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性论讲解·第5课
2019年7月25日
下面我们继续学习本师释迦牟尼佛第三转法轮的教义,佛陀的唯一补处——大圣者弥勒菩萨所造的《宝性论》,也称《大乘无上续》。
《宝性论》主要讲了五品。前面讲了七个金刚处——佛宝、法宝、僧宝、如来藏、菩提、功德、事业。第一品是总说品,然后是佛性品(或称如来藏品)、菩提品、功德品、事业品、利益品。
上次五月底的时候,我们讲到《宝性论》的前面部分。《宝性论》与其他有些修行方面的经论比起来,可能稍微难懂一点。我看到现在的佛教徒喜欢听一些相对简单的,比如《大圆满前行》《入行论》之类的论典,大家都兴致勃勃,一旦专业性稍微强一点,就兴味索然了。其实《宝性论》不是最难的,但很多佛教徒就觉得有点难,所以比较而言,闻思者可能不像平时那么多。若是我讲加行,或一些简单的开示,很多人可能更为关注。
而《宝性论》这么甚深的佛教教义,虽然它有不可揣度的功德和无比殊胜的教义,尤其如果要懂得本师释迦牟尼佛的第二转法轮和第三转法轮,尤其是第三转法轮,更是不可缺少的,但很多人确实是提不起兴致,跟其他的有些修行法门比较起来,专注《宝性论》的人就显得为数寥寥。
许多佛教徒目前处于什么样的水平,大家也应该清楚。当然,今天听课的各位,应该是对甚深广大法门有信解、有兴趣的。我刚才所说,也不是针对今天听课的人,我还是比较清楚我们的市场是什么样的。如今五浊恶世,不管是传法也好,修行也好,稍微深一点,大家要么刚开始就不听,要么是听一段时间以后就开始怯懦,退失信心。
既然有了听闻这些法的机会,希望大家最好能圆满听受。我曾经说过很多次:对我而言,少几个人和多几个人是没有什么感觉的,不但现场没有感觉,而且线上线下也都没有感觉。虽然多几十个人、多几百个人对我而言无有差异,但对你们个人而言,却值得思考:得到这一人身,获得大乘佛法是什么样的一种机缘呢?
尤其是现在,与以往的很多时代相比,听闻佛法确确实实特别方便。但这样的方便、这么好的机会,究竟能有多少天、多少月?这可能是谁都很难预料的。一旦失去了这种机会,才悔恨交加地说:“哇,当时应该抓住这种机遇。”当有这种认知的时候,可能已经悔之晚矣。
讲《宝性论》之前,稍微说一下这些问题,以引起重视。现在继续讲。
前面讲了佛宝有八个功德,法宝也有八个功德,僧宝有些说是四个、有些说六个和八个、有些说两个等等,有不同的分类。总之,僧宝的功德,就是尽所有智和如所有智,具足这二者的圣者,就是我们的皈依处。
已三(彼等对应广说)分四:一、广说证悟如所有之理;二、广说证悟尽所有之理;三、彼等亦说为清净;四、宣说一切中最殊胜皈依处。
庚一、广说证悟如所有之理:
我们在其他论典当中会讲到佛的如所有智和尽所有智,而这里是讲菩萨圣者的尽所有智和如所有智。从功德方面讲,是值得我们皈依的对境。
首先讲如所有智。
证众寂法性,故为如所有,
彼亦自性净,烦恼本尽故。
获得圣者果位的菩萨,具有现量见到法性的智慧——证悟包括自己在内的一切众生心的本性。就像《中论》当中所讲的一样——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不常不断、不一不异,这样远离四边八戏的本体。也就是一五一十地通达自己和众生心的本来面目的智慧,就叫做“如所有智”。证悟心的本性的时候,就像《大幻化网》当中讲的一样:清净、光明、平等。不论是用中观的推理方法,还是通过上师的直指认识到我们的心性本来就是清净、光明的,遮蔽心性的障碍,如烦恼障、习气障等本身也从来都是不生不灭的,这样的智慧就叫做如所有智。
如《华严经》云:“一切法无生,一切法无灭,若能如是解,诸佛常现前。”一切法本来就是无生无灭的,如果我们真正能通达,那离佛的如所有智就不会遥远了。所以,最终的证悟也可以说是“认识心性”。
