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末善语讲解·第1课
华智仁波切·造论
索达吉堪布·译讲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酿杰钦布作丹涅美样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荣内门兰钦波阿嘉达 尔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阿灿图协么多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敦巴特杰坚拉香擦洛 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顶礼法王如意宝:
内钦热沃贼诶样堪色 自大圣境五台山
蒋华特杰辛拉耶拉门 文殊加持融入心
晋美彭措雅拉索瓦得 祈祷晋美彭措尊
贡觉多巴破瓦辛吉洛 意传加持得证悟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2023年7月10日
今天为大家简单讲解华智仁波切所造的《初中末善语》,副标题叫“亲证见修行之心宝”。
此教言我们在2004年法王圆寂后讲《大圆满前行》时讲过,当时讲了9节课,使用的是其他人翻译的版本,叫《正士修法心语》。这次我又重新翻译,翻译完后想给大家简单讲一下。
这部教言在国外也很受重视,顶果钦哲仁波切1984年曾在印度讲过,1986年在尼泊尔协庆寺讲过,同年7月份在法国讲过,后来将这三次讲述的教言汇集成册,莲师翻译小组将其译成了汉语、英文等,很多行人也特别喜欢依靠这样的教言来修观音心咒。
传讲之因缘
对学过五部大论的人而言,这部教言比较好懂,其中讲了很多六字真言的功德及观修方法,我个人而言特别喜欢。考虑到可能还有其他人也需要此类修行教言,加上去年给大家讲过《大乘宝王经》,各位应该对观音心咒“嗡玛呢巴美吽”生起了极大的信心,很多人还需要进一步巩固,信心来之不易,不要让它丢失,因此这次是以这样的心态为大家传讲。
现在整个世界同时蔓延着许许多多不吉祥的争论,瘟疫、战争、饥荒等各种外在的天灾人祸频频发生,众生内在充斥着各种贪嗔痴的烦恼,在此内忧外患之时,作为佛教徒,应该唯一祈祷上师三宝。尤其是在末法时代,通过祈祷观世音菩萨,无论是自身的违缘,还是外在世界的种种不吉祥之事,都可以销声匿迹。
所以,如果以比较清净的心学一遍,很多人可能会生起一些前所未有的信心和定解。
在座各位听一堂课非常不容易,如果没有什么特别重要的事情,要尽量将本论听圆满。这部教言的内容不算特别多,只有82个颂词,我自己认为这是非常殊胜的教言,不知道大家学了以后会有什么感觉。就像世间人将自己认为非常好的产品推荐给别人,有人觉得很好,有人觉得一般,众说纷纭。每个人的信心不同,众口难调。
其实我也如同下面华智仁波切所讲的一样,讲法的资格、法相确实不具足,但我个人是以非常纯洁、善良的心来给大家提供此教言,哪怕只令一个人的信心稍有增上,我的付出也十分值得。于此浊世,在茫茫人海中遇到佛法确确实实不容易,我们信心的力量如此微弱,不堪一击,稍微碰触一下马上就破灭了。所以,在这样的时代,每个人应该互相帮助。
