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凡讲解·第11课
2022年8月23日
第4章 闻思切要
第19节·年轻人闻思重于修行
一些年轻的小僧人说:“现在就应该修行。像我们这样的深山太愦闹嘈杂了,修行不会成就的。为此,我要去一个寂静的地方修行。”
真有人敢在法王如意宝面前这样说吗?可能有时候确实会有这种大言不惭的人。确实,有些刚来的年轻人,不经闻思就想去闭关,还不到30岁就跑到修心班、老年班去,不知道这些年轻人出了什么问题,整天待在老年班里,怎么好意思呢?有些老年班的法师也装糊涂,对年轻人来者不拒。难道是教老年人教腻了,所以一看到年轻人就悄悄收进班里?这可没必要。
但实际上,年轻人不应该太急于修行。华智仁波切曾说:“少年修行、老年求学,是很难弘法利生的。”
这句话法王以前经常引用。少年人去修行,老年人去求学,这是完全颠倒的。有的人连牙齿都没有了,还在琢磨因明的“过遍”“不遍”“三相推理”。老年人参加因明班,年轻人参加老年班,这都是大错特错。
作为一个濒临死亡的老年人,如果重新开始闻思,当然会有闻法的功德利益,但除此之外,要达到自利断除增益、他利弘法利生的目标,真的很难。
听法当然有功德,但除此之外,要实现自他二利是很难的。我们不得不承认,人生的各个阶段都受限于年龄。年龄既已固定在那里,就该接受现状。但有些年轻人非要去老年班里待着,甚至从年轻一直耗到年老,最后也只能这样了。而有些老年人非要去闻法班学因明、学俱舍——牙都掉光了,还学啥子俱舍哦。(众笑)
在二三十岁的青春阶段,着急忙慌地修行,是不会走上正轨的。
年轻人都该看看——法王说,二三十岁去闭关、去实修,实在太早了些。我建议道友们在45岁前,应该好好闻思五部大论,因为以后不一定有闻思的机会了。至于修行,只要人生还有一点时间,总有机会好好修。因为修行不需要太多外在条件,关键是自己内心要断除增益。
年轻人很容易跟着外缘跑,一个人打坐也不会善始善终,不会有很大的利益,不如在具相善知识和金刚道友等人面前进行闻思,正确无误地了解正法。老年人奋力读书、年轻人拼命修行,这两者都是错误的。
这里的读书指的是闻思经论。闻思的机会是非常难得的,大家也该好好想想。虽然这番话不是法王的声音,但这些语言文字都是按法王所说,原原本本翻译出来的。如果法王此刻就在现场,也只会给大家讲这些道理。我们依止了法王这么多年,他老人家平时强调的就是这些。有的人从中得到了很多利益,而有的人没有得到半点利益,听听就过了。
第20节·闻思需切要
华智仁波切说:“如果以闻法成熟相续,则没有一个像闻法这么大的功德,如云:闻法利后世,布施亦不及。”也就是说,上供下施也比不上闻法更有利。
闻法可以成熟我们的相续,所以在整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比闻法功德更大。闻法对后世的利益,就连上供下施也比不上。布施本来是菩萨六度中非常重要的,但功德也不能与闻法相比。
如果闻法不切要,那么就应了无等达波瓦大师所说的:“若不如法而行持,正法反成恶趣因。”
如果闻法到位,相续就会逐渐成熟,变得越来越堪能、调柔。与之相反,闻法不切要的意思是指,听了很多法,最后却变成了喜欢诽谤别人、说别人过失的人。
我们有时会看到一种不太好的现象:学了因明爱诽谤,学了俱舍生邪见。有的人学了因明以后,经常爱挑毛病,“这个不对、那个不对”;学了俱舍以后,总是认为“应该这样、应该那样”。如果见解偏颇,就容易产生邪见,所以闻法切要是非常关键的。
有些人把所闻的法义用来跟别人吵架。就像一个公案中说,以前有位格西死后下堕,上师来为他超度,他居然以中阴身与上师辩论:“你这个超度者不成立,我这个中阴身也不成立。”所以,闻法的时候要避免自己的相续耽著于词句、外相,没有步入正道。
“若不如法而行持,正法反成恶趣因”,达波瓦仁波切的这句话在《大圆满前行引导文》中也引用过。我们如果没有如法修持,那很有可能学法学到最后,反而使自己堕入恶趣,这种情况的确存在。前几天我遇到一个藏族老爷子,他总是爱讲一些邪知邪见的话。我见他一边叼着烟,一边对人说:“有人说抽烟就会堕地狱,你看看,我堕了地狱没有?”我们藏族当中也有这样的人,实在是可悲可怜!
