持自己的生存……但最终无常到来时,一切行为只是暂时维护我们的躯体而已,除此之外没有太大意义,尤其对来世没有意义。
所以,当下就要看破放下。其实很多事情做也做不完,你就去一个寂静的地方闭关,然后于无作中安住,念诵六字。
我曾经讲过一个公案:清朝有位老妇女原本挂碍的事情特别多,后来遇到一位法师对她说:“你应该看破一切,放下琐事,一心念佛。”于是她依教奉行,再有什么事情问她的话,“我不管,我不管,我不管……”人们称她为“百不管”,全部放下,一心一意修行,往生净土。
很多人在早年时为事业奋斗,为家庭忙碌,但如果你没有很好地修行,最后所有的业果还是要自己背。不如在没有离开人间之前,稍微调整一下自己的行为,放下世间各种琐事,真正地安住下来,一心一意地念诵六字真言。
有些人年轻时为世间之事努力拼搏,到晚年时就一直念诵观音心咒,以修行来度过人生最后的时光。我们家乡有些在家人,“文革”期间,发疯了一样地诽谤三宝、杀生,做了很多不如法的事情,后来醒悟了,晚年不与任何人交往,不出去吃饭、应酬,选择一个寂静的地方,天天拿着转经轮,念“嗡玛呢巴美吽”。
主要是看自己有没有决心。有些人口头上一直说,但到死的时候也放不下来;有些人说放下就能放下,不会顾虑很多。其实只要自己能放得下来,你的子女、弟子、领导,谁都无法阻碍,任何事情总是有办法。有些人可能从事业当中逃出来了,但又忙于另一件事,这样没有意义。如果真的要修行,所有事情都要放下,如《当日教言》中云:“无忙完事去修法,念时疾行当日瓦!”轮回中的琐事没有忙完的时候,现在该去修行了,当你产生了想去修行的念头时,一定要立即去行持!
以后如果被迫地放下,比如得了严重的疾病,已经到了生命的尽头;或者变成了残疾人,无法行走;或是癌症晚期,知道自己命不久矣,只剩下日落前的一抹余晖,那就把这点时间利用起来,多念些咒语。
每个人应该想好,也不是讲了一部论典以后,明天就要放下来。有些法师以前做梦也想当堪布、堪姆,刚当上时觉得很伟大,感觉特别好,但开始带班后,发现也不是那么幸福,来自上面的压力、下面的压力、讲课的压力……就像世间人结婚前特别向往婚姻生活,婚后时间一久也没什么感觉,甚至更痛苦。所以,有些堪布、堪姆本来出离心就比较不错,因为平时比较累,管理人很辛苦,听到这里,也许会想:“我什么时候能请假,到一个寂静处去念‘嗡玛呢巴美吽’多好。”
但我觉得讲经说法比这个功德大。所以自己在生命中遇到再大的困难,也尽量不放弃。如果实在没有机会,那就念点咒语,做点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事情。因此,希望在座的一些法师,包括有些年轻人,现在不要放弃闻思,目前有这样的机会特别难得。
所说何用闲碎语,且观无聊生散乱,
今当安住无言中,彻断言说诵六字。
从小到现在,我们许许多多的闲言碎语都没有多大意义,不仅没有意义,而且非常无聊,产生种种散乱。凡夫人在一起时,经常喜欢说离间语、粗恶语,以及各种诽谤的语言、无稽之谈的绮语,这些语言只会增长贪嗔痴。
莲花生大士曾经说过,喜欢胡言乱语的人,开玩笑的话别人会当真,说真实的语言别人以为是开玩笑,所以,闭口寡言最为妙。
《开启修心门扉》中,乐索巴格西说过:作为三宝弟子,不必讲很多没有意义的话语,如果有一把锁将嘴巴锁上多好,实在是需要的时候,例如吃饭时打开一下,平时把它关上。
有些人的语言很无聊,而有智慧人的说话很有分寸、很有意义,这种情况下说多一点也可以。平时说话太多很浪费时间,有些人打电话聊天时,不讲佛法、修行、人间的真理等,讲一大堆烦恼、痛苦。
这与自己的内心也有关系。若是遇到文殊菩萨,跟文殊菩萨聊天,确实自相续中会增长很多智慧和慈悲;如果跟提婆达多聊天,他就天天诽谤佛陀。
巴菲特在遇到朋友们闲聊时,就经常说“我有事,我头痛,我不舒服”,然后自己去看书,因为书中有真理。