由于各方面的原因,现在无法通过网络传讲,在座有因缘的这些人,希望你们认真学习。每一个偈颂到底说了什么?你个人是否有收获?能否对利益众生方面起到帮助?或者从理解出世间佛理、世间真理方面,能否得到一些启发?在这些方面大家应该很好地去思维。
听闻之心态
在听课的过程中,大家应该认真,不要三心二意,或者只是表面上听一下,这样不如不听法好一点。听佛法时如果带有傲慢的心、不清净的心、恶心等不如法的心态,对自己也不利,因为听法的行列中,不仅有人类,还有很多天龙夜叉、各种非人,如果有个别人不如法听闻,他们也看不下去,会用他们的方式来惩罚你。这方面的故事比比皆是。
华智仁波切在《大圆满前行》中将闻法规矩讲得比较清楚,大家应尽量调整自己的心,以清净心、恭敬心、欢喜心与难得心来听闻。
其实,如今讲闻佛法之因缘的确十分难得,以前我们长年累月讲很多课都没有这么难,现在讲一节课或听一节课都很不容易,将来大环境还会如何变化也很难说。
下面我们看一下华智仁波切的《初中末善语》,这个教言字面上比较简单。
“初中末善语”,即初善妙语,最初的教言;中善妙语,中间的教言;末善妙语,最后的教言,后面会具体解释。此教言的副标题——“亲证见修行之心宝”,即能亲自证悟最高见、修、行的心宝语言,特别珍贵。
作者之功德
作者华智仁波切,也是《大圆满前行》的作者,19世纪最伟大的上师之一。在顶果钦哲仁波切的注释中说,当时华智仁波切在汉藏交界的一个偏远山洞里闭关时,经一位十分忠诚的弟子劝请后,尊者给弟子以教言的形式造颂。华智仁波切颇有文采,本论的藏文词句非常优美,但翻译出来的效果并不十分令人满意,可能是两种语言的风格、文化不同所致吧。无论如何,原论的意义应该是表达出来了。
蒋扬钦则旺波曾造过华智仁波切的祈祷文:“外相佛子寂天尊,内相成就夏瓦热,秘密圣者观世音,无畏法王尊前礼。”大家在祈祷华智仁波切时,也可以用这个偈颂。
此祈祷文是如何评价华智仁波切的呢?外在是寂天菩萨的化身,在他的传记当中也讲过,他每次讲《入行论》时都会出现入行论花,具有寂天菩萨的转世瑞相;内在是印度八十四大成就者之一的夏瓦热尊者——当时印度非常著名的大成就者;秘密是圣者观世音,即观世音菩萨的化身,原偈颂当中是“痛苦自解脱尊者”,“痛苦自解脱”是观世音菩萨的异名。华智仁波切的名字叫晋美秋吉旺波,又称无畏法王,按照这个祈祷文来说,他与寂天菩萨、大成就者夏瓦热和观世音菩萨三者无别。
华智仁波切确确实实是一位大菩萨,仅仅是《大圆满前行》这一本书,就被翻译成汉文、英文等许多文字,度化众生的威德力不可思议。若非大圣者,想要起到全球性的影响绝无可能。
有些上师真是非常了不起,平时我们在修行过程中,经常祈祷很重要。无论人在何处,诸佛菩萨的加持不分远近,但若是祈祷者自己的信心不够,就很难与圣者建立联接。
祈祷三宝的确很重要。与此同时,无论是对哪位尊者祈祷,或是对传承上师祈祷,都很重要。上等修行人,恒时不会忘失祈祷三宝、祈祷上师;中等修行人,开心的时候、天气比较好的时候,或者吃得比较满意的时候会祈祷;下等者的生活基本上跟修行没有什么关系,跟平常人一样过日子。
也许很多人把自己定位为“那我是下等人”,就愈发不祈祷。我并非将人群分为上中下等,但从修行的角度确实可以分为三等,如同《俱舍论》《现观庄严论》中将智慧次第分为上中下三等一样。不仅如此,禅定也分为上中下三种,甚至再分有九种、二十七种等不同的分类。
三宝之功德
下面讲真实的祈祷。
顶礼观世音菩萨!
