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悟
索达吉堪布·传讲
「课前开示」
今天给大家讲一堂简单的课,课前强调两件事情:
第一,希望大家以后好好修加行(即大圆满前行)。五十万加行对我们来讲非常重要,其常用的修法仪轨是麦彭仁波切的《开显解脱道》,一会儿我给大家念一下传承。
第二,希望大家在三年当中,每天念三遍以上《大自在祈祷文》。有些人已经发愿在一年当中每天念21遍甚至更多。我之前也答应过,对于明年能圆满念诵一万遍《大自在祈祷文》的人,我会给一颗“怀业念珠”。这些念珠,会在明年持明法会时请僧众加持,具体的数量要在今年年底统计出来。
在统计的时候,大家最好不要虚报,我们作为佛教徒,这样做确实不好。以前有人为了听密法,就虚报前行的修量,最后发现他连十万都没有修——佛教徒当中也有一些特别坏的人,其实这种人即使听到了密法,也得不到任何加持和利益。还有一些人,本来不具足条件,但为了得到一些加持品,也会报虚假的信息。比如研讨组的一些组长等,为了维护某些人,就按照世间的那一套来操作,这样不太好。我们作为佛教徒,应该比世间人更加真实,这才合理。
我刚才讲的第一件事,如果你真的想学习佛法,尤其是想修持藏传佛教的大圆满法,最好自觉地修加行。在藏地寺院,大家都觉得,如果自己没有修完加行,就不算一个真正的修行人;上师们也会念叨:某个弟子还没有修完加行……好像修加行是人生中应该做的最基本的一件事一样。
可是有些人,在修加行方面特别困难。一方面,我知道你们城市里的人特别忙;但另一方面,有些人确实是有时间的,只是经常散乱,到处乱跑,到处旅游。一些工作不太忙的人,也很长时间都修不完加行,十年过去了还是那个样子,特别可怜。
如果你对密法没有信心、没有兴趣,那没什么可说的;但如果你对大圆满为主的密法有信心,最好把五十万加行完成。这对你个人来讲是非常有意义的,它会使你成为一个真正的修行人,变成相续非常调顺的人。
第二件事就是念《大自在祈祷文》,对此我并不是特别地强调,大家自愿参加就可以。但如果你发愿参加了,就要做好准备,到时候要真正念完。这是我第四次提醒,以前也给大家发过文字上的通知,我还要再提醒一两次,之后就开始统计了。
如果你实在无法在一年内念完一万遍《大自在祈祷文》,也可以发愿在三年内每天念三遍。其实这个祈祷文念起来是很快的,两三分钟就可以念完三遍。而且,每天念的三遍可以算在一年一万遍的发愿当中。如果有人发愿的话,可以举个手……对,这样挺好的,不要全部举,不然不真实(众笑)。像民主选举的时候,所有人都举手好像是不行的。网上的道友也可以举手,我这边会得到不同的信息。
这个是没有什么奖励的。很多人课前念诵的时候都念《大自在祈祷文》,这些也可以算在发愿念诵的数量里面。如果哪一天没有课,就自己补三遍。我不管到哪里去,每天都会念《大自在祈祷文》。
这段时间是我们内部的法会,来的人不太多,不然你们也不方便,管理上也有困难。以后我们主要是抓质量,而不是抓人数。希望大家以后不管是开法会还是学习,都主要依靠网络等方式,这样比较方便。
法会期间大家比较累,昨天晚上很多人可能没有睡好,明天还要早起,所以我今天不想耽误很长时间,尽量地简短一些,但我可能还是要讲一个小时左右。
这几天,不管是学院中的道友,还是外面各个道场中的道友,共修的情况都非常好,希望大家在剩下的几天里继续努力。
下面我念《开显解脱道》的传承。
(堪布念《开显解脱道》的藏文传承……)
下面开始讲课,今天的话题是禅与悟。讲课的过程中会有英语同传,对汉语不太熟悉的人可以通过英语来接受。
在这个特殊的时代,全世界的人很需要一个交流佛法的平台。作为佛教徒,我们也应该跟上时代。我本人一直在这方面追求着,我们的团队也很努力。所谓的“团队”,只是致力于闻思修行方面,并没有什么自我宣传,我也没有什么经济顾问、政治顾问等等。我只是对弘法利生很感兴趣,尤其希望帮助大家在闻思修行方面有所提升。
