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性论讲解·第8课
2019年8月15日
上课是比较累的,你们也累,我也累。但一想到人身难得、寿命无常,遇到佛法更是稀有难得,我也很努力地给自己强制性地安排课程,否则,就会有许多散乱的事把时间占用,这样一来,慢慢地、慢慢地,就愈加懈怠了。如果自己对自己有强制性的要求,就不得不完成。所以,我们不能松散放逸。
我的课都比较自由,如果这里一个人都不想来,我也没有办法。若是我专门带一个班,那么对于不来的人我可以施以惩罚,比如将其从班里开除。但我这边所有的班,早在十几二十年前就都交给堪布堪姆们了,所以,我现在也没有一个具体的班,在这里也看不出谁没有来。我们这里参加讲考的人当中,也有个别的有时来,有时不来,但大多数都来了,对此我也没有出台惩罚机制。不过大家很自觉,虽然我们没有任何必须参加的要求,但大家却能自觉地来上课。
尽管我们没有做各种各样有吸引力的其他宣传,然而大家都依靠佛的加持力和自己的信心力,依靠现在的各种因缘力,坚持上课,这种因缘我们应该珍惜。
接下来,继续讲弥勒菩萨的《宝性论》。在前面介绍过,这部法是大乘佛法的精要,因此听闻的功德非常大。
以前我们用了四年的时间宣讲《大乘经庄严论》,而法王如意宝在1988年秋天至冬天期间大概用了四个月的时间讲完。因为我既要翻译,又要传讲,所以用时四年多,总共讲了111堂课。所以,我们当时觉得,应该是对大乘佛法生起了很大的信心,我个人也收获颇丰,而且麦彭仁波切曾说:讲闻《大乘经庄严论》能够得到讲闻所有大乘法的功德。
我想我们学习《宝性论》也是如此,前面引用“功德品”的个别教证,给大家讲过了。所以,这次大家也要以欢喜心接受弥勒菩萨的这部宝典,这非常难得。
我们正在讲“如来藏品”。一些佛教徒或者非佛教徒,尤其是现在有些学者,都经常讲众生有如来藏。那如来藏到底是什么样的呢?很多人可能都不是特别的清楚。大家都知道众生有一种佛性,就是佛的本性。但这个佛性以什么样的方式存在?它的本体是什么?它的作用是什么?它的果是什么?它的业是什么?它的各种功德是什么?等等诸如此类的很多问题,对于大多数人来讲,都比较陌生。所以,这次我们还是应该系统地学习。
在这个过程当中,我想很多人应该生起了一些前所未有的定解。这并不是我的威力,应该是《宝性论》内容的加持力。只要我们大家懂得这些道理,也是非常好的。
还有,这个注释的作者——朵洛瓦·西日江参也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大德。通过学习他的注释以及其他高僧大德们的注释,我们也应该大致地了解《宝性论》里面所讲到的如来藏的甚深密意。
前面部分介绍了如来藏的含义,是通过十个方面来阐述的。之前,我们已经讲完了它的本体和因缘,那么这一堂课,我们会讲它的果和作用。
我们上一节课已经略说了如来藏的果和如来藏的业的共同点。它的果有常、乐、我、净这四种果;它的业(作用)是什么呢?就是对轮回的出离以及对涅槃的向往和发愿。这在前面的颂词当中是以略说的方式宣讲。
辛二(解说各自本体差别)分二:一、所得果之义;二、能得业之义。
壬一(所得果之义)分三:一、断除所断颠倒之理;二、以断而得四果之理;三、以得而解脱二边之理。
癸一、断除所断颠倒之理:
果是什么样的?已断了四种颠倒的缘故,而安立常、乐、我、净这四种果。
