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凡讲解·第7课
2022年8月16日
第10节·上师功德并非名气而是教言
今天讲第10节,上师功德并非名气而是教言——判断一位上师的功德,不是看名气大不大,主要是看上师有没有好的教言。
一个上师是好是坏,不在于上师的名气大小,而在于他是否有窍诀的利齿。打个比方说,乞丐乞讨口袋里的金子是金子,国王宝库里的金子也是金子。同样,眷属众多、大名鼎鼎的上师口里说出的教言是教言,一个普通人口里说出的纯净教言也是教言。
好的上师与不好的上师有何区别,主要是看窍诀殊不殊胜。就像国王和乞丐虽然身份悬殊,但乞丐的金子也是金子,国王的金子也是金子。所以好上师不在于名声,不在于财富,不在于相貌端严,不在于地位高贵。我们作为听法者,不管讲法的是什么样的人,都不应该看重这些,而是要看他的教言如何。
我们金刚降魔洲有一部分人,似乎觉得汉族的堪布、堪姆讲得再好也没什么用,而对其他民族的堪布、堪姆却很有信心:“哇,他说的是真正的正法!”甚至对一些假上师十分崇拜:“他打的卦真的很准!”对自己本民族的同胞,反而有种歧视。
当然,我们也不能把堪布、堪姆捧得太高,好像什么权利都该给他们。所以我现在安排60岁以上的老年人坐在法座周围,把所有堪布、堪姆都撵到外围去了,他们很不高兴,现在都不愿来经堂上课了(众笑)。法王讲过三个平等,新来的僧人和待了多年的老资格的法师,座位上是平起平坐的。所以堪布、堪姆也没什么了不起,不一定非要坐在法座旁边,我们这里不搞特殊。有时候好像一说起堪布、堪姆,大家的态度就不一样了。有的管家在普通人面前很凶,可一见到他们就:“哦,堪姆您来了!”“啊,堪布您来了,对不起!对不起!”就像我们的一句俗话:对上是狗,对下是狼。
世间有些领导也是这样,对上面的大领导毕恭毕敬,对下面的人却态度不佳,这是不对的。当然,任何人都可以行使自己的权力,但不能过分。有的世间人总爱说:“这是领导的意思,即便不合理,大家也要尊重。”其实这样很不好,应该平等地探讨意见。我们平时开会经常互相争论,吵得很厉害。有人跟我说,他在大会议室旁听见我们开会,上上下下辩论得很激烈,好像互相间没什么恭敬心,听了都害怕(众笑)。确实,我们开会的时候也算是一个民主现场,就像欧洲的一些议会,常常吵起来,其实这样也挺好。在某些场合,比如听法、受灌顶的时候,该恭敬的必须恭敬,但平时讨论事情的时候,不能因为你是大法师,就可以任意妄为,谁都不敢反对,而别人是普通人,出了什么问题都要背锅,那样是不合理的。所以,我们的工作人员以后都要注意,在各种场合应该一视同仁,平等对待。
就像我这样,让老年人坐在原来堪布、堪姆的座位上,现在你们看看,这些老年人都有点飘了,好像自己只要60岁以上,就已经获得了一地菩萨的果位,走路的姿势都不同以往了。(众笑)
个别人在学习经论方面有一点功底时,不仅对其他上师越来越不恭敬,对自己的上师也越来越不尊重,觉得“我现在很了不起了”,这种人也是有的。
确实有这样的人,尽管以前在某位上师或堪布、堪姆面前得过法,但是丝毫不会念及他们的恩德。
不过,像那若巴的话,虽然他是那烂陀寺守护北门的大班智达,但诸空行母授记道:“你精通词句,却不精通意义,还是需要依止上师。”因此,他依止了外表是捕鱼乞丐、内在是大成就者的帝洛巴,最后,他的境界与上师无二无别,获得了成就。
稍有见解便觉得自己很了不起,越来越傲慢,这样是不行的。有的人虽然看起来平平无奇,但其实非常厉害,就像当初那若巴尊者依止帝洛巴尊者的过程中,见识了很多超越常规的行为。我们平时做任何事都离不开规则,但在某些情况下,当上师是大成就者,或者弟子特别具有信心,也可能会有一些特殊的方式。
所以,当你认为“我又善良又有智慧”的时候,这恰恰是你不善良、没有智慧的表现。
