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凡讲解·第12课
2022年8月24日
第21节·修行前要闻思
所谓“寂静深山”,确实是个殊胜的地方,比起承侍百千万佛陀,以居于寂静处的发心而向寂静处迈七步的功德更大。
如果你为了出家或修行,向着一个寂静的地方迈出七步,与在百千万佛陀面前供养相比较,前者的功德更大。
这样的话,是不是那些来喇荣旅游的人功德也很大呢?那要看他们有没有求解脱的心。如果他只是来参观、朝拜一下,看到佛寺和出家人,相续中会种下一个善根。所以这方面的功德根据不同发心,有很大区别。
《月灯三昧经》云:“若有乐求菩提者,能利众生厌世间,趣向空闲行七步,如是福报最为上。”很多经论中都有类似的教证,因为生起出离心或是立志修行,哪怕往寂静之处迈七步,也有很大的功德。
昨天、今天,我们都在讲闻思修行次第颠倒的现象。有人声称“不需要一丝一毫的闻思,只需要在林间静处闭关”,从而彻底放弃了闻思的一切事。如果认为这也是正道,那根本不符合智者的规则。
上节课我们讲过,年轻人修行,老年人闻思,这是一种颠倒。看来当时法王如意宝也是连续讲了这两段话。有些人认为自己不需要闻思,一来就开始修行,刚出家就想闭关,彻底放弃了闻思的一切事,那根本不符合佛陀和诸位菩萨的规则。
没有任何闻思就进入修行阶段,这没有什么可修的,就像旱獭一样,自然成就寂止的有情,停留在无所思维的状态中,没有太大的益处。因此,闻思不错乱尤为重要。
这样的人就像旱獭,也就是我们说的雪猪子,也叫土拨鼠。很多纪录片里都拍过土拨鼠,它夏天出来活动,冬天在洞里睡觉。最近这里很多土拨鼠就快冬眠了,再过一段时间它们就要消失了。布谷鸟也在准备离开。布谷鸟的叫声是夏天最后的声音,现在基本听不到了,天气一冷,它们就不爱说话。
大家要听法王的话,不要一来就马上闭关。“无闻只修行,如断臂攀岩”——萨迦班智达也这样说过,没有闻法的修行,就如断臂之人攀爬岩壁一样,根本修不成功。因此,闻思修行千万不要错乱。
作为一个真正想修行的人,首先在依止具相上师的时期,即使不能广泛闻思,也应该对专一平等安住的实修要点做到无有增益怀疑。
如果你做不到广闻博学,不能把五部大论、显宗密宗的法义全都学会,至少也要认真学习《入菩萨行论》《大圆满前行引导文》《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这些专业的实修要义,一定要做到没有任何怀疑和增益。有些人对广泛闻思实在没有兴趣,那至少也要把修行相关的论典学懂,否则在实修中会出现问题。我们看到,有些自己闭关的修行人,到了出关的时候,头发乱糟糟,眼睛红通通,走路都摇摇晃晃。有的人长期不与人接触,说话也变得非常奇怪,性情也变得特别敏感,很难与他沟通,有时稍微说了他一点,马上就大发雷霆。这样的人在闭关的时候到底修了些什么呢?土拨鼠也不会这样,它们是很温顺的。
当你达到即使没有上师、没有教言书,也不需要询问的境界时,住在寂静的深山里才会大有利益。
在有上师、有道友陪伴的时候,我们应该尽量通过闻思断除增益。这些天我看大家晚上还在互相探讨,这样真的挺好。在有智慧的同伴中,把自己的疑惑说出来,大家揉一揉、理一理,那些你原本觉得很大的疑问,被道友们一剖析,马上就烟消云散了。
人人都会有疑惑。依靠善知识,疑惑就会变成正决定;没有遇到善知识,疑惑就会变成邪决定。这个道理很重要。就像长了肿瘤,如果遇到良医,马上用药或者手术,就能治愈;但如果遇到了庸医,给你误诊瞎治,可能就会演变成恶性,这是很可怕的。所以大家如果真正想要修行,至少要学到对所修之法没有任何疑惑的时候,才可以到山里去闭关。