当别人问“如来藏是什么?如来藏有什么果?如来藏的作用是什么?如来藏的本体是什么?如来藏的因缘是什么?”诸如此类,当别人给我们提出问题的时候,我们作为佛教徒,应该不看书就能回答。
即使不能这样,如来藏大概是一个什么样的法,这一点应该明白。
略摄此等果,是以于法身,
遣除四颠倒,对治而安立。
对法的信解心、证悟无我的空性智慧、等持(禅定)、悲心这四者是能清净如来藏的因,依次遣除不清净、无我、痛苦、无常四种颠倒(也叫四种障碍,这些我们下面还会细讲),获得以对治而安立的净、我、乐、常,也即现前净波罗蜜多、我波罗蜜多、乐波罗蜜多、常波罗蜜多。
这四个波罗蜜多若要现前,最关键的还是“信”,信仰或者信心是很重要的。我看到无著菩萨的注释里面引用《胜鬘经》所云:“或有众生信佛语故,起常想、乐想、我想、净想,非颠倒见,是名正见。”如果众生对佛语有信心,对常、乐、我、净产生信解,这是非颠倒见,也就是正见。
我们现在最根本的是信解心,或者是对佛语的信心。《宝性论》后面也会讲到,胜义谛是依靠信心来证悟的。这个信心很重要,如果没有信心,要理解这些甚深的大乘佛法会非常非常难。所以,依靠信心能得到这四种果。
这四种果实际上是针对大欲者、外道、声闻、独觉而安立的。我们前面也讲过,对大欲者讲大乘佛法,使他们对大乘佛法产生清净的心,然后断除不净的相,最后获得净波罗蜜多的果位;对于外道,因为外道有各种我执,所以给他们宣讲无我的智慧,最后也得到我波罗蜜多的道理;对于声闻而言,他们比较怕大乘空性法门,通过禅定获得乐波罗蜜多的境界;对于缘觉而言,给他们讲一些慈悲心的法,最后他们也得到常波罗蜜多的境界。这里是针对这四种人,最后获得了常、乐、我、净四种果。
我们在前面也讲过,平时的常乐我净是四种颠倒,但是在这里变成了正面的常乐我净,是我们需要获得的一种最究竟的果位。所以,佛教的闻思很重要。有些字词在不同论典中所表达的意义不尽相同,不能一概而论,也许其表达的意义完全不同,这需要我们去分析。
这样的常、乐、我、净,在《涅槃经》《大乘无上经》等相关的大乘经典里面都有提到,但即使提到,一般的外道众生也很难通达其中的意义。
《大般涅槃经》里面讲到了这种不可思议的常、乐、我、净,一般宣说后,外道很难通达。佛陀就讲到一个比喻:比如说,生盲问牛奶是什么?我们给他说像贝壳一样。他没有看到过贝壳,可能认为像吹的海螺一样,他就把牛奶耽著成一种声音;如果我们再给他讲,牛奶像大米,他只有触觉,他摸过大米,一粒一粒软软的,他就会把牛奶认为成这样;如果我们给他说乳汁像白雪一样,他就会认为牛奶像雪一样是很清凉;如果给他讲像仙鹤一样的话,他又会把牛奶耽著成一种鸟叫的声音等等。同样的道理,我们不管怎么说,诸如外道、大愚者这样的人是很难通达其中的意义。
《大般涅槃经》里还有一个比喻就是我们经常说的“盲人摸象”。现在世间人经常用的“盲人摸象”其实是来自于《涅槃经》。大家都知道“盲人摸象”的情节,一群盲人各自摸大象,有些人摸到大象尾巴的时候说大象就像棍棒一样;有些人摸着肚子的时候说大象就像墙壁一样;有些人摸到耳朵的时候说大象像一片叶子一样……由于这群盲人摸到的是大象身体各个不同的部位,因此,大象到底像什么,他们众说纷纭,没有一个统一的结论。
所以,凡夫谈及常乐我净、胜义谛、菩提、如来的境界等等时,每个人都是根据自己的分别念,用自己所听到的名词来作判断,但是真正能通达的可能不是特别多。
