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凡讲解·第23课
2022年9月23日
第41节·诽谤圣者的罪过
关于议论、诽谤其他佛子菩萨的过失,恰美仁波切曾在《极乐愿文》中说:“诽谤诸菩萨之罪,较杀三界有情重,发露忏悔无义罪。”
诽谤菩萨的罪过是非常大的。有多大呢?我们知道,杀害一个众生都有极大罪过,杀害三界的一切众生,罪过可想而知,而诽谤菩萨的罪比这更重。所以,有些人经常毫无意义地诽谤其他菩萨,这个罪过是非常严重的,必须在诸佛菩萨面前发露忏悔。这是乔美仁波切《极乐愿文》中所说之意。
所谓菩萨,就是从他相续中生起了无伪的菩提心开始,就叫菩萨。
这里说包括初发心的菩萨,并不仅仅是文殊、观音那样共称的圣者菩萨。也就是说,只要一个人相续中真正生起了无伪的菩提心,这个人就可以叫菩萨。很多人通过学习《入菩萨行论》《大乘经庄严论》等大乘经典,不仅发了菩提心,而且心中确实生起了无伪的菩提心。虽然要生起胜义菩提心有点难,但世俗菩提心应该很多人都能生起。因为世俗菩提心其实是一种利益众生的决心,只要一个人的这种决心一直没有失坏,就可以称之为菩萨。《入菩萨行论》中也讲过:什么时候一个人生起了利他之心,从那一刻起,他的名字和意义就都变成了菩萨。所以,我们如果随意诽谤他人,一不小心就会犯下诽谤菩萨的重罪,因为我们身边肯定有很多菩萨。
在这方面,大家今后务必谨慎。但我想你们一个星期内也许会注意的,看身边这位可能是菩萨,那位也可能是菩萨,但时间一久,又会忘了,凡夫人的习气就是这样。确实,因为我们无法从表面判断一个人的相续,有的人虽然看起来脾气不太好,或者相貌不太庄严,但实际上真是一位大菩萨也很难说。
如果他本无过错,你却无中生有;他本具功德,你却矢口否认,大肆诽谤,这个罪业比同时杀死三界所有众生还要严重。
别人本来没有过失,我们却以有色眼镜来看,硬说他有过失,或者别人本来具有功德,我们却偏不承认,大肆诋毁,这些都是诽谤,罪过比杀死三界所有众生还要严重。
藏地很多修行人都非常注意这一点。有人谈论他人过失的时候,他绝不会参与,而是使劲转移话题;如果实在转移不了,就任对方怎么讲都不去随顺。刚开始“哦哦”地敷衍,后来“哦”都不说了,晾着对方,因为深知聊这些话题过失很大。
仲敦巴尊者也说:“凡有四位出家人,就有一位是菩萨。”
这里说的应该是初发心的菩萨。《论语》里也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孔子的观点和仲敦巴尊者比较相近。孔子认为,三个人当中,肯定有我的老师;而很多人都觉得,别说三个人,三百个人中也没有配当自己老师的,看这个也不行,看那个也不行。
只要是身穿僧衣的人,就不可能没有一分功德。
佛陀在经典中也讲过,普通的一百人,不如我的一个随顺者。哪怕身上带有一点僧衣的碎片,也有很多功德。《地藏十轮经》中讲了许多这方面的公案,比如凶猛的野兽看到猎人身着袈裟,也会产生慈悲心。《极乐愿文大疏》中也讲过:萨迦法王根嘎酿波有一次看到几个小沙弥在溪水中脱掉衣服玩耍,他说:“各位僧人请穿上法衣,老人我想给你们顶礼。”他本来也可以直接向溪水顶礼,也许他想表示。小沙弥们没穿僧衣时,看起来只是调皮的孩子,但穿上如来的袈裟以后,就是恭敬顶礼的对境。所以我们最好不说出家人的过失。
有些在家人平时待在出家群体中,经常看这个有过失,看那个有过失,这样的人真是很可怜。一些出家人也有这个问题。上午我去经堂时,听到两个出家人在悄悄议论,我就偷听了一下,他们一直在说别人的过失,两个人一唱一和,“是是是,就是这样!”虽然我不知道说的是谁,但从他们的表情上看,就是在说是非。尤其是一些老年人,特别爱说别人的过失,整天抱怨自己的堪姆、辅导员,抱怨身边的人。这样的人修行一般都不太好,好像只有讲过失时才开心,就像吃火锅一样。现在学院里到处都是火锅店,不管是出家人还是在家人,吃不吃火锅都可以,但诽谤别人绝对不行。
如果是管家或是特殊管理人员,那该管就得管,但其他人最好不要天天看别人的过失。以前法王说过,有些业力深重的人,因为自己眼睛不清净,总是看到别人的很多过失,这种人待在殊胜的僧团里唯是造业,实在很可怜。有些人就像憋不住一样,整天说这个不对、那个不对,那还不如离开僧团,到世间人群中生活。至少世间人不一定是发了菩提心的严厉对境,你说过失也不一定有很大罪业。所以,爱说过失是一种很大的过患,我们佛教徒都应该警惕。
《噶当弟子问道录》记载:仲敦巴尊者也曾向僧人脱帽、合掌、顶礼。