在这个过程中,很多发心人员也一直在默默地付出。比如每次课程的同步直播,都需要网络组等大量的发心人员。特别感谢他们,我们也把所有的善根回向给他们。参与发心的道友们依靠这样的因缘和平台,给大家传递一种力量,也许得不到什么名声和财富,但因果不虚,他们毫无疑问会获得相应的功德。
禅
“禅”在藏文中是“桑丹”(བསམ་གཏན),意思是让心专注一处、安静下来,完全获得自在,这种修法也可以叫做寂止。
我们未经训练的心好像猴子一样,经常跳来跳去,无法掌控。禅修法中有一个比喻:主人把牛拴好后就睡着了,等他一觉醒来,发现牛已经跑得无影无踪了。这个比喻是说,心的主人常常找不到心的所在。因此,我们现在最需要的就是让心静下来,这个过程就称为“禅”。当然,现在藏汉等地对禅也有更广泛的理解。
悟
“悟”,不仅要让心静下来,还要认识心的本来面目,用佛教的专有名词来讲,这叫做“胜观”,意为殊胜的智慧。从密法更高的境界来讲,大圆满修法中有很多教言可以诠释胜观,但我今天先不提。
盛行的文化
我先从世间层面简单介绍一下禅修。
佛教徒一定要会禅修,因为现在的世间人,尤其是西方人,都特别重视禅修。前些年,源于印度的瑜伽在全世界非常流行。人们为了健身、美容、塑形等目的而练习瑜伽,众多瑜伽馆也在东西方很多国家纷纷出现。但是,瑜伽只能修炼人的身体,若想使内心变得健康、调柔、清净,就一定要借助禅修,这很重要。
近些年,西方国家的很多人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他们在大学、企业、政府机构甚至监狱中,都倡导禅修。因此参与禅修的人,除了宗教徒,还有政界、商界人士、好莱坞明星、军人、服刑人员等,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自心的宁静。
禅修在减轻压力方面确实有一定的作用,对于抑郁症、自闭症及癌症等难以治疗的疾病也有显著的疗效。因此,禅修成了当代非常盛行的一种文化。
一些成功的高科技企业,像国外的推特、谷歌、波音、苹果等都在提倡禅修。2014年,英特尔对全球63个国家的十万名员工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禅修培训。大家都知道,这样的企业是特别忙的,但他们还是愿意花这么长时间,对这么多人进行禅修培训,原因何在呢?就是因为这些成功的企业家看到了禅修对身心健康有非常大的利益,所以愿意在这方面付出。
这是现在的社会状况,我们佛教徒应该清楚。
禅修可以重塑大脑
禅修可以重塑大脑神经,并显著改善心境。哈佛大学神经科学家拉扎尔(Sara Lazar),长期致力于大脑神经系统方面的研究。她选取了16位从未禅修过的人,对他们进行为期两个月的禅修训练,并通过核磁共振对他们的大脑进行扫描。她发现,禅修前后脑部的变化非常明显。而且,通过禅修,人们所感受的压力逐渐减少,幸福感、喜悦感不断增强。
科学家们的研究,主要着重于禅修对脑神经等方面的影响,对内心的观察则比较少。在这方面,心理学家通过观察发现,随着禅修时间的增加,洞察力、想象力、创造力等能力会逐渐提高,正面情绪不断增加,负面情绪不断减少。现代心理学认为,情绪主要包括负面情绪、正面情绪和中性情绪。负面情绪又包括愤怒、欲望、嫉妒、嗔恨、痛苦、悲伤等,正面情绪主要包括爱、慈悲、快乐、勇敢等。
刚才提到的这些研究,都不涉及禅修对来世的影响,也不涉及禅修对出离心、菩提心的修行有何助益。因为世间的大多数人,只关心自己的生活、心态和健康等。当然,在这些方面,禅修确实会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乔布斯的灵感来源
禅修来源于东方文化,而且主要是源于藏传、汉传与南传佛教。世界上很多知名的智者和学者都说,自己的成功得益于佛教中的禅修。其实,他们所修持的大多是比较简单的禅修,还不算是佛教中高层次的禅修。但他们仍然通过自己的修行,在身心两方面获益匪浅,我们作为佛教徒也应该为此感到欢喜。
