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性论讲解·第9课
2019年8月16日
我们接着讲《大乘宝性论》。大家应该要重视这部法,我想,对于很多人来讲,即生值遇听闻此法的机会应该觉得无比欢喜,为什么呢?其实我们很多人,虽然来到了这个世界,由于各自的环境、教育等因缘所致,别说对如来藏的本来面目有所认识了,甚至连人有前生后世都不知道,这是非常值得思考的。在这种环境下,如果我们没有听到过这样的大乘论典,茫然地来到这个世界,又迷迷糊糊地离开,也许一生中没有做过什么有意义的事情,还可能造下了弥天大罪,我觉得非常可惜。所以,我特别希望大家懂得众生是如何具足如来藏的,如果我们对这么重要的事都从来没有去关注过,人生真的太遗憾了。
有些佛教徒虽然皈依很多年,但还没有建立起一个真正的佛教见解。包括生命的价值、如来藏的意义,很多人并不清楚其内涵,这的确很可惜。
这次,我看到道友们在不同场合中辅导、学习,感到很欣慰。对于一个在这种环境里生长的人来讲,能真正认识到生命的真相,也许是我们来到这个世上最重要的一种获得。
关于“如来藏学说”,我们在前面也稍微提过,现在一些学术界的人,通过某些哲学方式对此进行研究,但对这里面的有些甚深道理,也只是一知半解,最后可能会趋入一种比较特殊的“道”,甚至他们培养的一些弟子(学生),学着学着最后反而成了“反如来藏思想”者。
当然,他们的“反如来藏思想”经不起任何严密的推敲。但因为没有信仰,以及没有特别深入地闻思修行的缘故,到最后,他们的研究举步维艰,修行也停滞不前,最终对“众生本来具足如来藏”的这些道理并不是明白。这种现象比比皆是。
甚至许多佛教徒的情况也不乐观。有些人耽著于人天乘,做点简单的积累福报等善法便浅尝辄止;有些人虽然念佛诵经,却带有自私自利的发愿;有些人,则仅仅是为求今生的健康而烧香、拜佛、转绕等等。而真正有次第性地,且能静下心来学习大乘空性法门与如来藏法门的人,实在是凤毛麟角。
所以,我认为现在的学习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希望大家学习时,不能“人在,心不在”,对大乘佛法毫无研究、修行,甚至无有希求之心,仅是表面走一个过场和仪式,这毫无意义。既然花了一定的时间,就应该深入细致地研讨和思考。很多人以后肯定有机会,其实很多道友的讲考也挺不错的,虽然每天晚上讲完课我都比较累,但依然热衷于听每个人的辅导。
在《维摩诘经》讲考那天,我也讲过,这部经典马上收尾了,一直未轮到讲考的道友要赶紧主动请求转法轮。《宝性论》也是如此,一直轮不到的道友要主动举手,这对每个人而言,也是很好的锻炼。
将来也会像我们昨天引用过的教证一样,肯定要到黑暗、偏僻或者需要我们帮助的地方。因为这个世界有些人需要物质上的资助,有些需要精神层面的帮助,而我们有了这个资源,绝不能自私自利地私藏,必须要有一种分享的心态,这对未来的时代非常重要。未来的时代,我们会交给现在的年轻人,因此现在年轻人积极地闻思讲考,不断地锻炼自己,为将来弘法利生做各种准备,这是很有必要的。
大家学如来藏法门的时候,应该注意闻法的态度,认真听闻和记录。我以前不管在哪位上师跟前学哪部法,都会非常认真地听闻并做记录,根本不会断传承。现在凡是得受过的法,我都有印象,比如哪些关键的地方上师们是如何讲的;哪些道理有哪些不同的说法。有些记得很清楚,即使记得不清楚的,笔记本里也都有记录。
我家里堆了很多的笔记,方便的时候拿到这里来,可能比我都高。不同的论典都有笔记,以后能否用得上,也不好说。但不管怎么样,这也是求学过程中的一笔财富。
希望道友们以后不管在哪位法师座下听受何法,听闻时,不要对法师吹毛求疵。现在有些道友,今天去这个班,明天换那个班,经常换来换去,不是一种求法的心态,而是以挑毛病的心态,对所有的法师都提出质疑。按照他自己的观点和以这种态度闻法,根本不会有任何收获,自相续肯定不会有任何功德。