这里讲到,应该在没有任何言语中安住,“彻断言说”地精勤念诵六字,语气很坚决。
汉地古德也说:“少说一句话。多念一句佛。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少说废话,多念“阿弥陀佛”“嗡玛呢巴美吽”,打死自己的妄念,法身才能复活。每个人本来具有佛性和法身,可是被各种显现蒙蔽了。
有些出家人、修行人已经禁语很多年了,有十年没说话的,有五年没说话的,需要沟通时用文字写一下。但最好不要用手机发信息,否则一直发来发去,不如直接说话好。
不过,绝大多数人完全不说话可能有一定困难,可以在念经、开法会,或平时闻思时尽量止语,即使无法避免跟人聊天,也不要说很多废话,耽误很长时间。
我并非针对哪一个人,包括我自己在内也是经常跟人闲聊,尤其是比较熟悉的朋友,但过一会儿就后悔,又浪费了半个小时、一个小时,这个时间我能念好多咒语。当然,跟有境界的人一起聊天,对自他帮助很大,他的一些建议特别有建设性;与自己差不多的人聊天,可能相互无利无害;如果跟不如自己的人聊天,弄不好会被带下去。
每个人都这样吧,你的朋友,不管是好朋友还是坏朋友,一定会影响你。人与人之间交流、沟通,主要是通过语言,语言对人的影响非常大。尤其是现在这个时代,我们的正知正念全都被抖音、快手等各种碎片文化摧毁了,视频上、音频上,各种似是而非的语言听起来好像有道理,但实际上你所有的时间都被耽误了。很多修行人以前整天念诵、禅修,特别精进,现在一有时间就忙着玩手机。
二三十岁的年轻人我觉得情有可原,因为他们自己的主观见解相对而言不是那么坚稳,但很多中老年人,包括我在内,看一下手机、看一下电脑,很多时间就虚耗了。所以,一般在闭关、禅修时,尽量不接触手机,这是最好的。
现在学院各个班把手机都收回来,其实这对非发心人员来讲非常重要。当然,发心人员只能牺牲自己,如果所有的人什么都不做,那可能我们会饿死、冻死,根本无法维持下去。
因此,到一定的时候要“彻断言说诵六字”。
去有何用疲惫因,且观漂泊离法理,
今当独自安心住,悠然放松诵六字。
有些人今天去成都,明天去重庆,后天去北京,经常跑来跑去;有些喜欢去藏地的这个地方、那个地方,去各个寺院拜上师、参访、参学,一会儿去拉萨,一会儿去青海,一会儿去果洛……如果你是真正参学的云游僧,一般来讲是可以的,但作为修行人来讲,你跑得太多,心就随之而散乱,最后成为疲惫不堪的因。
有些爱闻思的人,出去了几次,好像看得多、见得多,回来以后不愿意安住下来闻思了,不看书,也不恭敬法师了。按照这样观察,四处漂泊实际上离真正的法理越来越远。以前有些堪布、堪姆跑得比较多,最后十年、二十年间连一个偈颂都没有给别人讲过。有时我觉得很可惜,当年跟其他人相比智慧很不错,但后来因为漂泊的原因,连一堂课都没有讲。
所以,不要四处去得太多,应该独自坐下来,让自己的心安住在悠然和放松的状态中诵六字真言。
以前藏传佛教的很多大德也说“走破鞋子不如坐破垫子”,你到处跑,换了一双旅游鞋,又换了一双皮鞋,不如安坐在一个地方。不过我两个都有,前十年我去过很多地方,换了好几双鞋子,也坐破了好几个垫子。我不是说妄语,有些老和尚是知道的:“你这个又破了,要把它扔掉吗?”我说:“不扔不扔,坐破垫子很重要,以后放在纪念馆留作纪念。”
记得在虚云老和尚的《年谱》中讲到,他在年轻时到处云游、参学,去各个地方听法,去过藏地,也去过尼泊尔、印度等国家。后来晚年时他说很后悔,当初应该好好禅修、好好修行。虽然他接近圆寂时还在写书,但仍然是以禅修为主。所以,虚老也说过,年轻的时候跑得比较多,有点后悔,当初应该静下来好好修持。
有些佛教徒今天在俄罗斯,明天在乌克兰,后天在孟加拉国,一天一个地方。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到处去看一下也有必要,但路上来来回回很累,如果自己原有的菩提心和出离心慢慢留在这些国家和地区,回来时除了买些世间的纪念品以外也没有得到什么,是否有必要也不好说。