今天我从自己的书房里拿来两本书。这一本是乔布斯的传记,好像是我几年前在机场买的。在乔布斯离世之后的一段时间,各大机场都有他的传记。从传记中看,他对佛教和基督教都非常信奉。但很多人认为,他开发苹果品牌产品的灵感和理念主要来自佛教禅修,这一点在他的另一本传记中有比较多的叙述。
在这本传记中,作者最后写道:“一个阳光灿烂的下午,乔布斯感觉不太舒服,他坐在屋后的花园里,思考死亡。他谈到将近40年前他在印度的经历,他对佛法的研习,以及他对转世和精神超越的看法。‘我对上帝的信仰是半信半疑。’他说:‘我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里,都认为一定有超出我们所见的存在。’”——他说他对上帝的信仰是半信半疑,意思是说,他一半信仰佛教,一半信仰上帝。他还说:“我愿意认为,在一个人死后有些什么东西依然存在。”
苹果品牌在全世界无人不知,但奇妙的是,乔布斯的很多知识、理念和想象力来源于古老印度的禅修——大家都知道,他从大学退学后,经常到当地一个印度教寺庙打坐、参禅。
我个人对印度的宗教非常崇拜。虽然那里的卫生条件、治安环境、经济水平都无法与西方相比,但世界上很多优秀的文化都来源于印度。许多人跟我说,他们来到藏地以后也有这种感觉。对于我来说,因为从小就看月称论师、龙猛菩萨的论著,当然还有佛陀的事迹,所以我对印度的山山水水是很有感情的。
《未来简史》的智慧渊源
这本书是《未来简史》,从2015年开始畅销全世界,我之前在书店里也买了一本。书的作者是尤瓦尔·赫拉利(Yuval Noah Harari),他是很富有灵感的一个人,他说自己每天至少禅修两个小时,早上一小时,晚上一小时,15年来从未间断。他每年还用一两个月的时间,专门以禁语、闭关的方式来修行。
很多人可能看过这本书,但刚开始不一定看得懂,其中讲了很多人工智能方面的内容,有些地方确实讲得比较不错。在《未来简史》的致谢辞中,作者这样写道:“感谢我的老师萨蒂亚·纳拉扬·戈恩卡(Satya Narayan Goenka,1924—2013),他教导我内观禅修(Vipassana meditation)的技巧,让我能够观察事物的真相,更了解心灵及世界。如果没有过去15年来禅修带给我的专注、平静及见解,我不可能写出这本书。”
他的老师是一位佛教徒,名叫戈恩卡,祖籍印度,1924年出生于缅甸,后来移居印度,并于2013年圆寂。戈恩卡在世时是很出名的,听说他的所有传承都来源于佛陀。20世纪,他所推崇的内观禅修在南传佛教中很流行。
赫拉利说,他之所以能够写出这本书,与他的老师戈恩卡有着密切的关系。他的另外一本著作《人类简史》(2014年出版),也是风靡全球的一本书。实际上,这两本书的来源都和佛教有一定的关系。
当然,我并不是说这些书里的所有内容都是我们所需要的。作为希求解脱者,不一定特别需要世间的理念。我想说的是,这些书之所以能令全世界感到惊叹,无不与佛教的禅修有密切关系。
佛教徒更需要禅修
我们作为佛教徒,看到这些不得不反问自己:我在禅修方面有什么经验,有什么验相?现在世间各个层次的人都这样关注禅修,如果我们自己一点禅修境界都没有,还说自己是佛教徒的话,恐怕有点不好意思。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在佛教经论的大海中遨游,闻思的时间比较多,修行的时间比较少。这几年,很多佛教徒在闻思方面应该是比较不错的,看的书比较多,听课、辩论、研讨、思考等方面也算可以,但花在修行上的时间就不是特别多了。所以我们从今年开始,要求大家不仅要学习,更要学会修行。如果没有修行,自己的闻思所得也无法真正起到作用。
修证为要
当然,要想修行的话,必须要先闻思。萨迦班智达说过,未经闻思而直接修行,就像断臂的人爬悬崖一样,是很危险的。有些人刚学佛就要修行、闭关,这可能有一定的困难,一定要先广泛闻思,这很重要。