(堪布展示照片)
这张照片应该是在南山拍的。当时法王坐在那里,我们一群人在念护法仪轨。那时候我还有一点头发,现在已经时过境迁了。(众笑)
第22节·闻思精华需修行
闻思,就是为了修行。如云:“如以见闻水,不饮不解渴,正法亦如是。”如同你只看见和听见水而不喝水就不能解渴一样,闻思甚深正法并了知其意,但如果不修行,也不会有任何利益。
光闻思不修行也是不行的。现在大家都觉得闻思很重要,因为不闻思就通不过考试。可惜修行方面没办法考试,如果修行水平也能考一考试就好了。
《大宝积经·迦叶品》中云:“譬如一人溺海水,彼者干渴而死去,贪爱多法而放逸,虽住法海堕恶趣。”比如一个人被海水卷走,他以为在海里不会渴,但最后却因为干渴而死。同样,虽然我们听闻了正法,但如果不实修,也会像这个人一样。
这个教证法王以前经常引用,《华严经》里也有类似的偈颂:“如人水所漂,惧溺而渴死,于法不修行,多闻亦如是。”不过按现代科学来看,人要是漂在大海里,可不能随便喝海水,因为海水盐分很高,会导致身体里的细胞脱水,喝多了也会死的。
《诸法要颂经》也说:“设人多说理,放逸非如是,如牧数他畜,非得沙门缘。设人少说理,随法而行法,能断贪嗔痴,彼等是沙门。”
有些人嘴上很会说,讲得天花乱坠,但是自己却很放逸,没有实际修行,这就像有些牧人专门数他人的牦牛一样,这算不上是沙门。有些人看起来好像笨嘴拙舌,话也不多,但修行非常好。这个教证以前堪布曲恰经常引用,他最主要的窍诀就是这两句,让弟子们照此好好修行。不修行的话,光靠一张嘴,即使能说会道,又有什么用呢?我们也该好好学习这两个偈颂,借此观察一下自己。
比如有个放牛的人,整天在财主家里数着有多少头牛、有多少头牛犊,却连一碗牛奶的好处都没有得到。
放牦牛的人一般都会有得到一点牛奶的好处。以前搞合作社的时候,有个老乡总会趁放牛的机会偷一点牛奶。当时他把牛奶藏在一个牛犊皮的袋子里,后来被合作社的领导发现了,就让他提着装满牛奶的袋子站在合作社的帐篷外,对往来的人说:“你们看啊,偷牛奶的下场就像我一样。”那时候的惩罚方式是这样的。
同样,虽然我们具有无碍通晓显密教典中浩如烟海教义的辩才,但如果自己不去实修,就会断了沙门的缘分。相反,即使一个人不了知显密的诸多要点,只知道作为修行人如何成佛的完整无误、善巧方便的少许窍诀,从而进行实修,那么他也获得了沙门的缘分。
就如《忠言心之明点》所讲:“佛说浩瀚众法理,唯调自心之方便,复次劝请莫耽句,胜深要义融心底。”一个人如果获得了无误成就的道,并且实际修行的话,就已经得到了沙门的缘分。
说到沙门,居士也可以包括在其中。有些人说沙门只能指出家人,其实按广义来讲,佛的四众弟子都可称作沙门。因为沙门就是修善的意思,而佛的四众弟子都是修善的。
如果一个人光是嘴巴会讲,实际上修行特别差,这就不是沙门。我们应该观察一下自己,是不是光会嘴上空谈,却连一个人身难得、寿命无常都修不起来,更不用说出离心、菩提心了。如果天天只是飘在文字上,那很可能就会变成这样。
为此,大家必须真修实证。如果正法不与心相续结合,而以所谓的“寻思者”自高自大,很可能有一天对佛教也会产生“句义有矛盾”的恶劣怀疑。这叫邪慧,邪慧绝不是智慧,所以一定不能变成这样。
我们的闻思一定要到位、切要。这本《不凡》里还有很多法王的教言,后面还会讲些什么,我记不太清,但仅凭前面讲的这些教言,如果能够真正懂得,我们作为法王的传承弟子,也许就已经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