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性论讲解·第7课
2019年8月1日
今天继续讲如来藏周遍的道理,前面已经讲了法界周遍的道理。
己二、以总纲略说能遍:
实际上如来藏能遍于一切众生,这个道理将通过十个方面展开叙述。
我们经常讲“一切众生具有佛性”“一切众生具有如来藏”,但到底“如何具足如来藏”很多人并不是特别清楚,从理论上,以及闻思修行的智慧中得到的相关答案并不多。
一部分人可能对本师释迦牟尼佛二转法轮的空性法门比较感兴趣,也懂一些,但对于佛陀第三转法轮中讲到的如来藏则不尽然。从凡夫地到如来地之间,每个人的相续中的光明到底是如何具足的道理,现在很多佛教徒都不是很懂。往往口头上说“一切众生都是佛”“每个众生都具有如来藏”,除此之外并没有系统学过。
通过这次的学习,我们应了知众生跟其他无情物的不同之处——众生的相续中确有佛性。而且,并非像其他宗教只是简单一两句话的概括,佛教是从多方面阐述了此道理。
体因果业具,入分位普行,
恒常德无别,胜义界密意。
这个颂词归纳起来有十种含义,后面会广说。此处简单阐述了如来藏的本体、因、果、业、具、入、分位、普行、恒常、功德无别,共十个方面。
我们可以想想,自己以前对如来藏的看法如何,如来藏的本体是什么,其近因是什么。
第一,本体。前面的颂词讲到法身真如和种姓,这三个不同的名称实际上都是指如来藏。
如来藏的自性本来清净。我们每个众生都具有清净的如来藏,虽然我们自己的肉眼看不到、分别念测不到,但实际上都本自具足。
《大般涅槃经》云:“譬如初月,虽不可见,不得言无,佛性亦尔。一切凡夫,虽不得见,亦不得言,无佛性也。”初月虽不能见,但不能说它没有,同样,一切凡夫虽不能见佛性,但不能说无有佛性。因此,我们自性清净的真如(佛性)一定具足。
第二,因。如来藏的因,可以通过信心、智慧、悲心、等持四个方面来理解。他们能遣除如来藏的客尘(或者说四种障碍),从而现见如来藏,所以是近因。此处的因并非指产生如来藏的因,而是指通过清理客尘而发现如来藏。
第三,果。如来藏的果,即本有的法界远离了所有烦恼障和所知障的客尘之后,现前四种功德的佛地。我们每个人都具有如来藏,但只有在获得佛果时才能显现。
第四,业。如来藏的业是指它的功用(作用力),即见到轮回过患时马上产生出离心,见到涅槃功德时生起希求之心。正因为我们有如来藏,才会有这样的心态,否则是不可能有的。
第五,具。如来藏具有对大乘佛法的信解等因方面的功德,以及如来藏本体显现时在世间示现各种神通神变等果方面的功德。
第六,趋入。因为有了如来藏,有机会趋入凡夫的真如、圣者的真如和佛的真如。
第七,分位。分位有不清净位、清净位和极清净位,分别对应凡夫位、菩萨位和佛地这三个阶段。
第八,普行。无论在凡夫、菩萨或佛地,如来藏能普遍于一切、普现于所有分位当中。无论是凡夫、菩萨或佛陀,都具有如来藏,所以它能周遍一切。
第九,恒常。不管是凡夫位、菩萨位或佛位,如来藏的本体从未改变。不会因凡夫的过失而染污,也不会因菩萨的功德而清净,它的本体是无来无去、恒常存在的。
第十,无别。虽然显现上在佛地时才得到真如的断证功德,但实际上在因地时,它就以无二无别的方式存在着。并非在成佛时突然从天上掉下一个功德到身上,而是从凡夫地一直到佛地之间,究竟断证功德都以无离无合无二无别的方式存在。
通过以上十种义的善加分析,就会明白法界清净、如来藏的真实密意所在,这就是最甚深的意义。所以,此次我们学习《宝性论》,大家主要的心思要放在认识如来藏方面。