藏地以前有这样的传统,看到出家人都要脱帽合掌。但现在好多藏族人都成了法油子,看到出家人也不理不睬。过去在家人看到出家人时,哪怕只是一个小沙弥,都会摘下帽子,合掌礼敬。
所以,千万不要诽谤菩萨们!否则,所谓“三界有情”绝不是一个小数目。如果你杀了十二三亿人,人们都容不下你的罪业,更不要说三界有情了,比这多百倍千倍。但是就算把他们都杀了,也没有诽谤菩萨们的罪业那么严重。
因此,对所有菩萨都不能诽谤,也不能诽谤正法。佛陀的补处——弥勒菩萨(在《大乘经庄严论》中)说:“意罪自性恶,非理色非理,疑法何须说,等舍善无过。”大家不要诽谤任何人。
以前我们讲《大乘经庄严论》的时候,我让大家背过这个偈颂,不知道你们背了没有?法王经常引用的这些教证,都特别有意义,以前我们听得都能背了,即使到现在也还背得。我希望大家把这些教证的汉文偈颂尽量背下来,不单单要背得,更要理解其中的含义。
这个教证的意思是,我们意识上的罪业,比如嗔恨心、贪心、邪见,这些都属于自性恶。如果对色法,比如火星、木柴、柱子产生嗔恨心,那是非常不合理的。有些人连转经轮转不顺都要发脾气,“真烦,怎么转不动啊!”有些人鞋子不好穿也要生嗔恨心,把鞋子狠狠地摔一下。既然对无情法产生嗔恨心都是不应该的,那对深奥难测的佛法心生嗔恨、肆意诽谤,就更不应该了。所以,“疑法何须说”——对于尚存疑惑的法不能产生嗔恨,那自然更不必说。在无法抉择真相的时候,应该“等舍善无过”——听到了什么事,与其妄加诽谤,不如暂时搁置,不舍不破,这样就没什么过失了。
为别人所做的事而起烦恼、生嗔恨,这是根本没有必要的。有些人性格特别暴躁,每天都要发好几次脾气,这也许是因为前世修行得比较少,总被强大的业力和烦恼驱使,无法控制自己。所以,如果你们经常对法、对人产生嗔恨心,应该尽量修心,不然这辈子都控制不住,下辈子可能更惨。我们意识心上的恶业确实非常严重,所以要记住这个颂词,对一般的色法尚且不该生嗔恨,更何况对其他的法。
第42节·祸从口出
平时,我们主要用嘴说话。就像上师麦彭仁波切在《(君规教言论·)语言品》中所说:“通常成为亲怨者,余事促成极少见,多由言词所导致,故当慎察再出言。”
人和人之间结下亲近或怨恨的关系,很少因为其他事,往往都是由于话语。比如一个人很会说话,就容易和别人变得亲厚。所以每次我们这里来了重要人物时,让谁去会面,是很关键的,因为他的语言如果沟通得当,就能对大家有益。而有的人千万不能让他去,否则他在人前口不择言,那就糟糕了。所以在任何场合,大家都应该注意自己的言辞,因为大多数的亲怨关系都是语言导致的。
语言,即使只是一句话,也是前面有人听,后面有人看。所以,无论你说什么,都需要小心。
这是藏族的一句俗话。你随口说出的一句话,前面被人听进去,后面还会被观察。我们身边很多人都是“警察”,表面上他只是请你吃顿饭,实际上是想观察你这个人靠不靠谱,修行好不好。你可不要以为他请你吃饭,就是对你特别信任,也许他会趁这个机会通过言行来评价你。
正如民间谚语所说:“不要大声叫喊,恶劣的猎人正在潜伏抓鹿;不要轻声细语,青狼正在潜伏捕羊。”自己要能控制自己,自己是最有资格的。所以,说话做事要谨小慎微。
这段话估计你们谁都不会解释,这是藏地牧民的谚语:有的时候不能大声叫喊,因为恶劣的猎人正在潜伏,准备拿猎枪打鹿,这时候如果大叫,坏了他的事,他可能会回头找你麻烦;有的时候不要轻声细语,因为野狼正在潜伏准备捕羊,这时候需要大声吓跑它。藏地有这种现象,牧羊人或者母牛晚上经常会起来大吼一声,这时如果有狼正要捕猎,听见这一大声吼就会逃走。
我们还有一种说法,母羊会教导自己的小羊羔:“不要到羊群的前面去,不然会有狼的危害,也不要落在后面,不然会被放羊人用石头打。”表面上母羊只会咩咩叫,什么都不懂,但实际上它对小羊羔也会传授教言:不能太过出头露面,也不能掉到队伍后头,否则都容易遇到危险,最好跟我一起待在中间。我们在纪录片里经常可以看到,非洲的牛群,走在最前面的容易被狮子攻击,落在后面的也经常被捕获吃掉,聪明的小牛会走在牛群中间,这样就不会遇到什么违缘。
我们说话也是同样的道理,有时候不能过于大声,有时候不能过于小声,要根据不同的实际情况来判断,这就需要行持一种不偏不倚的中观道。有些人说话很冲,咄咄逼人,这样的语言往往会对自他有害。有些人说话慢慢吞吞,有气无力,让人听得想睡觉,这样也不太好。所以说话的快慢高低,都需要掌握一个合宜的分寸。
当然,我的语言也有很多方面的过失,可能我自己也不知道。所以我们应该学会控制自己,说话做事都要小心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