首先顶礼了观世音菩萨,虽然作者与观世音菩萨无二无别,但在显现上,为了让我们后学者好好学习观音法门、祈祷观音菩萨,所以如是做了顶礼。
名号一滴之甘露,落入耳间累世中,
充满法音稀三宝,彼尊赐予诸吉祥。
依靠祈祷三宝来加持我们众生。祈祷三宝有什么作用呢?听到佛、法、僧三宝的名号,相当于一滴甘露水落入了耳间,在多生累劫、生生世世中充满此法音,最稀有、吉祥的三宝尊,赐予我们大家诸般吉祥。
三宝可以用“尊”来形容,比如:皈依佛两足尊、皈依法离欲尊、皈依僧众中尊。如果与三宝结上哪怕一点点缘,那多生累劫都不会堕恶趣,获得善妙吉祥。所以,三宝名号的功德确实非常不可思议。
也许有人会想:我皈依佛,或者遇到三宝、学习佛法是偶然的。事实并非如此。大家不要认为,我们即生与三宝结缘是很简单的事情,世间考上什么大学,或者中了什么奖,或者得到什么样的钱财,此类缘分与值遇三宝的缘分完全无法相提并论。
虽然许多人在最初遇到三宝时不懂什么,但这种因缘实际上非常殊胜,就像《千佛因缘经》中所说,现在的贤劫千佛当初连三宝的意思都不懂,其时他们是一千个童子,有一位国王是佛教的信徒,他设有学堂,堂内有出家人宣说佛法,这一千个童子刚开始都不知道什么叫三宝,后来依靠种种因缘,五十一劫的罪业全部得以清净,命终后转生到天界,逐渐成了现在的拘留孙佛一直到最后楼至佛之间的贤劫千佛。最初的因缘是这样的。
所以,三宝确实能给你生生世世带来吉祥、安乐、富饶,具有这样的功德。
马鸣菩萨的《大庄严论经》中云:“虽无诸珍宝,及以资生具。能信三宝者,是名第一富。”即使既无珍宝,也无资具,只是对三宝具有虔诚的信心,此人在这个世界上就可以称为第一富翁。所谓的世界首富、亚洲首富、国家首富、城市首富,在世人眼中看起来很了不起,而身无分文的人看起来特别可怜,但实际上如果你对三宝有虔诚的信心,那么生生世世都是最有福报的人。
《三宝感应要略录》中也说过,即使对三宝产生稍许信心,三世的罪障都能得以消除,有很多功德。
因此,大家千万不要觉得今天遇到三宝是一个偶然的机会,学也可以,不学也可以,这是一种不成熟的心态。
无论你是出家人、居士,或是刚刚皈依三宝的初学者、初来道场的佛教徒,一定要在有生之年保护好自己的这颗真心,这确实是百千万劫当中最难得的。为了保护这颗心,应该依止善知识,多学习佛法,并通过苦行等各方面来增强并稳固自己的境界,这很重要。否则,末法时代负面的影响确实比较多,凡夫人的心很容易随外境转,周围对三宝有信心的人寥若晨星,而没有信心,甚至具有邪知邪见的人则多如牛毛。
很多人应该要清醒过来,现在虽然有少许信仰三宝的心,但它很脆弱,就像风中的油灯,遇到一点点事情就很容易被摧毁。所以,好好祈祷上师三宝的同时还要发愿:纵使遇到生命危险,也绝不舍弃三宝!很多佛教徒遇到再大的困难,甚至身心遭受了无法想象的折磨,但对三宝的信心一直没有退,最后安详地离开人间,这种现象非常多,让人很随喜。
这里一方面讲了三宝的功德,另一方面也祈祷三宝赐予我们吉祥。华智仁波切那样的大成就者对我们加持与祝福,根据各自信心的不同,每个人一定会不同程度得到上师三宝的加持。最重要的加持,就是让我们在有生之年,乃至生生世世对三宝的信心不退转!如果依靠讲一堂课的因缘让大家的信心越来越稳固,无论遇到任何艰难困苦都不怯懦、不退转,这将非常有意义。
造论之发心
华智仁波切用谦虚的语言说:
犹如秋季之芒果,有内未熟外似熟,
形相修行正法我,法未融心难论法。
作者通过比喻说自己修行不是很好,不敢给大家传法、讲法或是教诫。连功德巍巍的华智仁波切也如此示现谦虚,说“难论法”——很难讲法、讲不来法,那我们作为后学,适当使用谦辞也是对的,用正法来要求自己、衡量自己时,确实还差了十万八千里。但在末世,无论听法者还是讲法者,有这样的因缘也很难得。
