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珠穆朗玛峰更高的是藏地精神宝库
2013年5月17日
5月17日,农历四月初八,汉地释迦牟尼佛圣诞日。在喇荣五明佛学院,第二天就要开始一年一度的金刚萨埵法会。当天法王和门措上师给僧众及远道而来的信徒做灌顶加持。这一天,鹅毛大雪纷飞,梵呗声盘旋于山谷,红色僧衣涌动,半个喇荣沟的山坡上几乎都是袈裟的颜色。
这里是4000多米的藏地高原,条件艰苦,却吸引了众多汉地人前来修行。这里是“世界上最大的佛学院”,注册的出家僧尼超过7000人。人走在路上,常常就被那些明亮洁净的笑容感染而生起欢喜心。这里是如此安静恬淡又不着尘埃,被众多佛教徒誉为“成就四业之圣地”。
“藏地这个地方是一个精神宝地。很多人都喜欢珠穆朗玛峰,但比珠穆朗玛峰更高的精神宝库,应该说,是藏地的密传佛教。”佛学院大堪布索达吉如是说。
索达吉堪布,四川甘孜炉霍人,喇荣五明佛学院主管汉僧的大堪布。因深感汉地佛教徒不易接触到真正的藏传佛教,一直以来,将大量藏文经论译成汉语,并以窍诀的方式进行传讲。
与此同时,堪布亦将大量汉文典籍译成藏文。二十多年来,堪布常常讲,常常译,出版的书有一百多本,包括中观、般若、因明、俱舍、戒律等译作,以及讲记、开示等,可谓数量庞大。
近年来,堪布以网络、视频等科技手段传法,并且发起了“启动爱心”的号召,劝勉佛教徒不应漠视身边的可怜人。同时,他本人身体力行,先后建立了小学、养老院等等。
藏地的幸福密码
作为喇荣五明佛学院主管汉僧的大堪布,索达吉堪布在汉地拥有众多追随者。事实上,最近十几年来,很多人对藏传佛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包括商界精英、演艺明星、莘莘学子,甚至在西方知识分子人群中,也形成了“藏传佛教热”。为什么在二十世纪、二十一世纪,人们会对藏传佛教如此仰慕呢?
堪布说,虽然不同地方的人有着各自不同的现代生活方式,但都承受相似的生活压力,这些外在压力导致了内心的痛苦。虽然每个人都希求幸福,但因为不懂正确的方法,人们常常自己撒播痛苦的种子。而在藏地,因为佛教信仰的传统,人们的生活方式早已与佛教紧密结合,当遇到痛苦时就自然会运用一些佛法的窍诀——这也许就是藏地的幸福密码。
记者在佛学院也看到不少少年出家人,他们从小就念诵经文、学习佛法,佛教信仰早已融入他们的生命。
藏地,这个拥有着美丽草原和高耸雪山的一方净土,保留下完整无缺的佛法体系。也正因为其佛法体系的完整性、传承的清净性、僧才培养的系统性、与生活结合的紧密性等优良特质,人们越来越发现其巨大价值,“藏传佛教是一门心灵科学,针对目前浮躁的社会群体,刚好为他们奉上了丰盈的物质生活所无法提供的心灵慰藉”。
闻思修行最重要
一直以来,堪布十分强调佛教教育。在他看来,佛教若离开了系统的教育,就失去原本的精髓,到头来只会沦为一种形象。“像现在很多人,学佛只是磕磕头、烧烧香、念念咒、求灌顶加持……这些表面行为虽然也有利益,但跟真实的利益相比,实在太微不足道了!其实,佛教能给我们的,远远不止这些。如果你沿着佛法的教导向内心探索,就会发现,佛教中不仅有解除痛苦、净化身心的关要,还有提升利他心的方法,乃至明心见性的窍诀,这才是最珍贵的宝藏。”
堪布说,佛教学者也好,修行人也好,系统学习佛法很有必要。“若对此不去学习、不去修行,宝藏虽然就在你心里,可还是得不到。你明明怀揣着宝藏,却四处流浪,在外面拼命寻宝,这不是一种悲哀吗?”