佛教徒经常讲如来藏,到底什么是如来藏?刚才讲的这十个意义恐怕一些人也很难答得上来。如果有人问你什么是如来藏?你把这十个意义给他宣讲后,他可能已经迷糊了。有些非佛教专业的人特别爱提问,但稍微给他宣说佛教的甚深道理,或者真正的本义时,他也并不一定能明白。当然我们也不是为了让他们迷糊,而是为了让别人明白其中的道理,应该依弥勒菩萨的教义宣说,使他们从根本上了解如来藏的含义。同样,我们也应如是学习。
世间很多年轻人整天都在问:“我为什么来到这个世间?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如果懂得了如来藏,有些问题就自然解开了。
上面是略说,下面是广说。
己三(广说总纲义)分八:一、本体及因清净之义;二、果及业成就之义;三、具众功德之义;四、以行人分类趋入之义;五、分析分位唯名之义;六、如虚空般普行之义;七、恒常无变之义;八、功德无别之义。
以上讲了十个意义,本来可以分为十个科判来宣说,但此科判里把本体与因合为一个科判,果与业合为一个科判,如此共八个科判。
庚一(本体及因清净之义)分二、一、共同宣说所净能净;二、解说各自本体差别。
辛一、共同宣说所净能净:
所净,即如来藏的本体;能净,即能清净客尘的因。我们在学的过程中,要认真地去思考与思维。
如宝空水净,自性恒无染,
信法殊胜慧,等持悲所生。
所净,以三个比喻——如意宝珠自性清净、虚空自性清净与水自性清净,来说明如来藏法界也是自性恒常无有垢染的。这三个比喻有着甚深的意义,与我们演讲时随口而出的比喻不同。
能净,一、信解大乘法,即对大乘法有信心,是能清净如来藏的第一个因;二、证悟人无我和法无我的殊胜智慧,即证悟空性的智慧;三、具足安乐的等持(禅定)。我们佛教中若无等持(禅定),仅有智慧是不行的,如果心一直散乱与动摇,智慧无法持续和增长。诸如虚空藏三昧、楞严三昧等如海的三摩地,即等持,这是清净如来藏的第三个因;四、缘众生生起大悲心。
通过以上四因,可以清净如来藏上所有的客尘。如同一块水晶,其上障碍如能全部清净,它的本体将自然而然现前。用前面所讲三个比喻来分析:如摩尼宝珠本来清净,但上面如有微尘则需要遣除;虚空本来清净,但虚空中如有云雾也需要驱散;水本来清净,但水若已经被染着或有浊垢,通过净水器过滤,水的清净本体则会自然呈现。
同理,我们对大乘佛法具足信心,具有空性智慧,入于各种等持,和缘众生的大悲,这四法具足便可以清净如来藏,如来藏能真正现前。
因此,大乘修行人应具足此修行成就的四因——信心、智慧、禅定、大悲心。这四法很重要,大家应认真思维。有此四因,菩提离系果自然而然可以现前(离系果后面会详细讲解)。
以上是对自体的共同宣说。
科判部分,大家应该认真细致去研究。像讲考班的道友,学习态度非常认真,一直在做笔记,但也不能一天不讲考就懈怠下来。关于闻法,我们应该认真对待,长期坚持,这是我们应有的学习态度。
前辈大德们经常说,学习要如同饿牛专注绿草一般,在特别饥饿的牦牛面前放一把绿草,它会非常专注,吃得津津有味。同样,我们闻法时,也一定要对词句、颂词、讲义、科判的意义乃至整个论题的框架,全部都要思考分析。
上等者闻法从不散乱;中等者散乱与专注轮番交替;下等者闻法时,一开始就昏昏入睡,结束后醒来。这就是三种人的闻法方式。
下面分别剖析如来藏之本体以及能清净的因。弥勒菩萨的造论特点,学《大乘经庄严论》时便深有感受,开始略说,再广说,再广说,最后总结,如此非常清楚了。
辛二(解说各自本体)分二:一、所净本体之义;二、能净因之义。
壬一、所净本体之义:
威力不变异,润体自性故,
与珠宝虚空,水功德同法。
如来藏自性清净是从何得来的呢?从这一品开头的颂词所讲的三种推理得来:佛法遍现、真如无别、佛种恒具之缘故,一切众生具有如来藏。
如来藏(如来法身)能力有哪些?