秋季的芒果有四种类型:外熟内不熟、内熟外不熟、内外都不熟、内外都成熟,与《亲友书》中讲的一样。人也是这样,有些人表面上很如法、寂静调柔,但内在贪嗔痴非常严重;有些内在特别清净,但外面的行为不太如法;有些内外都不如法,大家都看得出来;有些内外都很如法,就像法王如意宝这样的大菩萨,不管在什么人面前显现都非常如法。
《贤愚经》中也说比丘有四种类型:有些外在非常粗暴,但内心无有贪嗔痴;有些内心充满贪嗔痴,但外在的威仪很寂静;有些内外都粗暴;有些内外都非常寂静调柔。
华智仁波切说,在这四种类型当中,他是“内未熟外似熟”,外在是19世纪最著名的上师之一,内在非常不成熟。他很谦虚地说,我只是形象上修法,但法没有融入于心,所以很难宣讲正法饶益你们。
藏传佛教有一部分大德会非常谦虚地讲,自己修行不好、烦恼深重,就像有些道友经常讲“烦恼深重的我”“业力深重的我”“弟子如何愚痴”等,跟这种说法有点类似,是一种特意的谦虚。
在东方,谦虚是美德,自古以来,如果某人直接讲自己的功德,很多人都不一定认可。但现代社会中,越谦虚,可能大家对你越没有信心,尤其是西方国家,即使自己没有那么多功德,他们也认为需要有自信,要自我坚强。所以,不管造论还是演讲,他们都显得自己很有把握。
我觉得东西方应该结合起来,不要太傲慢,也不要太谦虚。我并不是说华智仁波切不要太谦虚,华智仁波切这里主要是让我们后学者不论是作为学法者还是传法者,都应该表现得比较谦虚,这样更能够被大众认可,对大家的心也有利。
所以,作者在这里说自己并未成熟,只是以一颗利他的心给大家讲法。既然“难论法”,为什么还写了八十多个颂词呢?是有原因的——
然汝劝请难推却,故我以无谄诳心,
不随浊行平庸相,正直此语请谛听。
本论是由华智仁波切的一位老朋友劝请,故而很难推却,不好拒绝,后面的偈颂当中也有讲。作者以没有谄诳的心,也不随顺现在浊世平庸的形相和行为,而是追随前辈大德真实、高尚的行为,以非常正直的语言在此宣说。希望劝请者以及我们后学者能很好地谛听,认真地修学,这样肯定是有利益的。
华智仁波切所在的时期应该比现在好很多,尤其藏地相对而言还是比较纯净的,但显现上从文字来看,当时似乎也比较复杂,如果华智仁波切的时代都那么复杂,那我们现在的人看到现今这个社会,可能就没办法活下去了。华智仁波切说,他以不随顺平庸浊世的行为,而是以高尚的道理,直言不讳地为大家宣讲。
正直的语言很重要,麦彭仁波切也说过“公平正直天人道”,《华严经》中也说:“菩萨妙法树,生于直心地。”菩萨无量功德的妙树从正直的心中产生。反之,如果心是谄诳的、狡诈的,那佛法的诸多功德就无法生起。
所以,华智仁波切是用正直的、清净的语言赐予大家教诲,对大家有利,请大家谛听。
希望在座各位也认真听完,将每一个偈颂对照自己的相续,看能否与之相应。华智仁波切是藏地一百多年前的大德,那个时代的大德所讲的道理,是否能引起你的共鸣?可以与当今时代做比较。
我们听课要花一个小时,在这一个小时当中,应该认真地写笔记,将每一个偈颂都记在心里,这是最重要的,闻法目的也是如此。实际上所谓的修行,即是心缘于正法不散乱,不一定非要毗卢七法、眼睛直视虚空才叫修行。认为听法不是修行,我觉得不是这样。心缘于善法一直不散乱,如如不动或是精勤专注,这就是修行。
所以,听一节课或是讲一节课,心一直专注在佛法当中,中间没有胡思乱想,一心一意地专注在前辈大德们的智慧和思想上,分别念不随着业风而吹,用自己的智慧分析,看自身与之有无相应之处,这就是修行,是佛教所讲的一种定力。
一、初善妙语:浊世的过患
下面正式宣讲,先从佛陀开始讲:
至尊大仙能仁王,由经正道得正果,
正示妙行之正道,岂非共称大仙人?