所以,一般来讲,常、乐、我、净的道理,只有我们得到一定境界以后才能真正感受到。
如麦彭仁波切所言:在凡夫地,依靠闻思的能力,智慧逐渐成熟后,能以总相的方式感受佛和菩萨不可思议的境界。也就是说我们在因地(资粮道与加行道),也可以相似感受佛菩萨的境界。
如何得到如来藏的四果——常、乐、我、净呢?下面将分别宣说。
癸二、以此而得四果之理:
彼性清净故,断习气故净,
灭我无我戏,是故为胜我。
这两句是讲净波罗蜜多和我波罗蜜多。
众所周知,究竟的法身(如来藏的果),在现前所有菩提功德、灭尽所有障碍时,才能得到。从整个众生的总法来看,自性清净,即我们所说的如来藏,每个众生都具足。从别法来讲,如本师释迦牟尼佛、药师佛等佛陀,已经断除了所有的烦恼障、所知障,以及习气客尘,获得清净的波罗蜜多,这是离垢真如或离垢清净果。
什么叫净波罗蜜多?众生本身拥有如来藏清净,即自性清净;当现前佛果时,客尘习气得以清净,即离垢清净。此二者都具足时,即为净波罗蜜多。
众生有自性清净,但没有离垢清净。而佛、菩萨,以及声闻,断除习气的程度也有一定的差别。以前讲过《大方便佛报恩经》老鹰追鸽子的公案,鸽子被老鹰追赶特别恐慌,到处躲来躲去,当它躲到舍利子的影子下,仍然瑟瑟发抖,而躲到佛影覆盖处时,再无有任何恐惧。
舍利子不解,问佛:“世尊,我们的影子都是影子,为什么鸽子在您的影子下没有恐惧,而在我的影子里仍旧害怕呢?”
佛陀说:“我于三大阿僧祇劫中积累资粮、行菩萨道,断除二障碍而获得究竟果位。而你通过六十劫中修持苦行,只断除了烦恼障,证得人无我。我们其实是不一样的。”
不仅佛与阿罗汉不同,即使是菩萨和声闻,无论是讲经说法,还是度化众生,即使表面看似相同,实际对众生带来的利益也有非常大的差别。
以前上师如意宝经常讲乔美仁波切给人治病的故事。乔美仁波切常常用“但愿您的眼睛不要生病!”这句话治愈了很多众生的眼病。有一个老喇嘛觉得自己也有这个能力,他也对病人用这句话,虽然重复很多遍,却根本不起任何作用。
世间也有各种差别。从世间福报来讲,比如两个相同的项目,依靠同样的产品与经营模式,一个人因为有福报,赚得盆满钵满,做得非常成功;另一个人没有福报,虽然依样画葫芦地照搬前者的模式,却依然无法达成所愿。佛和菩萨也有差别,下一堂课还会提到清净与不清净的不同阶段,到时候会详细宣讲。
凡夫有各种障碍,度化众生的能力非常有限,其原因是没有获得大清净波罗蜜多的果位。当获得大清净波罗蜜多的果位时,习气便荡然无存。这是第一个方面。
第二个方面是灭我和无我。如来藏的果真正现前时,从根本上灭除外道关于常有自在的我等各种遍计执著,以及世间人的俱生我执。内道声闻缘觉的安住无我境界的抉择灭,也是一种边。达到最高的佛陀境界的时候,不仅世间人的俱生我执和外道的遍计我执断掉,声闻和圣者相续中“无我”的戏论也要断掉。断掉以后称为“殊胜的我”,或是“我波罗蜜多”“大我波罗蜜多”。
外道经典里也有“我”“无我”这些讲法,但是与佛教所讲的如来藏,意义和境界完全不同,在《首楞严经》中,佛陀对大慧菩萨讲了很多这方面的道理。佛教所讲的如来藏,远离四边八戏,并非恒常不变、不可毁坏的一种坚固的东西,我波罗蜜多也并非我们凡夫那种非常坚实的我执。
在世间修行时,首先破掉坚实的我执,达到“无我”,然后再把这个“无我”彻底清净,清净后虽然也称之为“无我”,但这个“无我”实际上是“胜我”,不是凡夫阶段的“有我”,也不是声闻缘觉的“无我”。那它是什么呢?得到之时才知道,言语无法表达。虽然我波罗蜜多也称之为“我”,但与我们现在的“我”完全不同。