从世间角度来讲,云游天下也很有意义,现在世间很多名人在介绍自己时会说“我去过多少个国家,去过多少个城市,见过什么伟大的人物”,口口声声赞叹自己,这样也可以。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在自己的晚年很好地禅修、念六字真言很重要。
华智仁波切特别强调念六字真言,到处弘扬六字真言的功德,别人供养他的金钱全部都刻玛尼石。
我从2008年开始,有些超度的、供养的钱全部拿来刻玛尼石,现在已经有十几年了。我们朵芒的玛尼石堆,是由钦则益西多杰选址并建立,后来很多高僧大德都开光加持过。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时,我们家住在玛尼石堆附近,有一天突然接到通知说“明天这个玛尼石堆要摧毁”,要求我们也参加。我们家只好连夜把帐篷搬到别处。
第二天,我跟几个小朋友悄悄从柏树林下去看。到了中午,来了几百个人,大多是藏族人,把原来石头上刻的玛尼、佛像,用斧头、铁锤全部砸碎,下午他们就离开了。那时的人心完全着魔了。然后我们走下去看,很多石头上刻的菩萨的头像,以及石刻的《大藏经》都没有了,还是很令人伤心的。这是一个时代的厄运,后来又慢慢恢复。
以后如果有人去朝拜,可以转绕朵芒的玛尼石堆。“玛尼喇嘛”班玛斯德曾经说过,如果转绕它一次,有十三亿观音心咒的功德。玛尼喇嘛以前来朵芒开法会时,看见人们正在堆玛尼石,玛尼喇嘛说地点要往上一点,“再稍微上一点,再稍微上一点……”当时的情形拉雪堪布记得很清楚,他说那时他还很小。前两天我问了,现在有七十几个人每天白天都在刻玛尼。不管在任何地方,如果刻有玛尼,我们也下来顶礼、转绕、供花,有非常不可思议的功德。
六字真言的功德确实非常非常大,有些禅修的人好像看不起念咒语,这其实不好。禅修是上等者,但对于中等者和下等者来说,念咒语、磕头、转绕等世俗的善根也很重要,我们不能轻视。否则,自己禅修好一点,就开始呵斥所有拿念珠的弟子:“你拿什么念珠啊,拿什么法本啊,安住就可以了,安住就是胜义谛的法相。”对某些人来讲,安住确实是胜义谛的境界,但对有些人而言,怎么安住也安住不下来,不如多念一些咒语,这个功德不可思议。
法王的传记中讲过,法王如意宝一生念了九亿多咒语,很多字的长咒也有,一个字的短咒也有。原来我们几个人写法王传记时,法王已经念了九亿多,接近圆寂时念了多少不知道。法王一生念了这么多亿的咒语,说明对念咒非常重视。法王71岁圆寂,那每天要念多少咒语才能完成九亿遍?
所以,我们以后不能忽略这些世俗的善根。有些人懂一点禅修就排斥念咒语,你自己可以安住,但别人不一定全都有你这样的境界,如果不念咒语,他们禅修抓不到重点,又没有念咒语,到头来什么功德都没有,修行就很失败。佛陀循序渐进讲了不同法门的原因也是如此。
食有何用不净因,且观贪食无厌相,
今当享用禅定食,中断饮食诵六字。
从小到现在每天都在吃,但即使再美味、再丰盛的食物,吃下去几分钟以后就变成不净粪的因,过了一夜以后完全变成了不净粪。龙猛菩萨在《大智度论》中说:“入口食之,即成不净。”吃进口里以后,当下就变成不净之因。现在稍微有点条件的人,特别热衷于谈论美食,尤其是亚洲个别国家的民众,非常讲究饮食,每餐要做多少样菜,一下午的时间就消耗在厨房里、餐桌上。有些人晚上还要吃夜宵,吃得太多也不是很好。西方人的饮食相对比较简单,一份三明治或比萨,一杯咖啡。
《法苑珠林》中讲:“噉食太过人,身重多懈怠。”如果特别贪著食物,那身体就会很沉重,想睡懒觉,整天醒不过来,做任何事情都没有兴趣。现在有些世间人经常宣传吃肉怎么好,边吃边直播,看起来有点反胃。当然,人活在世界上一点都不吃、全部都像初劫的人一样以禅定为食,也有一定困难,但饮食要适当,不能过于贪著。