第一,具有能实现一切所愿、一切所想的威力。如同世间摩尼宝珠,如以诚心祈祷,则能满众生所愿。如来藏亦如是,应有尽有。
这个道理即使所谓的“专家”也难以知晓。因有如来藏之故,学出世间法能学有所成,学世间法也能挖掘出潜力。世间某些专业因受前世业力所限,再怎么努力也难有起色,但多多少少也能掌握一些。比如我学习英语或日语,因如来藏上存有英语、日语的种子,也会有所收获。如果没有种子,再努力也徒劳无益,就如石头什么都学不会。
不同种类的众生,色蕴(身体)的遮障作用是有差别的。人类色蕴的遮障作用不是很厚,但动物遮障得非常厉害,特别是某些动物非常愚痴。因为这种身躯的作用力使得潜在种子功能难以迅速开发,一旦把这种笨拙的色蕴换掉,种子潜力将得以显露。
第二,真如在任何阶段自性未曾变异过,如虚空一般,仅是有云和无云的不同,虚空本体没有任何差别,如来藏也是如此。
第三,佛性(如来藏)能周遍一切众生,正因为如此,他的慈悲可以滋润我们的本性。如果我们本性不具备悲心和慈心,大悲心无从产生,将来我们也无法成佛,但实际并非如此。我们常说“智悲双运”,无论悲或方便,这些功德都是本具的,就如同水的本体是滋润的,有湿润之性。
通过上面所讲三种比喻,能够了知如来藏具有满愿的功德、不变的功德、慈悲润化的功德。每个人、每个众生都具足这些功德。即使路边可怜的乞丐,他也本具如来藏。《妙法莲华经》里面讲过,常不轻菩萨不敢轻视任何一个众生,因为众生都具足佛性,现在是“小佛”,以后会变成“大佛”,所以对每个众生都特别尊重。
这样的如来藏在任何时候都不会坏灭。《大乘法界无差别论》云:“譬如劫尽火,不能烧虚空,如是老病死,不能烧法界。”这里的法界指如来藏。如末劫火无法燃烧无为法的虚空,同样,在生死轮回中,即使众生感受到生老病死的各种各样的痛苦,但这些痛苦之火根本无法烧毁如来藏(法界)的本体。这样的道理在其他大乘论典中也讲得特别细致。
每个人都可能与痛苦不期而遇。经常见到某些个人或者集体,即使同一天,大家上午和下午的心态也大不相同,时而莫名心生畏惧,时而不觉心有戚戚,有时身心遇到各种各样难以调和的麻烦,走投无路。修行人也一定会遇到形形色色的意外。但是,如果我们真正通达自己的佛性始终无有变化,那么,显现中如梦如幻的各种变化不会对自心有损坏。可惜的是,我们还没有认识到这样的本性。
自性无增无减、无来无去是如来藏本有的特点,这一点并非只是某部论典的观点、佛教的某种说法,或者某个上师的观点。不相信的人可以用自己的智慧观察自心,最终会发现心确实如此,这时对自心会有所了悟。
通达自心很重要。莲花生大士说过:“如果通达自心,即使牧人也能解脱;如果没有通达自心,即使班智达也是迷惑懵懂的。”现在讲的如来藏,有些从未接触过的人应该很疑惑:“如来藏到底是什么啊?”稍微对自心有所认识的人,即能了知如来藏现前的时候是菩提,未现前的时候是众生。即使在众生位,这种心的光明部分,或是心的本体(刚才前面讲到的十种法),确实在我们每一个人相续中都已具足。
我们不必向外观察:“你的相续中具不具足?”“天授的相续中具不具足?”“慈氏的相续中具不具足?”(“天授”和“慈氏”是《入中论》中常用来举例的人名)其实只需观察“自己的相续中是否具足”便能完全了知。
以上是所净的本体。
如来藏的本体是通过什么方式清净,令其现前的呢?
