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抛弃,不放弃
Xiamen Prison, Fujian
中国·厦门
2014 / 8 / 8
今天,我想跟大家聊聊天。
不管人生多么美好,多么残酷,或多么平淡,对某些东西,我们始终不能抛弃,不能放弃。
人活一世,有开心欢笑,也有痛苦绝望。一般人在痛苦面前,容易受情绪控制,自暴自弃。但对坚强的人而言,逆境并不可怕。哪怕处境再恶劣,他们也不会放弃追求,更不会逃避责任,抛弃亲人和朋友。
命运看似不公平,比如每个人都有各自的苦乐,实际上却非常公平。我们的每一段遭遇,都是自己的心在主宰,没有任何人控制。这方面的道理,也许有人不太理解,我先给大家讲几个故事。
奔公甲的仇人
以前,我们藏地有个非常有名的强盗,叫奔公甲。他白天上山打劫,晚上入村行盗,是一个人见人怕的大恶人。怕到什么程度呢?如果孩子啼哭不止,怎么哄都没用,母亲只要喊一声:“奔公甲来了!”孩子马上安静下来。有人跟一位老婆婆开玩笑,突然在她背后大叫:“奔公甲来了!”老婆婆被当场吓死。
奔公甲身强力壮,平时爱打架,就算同时被四十人围攻,也应付得了。因为这个原因,他跟很多人都结了仇。为此,他寝食难安,每天背着强弩利箭,腰上别着好几把佩刀。尽管如此,仍然觉得没有安全感,害怕仇人报复。
后来,他遇到了佛教大德仲敦巴尊者。尊者劝他丢掉武器,忘记仇人,专心与自己的烦恼搏斗。最后,他通过不断的修行,调伏了自己的烦恼,全身没有一件武器,却吃得好、睡得香,得到了真正的安乐。
这说明什么呢?真正的仇人并不在外面,而在自己心里。心调好了,哪怕环境依然未变,也会得到解脱。相反,心如果没有调好,只能眼睁睁看着心里的贪婪、愤怒、嫉妒、傲慢等翻滚起伏,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就算待在最舒适的地方,也感受不到丝毫快乐。
人在自由的时候,容易忘乎所以,不知道自己是谁;一旦跌入低谷,才会痛定思痛,向内反省自己,悟出深刻的道理。所以,这辈子受点苦,不完全是件坏事,没必要怨这个、恨那个。抱怨没有任何好处,只会蒙蔽我们的眼睛,让我们看不到世界的美好,也看不到别人的优点。
喜欢报怨的人,总把过错推到别人身上,自己什么都对、什么都好。我们藏族有一句谚语:“别人身上有一只虱子,也看得一清二楚;自己脸上有头牦牛,却完全看不见。”看不到自己的问题,不愿意正视自己的问题,这样的人非常可怜。
人们常说:“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其实,可恨之人也必有可怜之处。他们的可怜之处在哪里呢?心态没有摆正。心态不正的人,做人做事一定会偏执。现代社会得心理疾病的人越来越多,原因也在这里。心态失衡的人,就算身体自由,心也关在牢笼,有一堆解不开的结。
你们现在,虽然身体不自由,但只要心没有束缚,看得开,放得下,就是一个真正的自由人。
鉴真和尚的泥脚印
人生总是无常的。原本高高在上的人,很可能瞬间就跌入深渊;原来像尘土一样卑微的人,也可能在一夜之间荣登高位。所以,无论何时,我们都不应该放弃自己,都要以一颗勇敢的心,去迎接未来。
唐朝有位鉴真和尚,为了将佛法传到日本,历时十年,五次东渡,都以失败告终。在此过程中,他经历了无数磨难,多次遇到大风大浪,船被打沉,困在荒岛,忍饥受冻,命悬一线。最后,他已经双目失明,仍然不折不挠,踏上了第六次东渡的征途。这一次,他终于成功抵达,将佛法弘扬到了日本国土。
鉴真和尚为什么有如此勇气呢?这要追溯到他小时候的一段经历。那时,他还是一个小沙弥,每天都要出去化缘,磨烂了好几双鞋子,非常辛苦。一天夜里下大雨,他知道路上泥泞难走,第二天就没有去。
师父知道后,便问他:“你今天为何不去化缘?”他回答道:“我做了一年多苦行僧,实在太辛苦了。今天路上全是稀泥,难走得很,不想去!”师父笑笑说:“那你随我出去走走。”
寺前的小路上,满地都是泥泞。师父问:“你是想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还是做一个光大佛法的高僧?”