我们刚开始修行时,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经过一段时间修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修行到最后,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但此时的境界已与之前完全不同。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尽管是同一个词,所代表的意义却大相径庭。
除意自性蕴,彼因故为乐,
证悟轮与涅,等性故为常。
此二句讲乐波罗蜜多和常波罗蜜多。
如来藏现前的时候,无余灭尽痛苦及痛苦的因。断除什么样的痛苦呢?意生身,即意识自性的一种蕴,意识形态的身体,不是我们这种肉身。彼时灭尽痛苦而断除意识形态的蕴,这是断除苦的方面。苦因,即集谛。消除了无明习气地的烦恼和无漏业,到达乐波罗蜜多。
乐波罗蜜多并非指特别开心和快乐,而是断除了声闻缘觉相续中意识形态的痛苦和痛苦之因。
无著菩萨注释中讲了四种相,缘相,即所缘,指缘无明而产生的烦恼,即无明习气地;因相,这种烦恼的因,即指无漏的业;生相,即有了烦恼和业而产生的相;坏相,即有坏灭和生死。
一般来讲,菩萨或声闻缘觉圣者的转生叫做变异生死,而凡夫转生叫做分段生死,圣者们不会像凡夫一样有分段生死。就像《入行论·智慧品》里讲的阿罗汉相续中虽然没有真正的业,但为什么还有无明习气地,为什么还有无漏业,为什么还有意生身,为什么还有不可思议生死?这些方面的辩论,大家应该记得。
声闻和缘觉相续中有烦恼的习气和业的习气。有这两种习气就产生意识形态相关的一种蕴,可以在清净刹土中幻化身体,或者以比较自由自在身相来投生。与我们凡夫依靠有漏的业,或者以贪嗔痴等严重的烦恼而投生,是完全不同的。
佛教中对不同层次的烦恼和业的习气,有很多描述。过去世烦恼非常深重者,此生也会有同样的烦恼习气。比如,难陀多世贵为国王,此生证得阿罗汉果后,贪心习气依然比较重;舍利弗多生多世为蝎子,因此在证得阿罗汉果后,还会有一些嗔恨心习气;毕陵伽婆蹉尊者多生为大婆罗门,博学多才,因此在证果后还残留傲慢心;周利盘陀尊者则残留前世的愚痴习气。这以上都是烦恼习气。
再如业的习气,牛身比丘往昔做过牛,因此在此生获得阿罗汉果位后,有时候还是爱奔跑;迦叶尊者以前喜欢跳舞,此生获得阿罗汉果位后还是会闻乐起舞;又如阿难尊者往昔当过歌手,此生获证阿罗汉果位后依然爱唱歌。
很多道友,包括堪布、堪姆等出家人,平时从未流露出这些习气,看上去端庄寂静,听法也是正襟危坐,但遇特殊因缘,比如耍坝子的时候,就开始随韵律动起来了。有些藏族堪布,有时在某些场合,以前特别执著的习气就自然流露出来。这些业和烦恼习气,真是不可思议。
暂且不说无始以来,今生中,比如出家前特别熟悉某个领域,可能出家后还会自然而然地专注于此;学佛之后戒荤食,但有时看到肉食就特别馋,也很难修安忍。甚至根本不会说话特别小的孩子,在摇篮里听到流行歌就不断地按节奏动起来。
甚至动物身上也能看到某些习气的延续。去年春天我看到一个短视频,大家看后应该有一些同感,我们一起看一下(课堂上播放短视频,是一只鸭子在草地上跳舞,舞步和著名流行天王迈克尔·杰克逊神似,可以合上杰克逊歌曲的节拍)。