大家应该珍惜闻法的机会。我也曾经多次强调,以后能否有共同闻思修行的机会和因缘,很难说。一旦因缘不具足,大家也不要过于伤心,这是一种自然规律。我们应该如此劝勉自己:但凡有因缘的时候我要认真听法,如果失去了因缘也没有什么可伤心的。大家的心要坚强和淡定,要有一个非常开放的心态,这很重要。
接下来我们继续讲如来藏品。
如来藏共有十种法,或者归纳起来有八种法,前面已经讲完了三种法:本体和意义、作用和果、具有的功德。
现在有人常常把如来藏挂在嘴边,实际上并不明白如来藏到底是什么。只要我们认真地学习这部《宝性论》,至少也会明白大概的教义。
庚四(以行人分类趋入之义)分二:一、以三所依趋入宣说之理;二、彼等亦次第清净之理。
辛一、以三所依趋入宣说之理:
虽然如来藏在本体上是无别之真如,但因所依补特伽罗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真如。所以,以所依趋入的道理,可以宣说如来藏的趋入之理。
分别入凡圣,圆佛之真如,
见真于众生,说此如来藏。
如来藏以所依的不同,可以分为趋入异生凡夫的真如、圣者的真如、圆满佛陀的真如这三种真如。
在座各位显现上是凡夫,是不是菩萨也很难从外表观察判断。有些人在凡夫中算是烦恼深重的,可能有些人是圣者,但圣者应该有圣者相,然而有时也很难判断一个人是不是圣者,暂时一段时间表现得像圣者,可是一遇到各种事情和违缘的考验,圣者相就摇摇欲坠了,到底是不是真正的圣者,我也不太清楚。
圣者的真如,指从一地到十地之间菩萨的真如。
照见一切万法实相、遍知一切的如来,在有缘众生面前已经非常明确宣说了如来藏的自性清净。
见证者佛陀在所化众生面前已经宣讲了如来藏。如来藏是什么呢?如来藏是凡夫的真如,即有垢如来藏;是圣者半垢染半清净的如来藏;佛陀非常清净无垢染的如来藏。佛陀对有缘的众生已如是宣说,而无缘众生,诸如一些外道、大欲者、声闻行人等,暂时不能明白如来藏的真实义。
虽然如来藏的实相从补特伽罗层面可以分类,但如来藏本体没有什么区别。佛从兜率天降神于母胎宣讲的《广普经》云:“法性如大海,不记有是非,凡夫贤圣人,平等无高下,唯在心垢灭,取证如反掌。”法性如同大海,像无记法一样并没有是非,凡夫、圣者、佛陀三者在如来藏本体上没有高下之分,唯一以心的垢染是否泯灭而有差别,依此可了知其证悟与否,判断是否是凡夫异生、圣者、佛陀。
归纳而言,如来藏从趋入真如方面,分为凡夫的真如、菩萨的真如、佛的真如,慈悲的佛陀对众生宣讲了如来藏的不同状况。大家要了知如来藏的内容相当广泛,很难用简单几句话来概括,后面还会继续宣讲。
我到一些学校的时候,会有很多老师要求讲如来藏,包括厦门大学、北京大学等等。其中很多教授长期钻研于此,其实他们的研究还是不错的。但因缺乏对佛教的信仰以及未系统闻思五部大论的缘故,故而对显宗的说法、密宗的说法以及佛陀三转法轮教义理解得不甚了了,自然解释得也不到位。
辛二、彼等亦次第清净之理:
异生乃颠倒,见真谛者反,
如来则如实,无倒无戏论。
从障碍清净层面来讲,如来藏分为三种行人:异生凡夫、菩萨与佛。
何为异生?即具有不同的转生,今天转生到地狱,明天转生到天界,有种种不同的转生处;同时是一个一个地转生,并非依靠幻化所转生。这样的凡夫异生,想、心、见均是颠倒的。经常有常、乐、我、净的想颠倒;贪心、嗔心、痴心、傲慢心、嫉妒心等的心颠倒;同时因这些烦恼的存在,肯定会产生常见、断见、六十二种恶见等的见颠倒。
因凡夫想、心、见颠倒的缘故,所得到的如来藏并不正确。圣者菩萨因现量见到苦、集、灭、道四法的真相,而与凡夫完全相反,无论想、心、见哪一方面,都无有颠倒。作为如来,能如理如实地照见一切万法的真相,并已摧毁一切颠倒及所有烦恼障、所知障连同习气,因此是无戏论、无有颠倒心。