小鉴真说:“我肯定想做高僧啦。”
师父又问:“你昨天在这条路上走的时候,留下脚印了吗?”
“昨天的路又硬又光,我怎么可能留下脚印啊?”鉴真说。
“那今天呢?”
“当然能!”
师父说:“只有泥泞的道路,才能留下脚印。只有敢于在困境中跋涉的人,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留下足迹啊。”
确实如此。有些人,从小活到老,一辈子都比较顺,从未认真思考过人生的意义,临终回顾此生,一点儿有价值的记忆都没留下。有些人,一生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在每一段逆境中不断地反省自己,提升自己,最后人生的价值得到了升华。
一切苦乐从因缘生
我坚信,你们大多数都非常好,只因一念之差,没有调整好情绪,或没有摆正心态,加上外缘的推动,才做了不该做的事。我遇到过很多人,本来跟大多数人一样,过着正常的生活,却突然因为某些因缘,做了不好的事,受到了惩罚。
说到惩罚,外面有些人甚至比你们更坏,造的恶业更过分,却没有受到一点惩罚。这是什么原因呢?佛教认为,因果报应丝毫不爽,受惩罚也好,不受惩罚也好,都是自己的因果。这方面的道理,与你们所受的教育相反,大家不一定接受。但无论接不接受,业因果都是一种客观规律。
佛经中讲:“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我们此生所有的悲欢离合,都跟因缘密不可分。两个人一起做坏事,事情败露以后,一个判刑入狱,另一个却升官发财,逍遥法外。为什么?各自的因缘不同。
不过,作为凡夫人,我们只能看到今生的部分缘,却无法看到前世的因。很多人认为,所谓的生命,只是身体从出生到死亡之间的一段过程。实际上,除了身体,我们的心上还有许多信息。心上的信息是善是恶,决定了我们此生过得快乐,还是痛苦。而且,善恶信息不仅在今生起作用,还会延续到后世,对后世的生命产生影响。懂得了这一点,我们就知道该用什么样的心态,去面对苦乐。
聪明人不犯同样的错
其实,只要是人,就会犯错。只不过有智慧的人善于自省,错了就改;没有智慧的人,不管别人怎么规劝,都意识不到自己的问题。
佛教特别强调忏悔,其中的忏,就是发自内心认识到自己错了;所谓的悔,就是发誓从此绝不再犯,坚决不重蹈覆辙。孔子的弟子颜回,最大的优点就是“不二过”,任何错误只犯一次,不会犯第二次。
佛陀曾经说过,世上的好人有两种,一种从不犯错,一种知错能改。前者的比例极低,极少有人做到身口意完全清净。而错了就改,是大多数人都可以做到的。凡夫都有我执与欲望,一定会有意无意地做错事,所以应该经常忏悔。忏悔对每个人来说,都非常重要。
世界存在不公,这一点不可否认;大家都无惭无愧地做过错事,这一点也不可否认。既然如此,又有什么好抱怨的呢?不如放下心中的怨气,真诚地忏悔罪业,努力地改造自己。
心变了,天地就变了
有些人习惯了以前的生活,现在突然换了环境,感觉有一种束缚,觉得不痛快。这一点,我非常理解。不过,苦乐都是心态决定的,只要能保持心态平和,就不会觉得日子漫长。
你们知道佛教的闭关吗?选择闭关的修行人,必须与亲朋好友断绝来往,一心一意地修行。闭关的时间有长有短,长的十年、二十年,甚至是终身。我以前遇到过一个修行人,在山里闭了五十一年的关,从年轻力壮变得白发苍苍。闭关期间,除了送食物的人,他几乎不与外人接触,也不与亲友联系。
你们也可以把这里当成闭关的地方,一心一意学习知识技术。用心去做每一件事,肯定能提升自己。
你们当中,也许有人看过邓小平的传记。邓小平本来是堂堂的国家领导人,但在六十多岁的时候,却被下放到工厂,接受劳动改造。传记中说:他在车间拧螺丝的时候,旁边的人怨天怨地,他却从来不讲是非,默默地干自己的工作,哪怕手指磨烂了,也一声不吭。后来,有人认出了他,希望帮他干点活,他却说:“我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用你帮忙。”他每天按时上下班,不管刮风下雨,从不迟到早退,非常守规矩。