确实,有时候我们认为自己很好,其实是因为看不到自己的过失。有的人明明很恶劣,却自居人格贤善;明明很愚笨,却自以为很有智慧,甚至经常给别人教诲;明明连最基本的修行境界都没有,却指导别人“应该这样那样”。这其实是人人皆有的习气,包括我自己也有。有时候我观察自己的相续,确实感到很惭愧,但在课堂上也不得不给大家讲法,不然好像显得故作谦虚。前两天我们开了个会,会上每位堪布都说“我身体不好”“我很愚笨”,最后那个会差点变成了一个哭诉会。我们亚洲人好像总爱贬低自己,讲自己的过失、自己的痛苦、自己的疾病,但实际上,很多人说自己不好,其实是一种“卑慢”——表面上自谦没有智慧,心里可能非常自负,也有这样的情况。
文殊菩萨、普贤菩萨等,当本师释迦牟尼佛住世时,会以三种欢喜去依止,他们并不是因为一无所知才需要依止,而是为了获得加持才依止的。
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是何等了不起,但在很多佛经公案中,他们都对佛陀极为恭敬,虔诚依止,这并非因为他们无知,而是为了获得加持,或是为了表示依止善知识的重要性等等,才如此示现。这些菩萨的传记中都讲述过他们在世尊面前如何恭敬依止。我们现在学习《楞严经》时,也可以看到阿难对佛陀如何恭敬承侍。阿难尊者也是相当了不起的,但他始终怀有赤诚的恭敬心。
有的人稍微学了点经论,有了点成绩,考了个不错的分数,就连出门走路的姿态都不同了。“哇,你考了120分!”“嗯!是是是!”而没考及格的人,心里又很自卑,连头都抬不起来。考试其实就是一种鞭策而已。成绩好的人,有时候也保持不了,或者因为傲慢而出现很多问题。从我们长期的经验来看,有一部分人确实学得很好,人也很稳重,但有一部分人虽然考试能得高分,可在为人处世、依止善知识以及长期修学方面,表现却不好。我多年观察下来,确实“汝意不可信”。有时候觉得这个人很有希望成为弘法人才,但他后来却干了很多坏事;有时候觉得那个人很调皮,早晚得开除,可他后来变得越来越好了。所以,仅凭一两次考试,并不能看出什么,只能说明有些人还算比较勤奋。
邬金莲花生大士虽被称为“第二佛陀”,但在《莲师传》中也提到他依止了八位上师。布玛莫札也依止过那么多上师。
即便是已经获得了成就,尚且需要依止上师,那你只是有一点点智慧,又有什么理由不需要依止上师呢?
布玛莫札最初跟嘉纳思札一同学习,后来他们得到金刚萨埵的授记,说汉地有名为西日桑哈的大成就者。布玛莫扎立即前往汉地依止,得到了西日桑哈的耳传教言后返回印度。后来嘉纳思札也去往汉地,依止西日桑哈很多年,得到了圆满的传承。在他回到印度之后,布玛莫札又依止他学习了一切教言。他们两人原先是同学,最后成了师徒。布玛莫扎后来把大圆满法传到了藏地,这些传承源流在《上师心滴》中有记载。
我们这里有些堪布、堪姆,虽然得到了证书,但最好还是继续依止善知识听法,这很重要。如果因为带班授课实在没有时间,不参加讲考也是可以的,但如果不带班的话,还是继续听闻、传讲比较好。
当然,对于你所依止的上师,首先要仔细观察。当今时代的人们,不恭敬具有圣贤功德的人,反而去尊重那些见神见鬼的造罪骗子。然而,你已经依止上师以后,纵然遇到生命危险,也不能违背上师言教,假设在必要的情况下有轻微的违反,也必须不隔夜进行忏悔。
有时候,在有特殊必要或者实在没办法的情况下,偶尔令上师不高兴,一定要不隔夜及时忏悔。现在有些人无所谓上师高不高兴,过了多久都不去忏悔,这样会破坏很多缘起,自相续中的罪业也会逐渐加深。
比如,如果上师的怒气已经平息,你最迟需要在一天内忏悔;如果上师还在生气,你应该想尽一切办法让上师消气。
发生这种情况,要想尽办法让上师消气,哄上师开心:“您不要生气,我给您唱个歌吧,我唱歌很好听的。您不要生气嘛,有什么可气的,气就像云雾一样,在虚空中马上荡然无存了。”(众笑)
当上师心平气和时,你要请求宽恕,忏悔一切罪业,以三种欢喜进行依止,由此会增上觉受、证悟的功德。