《大智度论》中讲过一个公案:爱酪沙弥特别喜欢吃奶酪,不管到哪里去都天天想着它,可能是一种习气吧。由此习气和业力所牵,爱酪沙弥死后转生成奶酪瓶中的一只小虫。他的上师是位阿罗汉,阿罗汉通过他的智慧观察到了小徒弟的去处。于是,他在僧众分奶酪时说:“慢一点,不要伤到我的小弟子爱酪沙弥。”众人好奇地问:“这明明是一只虫,为何说是爱酪沙弥呢?”他的上师讲述了事情的前因后果,并且轻轻地把它拿出来,让它过来,这条虫当时有感觉。
有些人整天想着吃什么,包括佛学院当中,有些男众和女众稍微有点钱,不爱闻思,天天都讲吃的、讲养生,说明自己闻思很差,吃得很不错。偶尔两三个月跟朋友们聚一下,吃得好一点,这样也可以。吃火锅要花很多时间,简餐比较好。我原来也提过一次,有个别人反映:今天某人又在吃火锅,明天他又在吃火锅……好像是专门到喇荣来吃火锅的,而且据说这些人经常东南西北地聊天。身边的人看起来对你很好,但实际上每个人带着不同的眼睛“拍照”,看你的行为、你的爱好、你的修行,身边的人可以说都是“警察”。
所以,能享用禅定的美食当然很好,如果实在没有办法,那就稍微少吃一点有营养的、养生的食物,每天都特别执著饮食没有什么意义。我认识的有些人,一开口就“这个不能吃,那个能吃”,天天讲食物和药品,不讲佛法,好像是饮食宣传员一样,这样也不太好。我们不能不吃,但要尽量少吃,或者食用清净的食物,多念观音心咒。
思维何用迷乱因,且观妄想不成真,
今当看破此现世,彻断挂碍诵六字。
经常胡思乱想没有用,这就是迷乱之因。“思虑之害甚于酒色”,特别爱思虑、分别念众多的祸害,超越了美酒和美色,危害极大,是让人转生到轮回的因。其实很多妄想并不能心想事成、梦想成真,现实不一定如你所愿。
当然,作为佛教徒,该想的有些事情也要想,法王如意宝以前说过,佛法方面闻思修行的计划要考虑。如果一直想些根本不能实现的事情,就变成了《大圆满前行》中讲的月称父,想着想着,自己当场就死了。
藏地有个故事:以前有一个人和他的儿子一起在山顶种荆棘树,路人问:“你种荆棘树有什么目的呢?”他说:“我看到羊群会从这边经过,这些荆棘树长出来以后,羊群路过时,羊毛就会被荆棘刺挂住,这样我就能拿到很多羊毛,然后将这些羊毛制作以后我就有很多钱,到那时我就买一匹马,这个马肯定会生小马,这样我就能过上富裕、幸福的生活。”
这时,他的孩子兴奋地说:“那个时候我要骑小马!”父亲说:“你很调皮,不能骑我的小马。”说完生气地打了他一巴掌,儿子当场死了,他的荆棘树也没有种成。
虽然这只是一则寓言,但我看现在有些企业家对未来的打算也与此类似:“我应该做个什么投资,将来会如何发展,这时我的利润是多少,我对社会做什么,对自己做什么……”一直有些梦想,但他的梦想只有好的方面,不好的方面从来都不考虑,其实这样的妄想也很难成真。
有些人妄想特别多,想象力很丰富,分别念非常重,自己也很痛苦,是的、不是的,真的、假的……经常沉溺在苦恼当中。稍微有一点点事情冲击到他脆弱、敏感的神经,就非常痛苦,好长时间缓不过来。
因此,应该放下许许多多不可实现的、不切实际的胡思乱想,看破现世,然后“彻断挂碍”,像前辈的禅师们一样,当下立断一切分别念,安住在禅定的境界中念诵六字。如果你实在不懂什么是禅定境界,那就不要有太多妄想,保持心很清净的状态。
这个教言对终生修行的人来讲很好,但不是说在弘法利生方面不要有计划,不要有梦想,不是这个意思。此处主要是讲断除自私自利的世间八法,如果你断除私欲、一心利他,还是需要有些规划、想法、梦想。在利益众生方面若是没有高瞻远瞩的规划、蓝图,可能寸步难行,很难行持利生的事业。
就拿我们学院来说,如果所有的人什么都不想,大家的住宿、饮食都有困难。我们现在的住宿楼、教学楼、经堂、公路、电力等,都是依靠自己的能力,在后来被治理整顿中修出来的。如果什么事情都不想,都不努力,就这样坐着,我们上课都很困难,哪有现在这样听闻大乘佛法的快乐日子?确实,人有时需要多想想。