换了别人,遇到这样的陷害,心理很难平衡,可能随时随地都会发泄不满,满脑子想着报仇的事。但邓小平什么都没有说,也什么都没有做,只是平静地接受。我们也可以像邓小平那样,不在乎一时得失,把逆境当机会,好好磨炼自己。
你并不是最可怜的
听说你们在学习《弟子规》,我觉得非常好。传统文化蕴含着很多正能量,任何人都可以从中汲取营养。以前,大家没有受过这方面的教育,做了不该做的事,现在重新学习,不但下半生有了方向,还有机会帮助身边的人。
我和服刑人员交流时,经常问他们一个问题:“你每天最想念的是谁?”大多数人都回答:“最想念家人。以前天天在一起,却不知道珍惜。现在很惦记他们,不知道他们过得好不好,也担心他们埋怨我……”
很多人觉得,这里的生活太苦了,尤其不能跟家人在一起,简直过不下去。其实,你并不是最苦的人,反而可以说很幸福。看看现在的马航失事、恐怖袭击、地震海啸等,很多人瞬间就失去了生命。我在新闻中看到,有一家祖孙三代,一眨眼就被洪水卷走;有一个村子,一刹那就被地震吞没。而你们现在,至少还活着——活着就有希望。
比起骨瘦如柴的非洲饥民,你们至少有吃有穿,还有很多人关心。虽然身体有点不自由,心里有点想不开,但都不是什么要命的事。最重要的,你们还有思考的能力,跌倒了还可以重新站起来。
从贪污犯到亿万富翁
人这一辈子,时而快乐,时而痛苦;时而有自由,时而没自由。不管怎样的人生起伏,都是再寻常不过的事。
褚时健曾经是红塔集团的董事长,也是中国著名的“中国烟草大王”,在上世纪90年代红极一时。他一手打造了很多著名的香烟品牌,十八年间上交国税1400亿。1996年,他的妻子和女儿因为贪污,被关进了监狱。同年,唯一的女儿在狱中自杀。1999年,71岁的他也因贪污,被判无期徒刑。
后来,他在狱中得了重病,获批保外就医。出去后,他承包了一座荒山开始创业,种出了有名的“褚橙”,82岁再次成为亿万富翁。
褚时健的经历让人非常感慨:人生确实不是一条直线。
遇到坎坷的时候,是做一个脆弱的人,选择逃避?还是做坚强的人,选择勇敢面对?有些人会选择后者,一旦失败,就彻底放弃,一而再、再而三地犯错,根本不听劝。
我听说,有个人获得自由不到一个月,又被抓了回来,真的很可怜。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败以后,失去了重新开始的勇气。
不是别人嫌弃你
我们每个人都有恶的一面,也有善的一面。如果经常接受善的教育,善的力量会日益增强,快乐越来越多,什么环境都觉得舒服。反之,经常沉溺于恶的氛围,恶的力量会不断强大,不但自己越来越痛苦,还给周围带来不吉祥。
那么,怎样增强善的一面呢?爱因斯坦的答案是为他人付出,孔子则认为应该探求真理。尽管说法不同,但都强调对正能量的追求。比如,你们之间如果经常搬弄是非、吵嘴打架,心会越来越暴躁;如果互相帮助、彼此成全,即使生活不如意,由于被友好和善意包围,心情也不会太差。
按照佛教的说法,善良的人会得到天神和护法的帮助。从前,藏地有一个人叫米拉日巴。最开始他很坏,用恶咒杀了很多人。后来他去雪山修行,精进忏悔。有一天,来了一位天神,问他:“你需要什么帮助吗?”米拉日巴回答:“在我最痛苦的时候,在我杀人的时候,在所有人抛弃我的时候,你不来帮我,现在来干什么?”天神告诉他:“你作恶的时候,我根本没法接近你,更没法保护你。现在你的心转变了,开始修持善法,我自然会来帮你。”
所以,一个人遭到大众的抛弃,不一定是别人冷漠,也可能是自己的问题。
两只狼的交战
我看过一则北美的寓言。一位切罗基族的老人,给孙子传授人生真谛时说:“在我的内心深处,一直有两只狼在交战。一只是恶狼,代表贪婪、嗔怒、愚痴、嫉妒;另一只是善狼,代表慈悲、智慧、慷慨、谦逊。同样的交战,也发生在你们的内心深处。”
孙子问:“哪只狼能获胜呢?”