壬二(能净因之义)分二:一、断除所断四障之理;二、以对治成佛子之理。
癸一、断除所断四障之理:
嗔法及我见,畏惧轮回苦,
无视众生利,大欲者外道,
声缘之四障,净因胜解等,
法即有四种。
如来藏要得以清净,需要断除“嗔法”“我见”“畏惧轮回苦”和“无视众生利”四种障碍。这分别是哪些人具足呢?“嗔法”是大欲者具足,“我见”是外道具足,“畏惧轮回苦”是声闻具足,“无视众生利”是缘觉具足。那又该如何清净这四种障碍呢?要依靠胜解信、智慧、等持和大悲这四种法。
下面详细分析。
“嗔法”,现前如来藏的最大障碍首当其冲的就是嗔恨心。如《入行论》所言:“一嗔能摧毁,千劫所积聚,施供善逝等,一切诸福善。”所以,嗔恨心能摧毁一切善根。
嗔恨心重的人,往往令人生畏。哪怕是学了十年二十年的佛教徒,甚至是发心人员、出家人,产生嗔恨时,仍然大言不惭、无所顾忌,还振振有词:“我的脾气很大的!”究其原因有二:一是傲慢滋长,二是愚痴。长此以往,连对大乘佛法都生不起信心,更别说对上师三宝产生信心了。所以,嗔恨心是障碍如来藏现前的根本因,如果要现前如来藏,首当断除嗔恨心。
那么,这样的嗔法是谁具足呢?“大欲者”。在很多版本里,大欲者又名“一阐提”,即断种性者。在梵文和藏文中,对“一阐提”有好几种分类。第一种,《楞严经》和《大乘经庄严论》所讲的无种性者,也即常说断种性不能成佛的人,当然这是不了义的说法;第二种是“断善阐提”,断了善根的阐提,如刚才所说的因嗔恨心而暂时断了善根的阐提;第三种叫“大悲阐提”,因大悲心殷重之故,一直住于轮回而不求涅槃果。
这种嗔恨心是依靠何种方式来断除呢?通过依止善知识、闻思修行大乘佛法,当生起真正的信心时才能断嗔。
对于修行者而言,在小乘佛法里,贪心是一切烦恼的根本;而在大乘佛教中,嗔恨心是摧毁一切善法的根本。不管是对法还是对人,哪怕产生一刹那的嗔恨心,也足以摧毁一切功德。具有此等嗔恨心的人就称为“大欲者”。
这种嗔恨心源于自私自利,会导致成为断善根、断种性的一阐提,其后果非常可怕。自相续不调柔的人,应该通过大乘佛法里的祈祷、忏悔来逐渐改变,只有这样才有机会见到如来藏的本来面目。
“我见”,通常包含了我和我所见,一般数论外道、胜论外道等外道具足,而这种我见可以依证悟无我的智慧来加以断除。如果具足了智慧,那么这些不符合真理的所谓的我见、常见、断见等邪见都将荡然无存。
《大智度论》中云:“若信诸法空,是则顺于理,若不信法空,一切皆违失。”意即如果我们证悟了万法空性的智慧,其行为将随顺真理,但如果没有证悟或不相信这种真理,他们的所作所为则有过失。就好比现在有些世间人不承认空性理论,这类众生也真的是很可怜。由于没有机会通达人无我、法无我的境界,所以多在外道的相续中存在。
“畏惧轮回苦”,因畏惧轮回的痛苦,声闻、缘觉唯独希求自己获得寂灭涅槃,而不愿长期居住于轮回。这种畏惧,可由通达虚空藏三昧等等三摩地的境界来断除。若能恒时安住于三摩地的境界中,对轮回中所谓的痛苦也能安之若素、泰然处之,从此无所畏惧。
一般来说,即便在出定位的时候,如果我们有一颗包容的心,也可以接纳万事万物。若具足出世间的首楞严三摩地等境界,自私自利之心从此烟消云散,我们将从此安住于更为广大的法界的本性之中,这点不言而喻。
“无视众生利”,缘觉既不希求佛果,也不愿度化众生,唯独希求自己获得十二缘起的证悟。除了极少数的缘觉会对个别有缘众生示现种种神变,大多数缘觉几乎不会度化身边的众生,《百业经》对此也有类似的宣说。
要断除此种障碍,须学习大乘佛法,当自相续中对众生生起真实无伪的大悲心时,我们不会再唯独希求自我的解脱,或只想安住于缘觉的等持中。
以上关于所断除的四种障碍的解释。