其实那只鸭子跳得还是很好的。有人评论说它是迈克尔·杰克逊的转世,也有说是他的粉丝转世。总之,作为一个动物跳成这样也是不可思议。
看完这个视频,其中因缘还是值得大家思考。
假如我们断除了圣者的意生身的因——无明习气地的一切烦恼、缘——无漏业等,便是“乐波罗蜜多”。
如是证悟了三有轮回和寂灭涅槃在究竟意义上是自性等性的缘故,会不间断地自利和利他,即是常波罗蜜多。这里的“常”与凡夫分别念的“常”,含义是不同的。
轮回和涅槃本来是平等的,但我们往往会认为:摆脱轮回的不清净过患后,得到涅槃的清净功德,才是证悟。然而从实相意义上讲,所去掉的轮回丝毫无减损,由此免堕于断边;从究竟意义上讲,涅槃的所有功德全部具足、无有增上,由此免于堕入常边。“智不住三有,悲不滞涅槃”,到达轮涅无二的境界时,即常波罗蜜多。
综上,常乐我净即如来藏的果位。
癸三、以得而解脱二边之理:
下面讲以此“常乐我净”之果,断除二边,解脱二边之理。
以慧无余断爱我,爱众悲尊非得寂,
此依智悲觉方便,圣者不住轮涅边。
以慧无余断除爱我,爱众悲尊非为得到寂灭,以此智悲菩提之方便,圣者不住轮涅的边。
如来藏现前之时,证悟了大无我的智慧。这种智慧完全断除了前面所讲外道对五蕴,即对自我的执著,也超越了声闻缘觉对法我的执著,一切世间人的执著也悉数断尽。这是以智慧断除我执,不堕“有”边。同时,菩萨又以慈爱一切众生的大悲心来利益他众。因此,不会像声闻缘觉一样,一味地希求寂灭。
由于具足了无我智慧,以及不偏众生的大悲心,以此两种方便就可以获得无上殊胜的菩提。这样的圣者既不会住于三有,也不会趋入涅槃。
由此可见,大乘佛教最究竟的思想,一方面是证悟万法无我的实相;另一方面,对世间众多尚未证悟实相而仍在受苦的众生,生起极大的悲心,并且以实际行动度化他们。
《大般若经》中云:“诸菩萨摩诃萨。若观生死而起厌怖。欣乐涅槃则堕非道。不能利乐一切有情,通达如来甚深境界。”如果菩萨看到轮回之苦心生恐怖、厌烦,而喜欢趋入涅槃,那这位菩萨并没有真正入道,这样既不能利乐一切有情,也不能通达如来的甚深境界。相反,作为菩萨摩诃萨,应该既对轮回无有厌足,又对涅槃不生向往,如此,才能一方面利益有情,另一方面能够通达如来的甚深教义。
现在很多世间人虽然也在学习佛法,但这种学习大多堕于非道中,何以见得?因为这些人学习佛法的目的就是希求自己获得寂灭,心心念念都是:“我要快乐。”
当然,从小乘行人的角度来看,也能理解他们“厌离轮回,向往寂灭”的声闻乘的修行目标。但从大乘佛教的角度来看,只希求自我解脱,是不太合理的。因此,在座各位也应该扪心自问:“我学的到底是大乘佛法还是小乘佛法?”如果打定主意学修小乘佛法,那么一人好好修行,断除所有的烦恼,待修到一定境界,努力证果就可以了,觉得度众生太麻烦,还是自己修行就好了。
之前这边做了一次民意调查,最后的结果让我略感失望。其中相当一部分人并没有发愿将来度化众生,只是认为:“我还是以后好好修加行,认真修密法,在寺院等寂静地能吃饱穿暖就满足了。”有些出家人虽然没有表达得这么露骨,但却一直抱有这样的想法,若当真如此,实在是有些可惜。
因为学习佛法与世间的学习,目的完全不同。有些大学生毕业后,一心只想通过工作去买好房、好车,再找到条件优越的伴侣,从此过上幸福的生活,这就是他们今生的奋斗目标和理想。其实,这种以个人利益为目标的理想,将来是否能真正实现并不重要,从大乘佛教的角度来说,我们并不以住在寂静、安逸、快乐的地方为目标,即使处于荒凉偏僻之地,只要对众生有利、对正法有利,长住于此也心甘情愿。