以三种欢喜来依止上师,自己证悟和觉受的功德就会增长;如果令上师不欢喜,或者破坏了缘起,那不论你再怎么修、再怎么念,功德都无法增长。所以,令师欢喜是非常关键的。
那时候无论你了知什么,都是从修所生的境界中自然流露出来的闻慧。依靠随随便便的纸上谈兵而生起感知认识,并不是一种根本上的领会。
那个时候,你不广闻多学也没关系,只要上师一加持,全部知识都会在修行境界中流露出来。我们对上师完全不理不睬,光靠自己辛辛苦苦闻思,像啃骨头似的一点点使劲学,这样得来的知识仅是纸上谈兵,没有真正的领会和加持,也没有好的缘起。而通过祈祷上师,相续中自然流露而出的智慧,才是与众不同的。
过去,大成就者多哲丹毕尼玛,只身一人从家乡来到喇荣伏藏大师一世敦珠法王面前,他们师徒二人研讨了三四天,两天两夜没合眼,也没有掺杂其他闲聊,一直在进行辩论。
我原来看敦珠法王的传记,感觉他好像天天安住在光明境界之中,一般不太参与辩论。但是这里讲到,他和多哲丹毕尼玛关于一些觉受等方面展开辩论,两天两夜都没有合眼。多哲丹毕尼玛是麦彭仁波切的弟子,他8岁时就能宣讲《入菩萨行论》,还撰著过一部《大幻化网》的注释。
有一天,大成就者仁波切说:“伏藏大师,您说得对,我讲的并无实质。”
他们一方是以理论为主,一方是以修行为主。经过三四天的辩论,多哲丹毕尼玛尊者并没有辩赢,后来他对敦珠法王表示了承许。
伏藏大师说:“我是证悟了法性虚空密意的开悟者,所以像你这样的人无法相比。”
一世敦珠法王作为伏藏大师,毫无疑问是开悟者。他最后直接说对方无法与自己这样的开悟者相比——还不如一开始就这么说开,那就不用两三天不睡觉了。(众笑)
正如他所说,真正具有持明传承的人,大多是拥有开悟境界的人。
开悟者的境界是很厉害的。法王讲这个故事是想表示,有了依止善知识后从自己境界中流出的智慧,就不需要再依靠辩论的言辞了。
荣索班智达(荣索秋桑),很小的时候只会说梵语,他的父母心想:“这到底是好事,还是着魔了?”就带他去拜见阿底峡,请求指点。无等阿底峡尊者把荣索班智达抱在怀里,和他研讨正法,但一点也赢不了他。阿底峡尊者说:“像我这样的人,无法胜过他,他是大成就者黑行与美哲嘉纳尊者的双重化身。”
我们去年学习《入大乘论》的时候也讲过,荣索班智达是阿底峡尊者的上师美哲嘉纳尊者的化身。《大圆满前行引导文》里说过,美哲嘉纳尊者是印度东西两地最为著名的班智达,他来到藏地后,因为没有译师,不懂藏语,只好给人放牧。他写下过一些诗歌,后来在藏地圆寂了,转世成了荣索班智达。法王的意思是,有些人虽然没有经过闻思,但有一种天生的智慧。
持明无畏洲,虽然没有广泛听闻过佛法,但他坚持不懈地虔诚祈祷“第二佛陀”龙钦绕降,结果从密意的境界中流露出闻慧,获得了即使摄受成百上千眷属弟子也无所畏惧的境界。
“第二大佛陀”龙钦绕降就是全知无垢光尊者。持明无畏洲就是智悲光尊者,拥有“无畏洲”之名,说明他凭借智慧而无所畏惧。
至于上师麦彭仁波切,他在华智仁波切面前只听了七天《入行论》,除此之外,从来没有得到过更多的其他引导法,但是他在童年7岁时就造出了《定解宝灯论》。
法王提到了一些宁玛巴的大成就者,他们其实都没经过正规的闻思修行,然而都具有自然流露的智慧。就像麦彭仁波切7岁造论,无畏洲尊者通过祈祷而开悟,荣索班智达从小拥有智慧辩才,一世敦珠法王获得大悟的境界,此类例子不胜枚举。
我以前遇到过一位善知识,他说过,每一位上师都有自己不共的弘法利生的缘起和方式方法,所以都应该观清净心。我深以为是。每位上师都有自己特殊的行为、境界和摄受弟子的方便法。但我们不要看到一些特例,就觉得自己一步一步学习没有必要,想直接获得最高的智慧,这是不太现实的。要知道,这些大成就者都是依靠极其特殊的因缘而开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