但闻思了一段时间之后,如果对于死亡无常、慈悲心、空性义等从来不思考、不观修,法的意义就无法融入自心。藏地民间有个比喻:食物必须要吃,否则对身体无益;佛法必须要修,否则对境界无益。《华严经》中也说:“譬如聋聩人,善奏诸音声,悦彼不自闻,多闻亦如是。”聋人可以演奏各种美妙的音乐,令人赏心悦意,但是他自己听不见,多闻而不修法也是同样的道理。所以,我们一定要实际修行。
佛经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两个比丘,是两兄弟,一个人特别爱专修,一个人特别爱学习。后来,爱专修的人获得了阿罗汉果位;爱学习的人成了三藏法师,有五百个弟子,但是他自己的相续特别不调柔。佛陀为了度化那些人,就特意赞叹实修的人,三藏法师的弟子们听了特别不高兴,心想:“我们的上师有五百个弟子,他的学问这么高,佛陀为什么不赞叹他?”后来佛陀说,之所以赞叹那位实修者,是因为他已经获得了阿罗汉果位。
学会和学院中的有些道友,也喜欢讲经说法、钻研法义,但这些毕竟是文字和词句上的。法义如果没有在自相续中不断地串习和修炼,就很难应用到现实生活中。为什么有些上师的弘法利生事业非常广,而有些人虽然广闻博学,弘法利生事业却没有那么显著呢?二者的差别就在于有无修证。就像在世间,如果一位老师真正具备修养,人们自然而然会尊重他。
《华严经》中讲:“譬人水所漂,惧溺而渴死,不能如说行,多闻亦如是。”就像人落水之后随水而漂,害怕溺水而不敢喝水,最后就渴死了,广闻博学而不修行的人也是一样。有些人可能一辈子听过很多次《入菩萨行论》和中观、因明等五部大论,但却没有修行,最终也无法解脱。我自己也感觉到,五部大论等很多法从字面上讲应该问题不大,但真正的实修还是要下功夫。
集体禅修
所以从现在开始,学会、学院的道友们要集体禅修。在学会当中,大家每周共同学习一次,效果是很好的。以前很多人什么都不懂,对佛法一无所知,参加了一两年的共同学习以后,就明白了很多道理。尽管如此,很多人只是对佛法在字面上有所了解,如果不修的话,到死的时候会跟世间人一样悲痛和苦恼,后世问题也很难解决。
在共修的时候,大家可以先听一个小时的课,时间允许的话,再共同打坐半小时或一小时。当然,一开始就打坐一个小时的话,很多人可能不太适应,腿会比较痛,也比较累,但慢慢就会习惯的。就像我们在这里上课,一开始盘腿坐久了,腿会痛得不得了。新来的有些居士就是这样,一会儿把左脚伸出来,一会儿把右脚伸出来,不停地动来动去。但过了一段时间,就完全可以安住了,几乎一天都不用动,没有任何问题。
在修行的过程中,大家一定要自己下功夫。如果没有下功夫修,即使再怎么会讲、再怎么会写,也没有多大意义。因为,学佛最关键的就是让自心得以调柔。《华严经》中讲了很多“多闻亦如是”的道理,比如:“譬如有良医,具知诸方药,自疾不能救,多闻亦如是。”譬如医生特别擅长开药方,全世界的药方都能讲出来,但他却无法治疗自己的疾病,多闻而不修法也是一样的道理。
我在想,大家能不能先每周修一个小时,每天只要修十分钟就可以了——早上五分钟,晚上五分钟,这很容易。很多人刚开始可能会感到有点压力,但坚持半年之后自然就会“上瘾”了。就像喝咖啡一样,一旦上瘾,别人劝你不要喝,喝了对身体不好,你还是特别想喝。修行也是一样,一旦你对它上瘾,真正品尝到了其中的味道,继续修下去就不会有什么困难了。
不要变成“法油子”
对于空性、死亡无常等道理,如果没有修行,即使讲得特别精彩,也没有什么用的。
大家都知道,善星比丘跟随佛陀25年,精通三藏十二部,后来相续中却产生了很大的邪见,结局非常悲惨。
还有提婆达多,虽然《妙法莲华经》中讲,他的所作所为从究竟意义上来说是一种示现,但在显现上,他的确是一个傲慢心、嫉妒心都很强的典型人物。大家看过佛陀传记的话,对此应该很清楚。他在一生当中,经常以自己的多闻为傲,看不起别人,甚至连佛陀的功德都不放在眼里。刚开始还好一点,后来因为恶知识等影响,慢慢就变了。
其实,提婆达多的学识是很了不起的,《出曜经》中说,他能背诵的经典,六万头大象都驮不动。而我们能背诵几本书?一目了然,一个书包就能装下,自己就能背动,有些人甚至只能背两三个教证。《出曜经》中还说:后来,提婆达多的恶念越来越盛,对世间的尊重、利养也越来越执著,经常想跟佛陀争斗,做了很多不如法的事情。