在《景德传灯录》当中记载:有一弟子问师父:“到底什么是佛?”师父答:“即心即佛。”弟子又问:“这样的心有没有烦恼?”师父答:“这种烦恼离一切自性。”通过这种道理也可以完全了知,心的本体是清净、无垢、不生、不灭的。不仅如此,心上以贪嗔痴为主等特别猛厉的烦恼也是不生不灭、清净无垢的。
我们要了解,真正的心的本体,就是这样的。禅宗当中也经常这样讲,无著大师的注释中引用《胜鬘经》,曾阐述了胜鬘夫人与佛陀的一些对话:我们的习气也好、烦恼也好、善也好、恶也好,本来都是不生不灭的。这种道理一般的众生很难通达它的意义,也就是说,它的本体本来面目就是这样的,但芸芸众生因为没有认识到,所以一直漂泊在无边无际的轮回大海当中,感受着生老病死无量的痛苦。
所以这里先讲什么是如所有智,即我和众生心的本体,包括烦恼的本体,全部一五一十地通达。
庚二、广说证悟尽所有之理:
证所知究竟,慧见众生具,
遍知之法性,故为尽所有。
得地菩萨证悟了一切万事万物(有为法和无为法)的实相,已经完全彻底地通达了所知万法的实相,也叫做真如、究竟。这里讲的尽所有智,指的是不仅已经全部通达了名言中一切万法的真如、实相,还通达了所有三界众生具有遍知的如来藏,将来可以开花结果,现在以隐蔽方式存在的、具有各种功德宝藏的如来藏周遍于所有众生,就如我们经常讲的如来藏功德遍诸一切众生,通达这样的道理,叫做尽所有智。
这里的尽所有智,与其他大乘论典里的尽所有智稍微有点不同:其他大乘论典中所讲到的尽所有智,是指通达世俗中万事万物的显现;通达胜义中一切万法的空性,叫如所有智。但这里有点不同,通达我和众生心的本来面目叫如所有智;而通达如来藏遍于所有三界众生,是尽所有智。
学《宝性论》的时候,尽所有智和如所有智的概念稍微与我们的习惯用法不尽一致,因为习惯性用法对某些道理不一定能分得特别清楚。此处的尽所有智,是在一地菩萨以上直到十地之间具有。
《大般涅槃经》当中说:“凡有心者,定当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是义故,我常宣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通过这个道理可以了知,按照大乘经论的普遍说法,所谓的佛性,就是众生具有如来藏。
具有如来藏,是对于所有有生命的、将来可以成佛的、真正的众生而言的。而我们世间经常所说的,包括草木在内的具有“生命”的这些植物有没有如来藏呢?按照这种道理来推,应该不具足。从事物本身的角度来讲,一棵树、一根草、一块石头,将来是不可能成佛的。
当然,个别大乘经典中说,从一些觉悟者的自现,即从万法唯心造的理念来推,一切法的法性也可以称为如来藏,也可以称为现空无二的自性。从自性和本体方面来推,一切万法也具有如来藏的自性,这一点,在全知麦彭仁波切和无垢光尊者的个别论典中有所分析。
我们在这里讲的众生,应该是指一般大家共称的众生。在获得一地菩萨的时候,会证悟、了知到每个众生都具有如来藏。而我们现在位于凡夫俗地时能不能知道一切众生具有如来藏呢?我们可以通过推理的方式,通过教证或圣教量,也可以知道众生具有如来藏的道理。
庚三、彼等亦说为清净:
如是证悟者,各别自智见,
无垢界无著,无碍故彼净。
刚才我们宣讲了尽所有智与如所有智。依靠证悟尽所有智与如所有智智慧者的各别自证,能如理如实地照见“无垢界”——众生具如来藏的本性、法界。菩萨通达万法自性时,远离了于他有障碍的贪等烦恼障以及二取的所知障。
因为菩萨已具足清净的正见——尽所有智与如所有智的智慧,具有清净的各别自证,所以没有能取所取,也断除了我执与烦恼障等。当然,住于不同地的菩萨也有所区别。我们有时候会疑惑:菩萨是否完全如佛陀一样,已清净所有的二障呢?并非如此。但和阿罗汉、凡夫的断障程度相比,还是有很大区别。