《学集论》等诸多经论中说,如果是利益他众之事,分别念越多越好;如果是自私自利之事,分别念越少越好。这确实很重要。利他不叫散乱、不叫无聊,如果真正能利益众生,那做的事情可以多一点,很多菩萨白天晚上都是忙于利他。但如果没有这样的远大志向,就不要有各种挂碍,无挂碍、无痛苦,安住自己的境界中,居住在自己的世界里念六字真言。
以前藏地的很多人也是这样,我在一边讲的时候,脑海中一边就浮现出了很多老年人的面孔。阳光照耀大地时,老人们拿一个牛皮垫子,到外面院子里开始念观音心咒,就这样很清净、安详地度过晚年。当时宗教政策还没有开放,但很多人在临终时确实瑞相纷呈。所以,如果没有很多琐事,就看破现世、彻断挂碍,多念观音心咒,对自身确实很好。
财富何用贪财心,且观所积遗留相,
今当断除我执贪,舍勤积蓄诵六字。
财富也没有什么用,贪著财富的心也没有用,为什么呢?你可以观察,你辛辛苦苦积累的财富,到头来全部会留在人间。寂天菩萨也说“积护耗尽苦”,财富在最初积聚、中间守护、最后耗散的过程中,充满着无边无际的痛苦,但能带来的利益却很少。
《毗奈耶经》中云:“未得财时起贪爱,求不得时生苦恼,设得财物贪不息,故知财利招无利。”没有得到财富时会起贪爱,求不得的时候也很苦恼,假设得到了财物,你的贪欲还是会不断地增长。
所以,财富带给我们的并不是快乐,也不是真正的利益。看起来好像赚钱很好,这是一个机遇,是一种成功,但实际上到最后可能成了一种障碍。人一旦有了钱财,自相续不知不觉就有非常大的傲慢心,有了傲慢的话,善根的功德不可能存留。因此,应该断除我执的贪心,舍弃精勤积累、储蓄财物的所有念头,好好地念六字真言。
当然,如果一点积蓄都没有也很困难,现在年轻人积累财物的很少,也许是受到西方人的影响,很多人都变成“月光族”。由于没有积蓄,前几年疫情期间,好多人的工作又受到影响,结果房贷、车贷还不上,最后房子等被银行没收,这种状况很可怜。包括我们藏地,现在可以先在网上买车,以后定期付款,很多年轻人认为我现在没问题,但后来根本付不上。所以,作为在家人,有一部分积蓄也有必要。
我以前也讲过,有的家庭当中,先生和太太各自赚的钱互相保密,银行卡的密码也不让对方知道,但其实人死后,家人用死亡证明、身份证,一样可以取出。有些人的家属很惊讶,他一辈子都说“没有钱、没有钱”,结果死后一看,银行里还是存了很多钱,活着的时候不舍得用,死后都给别人用了。
钱财方面应该提前做好准备,写好遗嘱。现在这个时代,修行人还是要留一些钱财,不能全部处理了,这里做供养、那里做功德,最后自己连修行的资粮都没有,也很可怜。
佛典中说有钱很痛苦,有一条茶叶就有一条茶叶的痛苦,有一匹马就有一匹马的痛苦,但没有钱的痛苦和有钱的痛苦比较起来,没有钱更痛苦。所以,留一点钱是对的。
不管怎么样,有钱没钱不是很重要,主要是看你是否有贪著。当然,至少要给自己留一个简单的资具,作为修行的助缘,然后尽量念诵六字真言。
睡眠何用愚痴性,且观悠闲人生尽,
今当发起精进心,昼夜无散诵六字。
睡得太多也没有什么用,只是增加愚痴的本性。你可以观察,很多爱睡觉的人,悠闲人生就这样到了尽头。所以,要发起精进心,在昼夜都不散乱的状态中诵六字。
不过有些人是失眠,天天吃好几片安眠药也睡不着,现在这个社会能睡着的人比较幸福。一点不睡可能有点困难,睡得太多也不行。假如一个人一天睡8个小时,活到60岁,人生的三分之一,也就是20年是在睡眠中度过的。像我的话,现在睡眠不太好,以前还可以,平均下来应该是每天6个小时左右,我现在六十来岁,如果按60岁来算,人生的四分之一,也就是15年是在睡眠中度过的。
萨迦班智达在格言中说,短暂的人生,一半是在睡眠中度过的。不过一半可能没有。有些爱睡觉的人,平均每天睡9个小时,假设活到60岁,有多少时间在睡觉?原来有位世间领导叫阿拉法特,他说:“我不敢刮胡子,否则,我一生就会有7年的时间耽误在刮胡子上。”