现在也有类似的情况,包括佛学院的有些法师,虽然算不上是三藏法师,但看起来还是很有希望的,我就想:“这个人是不是有培养前途啊?他毕业的学校也不错,人也很聪明,也喜欢看书……”但后来,他在人际关系上出了问题,自己也特别傲慢,谁都不放在眼里,慢慢地,他的戒律、见解也受到了影响,最后好像完全都毁了。
世间有些大学教授也是如此,课讲得很好,但做得很差,最后的结果也不理想。有些居士也是一样,虽然学问不错,人很聪明,事业也很成功,但是因为不修行,结局也很可怕。
因此,没有好好修行的话,的确会变成“法油子”,最后相续中连对三宝的信心都不一定能留存。
一般来说,傲慢的人,先从自己与道友之间的缘起开始破坏。比如有些居士,因为嫉妒与傲慢而与道友发生摩擦,然后逐渐对上师和佛法产生邪见,最后连佛陀都会舍弃。
所以,很多人不要光看自己听过什么法、灌过什么顶、依止过什么上师,还是要好好地修行,否则法就不会融入自心。无垢光尊者也教诫我们法要融入自心,这很重要。如果法未入心,虽然暂时在别人面前表演得很好,但时间长了,修行不会成功,世间的事也不会成功,最后连世间高尚的人格也不一定能具备。
古文化中的“笃行”
其实,不仅佛教提倡修行,我国的古文化中也有“笃行”一说。《中庸》当中就有这样的教言:“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也就是说,有了博学、审问、慎思和明辨是非的智慧之后,还需要有实际的行动。可见“笃行”是很重要的,如果缺少了实际的行持与串习,世间的理念也无法落到实处。因此,很多道理并非像一些世间人所认为的那样,只要在理论上明白就可以了。
禅定与智慧
佛法的修行,关键是禅修,而禅修主要靠自己。哪怕是对于一个法,比如人身难得或大悲心修得很好,也会变成特别成功的修行人。
从广义上讲,所有的修行都可以叫做“禅”;从狭义上讲,“禅”可以指现在禅文化中的静坐、寂止,藏文中的“禅”是“桑丹”(བསམ་གཏན),意为心不散乱、专注一处等。
需要注意的是,寂止也需要智慧的引导。《亲友书》中说,缺少了智慧,禅定则无法产生;缺少了禅定,智慧也不能生起。因此,智慧和禅定是相辅相成的,在修行过程中缺一不可。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修行呢?对于年轻人来说,学佛之初就要有正确的观念——闻思与修行不能偏废。不能认为只闻思就可以,或者认为只有修行才重要,闻思只是附属。其实只有通过闻思,才能真正明白佛教道理,并在智慧的引导下如法、有效地修行。
像《大圆满前行》,就要首先对其闻思,然后再趋入修行。现在很多人只是对这本书中的部分内容比较感兴趣。尤其到了西方,讲到无常,他们就很有感觉;一讲到地狱,他们就不太相信了——他们本来也比较固执;讲人身难得的时候,有些人有感觉,有些人没有感觉;讲到痛苦之理,他们也很感兴趣。有一次我在西方的一所学校讲八大痛苦,每次讲这个题目我都很爽,因为对我来讲这很简单——苦苦、变苦、行苦、爱别离苦……这些道理我都很熟悉。当时有些听众的表情特别好,因为人生当中确实是有很多痛苦的。
在西方,很多人认为禅修时用毗卢七法坐式没有什么必要,靠着修也是可以的。一些企业或个人进行禅修时,老师给他们讲毗卢七法,他们会说:不用7个法,6个就可以,3个就可以……他们有自己的禅修方式。其实,禅修时最好用毗卢七法坐式,因为贤劫千佛都是依靠这种坐式而获得觉悟和成就的,而且其中自有身体上的密要。这一点,我在不同场合讲过很多次,南传、汉传、藏传佛教中也都强调这种坐式。
米拉日巴尊者的窍诀
在开始练习禅修的一段时间内,可能有点不习惯,会感到疲倦等。但只要坚持下去,就会发现禅修所带来的改变:自己的身口意会非常调柔,跟普通人完全不同。就像以前,人们只要看到米拉日巴尊者弟子的顶礼方式,就知道他是属于哪一个教派的。可见,如果上师喜欢闻思修行,其传承弟子的身心也会很寂静调柔,不会像野马一样狂放。