在这里,我特别感谢各位发心人员,可能有些人现在所做的工作与自己最初的意向并不对口,比如去偏僻地方发心做支教、做慈善、当义工、做志愿者,表面看起来,这些事情的“佛法的味道”并不浓郁,甚至自己也一度怀疑这样的坚持是否有意义?但间接来看,我们通过各种方法让很多众生得到真实的利益,也是非常有意义的。否则,我们一开始就让自己完全沉寂在出世间道中享受寂静或寂灭,也是不可取的。
有些大乘佛教的菩萨一直显现为在家相,因为在家相比较容易让众生接受,这种方式度化众生更为方便;有些菩萨以出家相来度化众生,但无论在家相还是出家相,都是为了随顺所化众生。
这里不是倡导出家人还俗或以在家相度化众生,但确实有些菩萨是以在家相而行持出家人事业的,叫做“在家大菩萨”。
因此,佛教真正的意义在于智悲双运——以智慧而不住轮回,以悲心而不入涅槃。即便是住于轮回,也不会心生畏惧和痛苦。
大菩萨们以平凡的形象做不平凡的事情,以此方式,直接或间接饶益众生。作为发心人员,不管发心两年、三年、八年、十年,在发心过程中一定要以菩萨的伟大精神激励自己。对个人而言,只要是心甘情愿,行持任何事情就比较容易成办。
壬二(能得作业之义)分二:一、若无法界应成不证舍取;二、有种姓故证悟功过之作用。
癸一、若无法界应成不证舍取:
设若无佛性,于苦不厌离,
不欲乐涅槃,亦无希求愿。
如果众生没有佛性、没有如来藏、不是自性清净,当看到轮回的种种痛苦与过失,即使旁生再苦不堪言、地狱众生再生不如死,也无动于衷,生不起丝毫厌离心。同时,看到涅槃带来的安乐与利益、佛陀的功德以及清净刹土无量无边的功德,也无有任何向往之心。
当然,这里指对涅槃的清净呈现,像阿弥陀佛的净土,或是无有苦乐、寂灭的最高境界,没有任何向往之心,更不会发愿、希求。《胜鬘经》云:“若无如来藏者,不得厌苦、乐求涅槃。”如果没有如来藏,不会对轮回的痛苦产生厌离,也不会希求涅槃的境界。但事实并非如此,有些众生刚来到清净的佛教道场,便会感叹:“哇,这里好舒服。”随后,又逐渐对佛的庄严身相、对某个善知识讲经说法、对某个法本的甚深法义生起向往之心。而看到身边的人堕落、去世,也会渐渐领悟轮回的痛苦。
若是没有如来藏,即使看到尸陀林的一切也无动于衷;若具有如来藏,见到此情此景,便会深感生死无常:总有一天我也会如此,轮回确实很痛苦,不管流转于何处,都没有究竟的安乐。从而生起出离之心。
癸二、有种姓故证悟功过之作用:
若有种姓,有如来藏,便会有功过的作用。
见有痛苦过,涅槃安乐德,
此有种姓故,无种姓无故。
见到轮回的痛苦,便对轮回产生厌离心;见到寂灭涅槃的功德,便对涅槃产生向往心。这是什么原因呢?这就是因为众生皆有如来藏,有这样种姓的缘故。如果众生没有如来藏,就不会产生出离心和向往心。
“一阐提没有如来藏”“这个人一点佛性都没有”是一种不了义的说法。就如《大乘经庄严论》所讲:有些人对大乘佛法造了严重的诽谤之业,他的佛性暂时被深重业障所遮蔽而看不到,所以暂且称为“无种姓者”。他们即使看到了轮回之苦,也生不起厌离心;看到了涅槃的功德也生不起向往之心。这种人是不是真的没有如来藏呢?不是,如来藏依然具足,但可能还要再过几百个劫才会成熟善根。