“你喂它食物的那只。”
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这样的交战。哪一只狼获胜,关键看自己。如果我们看的书、交的朋友、学的知识,全都是正能量的,善狼就有了胜利的资本;如果经常吸收丑恶的信息,恶狼的力量就会不断壮大,未来的道路一定充满黑暗。
我经常听人说“人性黑暗”,感觉有点武断。人性本来是善的,之所以黑暗,跟心的选择有关。要是选择了黑暗的环境和爱好,就不得不走黑暗的道路。
所以,我们应当时时反观内心,观察心态,千万不要让心灵中毒。心灵一旦喝下贪、嗔、痴三种毒药,就会开出毒花,结出毒果,给人生带来痛苦。
苏格拉底的作业题
当然,善的力量要延续,离不开长期的串习。你们待在这里,表面是服刑,是身不由己,但只要每天、每周、每年不断地学习,最后一定能学到有用的知识,刑期就成了机遇。
实际上,听一节课容易,看一本书也容易,但要长期坚持学习,却非常困难。做善良的人也一样,需要长期坚持,反反复复串习。以刚才讲的忏悔为例,如果只是心血来潮忏悔一下,之后就抛之脑后,绝对不行。忏悔的心应该一直延续,一天、一周、一个月、一年、两年……持之以恒,才会发生奇迹。
不仅是佛教,世间人也认可串习的力量。古希腊有位哲学家叫苏格拉底,有一次,他给弟子们布置了一道作业,让大家每天甩手一百下。一个星期后,他问:“有多少人在坚持?”绝大多数弟子都举了手。一个月后,举手的只剩一半。一年后再问,只有一个人举手。这人是谁呢?就是苏格拉底的传人——柏拉图。可见,坚持不懈比一时热情离成就更近。
传统文化的神奇
另外,大家要多学传统文化,不光从理论上了解,还要落实到行动上。
在中国,传统文化包括儒家、佛家和道家。奇妙的是,三个宗派的创始人几乎同一时期出现。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释迦牟尼佛生于公元前565年,老子则生于公元前571年至前471年之间。如今,三位圣人在两千五百多年前传下来的智慧,在国内外都得到了极大的重视。
尤其是佛教,在提升心灵方面,作用非常明显。其中关于忏悔、观心、禅修的方法,非常适合大家。前段时间,我去了山东一所监狱,给他们讲了一下禅修的方法,告诉他们白天用什么心态做事,晚上用什么心态睡觉,如何保持心的安宁、不想没用的事情……明白这些道理,比什么都重要。
只要心态调好了,人就有活力,待在哪里都快乐。世上没有什么是心的力量解决不了的。心力强的人,一切都可以转变。不但自己能从痛苦的泥沼中解脱,还能帮助身边的许多人。当然,要达到这样的效果,离不开一个重要的前提——不抛弃,不放弃。
现场互动
问:您说,善良会让我们今生幸福、来世美满,但很多人却说,人善被人欺。这两者有矛盾吗?