《华严经》云:“明见一切世,不起虚妄倒。”意思是照见所有的世间,也不起虚妄的颠倒相。所以在证悟实相的同时,实际上也照见了万法的真相。而我们却并非如此,经常产生一些非理作意与颠倒分别念。
轮回中的众生非常可怜。我们的身体被各种业力逼迫,不由自主地产生各种各样的痛苦,更重要的是内心一直得不到自在。有些人修行很长时间,最后却每况愈下,甚至会堕落。更有甚者,就连自己堕落都不一定知道。三界的众生真的特别可怜。
我特别羡慕得地菩萨。无论在轮回中怎样示现各种现象,他们都没有什么苦恼或焦虑。外表看起来跟人与动物一样,但实际上他们的内心却完全获得了自在。有些修行几年或者十年八年的人,也完全能得到同样的一些境界,这一点我们也可以看出来。所以,我每当讲到圣者的境界时都心生羡慕。
我刚开始在道场里闻思的时候,学的就是《宝性论》。我是1985年来佛学院,当时是开法会,法王灌顶,后来法王如意宝讲《中观庄严论》,讲完后,法王如意宝带着很多堪布去了新龙。
其实,当时那些堪布,有些仅仅来这里闻思了一两年,虽说是堪布,但待的时间都不太长,有些按照我们现在的要求,可能连辅导员都很难当选。有个别是老堪布,可能是六七十年代的时候法王培养出来的。有一部分是和我差不多,在我之前两三年来学院的。
他们全部去新龙以后,我们就和几个老堪布一起在山谷里学习。那时候,山谷里常住的不到七十人,全部集中起来,相当于现在中等教室所容纳的人数。那是1985年的夏天,现在回想起来,还是感触良多。
那时,我们在学《宝性论》《入行论》《大乘阿毗达磨》等。有时候,我们到坛城上面去辅导,有时候到现在男众银行上面那个地方去辅导。那时候不像现在,房子也不多,整个山谷里面都很清静。
我对《宝性论》还是很有感觉,也特别感恩三宝和护法神的加持,在三十几年之后还有重新学习的机会。其实每个人的福报、因缘不同,如有福报,闻思时间可能会长一点。《宝性论》里面有些内容,虽然甚深难测,属于圣者境界,但我们听起来还是很有感觉,这一点相信大家也有体会。
庚四、宣说一切中最殊胜皈依处:
智见清净故,佛智无上故,
不退之圣者,众生皈依处。
刚才讲到,僧众具有尽所有智和如所有智,能照见一切万法实相。“断”方面,已经清净故,相关烦恼障和所知障都已经断除;“证”方面,佛智无上故,菩萨已经通达了这种智慧,与佛智非常接近。因“断”方面断除了障碍,“证”方面证悟了实相的缘故,从而获得不退转。汉传有些大德也讲过:行不退转,位不退转,念不退转。这样圆满不退转的圣者,堪称一切三界轮回的皈依处、怙主和引导者。此菩萨具有无量无边的功德。
其他一些经典中也讲到智、平等等功德,包括梵文和汉译本也在此之上又宣说了很多不退转菩萨的功德。其实,不退转菩萨就是所有众生的皈依处,像文殊菩萨、观世音菩萨,谁来皈依、祈祷、忆念、供养,自然而然获得无量无边的功德。
如《华严经》所讲:“我于无数众苦厄,常能救护诸群生,心念礼敬若称名,一切应时皆解脱。”意即观世音菩萨在无数的苦厄世界,常能救护一切众生,若能对菩萨心中忆念,口称名号,并时常恭敬顶礼,则解除一切痛苦、畏惧、苦难,自然获得解脱。
我们为什么要祈祷三宝?确实,当遇到困境、灾难时,真诚祈祷佛菩萨,并依法修行,所有障碍违缘都会消于法界。
在座的很多人没有得到不退转的果位,初发心时都想好好闻思修,希望能即生成就;还有一部分人,由于了知了轮回的痛苦,发愿依靠佛法获得一定力量去度众生。有美好的愿望是很好,但实际行动中应该努力去行持。现实与愿望,无论在世还是出世间法中,都有相当的差距。
对这一点,没有经验的人常会质疑,比如有些刚毕业的大学生,即所谓的热血青年,刚开始信誓旦旦:“我一定要度众生,我一定要成就。”“为什么不能度众生,为什么不能……”这是大乘行者中的大学生。但当自己真正潜心修行时,才会发现修行不简单,度众生更不易。人生慢慢行至五六十岁,可能才发现当初很多事情没有看透,过于天真幼稚,若要重新开始只能等下一辈子了。
