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凡讲解·第26课
2022年9月27日
第8章 高尚净行
第48节·善良的人格
让我们来理解一下什么叫“好人”。
所谓“好人”,定义非常多。有些人觉得脾气好的是好人,有些人觉得修行好的是好人,有些人觉得记性好的是好人,有些人觉得长得好看的是好人……但其实在我们佛教中,真正的好人,应该不害众生,对谁都存有善心。当然,这是大乘佛法中好人的认定方式。如果你在军队里面,不分敌我,对谁都保持善良的心,那你就是这个军队里的坏人。(众笑)
对于所谓的好人,似乎大多数人都不懂。有人说英雄是好人,有人说智者是好人,有人说商人是好人……但其实这些都不叫好人。
还有不少人认为一个人生意做得大,事业有成,就是一个很好的人。所以现在人们喜欢追崇商界的成功人士。但法王在这里说得非常肯定,其实这些都不叫好人。
没有谄诳奸诈、对一切众生都有善心,这样的人才是好人。
这是大乘思想的标准,一个真正的好人,应该对谁都有一颗善良的心。今天我们也要按法王讲的这个标准,来看看自己到底是好人还是坏人。
总之,我们要知道,不管是上上下下什么人,谁有一颗善良的心,谁就是一个好人。如果唯一行持利他,这种人既能集福,也能集财。
在一切法中,最究竟的法就是它。
不管对谁,我们都应该想:“如果能让他获得快乐就好了。”如果只对自己的亲朋好友才有这样的心,而对自己嫉妒、嗔恨、竞争的对境,就用尽一切手段让他不快乐,怀着这样的心,那肯定不是好人。
按照《了凡四训》中的分类,善心也有满善、半善之分。以前有一个女子去寺庙,她当时只有两文铜钱,但她怀着极虔敬的心全部供养了出去,于是住持亲自为她回向。后来她当了王妃,带着价值连城的供品再次去寺庙供养,住持却只让徒弟来为她回向。她有点不满,就问住持,为何当初一点微薄的供养就能得到住持亲自回向,现在这么大的供养反而由他人代替回向?住持回答:以前你供养虽少,但心非常真诚,那个时候是满善,必须由我亲自回向才能报答;但现在你已经起了傲慢,布施之心不如当初纯洁,纵然供养了很多财物,也只是半善,所以由徒弟代为回向就可以了。
我们经常觉得自己是好人,自己很善良,可真的观察自己相续的时候,到底是满善还是半善,也不一定。做了一点善事,并不意味着一定是好人,关键要看以什么样的心对待他人。
(堪布展示照片)
这些照片应该是法王1988年去北京和拉萨的时候照的。
第49节·交友方法
刚开始不要和别人走得太近,不然用不了多久就会矛盾重重。不管你住在哪里,一开始都不要和任何人太亲密,也不要太有矛盾,最好保持平淡的关系。
有些人刚认识的时候吃住全都要在一起,连上厕所都要手拉着手,但一段时间以后就互不理睬了,路上见到都不打招呼。这种情况好像男众当中少一点(众笑)。这是法王对我们做人方面的一种教导,值得大家学习。
我们应该按照全知法王说的那样去做:“村落寺院以及深山等,虽住何处不应交亲友,于谁相处不怨亦不亲,稳重自主即是吾忠告。”
法王在这里引用了全知无垢光尊者《三十忠告论》中的偈颂。我刚来学院的时候,觉得这个教言很好,对谁都应当不亲不恨。这个说法确实很有道理,不管住在村落中,住在寺院内,还是住在深山里,与谁相处最好都不要太过亲热,也不要太过冷淡。“君子之交淡如水”,世间人不也这样讲吗。我们在人际关系中,既不要与别人产生矛盾,也不要过度热情,否则就像我们藏族的一种说法:熟悉了很好,但太过了解不一定好。所以,每个人都应该稳重自主。
不过现在可能不需要这样的忠告了,因为这个时代人情一般比较冷淡。以前喇嘛们经常一起吃饭,互相串寮,但现在很多人都不去别人家了。以前我们家乡的老乡外出办事时,经常会到亲戚家里去住一晚,但现在这个习惯基本没有了,但凡自己有一点条件,外出都住宾馆,亲友间来往越来越少。也许以后我们这些出家人的来往也会越来越少。
但有时候,人与人之间还是应该珍惜缘分,有些人的情谊可以十年二十年不变,这是很好的。并不是人人都能像无垢光尊者说的那样不交亲友,无垢光尊者也许是因为那时很多人都不理他,所以写《三十忠告论》时有点厌世(众笑)。不过作为修行人,确实不宜与人交往过密,今天分、明天合,这样可能对自己的修行会有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