因此按照所依层面,如来藏可以分为三种行人,而从本体方面其实无有丝毫差别。作为凡夫,可能很难通达如来藏的真相,关于这些,我前段时间也讲过,麦彭仁波切的很多论典中也经常引用《大般涅槃经》的教证:“一切众生虽不能见。十住菩萨见少分故。如来全见。十住菩萨所见佛性如夜见色。如来所见如昼见色。”即一切众生不能见到如来藏,十住(十地)菩萨可以见到少分的如来藏,如夜晚见色法,而如来如见白昼的色法一样,见到全部的如来藏。
因此,我们对如来藏包括其本体在内的很多方面都不清楚,也情有可原,但是依靠闻思我们也可以大概了知。后面还会从如来藏有九种比喻、九种意义等很多方面进行阐述。
我希望大家学习如来藏法门的时候,能将《如来藏经》等经论及相关的注释作为参考,不管是什么语言文字,如果对于每天所学内容,能结合不同大德的论著、不同的注释进行参考学习,最终会有全面认知。这是闻思过程中不可缺少的。
前辈大德不管学什么法,都会找很多与之相关的参考书。不像有些道友,学习任何课程,都只有一本书,从来不看,听课也勉勉强强,更不会课前预习,回来之后就把书扔到一百公尺以外的地方,再也不翻不看,根本不知道下一堂课讲到哪里,这叫做“大成就者的行为”(众笑),我们也非常“赞叹”!在这世间中,大成就者比较罕见,大成就者一般不用看书,即使看,也只是粗略一看,不需要非常细致,如果真有这样的境界,那是值得赞叹的。
但如今末法时代,可能大成就者很少,大家以初学者或者普通行者的身份来学习,也许是最稳妥、最保险的。
以上讲趋入方面的意义,如来藏还有四个法,以另外的方式表达。
庚五(分位唯名之义)分二:一、三分位立三名称之理;二、以三名摄六义之理。
辛一、三分位立三名称之理:
三个分位,即三个阶段,意思是如来藏有三个阶段。
不净不净净,极净依次第,
是名为众生,菩萨与如来。
如来藏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被凡夫客尘所染污的极不清净阶段;第二阶段,是半不清净半清净的阶段,比如见道位菩萨还没有得到修道或佛地的境界,而修道位的菩萨,虽然清净了部分修惑,但仍没有得到佛地的清净,所以见道位和修道位的菩萨,一方面是登地菩萨,另一方面并未获得佛果,因此是又清净又不清净的;第三阶段,是非常清净的阶段。
这三个阶段我们以不同的名称与之相对应:最不清净的阶段,名为“众生”;半清净半不清净的阶段,名为“菩萨”;完全清净的阶段,名为“如来”。
这个教证还是很著名的,大家应该背下来。《宝性论》全部内容背下来有难度,但部分的教证还是可以背诵的。我也没有背过《宝性论》全部的教证,但个别的教证还是背过的。这个教证我是1985年第一次背的,那个时候还很小,后来也经常在很多论典中看到这个教证。有时候一看到有些前辈大德在经论中引用的教证,就爱不忍释:“哇,这个很殊胜。”立即就想背下来。
这个颂词以三种不同的名称分别宣说了如来藏三种不同阶段。安慧论师,亦称坚慧论师,在《大乘法界无差别论》中也有类似说法:“不净众生界,染中净菩萨,最极清净者,是说为如来。”意即,不清净的是众生界,半清净半不清净的是菩萨界,最清净就是如来。而对照此分类,我们现在处于不清净的阶段,因此叫做众生;等我们得到菩萨果位时,则会处于半清净半不清净的阶段;在获得佛果时,就是完全清净的阶段了。
《佛说不增不减经》中也有类似的说法,它从摆脱烦恼垢染的角度来宣讲不同阶段的如来藏:众生被无边烦恼缠缚,往来生死、动荡漂流;菩萨正在从烦恼中出来,舍诸欲求、修菩提行;如来则已完全远离烦恼垢染,住清净法、得自在力。
所以,自己究竟是众生、菩萨还是佛,通过观察自相续的烦恼也能有所了知。如果自认为是了不起的高僧大德,就观察一下自相续的烦恼是否清净?如果相续中的烦恼比普通众生还重,那么无论名称再高大,也不过是“恶狗取名为狮子”或“牦牛取名为大象”而已,浪得虚名,毫无实义;但如果自相续的烦恼真正得以清净,那才与佛和菩萨的境界比较接近。