人们将释迦牟尼佛称为“至尊大仙能仁王”,因为在这个世界上,他能调伏一切烦恼,所以可以叫“大仙”,也可以叫“大能仁王”。佛陀是以什么样的方式成就的呢?在三大阿僧祇劫中,先发心,然后积资净障,最后在印度菩提树下现前了正等觉的果位。此后,佛陀真实宣说了妙道,即三十七道品、六度万行等,为有缘众生开示正道,所以世人共称为“大仙人”。这里有几个“正”,正道、正果、正示,藏文也是这样。
说到“大仙”,东北一带的人可能会觉得:佛怎么叫“大仙儿”?或许有这方面的疑虑。
我们讲《楞严经》时也说过,因为在《楞严经》中有“仙人”的称呼,所以汉地有些人认为《楞严经》不一定是真正的佛经,可能是伪经。
但把佛陀称为仙人,这种说法其实是有依据的。历史上有相关记载:印度的摄摩腾、竺法兰刚到汉地时,汉明帝问:“有人说释迦牟尼佛叫‘大仙’,这种说法对不对?”摄摩腾回答说:“从世间的角度来讲,仙人是指获得了一定境界,而佛陀获得了无与伦比的果位,所以可以称为大仙。”
在汉地,比如道教的信仰者通过修道获得了不老不死的大仙的果位,世间也有大仙儿、狐仙儿等各种说法,但只是用词一样,实际内容不同。这不仅是佛教,任何一种知识当中都有。无论学佛还是学世间知识,你看到比较熟悉的一个字眼出现在别的学科中时,就认为这里的说法不对,用你脑海中固定名词的专有作用来推断,这是不合理的。
所以,此处我并没有翻译成其他的词,因为释迦牟尼佛确实也可以叫“大仙”,这在佛经中也是有的。而且,在藏文和梵文中,“大仙”是大证知者、大证悟者、大圣者的意思。
印度的泰戈尔也说过:释迦牟尼佛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大智者、大圣者、有智慧、富有哲理的人。泰戈尔是亚洲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智者,在那个时代,他用世间智慧来评价时,认为释迦牟尼佛确实非常伟大。
作为佛教徒,若只想获得自身的成就,仅仅念佛就可以,但如果想要弘扬佛法,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有各种怀疑,为了遣除这些怀疑,我们应该广闻博学。
以前我们讲过《胜出天神赞》,这次我为大家翻译了《殊胜赞》,这两本书的作者是两兄弟,《殊胜赞》是图增珠杰所造。他们两兄弟都是先修婆罗门教,通过修行获得神通后,天王告诉他们:“如果你们真正想要寻找真理、得到解脱,就要修学佛教。”后来他们两个分别造了这两部论,用不同的故事、不同的道理来赞扬释迦牟尼佛的不共功德。
如果要用理证来推断释迦牟尼佛是量士夫,就要学习《释量论·成量品》,这很重要;如果要用世间的道理和公案来证成释迦牟尼佛为量士夫,就需要学习《殊胜赞》,这其中讲述了释迦牟尼佛与其他宗教本师的不同之处,以后如果有机会也可以跟大家分享。作为佛教徒,如果认为“我们的佛陀跟其他宗教祖师差不多吧”,那可能在某些方面还需要琢磨。
所以,华智仁波切在开篇讲到了佛陀的功德,佛教徒应该很好地学习。
佛陀所讲的很多道理确实很微妙,如《大智度论》中说:“实相虽微妙,一切众生皆蒙佛恩故得。”万法的实相非常微妙、深奥,但每一个众生,如果有了佛的智慧和恩德,就有办法通达。我们每个人确实有这个机会。有些人虽然跟上师、跟佛法有短暂的因缘,但后来被各种其他因缘斩断,不得不终止,也有这种情况。
我们对佛陀应该具有极大的信心。我讲过无数次,作为佛教徒,不管到哪里,都要随身携带哪怕一尊小小的佛像,经常感念佛陀的恩德,早上起来、晚上睡觉之前,以及平时行住坐卧中都要祈祷佛菩萨、祈祷莲花生大士、祈祷上师本尊,这确实很重要。
尤其现在是浊世,要通过精勤祈祷来跟诸佛菩萨建立某种联接,如果中间的线断了以后一直不接上,最后可能这个线也会生锈。诸佛菩萨虽无远近之心,但无缘者的确离他们特别遥远。
每个人不要一直外求,一直抱怨,希望外面赐给我一个什么,而应该观察自己的业和烦恼,哪怕有一点点醒悟,这也是你的一种获得。我们对自己不能期望太大,也不能太失望,作为凡夫人有很多毛病,这是正常现象。作为皈依佛门的人来讲,应该珍惜这些殊胜因缘。
呜呼浊世众相续,失妙正轨行谄诳,
故以歪心及歪语,狡诈欺他谁信任?