人一般到了五六十岁便知天命,但到了这个年龄也基本老糊涂了,所以说人生苦短。一些悟性高的人,刚开始就对生活、修行以及人生有特别深刻的解读和认知,故能少走弯路。毕竟人生短暂,走了几次弯路很难再回头重新开始。
总而言之,真正的皈依处就是上师三宝。当我们遇到了上师三宝,不论遭遇任何事情,始终要有坚定、不退转的信心,将来很快会获得不退转的果位。否则,今天似乎很有信心,特别开心地念诵、祈祷,第二天信心全部退失,一点也不剩,但修行又不得不“继续”下去。这种修行效果并不好,到最后回首修行之路,自己也不甚满意。
《宝性论》的理论性稍微强一点,但也很重要,我是这样认为的。
丁二(安立三皈依之理)分三:一、观待必要安立三种之理;二、后两种非永久皈依处之理;三、抉择胜义皈依处。
皈依三宝为何有三种皈依的观待,即必须安立三种皈依的理由;法宝和僧宝不是究竟的皈依处;佛宝是究竟的皈依处。
戊一、观待必要安立三种之理:
依佛法弟子,信解于三乘,
及三作用众,安立三皈处。
这里讲三种义——佛法僧三宝,实际上也可以称为三种事。佛、法、弟子(佛的弟子——大乘圣者,或是小乘圣者),这三者实际上是三种意义。宣说了这三种意义的功德之后,产生了三种作用,或者成就三种意义。
意即宣说了佛的功德(前面已讲了佛的八种功德),三乘中的大乘菩萨对佛产生胜解信心,信解佛是“二足尊”,产生供养、恭敬和承侍的作用。这里的“作用”,有些译本里讲的是“供养”,有些讲的是“功德”,有些讲的是“作用”,基本意义相同。大乘佛子对佛宝最希求,因为他很想变成“二足尊”,所以如此宣说佛宝功德以后,产生这样的作用,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是法宝的功德。所谓法宝,前面也讲了八种功德。法宝引起了缘觉行人的关注,继而产生兴趣。缘觉行人不需要依靠他人,以一种观十二缘起的修行而获得成就。法宝是“离贪尊”,缘觉行人对之产生信心,然后去皈依,具有这样的作用。
第三个是僧宝的功德。讲述僧众的功德之后,三乘之中的声闻乘,对僧宝产生信心,希求“众中尊”的功德。僧宝起这样的作用。
因此,从最后获得的果位来看,大乘菩萨获得佛的果位,缘觉通过缘起空性获得了独觉的果位,声闻通过修行获得了八种或四种声闻乘圣者的果位。
之所以要安立为三皈依处,就是针对这些特殊情况,因佛具足一切功德,大乘菩萨想直接皈依佛;因对法有信心,缘觉乘直接皈依法;因对僧有意乐,声闻众直接皈依僧众。
有些众生,对三宝皆有信心。如在座的各位,都是佛、法、僧三者同皈依,如此菩萨、缘觉、声闻的三种功德都具足。
有些众生,对法有信心。尤其是部分专家和学者,他们认为,佛只是一种偶像或神一般的存在,因此信心不足。但他们认为缘起空性法极具说服力,于是满怀欢喜、信心倍增,希望能皈依法。
有些众生,对佛有信心。他们对法义不甚了解,觉得其深奥难解,但他们表现出对释迦牟尼佛、药师佛等不共的信心,总是带着各式各样的佛像求加持。
有些众生,对僧众有信心。他们可能对大乘菩萨如文殊菩萨、大势至菩萨等,都有一些信心,对寺院的僧众,比如声闻出家众也有信心。他们经常会说:“我的上师特别好,我对上师特别有信心,佛和法我就不管了。”当然,对上师的信心,能否从开始坚持到最后也尚待观察。
总之,有的人对佛法僧三宝都有信心,而有的人则对三宝的信心各有侧重,如同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表现出不同的信心。