堪布:确实有不少人认为,善良会助长恶人的气焰。事实上,种什么因,得什么果,这是世间的客观规律。为人心善,肯定是快乐之因。善良的人被欺负,并非源于今生的善,而是源于前世的不善。
真正懂因果的人,不管今生遇到什么,都不会只看表面。任何一件事情背后,都有甚深而复杂的因缘。比如,两个人做了同样的坏事,一个被发现,另一个没被发现;即使都被发现,也可能一个受惩罚,另一个安然无恙。原因是什么?跟各自的业力有关。
我们所受的苦,不能都怪别人,应该多反省自己。世界虽有很多不公平,但也有公平的一面,人善并非都被人欺。生活中,很多善良的人都非常幸福。只不过,当我们的心被蒙蔽时,往往看不到事情的全貌。
有些人总喜欢看社会的毛病,认为社会很黑暗,好人没好报,然后愤世嫉俗、言行极端。这些都是心态不正的表现。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说:要让自己、乃至整个人类得到解脱,唯有依靠孔孟之道和大乘佛教。而孔孟之道和大乘佛教都提倡奉献——发自内心地奉献。为什么呢?因为长久以来伤害我们的,就是对自我的保护。放下自我,奉献自我,快乐一定会走进我们的生活。
喜欢奉献的人,遇到什么问题都想得开,在他们的世界里,所有外境都跟丑恶无缘。
问:几个月前,我看过您的《苦才是人生》,非常有收获。佛教强调因果,劝人行善积德。但如果存在因果,命运就注定了,不放弃、不抛弃的争取还有用吗?
堪布:《苦才是人生》是我近年出版的一本书,比较畅销。有人对这个书名不理解,觉得人生明明有快乐,比如诗人笔下的浪漫爱情和幸福生活,为什么偏说“苦才是人生”?实际上,快乐只是人生的花絮,痛苦才是真正的伴侣。不管什么人,高官也好,富豪也罢,各有各的痛苦和烦恼。佛教讲的“苦海无边”,意义非常深远。
今天,我也带了一些书来,你们有空可以看看。很多人看了这本书,心里都豁然开朗。以前,一位领导在网上被人诬告,后来查到了诬告者,他打算狠狠地报复一番。但他看了《苦才是人生》后,觉得没必要以牙还牙。他告诉我:“那件事我已经放下了。”有些书对大家还是有帮助的,即使帮助不大,也不会有害处。
实际上,命运并非前世所造,不然今生怎么争取都没用。佛教认为,一个人的命运,既来自前世的“因”,也离不开今生的“缘”——“因”“缘”和合才会生果。如同种子是“因”,水、土、阳光是“缘”,缺少其中任何一个,都长不出苗芽。所以,一个人即使有前世的恶“因”,如果今生不再造恶,并励力忏悔往昔罪业,由于“缘”不具足,前世的恶因就不一定会成熟恶果。
佛教不是宿命论,不承认造物主安排一切,只讲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做不报、做了定报。所以,我们所做的任何努力,对今生的命运都有助缘的作用。
佛教认为,命运并非不能改变。依靠行善的强大力量,可以把潜在的苦因转化为快乐。你们正在学习的《了凡四训》,就讲了改变命运的很多方法。
问:人到底有没有前世后世?
堪布:前世后世绝对是存在的。以前,很多人都不承认前后世。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研究这个课题。美国弗吉尼亚大学有一位科学家叫塔克博士,在全世界找到了许多能回忆前世的人,最后发现前世确实存在。
虽然我们想不起自己的前世,但想不起不一定不存在。小时候的很多记忆,我们现在都忘记了,但谁会否认那段时光呢?
关于前生后世,很多人都没有正确的认识。要转变观念,可能需要更多的学习和思考。我以前翻译过一本书,叫《生命的真相》,现在已经出版。书中引用了很多真实的案例,从心理学、生物学、逻辑学等现代科学的角度,论证了前世后世的真实存在。如果你们感兴趣,也可以看看。
问:我总是活在往事的回忆中,虽然有一些后悔,但还没有忏悔。请问,忏悔应该从哪里开始?
堪布:佛教认为,忏悔是一种认罪的心态,需要重新审视过去的行为,揭露自己往昔的罪业,并发誓绝不再造。
不过,太自信的人往往认识不到自己的错误。就像我,经常看别人的问题,却很少观察自己。前几天,我遇到一个人,他每天都会反省自己。我虽然是个出家人,但在他面前却十分惭愧。我相信,在座也有像我这样差劲的人,而且还不少。
每个人都应该审视自己的言行。你们过去的某些行为,并不是父母师长希望看到的。传统文化讲了很多取舍道理,能帮助各位反省往昔的恶行。当你开始自我反省,就叫作“忏”;发誓再也不干坏事,就叫作“悔”。
佛经中有一个比喻:一个人误喝毒药,非常痛苦,生起强烈的后悔心:“这东西我以后再也不碰了!”大家如果能这样思维:“我过去犯了错误,所以在这里受苦。从今以后,我坚决不再犯错!”就是在忏悔。
问:听您讲鉴真和尚的故事,我很受启发。您说要在逆境中留下足迹时,我有一种很深的体会:“不能因为身处逆境而放弃,要在苦难中磨练自己。监狱只是束缚了我们的身体,并没有束缚我们的心灵!”谢谢您给我们的开示!