睡眠是愚痴心,这样的愚痴心很不好。因此,应该发起精进心好好修行。我们藏地很多修行人,从早上起来到晚上睡觉之间一直念诵“嗡玛呢巴美吽”,早起晚睡地念诵。
传承上师们也经常说,一点不睡可能不行,睡觉时要狮子卧,观想心间有红色的四瓣莲花,在这个中间观想一尊拇指大小的红观音,观音菩萨发光普照整个器世界和有情世界,在这样的光明中入睡,能认识梦境、遣除违缘、修行增上等,有很多功德。
所以,睡还是要睡,但临睡前要有正知正念,早上起来后第一句就是“嗡玛呢巴美吽”,或者“嗡班匝儿萨埵吽”,不是糊里糊涂地马上打开灯玩手机。一般来讲,临睡前、早上醒来后大概半个小时之内最好不要看手机,现在很多人的说法,早上刚醒来时眼睛比较脆弱,如果看手机屏幕,对眼睛损害特别大。晚上睡之前最好也不看手机,这段时间最好是禅修、念一些咒语,如果每天养成习惯,那确实很有意义。这应该能做到,并不是特别难。
劝勉精进修行
无暇无暇无暇住,死主骤至该何为?
今当立即修正法,当下速疾诵六字。
这里讲修行的迫切性。现在没有时间行持世间八法,否则,如果死主突然来临,那该怎么办?应当立即修持正法,当下迅速地开始诵六字。
世间好多人真的没有无常观,包括有些在学院待了很长时间的人,从平时的所作所为能看出,无常观确实比较差,根本不会说“无常、无常”,时时都没有这样的观念,这很可惜,是修行不成功的表现。
如果没有很好地修行,死主魔王什么时候到来很难说。我们前年学的《地藏经》中说:“无常大鬼不期而至。”早期我经常引用这个教证。
《百喻经》中云:“今日营此事,明日造彼事,乐着不观苦,不觉死贼至。”今日做这件事,明天做那件事,一直贪著世间琐事,不观轮回痛苦,不观死亡无常,在不知不觉中,死亡大贼突然就来到你的面前,那时你一点权力和把握都没有。所以,我们确实需要观修死亡无常,这是所有修行要诀当中最重要的。
《正法念处经》中也说:所有的修行当中,观修死亡无常最重要。所以“今当立即修正法”,不要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一直拖着拖着,到最后死主来临时,就再也没有修行正法的机会了。
《涅槃经》中讲到了释迦牟尼佛涅槃前的最后教言:“汝应当知,一切诸行,皆悉无常。”弟子们,你们应该知道,一切诸行全是无常的。
“无暇无暇无暇住”,大家有没有一种“什么都是无常”的概念?比如今天到了某地,“这是无常的,我明天会不会离开人世?”以前噶当派的大德们对无常非常重视,讲法时会想:“这个法不知道能否讲完,可能在没讲完之前就会死亡吧。”出门时会想:“我可能回不来吧。”如果任何时候都有死亡无常的准备,那我们的修行一定会有进步。
《正法念处经》云:“智者常念死,无有逃避处,念死最殊胜,诸念无与等。”智者们经常观死亡无常,在死亡来临时无有任何逃避处,即使逃到悬崖、大海、虚空、森林等处,也无法避免死亡,这样死亡无常的观念,是世间最无与伦比的修行。最关键的是,在死亡时,只有正法才有用,除此之外,世间的名声、财富等,一切的一切都无济于事。
如今,我们值遇了大乘佛法和殊胜的善知识,每天都要在修持善法中度过,这样很幸运。大家也不要很痛苦,如果其他修行都不会,那就时刻忆念“一切都是无常的,一切都是空性的”,同时多念观音心咒。
今天下午在翻译龙猛菩萨的《菩提心释》时,其中一句是这么翻译的:“知此诸法空,业果可以避,稀奇更稀奇,稀有更稀有。”在释迦秋旦的注释中,业和因果的所依并没有怎么讲,我最近发现荣敦巴的注释中讲得比较清楚,他问:“如果诸法是空性,那业因果怎么合理呢?”龙猛菩萨是这样回答的:“如果你知道诸法是空性,那么善的业和果都是依靠它,就像阿赖耶,有了阿赖耶,业因果才合理,所以稀有当中更稀有。”这跟我们以前的解释方式有点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