但是不管怎样,皈依三宝中的任意一个,功德都不胜枚举。佛经对此也有大量记载,如《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中就详细介绍了佛宝的六种功德、法宝的四种功德以及僧宝的三种功德。而《大庄严论经》中则说:“众僧功德海,无能测量者。”僧众的功德不可思量,如果用语言来赞叹,则佛也难以衡量。《四童子三昧经》则云:“能归依佛者,彼人得大利,百千诸劫数,更不见诸苦。”所以,真正皈依佛的人,经历百千万劫亦能免遭痛苦,对此我深有感触。若是真心皈依了佛,通达了心之本性,则不管遭遇何事,烦恼皆能得到对治,痛苦亦可轻易断除。
当然,不是所有人都会有这样的感受,毕竟皈依佛而得到的种种益处,也需要具足相应的因缘。但总体而言,皈依佛之后因有了真正的怙主,在佛力不可思议的加持下,生活中遇到的任何痛苦,都会不可思议地销声匿迹,如云散烟消。
所以,祈祷和皈依佛陀的功德的确是无量无边、言之不尽。当然,对持有邪见、边见的人来说,就像对穷困潦倒之人讲如意宝的价值,因无法了解,他们会认为“这简直是天方夜谭”,因此其生活也依然如故。但对佛宝、法宝具足信心的人来说,变化一定是会有的。
而对于佛宝和僧宝,都应该同等恭敬。《大智度论》中云:“若人爱敬佛,亦当爱敬僧,不当有分别,同皆为宝故。”若对佛有敬仰,那对僧也不应分别对待,因为二者都是三宝之一。《宝性论》中还以诸多比喻来说明僧宝和佛宝功德相等,下面还会讲很多道理,所以认识这点非常重要。
皈依的时候,最好是对三宝都要有信心。我认为,在有生之年,能成为三宝的弟子,是自己多生累劫中积累的无量福报现前。在去了非洲等国家后,我更是感触颇深,想象一下:若我随业力转生到这些边地,连三宝的名称都听不到,那真的是众苦相逼、可怜至极。相比之下,今生能有皈依三宝的机会是如此值得庆幸。
堪布授皈依
刚才有几个道友想皈依,现在我给大家念一下皈依三宝的内容。
(众鼓掌,堪布念皈依仪轨)
在我们人生当中,有些道理仅需知道,即可划过;而有些道理不仅要了知,更要让内心有所改变。现代人的一生中,总会遇到林林总总的困惑,仅依靠物质及其他外在的方式来解决,是行不通了。要知道,人是由身心两种元素组成的,身体的问题,或许可以通过穿名牌服饰等等外在因缘加以解决;但是要对治内心的痛苦,则需要与之相应的法。若想令内心的烦恼、恐怖化为云烟,则离不开三宝不可思议的加持力。
下面讲到,三宝当中的法宝和僧宝还不是最究竟的皈依处。
戊二、后两种(法与僧)非永久皈依处之理:
舍欺有法故,无故有畏故,
二法及圣众,非胜永皈处。
这里讲到,佛宝是最究竟的皈依处,而法宝和僧宝皆不是最究竟的。
为什么这样说呢?首先是法宝。所谓法,即佛陀的教法和证法。其中的教法是由各种名称、词句、文字、语言组成的,依靠这些能从总相上通达法的概念,实际上真正到达了一地菩萨以上,或者获得佛果时,所有的文字、语言都要舍弃,就像《金刚经》中所说的那样:“法尚应舍,何况非法”,过了河以后,就应舍弃船只,因此叫做“所舍故”。这就是“法宝并非永久皈依处”的第一个原因。
我们要渡河,暂时来说,船只很重要。法宝亦如此,当我们渡过轮回的大海时,它很有助益,但从究竟层面看,它毕竟是有文字显相的,是由语言组合的,因此,是要舍弃的。所以第一个原因是“舍”。
第二个原因是“欺有法故”。所谓证法包括能证的法和所证的法。能证的法就是“道谛”,即一地到十地之间菩萨相续中具足的功德。但这毕竟也是有为法,是有生、住、灭的法相,如浮云般无常、不真实、具有欺惑性,所以能证的法是不究竟的。
第三个原因是“无故”。证法除了能证的法外,还有一个所证的法,即“灭谛”。佛陀所证悟的灭谛是最高、最究竟的,但声闻在相续中所证悟的灭谛为“抉择灭”,即通过反复观察,最后灭尽了烦恼,这种“灭”就如同灯火相续中断,是一个无有的东西,与究竟的佛果相比,只不过灭了烦恼和痛苦的本性,所以也并不究竟。
以上是证法方面的灭。接下来讲“僧众并非永久皈依处”的道理。