当然,在其他注释中也有“邪定聚”“不定聚”“正定聚”,相当于我们经常讲的“无种姓”“不定种姓”“决定种姓”的说法。我们可以用邪定聚者对应嗔法的大贪欲者,不定聚者对应外道,后面讲的正定聚者对应声闻缘觉,但也不一定这样对应。
大意就是,我们分析用四种道法(胜解信、智慧、等持、大悲),来断除所断的四障(嗔法、我见、畏惧轮回苦、无视众生利),也是可以的。
癸二、以对治成佛子之理:
信解胜乘种,慧生佛法母,
禅乐胎处悲,乳母佛生子。
这个偈颂很重要。它以比喻的方式讲,对大乘佛法的信解,犹如种子一样;智慧产生佛法,犹如母亲一样;禅乐,禅即等持,犹如胎处一样;大悲心,犹如乳母一样。只要这四法具足,就能产生佛子。
为什么要用这几个比喻呢?一般来说,转轮王若要降生于世间,首先需要父亲方面的种子,其次需要母亲,之后入胎的时候需要胎藏,最后降生后需要乳母的喂养,然后才能真正地变成转轮王。这是以转轮王作比喻对本颂进行了宣说。
“信解胜乘种”,从意义方面来说,若要变成菩萨,首先要对大乘佛法具备的殊胜信心,信心如同种子一样。《宗镜录》云:“佛法如海,唯信能入。信则道原功德母,一切善法由之生。”《华严经》云:“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法。”这两个教证略有不同,但大意是说,我们对大乘佛法一定要具足信心,如果不具足信心,就没办法趋入大乘佛道。所以对于佛教徒来说,信心特别重要。
昨天我们提到的资料里,大恩上师法王如意宝,在“缘三宝”处就讲到了三种信心。我听说很多人确实还是得到了法王的加持。我想,哪怕你们以前未曾见过法王如意宝,未曾和法王结上善缘,但如今依靠这种方式,也能和法王结上殊胜善缘。
原因是什么呢?我昨天也讲了,常人即使梦到法王也肯定没有那么清晰,但通过这一个多小时的视频,法王为你传授佛法,若信心具足即可得到法王的传承加持。
也许在某些人看来,所谓的“加持”稀松平常。但实际上,如果传承上师的意传加持入于心间,修行很容易获得成就,就好比你本身具有种子,要经灌溉浇水后,种子才有成长和成熟的机会。而我们虽本具如来藏的种子,但若没有上师的加持给予“灌溉”,也许这辈子很难苏醒自己的佛性。
我个人一直坚信加持的力量,不管是三宝所依的佛像、佛经也好,还是传承上师们的身、口、意功德也好,他们对我们直接或间接,通过各种方式,为我们带来了一种无法言思的威力。所以,对加持力深信不疑,是对大乘佛法产生胜解信最重要的标志。
《入大乘论》中引用的教证:“所作重恶业,能深自悔责,敬信大乘法,拔除诸罪根。”意即如果我们造了非常严重的罪业,也能通过信仰大乘佛法忏悔清净。我们对大乘佛法有了信仰,并开始闻思以后,虽然以前有心无心地造了很多罪业,但是这些深重的罪业皆可通过信心遣除。
以前也经常引用教证说明“若安住于真如中,能遣除一切罪障”,包括《金光明最胜王经》中也有“一切诸障得清净故。是名真如正智真实之相。”等类似的教证。《入大乘论》也说“敬信大乘法,拔除诸罪根”,我觉得这也是非常好的。
信心就好比种子,如果没有种子,后面的开花结果就无从说起。
“慧生佛法母”,证悟人无我和法无我的智慧能产生佛陀的一切法,就像世间人的生母一样,有了种子,还需要生母才能出生。所以,证悟的智慧是不可或缺的,但这种智慧并不是平白无故产生的,需要闻思修行。
现在有些佛教徒虽然很想证悟、见到如来藏的本来面目,可是没有闻思和智慧的话恐怕不行。虽然有种子但是没有母亲,孩子不一定能生出来,除非是利用现代克隆技术等等,但这应该也不算真正的生育。
“禅乐胎处”,虚空藏等持等禅乐如胎处。没有胎藏,孩子也不可能来到这个世界,同样,禅定也是必需的。修行过程中需要学会禅定,若心不能安住,就无法修行。
“悲乳母”,大悲心如哺育孩子的乳母。释迦牟尼佛传记中记载,佛降生以后有四种乳母:刚开始给予乳汁的乳母、沐浴清洁的乳母、给予饮食吃喝的乳母,以及负责生活起居的乳母,每种两位共八位乳母。有些祈祷文也提到了她们。大悲心像乳母一般,如果不具备大悲心,将很难度化众生、增长功德。