所以,也可以通过烦恼来观察自相续清净与否,根本不用到处问:“我是什么转世,我是不是活佛?”也不用到处打卦、找算命先生。佛经中讲:“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后世果,今生作者是。”你如果想知道前世,以现在的感受和行为来推断,也能一清二楚。
如来藏有三种阶段,各有不同的名称。有的道友第一次听到这样的解释,恍然大悟:“哇,原来众生是这样的啊!那我应该是众生,不应该被称作菩萨。”而有的人一听别人称呼自己为老菩萨,就真的自以为是“老菩萨”了,因觉得菩萨干什么都是可以的,于是随时随地都能发脾气。但实际并非如此,若自相续的烦恼极不清净,那根本不能称为“菩萨”,就算有人称呼你为“老菩萨”,也肯定有其他的“密意”(众笑)。
辛二、以三名摄六义之理:
本性等之义,此六摄界性,
于诸三分位,是以三名说。
前面讲了本性义,“等”字包括之前讲的因之义、果之义、作用之义、昨天讲的具足之义——具足功德的意义,以及今天刚讲的趋入之义,一共有六个意义。这六个意义,摄集了上面广说的如来藏的界性清净的道理。这是“本性等之义,此六摄界性”的意思。
“于诸三分位,是以三名说”则是指如来藏有不清净、不清净清净兼有和极其清净这三种阶段,与之对应有众生、菩萨和如来三种名称,如是安立说明了不同。虽从如来藏本体或者真如本体的层面来讲是无增无减、无有差别的,但是从所依的层面来安立,我们还是可以有所分别。
《现观庄严论》中云:“法界无差别,种姓不应异。由能依法异,故说彼差别。”首先对方辩论说:“法性无有差别,所以种姓亦不应有异体的差别。”答辩则是说:“因为所依之法不同,所以种姓亦有差别。”因此我们也可分为众生、菩萨和如来这三个不同阶段。
《现观庄严论》最初宣讲种姓之时,已宣说了法性本无差别,但补特伽罗确实可以有所分别。我们在《宝性论》也说了法性本体,即如来藏本体是无有任何差别,但前面通过本性义等六个意义来趋入分析,是存在着不清净、不清净清净兼有和极其清净三个阶段,因此,也有了众生、菩萨、如来三种名称,这并不矛盾。
比如同样是水,它在冰箱里是固态的冰;拿出放到茶壶里烧化,就成了液态的水;如果继续烧下去,就化成气态的水蒸气了。所以如同水的自性不曾改变,却有固态、液态、气态三个阶段那样,本自清净的如来藏,也分别有众生、菩萨和佛陀的三个阶段,这是非常合理的。
庚六(如虚空般普行之义)分二:一、以无分别周遍之理;二、总相无可分之理。
辛一、以无分别周遍之理:
如无分别性,虚空普随行,
心性无垢界,如是普行性。
虚空无有任何分别、在四大中也无任何阻碍,还可以产生功用,并且它普随一切色法。瓶子里外皆有虚空,人的身体里外也有虚空,比如我们吃到坏物时,体内的很多胀气也随之而“哇哇”地吐出来,而从外在环境来看,没有空间我们简直动弹不得。另外,不管去非洲还是东南亚,我们坐飞机等各种交通工具的时候,虚空也是周遍于色法的,无有障碍,甚至还创造了很多方便。
同理,我们的心性光明本无垢染,就像虚空能遍于所有色法一般,如来藏亦平等周遍于所有众生,包括所有人类以及一切动物,哪怕微小如蚂蚁、蚯蚓、麻雀等,也不例外。所以有些动物们虽看似愚笨,但如来藏同样周遍其相续,如同虚空遍及所有法一般。
有些仪轨中也提到:如来藏遍于一切众生。《大乘经庄严论》也说:“虚空恒遍行,许佛亦如是,虚空遍行色,佛遍行众生。”虚空是周遍的,佛性亦如是周遍,如同虚空周遍于所有色法,佛性亦如是周遍于所有众生。尽管事实如此,由于大多数凡夫刚开始对此很难以理解,所以佛在经中有时说“一切法是空性的”,有时也说“有些法不空的、是坚实性的”或者“众生具有佛性”等等。