所谓僧众,也是不究竟的,因为“有畏故”。比如阿罗汉,本来烦恼和痛苦都是没有的。很多经典中说到,阿罗汉远离了粗大的生老病死,但在细微处,仍有小乘无法对治的不可思议的投生,和意生身等等,所以,当小乘行者最后发现还有不可思议的投生和意生身时,就好比是看到“刽子手拿着宝剑”一样惊惧,毕竟作为关在监狱里面的人,如果看见拿着宝剑的刽子手,内心是极其恐慌的。
所以作为小乘的僧人,对个别有为法还是会心怀恐惧,而菩萨或许不像小乘那样严重,但也难免对有为法怀有些许的畏惧之心。相比之下,获得了四种无畏的佛,在轮回中则毫无畏惧,所向披靡。
因此,有些人只是假装对生老病死等闲视之,口中嚷嚷说:“我无所畏惧!”这其实言之过早了,只能说是“无知者无畏”。即使是菩萨在面对细微的有为法时,也有少许恐惧之心,而作为凡夫,在未证得佛果之前,我们要做到真正的无所畏惧,也颇为困难。
就像某位道友,他以前总是声称:“我不怕狗!我跟这些老狗是好朋友,经常摸它的头。”结果去年被一条黑色的狗咬后,他就再也不说这话了,所以有些话不能说得太早了。
对于轮回之苦无有畏惧的,只有真正获得了四无畏法的佛陀才能做到,其余的僧宝、法宝(教法、证法)都不是最究竟的皈依处。连一到十地之间的圣者菩萨都尚未断除对于细微有为法的变化以及投生的畏惧,那么声闻缘觉就更不用说了。以他们都有畏惧等缘故,所以并不是最殊胜、最究竟、最永恒的皈依处。
《宝性论》里面的这些观点,作为佛教徒应了然于怀,否则表面看是堂堂正正的佛教徒,内心却空空如也,连基本的佛教常识都不懂,就只在外面挂个皈依证,这样徒有其名也很悲哀。
戊三、抉择胜义皈依处:
这里的“胜义”不是我们学中观的时候学的“胜义谛”和“世俗谛”,意思是,究竟意义上的皈依处就是佛。
胜义诸众生,皈处唯一佛,
能仁法身故,僧究竟亦彼。
从究竟意义上看,众生的皈依处既不是法宝也不是僧宝,唯一只有佛陀。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佛已经具足了法宝和僧宝的所有功德。众所周知,所谓的“法宝”实际上就是教法和证法,而教法和证法的究竟实相又是什么呢?其实就是佛的法身,佛陀的法身具足二十一种无漏法,与法宝究竟的实相无二无别。
所谓僧宝,即小乘声闻、缘觉及大乘菩萨,其各自具有不同的断证。而佛陀是僧宝的究竟,具足最究竟的断证功德。因此,只要一心一意皈依佛,便能具足皈依三宝的一切功德。
接下来,是三宝中“宝”的释词,解释“宝”的含义。
丁三、以释词宣说:
稀有无垢故,具力世庄严,
是最殊胜故,无变故为宝。
总所周知,“三宝”即:佛、法、僧。此处,《宝性论》中解释了“宝”的六个特点。其他经论中也有相关的阐释,如《心地观经》中宣说了十种功德,例如:“给予安乐”“坚牢”等,即三宝有给予众生安乐,使其信心更加坚固等功德,其中也包括了《宝性论》中宣讲的这六种,因时间关系不便广述了。
“宝”在梵语中是“绕那”(梵语的“顶礼三宝”就是“南无绕那扎雅雅”),意为珍宝,也有稀有、珍贵之意。此处引申,以珍宝来比喻三宝。
具体如下:
第一,“稀有”。珍宝在世间中是非常稀有难得的,如:黄金、珍珠、钻石等,同样,三宝也是如此。倘若没有在多生累劫中积累福慧二资,就连三宝的名号都不可能听闻,能够值遇三宝,的确十分稀有难得。
对此,有些人也许不以为然,或者认为这是法师们为了赞叹三宝的一种方便说法。昨天,我家门口来了一位衣衫褴褛的云游僧,他说自己经常讲经说法,我也很高兴,心想:“你讲经说法非常好啊”,因为时间关系,我俩也没有更多地交流。我就对他说“难得、难得”,他说“是、是、是”,这位法师看起来……不知道怎么说,还不错,他也许今天就在现场。