当时华智仁波切看到这个世界不如意的方面比较多。浊世众生的相续中,所有高尚的道德、信心、正轨,基本上都已失去,各种诈骗、欺诈、谄诳的行为充斥着整个世界,许多人用不正的心和不正的语言、各种歪理邪说欺骗众生。华智仁波切看到这些,生起非常大的厌离心。所以,这个世界应该信任谁啊?没有值得信任之人。
刚才讲了,华智仁波切在世时,藏地的民风应该是比较纯洁、古朴、单纯的,但在那时,他老人家都觉得世上所有的高尚行为已经不存在了,那现在可能更严重。现在人工智能技术、芯片技术不断升级,正道、良心、直心逐渐失去。这也是对浊世众生行为的一种洞察。
有一部佛经中说:浊世众生看起来很正直,但实际上怀有狡诈的心,所以智者们应该观察真与假。21世纪是人工智能时代,欺骗的现象越来越多,作为佛教徒,作为修行人,应当谨慎,需要注意。有一些假和尚、假官员,这也是正常现象,因为浊世众生的心、智慧、环境,全部都被污染了,在这样污染的世界,出淤泥而不染非常罕见。
看到个别人的行为马上就生厌离心,我觉得也没有必要。像我本人,好人看得多,坏人也看得多,但不管别人怎么样,自己应该尽量比较如法,实在不如法也只能忏悔。有时自己对自己很失望,好多天连一个善梦都没有,贪嗔痴的烦恼、傲慢心、狡诈心日益增多;但有时觉得,在这么恶劣的世界,还在坚持走这条路,一直没有放弃,也算是坏人中稍微好一点的。
现在有种说法:社会不认可真善美,而各种丑恶的、狡诈的行为,人们却乐意接受。尤其是年轻人,如果给他讲善良、正直、高尚,他就不理不睬,不会接纳;如果给他讲各种欺骗的手段,可能更容易接受。这是一个时代的悲哀!
悲见浊众昧此心,悲哉谁语方可信?
如住凶残罗刹洲,思此于己更善待。
见到这些恶俗的众生,心完全被无明愚痴所蒙蔽,悲哉!呜呼!现在谁的语言是可以信赖的?我们就像是住在凶残的罗刹国一样,罗刹女没有丝毫善心和良心,连自己的家人、亲人,全部都吞噬无余,骨骸都不剩下。生活在这个时代,我们相当于住在毒蛇窝或是猛兽群中,谁能救我们?谁值得信任?当时华智仁波切看到这些众生的心、语言非常可怜,所以,想到这些,我们应该更加善待自己。阿底峡尊者也讲了,现在并非调化众生之时,而是调伏自心之时;并非四处云游之时,而是独自安住之时。
世间确实越来越恶劣,你再怎样以善心对待,对方不但没有丝毫感恩之心,反而千方百计害你,那就只有独自隐藏起来,能修法就修修法,如果不能修也没办法。
古人将人分为上等人、中等人和下等人三种,上等人不用调教;中等人受到教化可以改变;最恶劣、最下等的愚人,哪怕是佛陀亲自现身,也不会有丝毫改变,这种人佛法对他无益,教言对他也无益,哪怕是上师的功德、道友的功德再如何超胜,自己的恶心都无法改变。我们传法的人群中,实际上大多数都是中等人,遇到善缘可以改变,没有遇到就不会改变。下等的愚人当中,也有些原来是无恶不作的人,在因缘成熟时突然改邪归正,但这种情况很少很少。
所以,在座的各位法师,以后你们在弘法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特别好的人,也会遇到通过教言可以改变的中等人,还有一种人,为他讲法不但没有丝毫进步,反而自他都堕入恶道,这种人可能很难改变。