有些人却很着急,常说:我的家人一点佛性也没有,我天天都想着怎么去度他,但实在是没办法。其实,与漫长轮回相比,人生只有短短几十年,任凭你再怎么努力想让他学佛,也未必能如愿以偿。即使你下一辈子再接再厉,也未必能达成所愿。而且,每个人的习气千差万别,也许要通过不同的方式方法,才能令他们本具的如来藏苏醒。
《亲友书》中讲:身处圣地、依止善知识、发大宏愿,造甚深殊胜之福德,此人很快能到达自己所向往之地,这称为具有四轮。如同车具足四轮便很快能到达自己的目的地,如果具足此四种轮,也可很快获得解脱。
因此,即使原来是“无佛性的”、无恶不作的、杀人不眨眼的十恶不赦之人,暂时看不出具有四轮,可一旦来到殊胜之地,并依止具相的善知识,后与僧众一同念诵《普贤行愿品》等进行发愿,同时自己交了五十块钱让僧众念经,再从事发心工作积累福德,这时就具足四轮,自己相续中的罪业依此而得以清净。
一些修行者依靠一种巧妙的因缘,如来藏的功德会立刻现前。原来是断佛性的一阐提,仿佛没有一丝佛性,更不用说信心、悲心、禅定与智慧。但后来显露佛性,成为十分虔诚,有信心、智慧、禅定和大悲心的人。
所得之果及作用已讲完。
下面将要讲到,佛具足在因地和果地的四个功德。
庚三(具众功德之义)分二:一、共同宣说因果功德;二、解说各自本体差别。
辛一、共同宣说因果功德:
如大海无量,德宝无尽处,
具无别功德,本性故如灯。
这里分别使用大海和灯来比喻如来藏因地及果地的功德。
先是以大海的“无量”“德宝”“无尽”三个特点比喻如来藏因地的功德。
首先,大海是以水积聚的集合体,是为广阔无垠的水器,即“无量”;其次,大海里面有珊瑚、玛瑙之类各种各样的珍宝,即“德宝”;再次,大海中有无穷无尽的水,即“无尽”。
光明如来藏同样具有这三种功德:
如来藏具广阔无边的信心、信解,如大海器一样浩瀚无量、不可穷尽。信心之重要性不可言喻,如前面所讲,清净四波罗蜜多依靠信心而得。《入行论》中也讲:“佛说一切善,根本为信解。”所有善的根本或者它的器,就是信心。正如海水存在于其水器之中,信心依存于如来藏中。
如同大海当中有无数各种各样的珍宝,如来藏具有人无我、法无我等无量的智慧,也有楞严三摩地等各种等持。这些智慧与等持相当于海中的珍宝。
再者,大海是由无穷之水组成,而如来藏正是滋润万物的大悲水。
希望大家记住如来藏的这些功德。前不久我在藏微博中也引用过,在藏传佛教中这四个法很重要。当我们仔细思维过后,就会知道自己确实具足如来藏。因为我对三宝有信心,我本具有的无量智慧、禅定、大悲之水都能被开显出来,所以,从因地的功德来讲,我具有如来藏。
以上,是以大海比喻如来藏因地的功德。下面是以灯比喻如来藏果地的功德。
如来藏显现后,我们在得到法身果时,会具五通——天眼通、天耳通等五种神通;具有如所有智、尽所有智等无漏智慧;还有断除一切障碍的无漏断——漏尽通。此三种功德分别对应灯的光、暖热和颜色。所以它已经具足了如来藏果地的功德。
辛二(解说各自本体差别)分二:一、具因功德之义;二、具果功德之义。
壬一、具因功德之义:
摄法身佛智,大悲界性故,
以器珍宝水,说与大海同。
刚才在共同宣说中已经讲过,以具有水器、珍宝、水三种功德的大海比喻如来藏因地之功德。
从意义上讲,众生位时,如来藏无余摄集清净法身的因、清净佛智慧身的因,以及如来大悲的因。《俱舍论》里解释“界”和“因”是同一个意思。如来藏已经具足的法身、佛智、大悲三种因,即是前面所讲的信心、智慧、等持、大悲,相当于水器、珍宝和水的比喻。