经常禅修的人,无论是在家人还是出家人,看起来都很文雅,心很调柔,语言也很如法。如果只是口头上会说,那别人跟他接触三五分钟就可以发现:这个人可能从来没有禅修过。虽然通过外在的表现,不一定能做出准确的判断,但是一般来讲,长期禅修的人,在语言、行为和思维方式上确实与众不同。
所以,我们以后要更加重视修行。学会建立之初,我们所奉行的宗旨就是闻思修行。十年前我讲《入菩萨行论》的时候,要求大家每天早晚修5分钟到半小时的菩提心。很多人都坚持下来了,十年来一直在修,非常不错。
也有一些人,因为无法坚持禅修,身体一直被业风吹动,一刹那的自由都没有。在学院里,禅修比较好的人,发心就比较稳重,不容易受到干扰。其实,人一旦静下来,修行自然会进步,做什么事情都很堪能;反之,修行、做事都有一定的困难。
当年,米拉日巴尊者最好的弟子冈波巴将要离开时,对尊者说:“上师,我要离开了,这辈子不一定能再见到您,您能不能给我讲一个最殊胜的窍诀?”因为以前的交通很不方便,师徒二人分别后就不一定能再见面了。尊者说:“你依止我这么长时间,我该讲的都讲了,现在已经没什么可讲的了,你回去吧。”于是冈波巴就离开了。他过了一条小溪,米拉日巴尊者突然喊他:“过来,我再给你讲一个殊胜的秘诀!”冈波巴回过头来,看见上师把自己的裙子拉起来,露出像马蹄一样坚硬、伤痕累累的屁股……
冈波巴尊者依止上师那么长时间,上师最后给他指点的就是这个窍诀:我是长年累月坐在山洞里面修行而获得成就的,并没有到处乱跑……后来,冈波巴在一生中依止这个窍诀,获得了真实的成就。
这说明,修行人要常常打坐。像米拉日巴尊者等古代的禅师,都是一直坐在石头上禅修的,他们获得了如此殊胜的成就。而现在,大家开法会的时候要垫好几层垫子,还是觉得硬得很、痛得很——屁股是保护得很好,至于内心的境界如何,就不得而知了。
深入修行
总之我想说的是,大家在修行上一定要下功夫。对于上师所传的法或自己在法本上所得到的教言,一定要在内心深入观想。比如学了死亡无常之后,看到某个人死了,就要去思维:这个人是怎么死的……我的身体也是无常的,有一天也会死……这个现象看起来很简单,但若细细思维,还是会有很深刻的体会。
刚才我给大家看了《乔布斯传记》和《未来简史》,其中有一些看似简单的语言,如果我们听了之后,只是将其视为一种理论,不当一回事,也就不会有什么体会。但若对其深入思考,把它“嚼透”,也许真的会对自相续产生利益。
同样,不管是上师的教言,还是佛陀的教法,如果深入挖掘,人生就会有所改变。否则,很可能一起听课的道友都获得了很高的境界,而自己还什么体悟都没有。
珍视佛法宝藏
现在,南传佛教中的正念禅修比较流行,修持的方法也比较简单。比如训练自己,在喝水的时候不离开喝水的念头,觉知自己正在喝水。这可以作为训练专注和认识当下的一种方法。
加州大学的一位老师经过长时间研究发现,未来和过去的压力在当下并不存在,因此当下是最快乐的。确实是这样,我们所有复杂、痛苦的情绪,要么是对未来的担忧,要么是对过去的悔恨,而当下这一念是很清净的。
对于这些理念,很多世间人听了都觉得特别新鲜。其实,佛教中诸如此类的教言是特别多的,而且有具体的实修方法。但现在的人总是急急忙忙的,遇到一种修法就觉得特别好。其实,像正念禅修等理念是非常简单的,只是很多佛教徒并没有去尝试。
如今,令东西方人们受益匪浅的很多理念,都来源于佛教。我以前提到过的《力量》《当下的力量》等书籍,在西方一经公开就深受欢迎,非常畅销。实际上,这些书只是将南传、藏传或汉传佛教中的个别词语做了引用或转换,其内容在佛教中司空见惯,只不过我们没有修行。如果有修行,就完全可以与世界顶级人物进行心灵上的对话。
《未来简史》的作者也说,他是依靠禅修而认识了心灵和世界的。而我们有这么好的佛教资源,为什么不修行?为什么不好好地尝试?如果自己去体验佛法,至少可以轻易扫除生活中的压力和负面情绪,在世间生活也会很快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