《入中论》从初、中、后三个方面讲到大悲心的重要性。菩萨见到可怜众生时,大悲心自然生起。对世间人和一些声闻乘人来说,无论看到众生如何痛苦,也可能没有任何感受。而相续中具有大悲心的大乘佛子,则不忍心众生受苦,如母亲见到自己的独子遭受痛苦时,感到痛心而无法忍受。
大乘佛子会依靠种种方便,饶益正在遭受痛苦的众生。如《华严经》云:“了知诸群生,愚痴颠倒惑,种种身方便,度脱众生类。”佛陀看到众生处于愚痴颠倒的状态中,恒时在常乐我净中打转,于是根据每个众生不同的习气爱好,示现各种各样的身相来度化。我们也应如此,众生的习气意乐千差万别,无法通过同一种方法解决所有众生的问题,为此,我们应以种种方便方法,应机施教进行度化,这就是悲心的力量。
佛教最关键的核心就是悲心,有了悲心,任何事情都容易成办,反之,一切都是纸上谈兵。
庚二(果及业成就之义)分二:一、共同宣说所得能得;二、解说各自本体差别。
辛一、共同宣说所得能得:
首先,共同宣说如来藏的果与业:
净我乐常德,波罗蜜多果,
厌苦欲得寂,发愿之业者。
如来藏的果即是如来的波罗蜜多。波罗蜜多分为净波罗蜜多、我波罗蜜多、乐波罗蜜多及常波罗蜜多四种。
众所周知,常乐我净本是颠倒的,但《宝性论》中却说我们最终要获得常乐我净的果位,此二者是否相违?并不相违。波罗蜜多意为已到达究竟彼岸,得到超离净与不净的大清净波罗蜜多、超离我与无我的大我波罗蜜多、超离乐与不乐的大乐波罗蜜多,以及超离常与无常的大常波罗蜜多。意思是,超越常乐我净所有相似的边之后,所获得的大境界果位。
常乐我净四果在《胜鬘经》及《佛说无上依经》中都有记载。但是《佛说无上依经》中次第宣说此四果后提到,最后要到大乘的波罗蜜多时才能得佛果,也许是由于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安立和解释方法。
总之,常乐我净就是如来藏的果。倘若有人问:“如来藏的果是什么?”就可以回答:“是常乐我净,常乐我净到彼岸,常乐我净波罗蜜多。”
那么,常乐我净的果需要通过什么来发现?或者说,此四种究竟所得的波罗蜜多依靠什么才能得到?这里讲到厌苦和欲得寂。
首先,因为我们自相续当中有佛性,所以会对轮回产生厌离心。比如我们有时候仅仅遇到一点点痛苦,就马上产生厌离心想出家。有些居士在家里稍有不顺心,就吵着:“我要出家!我要出家了!”想要跑去寺院或寂静之地。这说明你有如来藏,不然也不可能这样想。
其次,获得寂灭。当我们明白佛法、涅槃等不可思议之功德,自己也会想要得到佛菩萨般的成就。因为身处轮回中无有任何实义,而我们相续中有如来藏,所以想要得到常乐我净的最高境界。
正因如此,我们才会在因地修行过程中发愿,在诸佛菩萨前发菩提心,念《普贤行愿品》发愿早日脱离轮回获得佛果、现前诸佛菩萨一切功德、度化无量无边的众生……以上称之为“业”,同时说明我们具有如来藏。
这里的“业”,与业力之“业”,虽然文字相同,但所指意义不同。因此,系统闻思很重要,否则,会把刚才所讲如来藏的果——常乐我净,理解成平时所说四颠倒见的常乐我净。如果把这里的“业”解释为业力的“业”,善业、恶业、无记业,会贻笑大方的。
如来藏的作用是令我们避苦求乐、发愿成佛……众生喜欢得到安乐,希望远离痛苦,这其实是如来藏的另一种显现方式。其中,苦是轮回的痛苦,乐有世间的安乐、佛法的安乐、佛陀的出世间安乐。动物也是如此,它们之所以想要离苦得乐,同样是如来藏的作用。反之,如果众生没有如来藏,就不会有这些本能。因此,通过这种方式来理解,才能懂得《宝性论》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