堪布:非常好。其实,你们还要感谢这里的领导。我去过很多监狱,有些监狱只是照章办事,在里面待个十年八年,也学不到什么东西;有些监狱比较开明,想方设法让大家学习传统文化和知识技术——这是对你们负责任的表现。
对有些人来讲,哪怕只有一次学习的机会,也会得到极大的改变。将来出去了,见识会跟以前截然不同,就像脱胎换骨一样。
古人说:“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人的一生,好事可以变成坏事,坏事也可以变成好事。某些人有钱有势,最后却造下弥天大罪;某些人看似失去一切,最后却百炼成钢,东山再起。
人生就像白昼和黑夜,总是不断地替换,不可能始终一个样子。起起伏伏都很正常,每一种经历都不必排斥。如果懂得思考,你会发现任何苦难都有其独特的价值。
问:您刚才讲了因果报应,提倡大家向善,做好人。但俗话说:“好草要先割,好人要先死。”现实中这样的案例确实存在,比如有些人非常好,却只活了四五十岁。这样的矛盾现象该怎样解释呢?
堪布:因果的道理非常深奥,所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并非字面上理解得那么简单。
因果分为两种:一种是外在的,比如原材料是因,产品是果;一种是内在的,比如贪心、嗔心是因,恶业是果,或者善恶业是因,苦乐是果。前者需要的时间比较短,我们可以直接见到。而业因果需要的时间较长,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有时候需要多生累劫。
佛教认为,因果成熟的时间,有些是现世现报,即今生造业,今生受报;有些是后世受报,即今生造业,下一世或多世以后才受报。就像植物,有些是当年种下,当年结果;有些是头年种下,第二年才结果。
所以今生是好人,不一定马上有好报。但不管怎么样,因果都是不虚的,我们种下的善业种子,一定会成熟乐果。这方面有很多的案例和理证。
问:您一般讲课,都会往好的方面讲,但我们过去虚荣心太强、欲望太多,现在已经变得人不人、鬼不鬼,还能做到不抛弃、不放弃吗?
堪布:只要是人,就愿意向善——极个别特殊情况的人除外。彻底放弃未来、抛弃自己的人,毕竟是少数。
我今天的开示,虽然是从善和正的角度讲的,但并不是表面上安慰你们。我所讲的内容,都来自佛教深厚的理论体系和实证经验。无数人依照这样的体系修持,都得到了真正的安乐。你们当然也不例外。
在漫长的人生中,心灵的疏导必不可少。所以我觉得,应该把佛教的这些道理传递给大家。虽然仅有的一次交流,不可能让大家马上转变,但也可以为各位的心灵打开了一扇小小的窗户。
如今的社会,有不少人患上抑郁症、焦虑症等。假如懂得调心的方法,大多数都能康复。虽然有人因为前世的因缘,怎么疏导也没办法,但你们不能因为这样的个案,而轻易放弃自己。
德国的贝多芬,耳朵听不见声音,却凭着自己的努力,成了举世闻名的音乐家。他说:“在艰难的遭遇面前百折不挠,是卓越者的一大优点。”美国的海伦·凯勒,又聋,又哑,又盲,却毕生致力于为残疾人造福。她认为,坚定的信心,能让平凡的人做出惊人的事业。
和他们相比,我们有些人应该为自己的脆弱感到惭愧。每个人都需要奋斗和努力,要对自己有信心,不能一蹶不振,彻底倒下。只要不抛弃、不放弃,一旦因缘和合,马上就可以翻身。
人这一辈子,不管什么身份、处于什么环境,都有数不清的苦。只有正确面对,才能从痛苦中解脱。希望大家充满自信、鼓起勇气,用智慧改变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