水器具有承载的作用;珍宝具足势力及威力;水有滋润万物的特点。所以,信心比作水器,能承载一切功德。虽然钻石、珊瑚等珍宝看起来很小,却具有强大的威力,同样,入于等持时,可以具足智慧解决各种问题。如同水具有滋润的力量,大悲心可以起到润滑的作用。所以,因地的功德与大海的功德非常相似。
这些理论的逻辑性很强,我们要边修行边思维,尤其是知识分子更应该想一想:为什么讲每个众生具有如来藏?佛教的甚深道理就在于此。
昨天有人和我说:“刚开始我对佛教还是非常有信心的,因为觉得特别好懂,但是后来越来越看不懂了……”我说:“这很好,你看不懂的话就不会轻易诽谤佛法,反而会觉得,‘哇!这个甚深晦涩的,我都看不懂。’”仔细思维这些道理还是很有意思的。
壬二、具果功德之义:
无垢处神通,智无垢真如,
无别故与灯,光暖色同法。
这里宣说了果地的功德。如来藏现前,获得菩提的时候,便具足了五通、无漏智、无垢真如无余转依的断德(即漏尽通)。
在果地得到佛果时,佛具足有五通、无漏的智慧、漏尽通等功德(其实不要说佛,声闻缘觉得果时也有相似的这三个功德),这三个功德与佛地无二无别,就像灯与其光、暖热和颜色无法分开一样。
为什么这样比喻呢?
就像灯光能遣除黑暗,或者照耀世界,同样,他心通、天眼通等能照见之前看不到的东西。
无漏的智慧就像灯的暖热一样,灯的暖热能无余烧毁灯芯与灯油。此处的“热”在藏文中是“热、暖”的意思。我比较了很多汉藏译本,大多如此,虽然一般的热与暖并不能完全烧毁灯芯灯油,但是从无著菩萨的注释看来,从比喻的意义方面讲,能将其全都烧尽。从意义上讲,无漏的智慧能烧毁一切业及烦恼。
漏尽通或者无垢真如的转依的断德,有三个方面的特点:无垢、清净和光明,分别对应断除烦恼障、所知障及清净二障(此两者结合起来的意思)。比喻成灯色,与灯光有些许相同之处,可以遣除所有的垢染,具有清净、无垢、光明的特点。漏尽通也同样具足这三个特点:它分别断除了烦恼障和所知障等一切障碍,对应清净、无垢;现前一切智慧的最高境界,对应光明,因此以灯色做比喻。
大家应该清楚,从因功德和果功德两个方面来分析如来藏的功德。在汉文的《不增不减经》中也有同样的一些比喻:“舍利弗,如世间灯,所有明色及触不离不脱。”意即,舍利弗,就像世间的灯,所有的光明、光色、热触不会相互脱离、无二一体。光、触(即热,这里用触来比喻的)、颜色,意思是就像灯的光和热与灯无别一样,如来藏具有和果法无二无别的功德。当然,对我们而言,果法的功德比较遥远,但是因法的功德:信心、悲心、智慧,每一个人都具足。所以,大家要将如来藏中最主要的功德——因与果的四种法,铭记在心。
盂兰盆节当念父母恩、上师恩
今天是佛欢喜日,又是盂兰盆节,当年目犍连看到母亲在饿鬼道受苦,于心不忍,之后通过供僧超度其母。我们有些人的父母还在人间,有些父母已经离开了人间,不知道在哪里,不论如何,为了报答恩德,我们今天通过与僧众共同念诵《普贤行愿品》,对他们进行回向,更回向给一切老母有情众生。
今天对父母而言是一个特别的节日,也是值得感恩的一个日子。我们不仅要感恩自己肉身的父母,也要感恩智慧身的父母——传承上师。因此,今天这么多的僧众与佛教徒一起在盂兰盆节念《普贤行愿品》非常有意义。
汉地特别重视盂兰盆节,各地也都有盂兰盆法会,所以今天的这堂课,也算是一个盂兰盆大法会。下面我们开始开法会,一起念《普贤行愿品》回向,现在“法会”开始。(众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