出现这种情况,要么是智慧方面十分局限,要么是稍微闻了一点法就妄加评论。有的人平时口才不怎么样,但一说起邪知邪见就口若悬河。这都是因为佛法没有融入自心,我们在闻思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这一点。
我经常观察学院里的辩论,大家的语言基本上都算准确,不会有诽谤高僧大德、说因果不存在之类的情况。你心里怎么认为我不管,在众人当中大放厥词,会造下很大的恶业。
由此可见,如果闻法不切中要点,就会成为不见自过只观他过、偏袒宗派、谤法谤人的因,那么你闻法不仅没有意义,反而会成为堕入恶趣的因。
我们之前讲过《大乘方广总持经》,当时我就觉得,佛教徒应该在闻法之初就学一遍这部经,尤其是学加行的时候,如果先学一遍《大乘方广总持经》,会对佛法更有信心,而且能知道谤法的过失,不然有的人学了佛反而一直谤法。我们去年学习这部经的时候,很多人都后悔没早点学。法王晚年的时候传过《大乘方广总持经》,那时他老人家显现上也发了愿,以后绝不谤法。
大家都应该认识到这一点,否则闻法不切要,会有很大的过失和麻烦。有的人看起来似乎什么都懂,但实际上没有把佛法融入自心,甚至依靠自以为是的一点佛法知识和辩论口才,造下很多恶业。
佛教徒当中,有些人邪见很重,跟金刚道友吵起架来非常厉害,甚至说自己不怕破誓言。因为没有恐惧心,什么话都敢胡说。其实他如果从来没闻过法,就不会说这些邪见,不会造这个业,但正是由于闻了法,又不切中要点,最后下场堪忧。《百业经》里就有很多法师堕落的公案,尤其是迦叶佛时代,很多讲经说法的法师虽然口才很好,但法未入心,他们依靠自己的辩才,对佛教和高僧大德诋毁诽谤,最后统统堕入了地狱。
所以,我们要谨慎再谨慎,对佛法和持教大德要有信心、要观清净心,看能不能为珍贵的佛法做一点贡献。
没有清净观真的很危险,所以我们也要观察自己的相续,要谨慎再谨慎。法王在这里着重强调,大家也要特别注意。
从世间人规来看,我们嘴里有吃的、身上有穿的,这都是源于佛法的恩德。
这里主要是从出家人的角度来讲的。确实,我们出家人吃的穿的都离不开释迦牟尼佛的教法。现在我们学院很多居士的生活同样也依靠佛法。我们每天不用为生计忧愁,不必担心明天的口粮,依靠三宝的加持,基本的生活都有保障。可世间人就不是这样了,他们活在今天要考虑明天,到了明天又要考虑后天,随时都在为自己的生活忧虑。
如果没有佛法,我们取“上师”和“善知识”的名称也没有意义,这也是珍贵佛法的恩德。
如果我们没有佛法,那么即便被称作上师、善知识,或者有出家人、修行人的形象,都没什么真正的意义。
从后世来看,我们很难一再地遇到妙法,就像《入行论》说的那样:“犹于乌云暗夜中,刹那闪电极明亮,如是因佛威德力,世人暂萌修福意。”也就是说,正法千载难逢,诸经藏中广泛宣称佛陀出世极难、遇到正法极难。现在,我们遇到了正法,看能不能对佛法做出一些贡献。
法王两次提到,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对佛法做出一点贡献。确实,我们好不容易得到人身、遇到佛法,即便不能做出什么贡献,至少也要管好自己的发心和行为,不要对佛法造成不良的影响。
我自己也经常发愿,如果有机缘的话,希望能对佛法、对众生做一点点有益的事;如果没有这种因缘,至少也不要对佛法和众生带来危害。如果真的会带来危害,那希望我在这之前就离开人间。
虽然我们不会故意去制造违缘,不会故意做出损害佛法的事,但是前世的业力不可阻挡,有些事确实很难说。比如我会不会突然发疯,身体和语言对佛法造成破坏?这种情况也难保绝对不发生。那样的话,还不如早一点离开人间,至少可以走得坦坦荡荡,走得有意义。
我们每个人如果真正能够为佛法做出贡献,哪怕是一点微不足道的事,也很有必要。如果暂时没能力做到,大家也要先发起这样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