大家能够皈依三宝,的确应当有种难得心与自豪感,自己是多么幸运。世界上有七十多亿人,其中能够皈依三宝的有多少?也许一些没有信仰或有其他信仰的人,会认为这是佛教徒们自吹自擂。但“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我本人对此是深有感触。有些人在涨工资时,兴奋不已:“哇,我好幸运啊!”。但这种“幸运”可能会增长你的贪心。
第二,“无垢”。珍宝的本性清净,无有任何垢染。同样,任凭世间人如何吹毛求疵,都无法找出三宝的任何细微的过患和垢染,三宝的本体清净无暇。
第三,“具力”。一般而言,世间的珍宝都具备一些能力,比如,遣除疾病、违缘,或者解毒等等。有些珍宝具有不共的功效,因此,许多人都喜欢佩戴珍宝。同样,依靠三宝不共的加持力、神通力,以及令众生暂时和究竟获得安乐的力量,祈祷三宝的人,能够获得极大的加持。对此,有些人不像我这般深信不疑,但不论别人承认与否,我对三宝都具有非常虔诚的信心。
第四,“世庄严”。世间人哪怕只获得少许的金银珠宝,也会将其作为饰品,庄严自身。同样,三宝是世间的庄严。不论是佛、法、僧的法相,还是依靠三宝令我们生起的善心、出离心、菩提心、无二慧等,这些都是世间的庄严,比如我们常讲的“圣者七财”,这些精神财富弥足珍贵。
第五,“最殊胜”。就像在世间中,珍宝是最珍贵且殊胜的,三宝是世间、出世间一切万法中最殊胜的,是我们的皈依处、恭敬处、顶礼处等等,具有诸多功德。
第六,“无变”。无论何人赞叹或诋毁,珍宝的本体丝毫不会有改变。同样,不论他人诽谤也好,产生信心也罢,三宝的本体都无有丝毫增损或改变。就像黄金不论在哪个国家、哪个时代,其珍贵的价值是永恒不变的。
我读师范学校的时候,有一次晚自习,我在看一本藏语文法书,叫《文法三十颂》,不是我们的必修课,是参考书。书中有一个顶礼句,在当时,顶礼句和回向文在课本里面是看不到的,但我在那本书里看到了。
藏文文法分两派:扎德派和思德派(པྲ་ཏི扎德,སི་ཏུ་པཎ་ཆེན思德班钦),我喜欢学思德派,但也好奇扎德派的观点。参阅《三十颂》的过程中,就看到了《宝性论》的这个教证。这个与佛法相关的颂词我很喜欢,但当时也不懂,“‘宝性’到底是什么意思呢?看起来不像是人名,也不知道是经还是论……”书里只写了“རྒྱུད་བླ杰拉”,即“宝性”,没有说“宝性论”,我当时就琢磨,“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那时我大概二十一、二岁,第一次看到这个教证,当时还是很有感觉的,我立即就把它背下来了(堪布背诵藏文)。可以说,在我还没出家时,就与《宝性论》结缘了,后来每次看到这个教证,我都会想起当时的情景,也有一些不同的感受吧。
以上,以珍宝作为比喻,宣讲了“宝”的六种特点。
不论如何,我们应当经常以恭敬心和欢喜心来供养三宝,如《大庄严论经》云:“虽无诸珍宝,及以资生具,能信三宝者,是名第一富。”虽然没有金银财宝以及更多的资具,但只要能信仰三宝者,就可以称得上是世间最富贵的人。
很多年轻人可能不知道,在80年代,特别富裕的人叫做“万元户”。虽然没有金银珠宝、万贯家财,但只要对三宝有信心,那你就是世间中最富有的“万元户”,我们很多佛教徒都变成这样的富贵者。
有些道友经常说:“古鲁莫(钱)多多的没得”,意思是“钱没有了”。身上经常没有钱,想买东西时也没钱,也许有的道友又特别富裕,反正表面上也看不出来。其实,即便你很有钱,但若对三宝没有信仰,也是个可怜人,毕竟离开这个世间的时候,你什么都带不走。相反,如果对三宝有信心,即生中即便并不富裕,也如刚刚偈颂中所说,“是名第一富”,可以称为世间最大的富翁。
如果对三宝有信仰,那些世间富豪,如:比尔·盖茨、马云、李嘉诚都不算什么了,“我已经远远超过李嘉诚”,有一种成就感和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