《涅槃经》也有记载:一次佛陀和阿难来到尼连禅河边,佛陀想要沐浴,便令阿难回去拿衣服和沐浴资具。
当佛陀进入河中独自沐浴时,因为佛陀的威德力,河中的鱼类和周围的飞禽都聚集了过来,也吸引了五百个婆罗门。因为见到佛陀庄严的金刚身相,他们欢喜异常,并跟佛陀说:“如果不是因为你是断见派,我们全部都会依止你,因为你长得这么好看。”
佛陀说:“我怎么是断见派?”婆罗门回答:“您不是说过一切法都是‘无我’吗,如果连‘我’都没有,那是谁在持戒、谁在行持善法,又是谁获得解脱呢?所以我们不敢依止您。”
佛陀解说:“之前在教法当中的确说过‘无我’,但还是承许‘有我’。何为‘有我’?因为如来藏才是真正的‘我’,所以,我也是承许‘有我’的。”
这些外道见状便纷纷依止了佛陀,随即发三藐三菩提心,并跟随佛陀出家、修道,很多人后来因此而得果。包括当时河边的一些旁生,同时也发了无上菩提之心。
后来佛陀在经中也说:“虽然我宣说众生有佛性,是‘有’法,但这只是暂时引导众生趋入佛道的善巧方便,并非最了义之说。”
佛陀在《入楞伽经》中言:“无垢如来藏,远离边无边,本识在蕴中,如金银在矿。”无垢的如来藏虽已远离了有边和无边,但它仍然隐藏于凡夫或菩萨的诸蕴中,就如同金银珍宝隐没于矿石当中,当对矿石不断锤炼,真正的金银珍宝就会逐渐显露出本色。同理,我们通过不断地修行,也终将显现如来藏的本来面目。相反,如果众生不具足如来藏,则无论如何也不会令其显现。
龙猛菩萨也说过,如果众生没有佛性,则无成就可言,就如同黄金从铁里面不可能提炼出来,而在本身含有金银的矿石中则可以通过提炼而获得。所以,一切众生具有佛性还是很重要,值得我们深入思考,有关佛性的问题值得大家重视,里面蕴涵着甚深之意。
辛二、总相无可分之理:
彼总法相遍,过功及究竟,
犹如虚空遍,下中上色相。
如来藏的法性遍于一切法。此处的“总法”并非因明中所讲的“总相法”,而是指如来藏遍于一切众生界之意。因为如来藏是总法或者是法相的缘故,而周遍于有过失的凡夫阶段、具有一定功德的菩萨阶段以及功德圆满究竟的如来阶段。因此如来藏又称之为法性或法界,它遍于次第安立的三个阶段。犹如虚空,平等存在于下等的土器、中等的铜器,以及上等的金器等一切色法形相中。
在世间当中,每个人都有所不同——具足福报、智慧、能力的上等者;不具足福报、能力、智慧、才华的中等者;以及低贱的下等者。这些只不过是我们眼中看到的现象,而实际上,乃至蚂蚁以上的每个众生都具足如来藏。
在人类当中也有等级之分,比如印度至今还存在阶级分明的种姓制度,有刹帝利种姓、婆罗门种姓,甚至首陀罗贱民(卑贱的种姓)等等。当然,这种情况其他地方也存在。
前段时间去世的某个美国名人曾说自己是“贱民”,虽然他这一生很有名望,但也做了很多违背道德之事,甚至有过违法的行径。他去世时,全世界议论纷纷。
即使在人们看来这些人低贱之至,没有任何道德底线,而实际上,他们仍然具有如来藏。只是在不同时期,随着个人“容器”的变化,如来藏的表象也会有相应的变化。所以,众生肯定具足如来藏,但由于某些因缘,导致每个众生的心态都不尽相同。
我今天上午见了几个人,给我的印象各不相同。其中一个人非常警惕和谨慎,不管是别人开门,还是说话做事,他一直都处于高度紧张状态。无论对我或其他人,他的眼神中一直流露出恐惧及谨慎。像他这样活着一定很累啊!如同牦牛、獐子、鹿,在山上吃一口草的时候都要四处张望,战战兢兢、万分警惕。
另一个人却非常“老实”,对什么都似乎没有感觉,任何人来他都不闻不问,也不理会别人在做什么。由此让我想到,以前放牛时用石头打牦牛,有些牦牛最多也就摇一下尾巴,除此之外没有任何反应。或者,在公路上行车遇到牦牛挡路,就算一直按喇叭,它们也只是摇摇尾巴,慢吞吞地毫无反应。有的人就如此这般,毫不敏感,特别麻木。