无论如何,发了大乘菩提心的人,如果有心力和因缘,就要尽心尽力地救度众生,这是大乘佛教的基本要求。
这个时代特别不好,整个世间充斥着各种负面信息。在这种时候,每个佛教徒,哪怕谁都不认可你,谁都不包容你,自己内心也要尽心尽力发善愿,不发恶愿,不做恶劣之事,尽量做善事。如果你的烦恼和业力实在不允许,那也没办法,因为众生并不是自己说了算,而是受着业和烦恼的支配,业和烦恼来的时候自己也没有自主,不得不屈服。
有时自己很想做一个好的修行人,像前辈大德一样善加调伏烦恼,但是当烦恼和业力的泥石流一旦出现时,谁也无法阻挡,这时正知正念的力量非常薄弱,心里明明知道不能这样做,但在业和烦恼的逼迫下不得不这么做,这就是我们佛教徒经常讲的“业力现前”。业力现前确实无法阻挡,只能慢慢调整自己的心态。我们遇到如此殊胜的上师和佛法确实非常难得,尽量不要失坏这样的因缘,要在这方面努力。
往昔自心独漂泊,业力所牵投生此,
今如酥油中拔毛,放下一切独自去。
华智仁波切让我们好好修行,否则,死亡无常什么时候来临也不好说。每个人都是以自己的心独自漂泊在六道轮回,依靠各自往昔的业力所牵来到这个娑婆世界。诚如《无量寿经》中所说:“人在世间,爱欲之中,独生独死,独去独来。”
在座各位,于此无边无际的大世界,依靠自己的业力来到这里,虽然我并非什么了不起的人,但佛法和上师的教言特别殊胜,所以,你们能来到这个道场,也非常幸运。
今天我们相聚一堂,听闻佛法,以后会怎样呢?会在很快的时间放下一切独自离去,就像从酥油当中拔出一根毛一样,自己的身体、钱财,什么都没办法带走,只有放下一切的一切前往下一世,独自漂泊。如果你在生前曾行善断恶,那善的业力就可以陪着你、跟随着你;如果你在世时天天发恶愿、行恶事,造各种恶业,那这些业力也不会虚耗,也会跟着你。
在无常到来的时候,我们确实什么都带不走。记得华智仁波切在《大圆满前行》中也讲了,死亡突然来临时,不管什么身份的人,都是赤身裸体、赤手空拳地独自离开这个世界,即使是拥有成千上万个弟子的大上师,连一个侍者也无法带走;有上万部落的长官,连一个仆人也无法跟随;即使是统治整个四大部洲之人,在死亡时连一针一线也无法带走。所以,在世时应该好好行持善法。
死亡的道理,每个人很有必要好好想一想。现在活着的时候,你一直惦记着你的存款、车子、房子、亲朋好友,但当你真正离开时,眷属、名闻、财产,所有的一切全部都带不走。
有种说法叫“孤独的思想”,我们应该有一种孤独的思想,为什么呢?因为如果我现在离开,谁也帮不了我,佛经中经常说“自己是自己的怙主”,真正保护你的就是你自己,除了你自己以外,当你离开这个世界时,你最好的恋人、亲人、家属,都没有办法帮你,甚至还没有离开之前可能就会生严重的病,比如得抑郁症。
前两天香港明星李玟的死亡是全球性的爆炸新闻,但大多数世间人只是观察“她结婚时花了一亿五千万,她老公对她好不好”,这是世间人的一种评判,作为学过无常的佛教徒,应该从另一个角度来观察——由于她一生没有观修过无常,所以一直执著感情、财富、名声等,很苦恼,最后以痛苦的心离开世间。
总之,如果法能真正融入相续,就可以调整自己的心,这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