堪布说系统学习的好处,一是可以去除对佛法的误解和偏见,许多疑惑也能迎刃而解;二是在深入其中时,以前心里装的那些世俗染污,就渐渐被净化了,日子久了以后,佛法自然融入你的生活。“当然,佛法博大精深、相当深奥,仅仅断章取义地看一两本书,不一定能了解其真义,而必须系统地闻思修行。”
“我研究佛法将近三十年了,自己始终觉得,佛法最为殊胜,它既经得起理论的观察,也经得起实修的检验。可是,现在的佛教比较衰败,不要说在家人,甚至出家人当中,懂佛法者也不多。不过我坚信,只要你肯去学习,就能通达佛法的真谛。”堪布说。
既是藏传亦是汉传佛教徒
谈到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的差异,堪布表示,藏地佛教徒对汉地高僧大德特别敬仰,汉地佛教徒对藏传佛教也非常随喜赞叹,双方没有任何抵触。而他本人,“既是藏传佛教徒亦是汉传佛教徒”。堪布最新开讲的课程是《六祖坛经》。
堪布表示,佛教虽然有很多不同宗派的传承,但最究竟的义理是相同的,只是为了接引不同根基的众生而显现的一种善巧方便,因为“佛法就像水和蜂蜜一样,任何有缘人享用都能获得利益”。
“当然,佛教各个宗派有不同观点是正常的,各个宗派彼此间取长补短,也是多元文化的体现。”不过也有让堪布觉得遗憾的地方,“虽然汉地有些人想学佛,但讲经说法的人太少了”。在藏地,每隔几公里就有一所寺院,“拿我家乡炉霍县来讲,人口还不到四万,却有二十多座寺院,在这么多寺院当中,除了两所寺院以外,其他寺院每天都有讲经说法”。
堪布说,佛教并不是简单说教,不是让你无论如何都要信,你完全可以自己分析,而分析的最好方式就是辩论。在藏传佛教的辩论场上,像前世后世这样的问题,起码要辩上几个月。到了最后,如果你没有理由,而我有,那你就输了,不得不承认我的观点,“其实这样很好!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你对于好奇但又不熟悉的任何问题,以这种方式去观察、提问、辩论,很容易提升自己的理解,甚至获得意想不到的突破。”
尤重视青年佛法教育
近年来,堪布尤重视青年的佛法教育,曾获邀在清华、北大、人大、复旦、南大以及香港中大、理大等大学做演讲。2006年发心成立菩提学会,提供一种系统的、有次第和完整的佛法学习模式,目前在京沪广深等大城市都设有分会,成员以学历较高的年轻人居多。
堪布表示,年轻人在成长过程中可能遭遇很多压力,宗教的学习对他们是很有助益的。而年轻人的思想更是可以开发的,可以更进一步更深地去挖掘,“深奥的佛理刚开始可能让人难懂,但必须给他指引一个方向”。
而对于汉地提倡的佛教生活化,堪布也有自己的见解,“刚开始可以把佛教思想降低,让它和世俗结合起来,但不能一直停留在这个阶段。还是要进入佛教的最高思想理论和修行的阶段。”堪布反复强调,佛教中较深的道理要系统学习。
你自如如不动,我已泪流满面
堪布,就像一个虔诚的布道者,授课、翻译、出书辛劳不辍。5月18日至25日,是学院一年一度的金刚萨埵法会,虽然法会期间诸事繁忙,堪布仍利用晚上时间给四众弟子做了6次开示。
他讲宗喀巴大师的《三主要道论》,讲莲花生大士的传承,讲金刚萨埵的忏悔法门,即便是讲深奥的佛理,堪布也总是可以用最浅显生动的语言让闻者心悦诚服。他也讲法会期间要注意些什么,生活和修行等各方面的细节,他都会关注到,又反复强调学佛团体的团结等等。此时的他像是个大家长,苦口婆心,事无巨细,样样亲力亲为。
常常,堪布也会出现在一早的经堂中,他只径直往法座前的地上一坐,自顾自地与众人一同念经。“你自如如不动,我已泪流满面”,有道友如此表述自己当时的感动,可能是感动于堪布的悲心,又或许是被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所感召。
堪布常说,“虽然我的身份是僧人,但多年以来一直是个‘老师’”。在喇荣这样一个山沟里,他以非常简单朴素的生活,完成其“老师”的使命。堪布说,他所追求的,并不是通过教书得什么金钱、名声,而是希望将此甚深的佛法,尽量传给下一代,“在有生之年中,只要有因缘弘扬佛法,哪怕只有一个人听,也想每天讲一点课。为什么呢?因为思想的传播、经验的交流,确实是最有意义的!”
目前,堪布每年大概有30%的时间会外出弘法,他去过美、德、法、英、加拿大、荷兰、日本、新加坡,也到过印度、不丹、尼泊尔、马来西亚、泰国等多地,是哈佛大学、华盛顿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德国马普研究所等众多欧美院校极受欢迎的心灵导师。
不过,他仍认定他的小木屋才是天堂,“回佛学院的感觉真好!这次去欧美交流,虽然也见到不少豪华的建筑,住过一些高级的宾馆,但在我心中,确实不如自己的小木屋舒适。这样简单的环境里,信心、悲心、修行很容易增上,就算什么都不做,只是静静地待着,心也是无比的自在、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