由于如来藏法器的不同,导致每个人的心态不同,但即便如此,如来藏都是相同的。有些人没有安全感;有些人很快乐,即使遇上大事也可以轻而易举地处理;有些人很敏感,大部分时间用于观察别人的过失,潜藏着各种烦恼;有些人的心很平和,纵然遇到再大的困难,也泰然自若,呈现出平静的状态……总之,如来藏的本体并没有差别,但因文化背景和前世业力的差别,导致众生暂时出现各种各样的显现。
虚空随着不同的器皿而变化,如来藏随着习气而有不同的表象,但众生都是未来佛,如来藏存在于每一种身份的众生之中。常不轻菩萨之所以不轻视任何众生,源于他对如来藏的特殊认识。反观一些人,对有能力、有权势之人趋炎附势,但若遇到无利于己的人,则根本不放在眼里。
庚七(恒时无变之义)分二:一、宣说无变之分位;二、广说彼理。
辛一、宣说无变之分位:
过失客尘性,功德性具故,
如前后亦然,无变之法性。
有些人认为:如来藏最初具有过失,但通过修行,最终获得菩萨甚至佛的果位,所以如来藏是具有变化的。但事实并非如此。
以前好像是不清净的,后来才变得清净无垢,其间如来藏是否发生了变化?表面上看,如来藏似乎存在有垢与无垢两个阶段。但实际上,就像虚空被云遮住及云开雾散的两个阶段一样,作为无为法的虚空本体从未变化过。同样,我们看到的垢染及过失都是客尘性的——好似世间的客人,不会常住在主人家,只是暂时安住而已。虽然客尘的本体无始以来已有,但同佛性相比,它是可以离开的,如同与主人相比较,客人可以离开一样。
佛陀转法轮时,问憍陈如:“什么是客尘?”于是憍陈如观察客尘本体,认识到客尘并非真实的本性,当下证悟,获得阿罗汉果,他也是五比丘之一。
众生的如来藏,其真正的本性是具有功德的,十力、四无畏等佛陀具有的所有功德,众生在因地时全部具足,这才是如来藏真正的本性。
好比金子沾染了灰尘,灰尘并不是金子真正的本性,金子本身才是。因此,如来藏法性从来都不会变化,以前怎样,以后也还是怎样,不会发生变化。
《入楞伽经》云:“如衣得离垢,亦如金出矿,衣金俱不坏,心离过亦然。”衣服可以离开垢染,金子可以从矿中提炼。从本体来讲,衣服的本体不具有垢染,垢染可以被洗掉,而衣服再怎么洗,也只是稍微有点旧而已。金子被提炼后也不会被损坏,心也是如此,如来藏的功德是本自具有的,永远都不会被毁坏。
施护翻译的《赞法界颂》中云:“如是光明心,为贪等垢染,智火烧其垢,非彼光明性。”这是用火焚烧的比喻,意思是,虽然光明心暂时被贪心、嗔心、痴心等各种烦恼垢染所遮蔽,但是依靠修行不断提升后,智慧火可以烧毁垢染,但烧掉的垢染只是客尘,并不是真正的本心。
大家应当知道,如来藏真正的本体是没有变化的。很多大德都喜欢引用这个教证:“过失客尘性,功德性具故,如前后亦然,无变之法性。”
所以,真正认识心的本性,就是大圆满中所讲的“认识本来面目”,本来面目以前如何,以后也是同样,并不是突然冒出来的。从前不认识自己心的本性,后来通过上师的窍诀指引认识了,但其实你认识的这颗心,和之前没有认识的心,从心的方面来讲没有差别。
就像一位太子流浪到其他城市,之后有人认出他原本是个太子,于是请他登上王位。流浪的孩子和成为国王的孩子,从人本身的角度来讲并没有差别,只是分为流浪和登上王位的不同阶段而已。
心和如来藏也是如此。不观察的时候,看似无常,似乎依靠外缘得以改变,其实本体不是这样的。通过修行窍诀来观察的时候,对心的本性应该会有所了悟,如前是怎样,如后还是怎样,是无变的法性。这是非常著名的教证,很多大德在不同的论典和注释当中经常引用。
我年轻时,经常在辩论中引用这个教证。不过那时候辩经的人很少,大概只有几十个,不像现在人特别多,动辄好几百人。我去辩经场的时候,害怕他们来找麻烦,一看到他们在辩论,就从旁边转过去,不敢进门。他们看起来个个都很有智慧,很聪明的样子,冲过来很可怕的(众笑)。
总之,我们要明白:如来藏以前如何,以后还是如何,这就是它的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