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性论讲解·第41课
2021年8月31日
《宝性论》今天讲第五品,也就是最后一品。前面已经讲过四个金刚处,那么听闻四金刚处的功德利益到底是什么样呢?
丁三(彼等功德)分二:一、以赞殊胜方式略说;二、以其他差别解说彼。
戊一(以赞叹殊胜方式略说)分二:一、四处难证之理;二、证彼得大利益之理。
己一、四处难证之理:
佛性佛菩提,佛法佛事业,
第一品讲到了自性清净的如来藏,叫做佛性;第二品讲到客尘完全清净后可以得到菩提的果;第三品功德品当中讲佛法,也就是讲到了离系果、异熟果、十力等无量的殊胜功德;第四品以九种意义和九种比喻宣说佛任运自成、不间断的事业。
以上四个金刚处加上佛法僧三宝,就是前面刚开始讲到的七金刚处。因为第一品当中已经讲了佛法僧,在佛菩提中都已经具足,因此没有单独安立。
净众尚不思,此是佛行境。
相续当中的罪业已经逐渐清净了的、从一地到十地之间的菩萨,还不能完全理了知上所讲的四个金刚处,还是不可思议的。对于菩萨来讲,四个金刚处都是模模糊糊,不是特别清楚的话,那声闻、缘觉和凡夫人就更不用说了。
这四个金刚处是谁的行境呢?“此是佛行境”。也就是说,上面所讲到的如来藏、菩提、佛的功德和事业这四个金刚处唯一是我等大师释迦牟尼佛等诸佛的行境,其他人没办法。
是不是除了佛以外谁都没办法接触呢?也并不是,大乘行者依靠信仰、信心来理解也能部分证得。
前面也讲过,胜义谛是依靠信心而证悟的。《大般涅槃经》中亦云:“佛性甚深甚深,难见难入。声闻缘觉所不能服。”意思就是说,这样的佛性、佛菩提、佛事业和佛功德特别深奥,声闻、缘觉都不能了知,乃至十地之间的菩萨也不能完全照见。那谁能真正了知呢?它唯一是佛的行境。是不是除了佛以外,谁都不能了知?也不是,在因地可以依靠一种信解的方式来了解。
这是刚开始讲“难证”,也就是说,从第一品到第四品的内容不是那么简单,但作为佛的后学者也应该认真去学。
己二(证彼得大利益之理)分二:一、超胜其他方便善法之理;二、以获得殊胜智慧之方式解说理由。
庚一(超胜其他方便善法之理)分二:一、略说;二、广说。
辛一、略说:
如果我们听闻上面这四个金刚处的教言,功德非常超胜,远远超胜三福德事——布施、持戒和修行,怎么超胜呢?
具慧信佛境,佛众功德器,
喜无思功德,胜众生福德。
具有智慧的菩萨如果对佛的境界、对这四个金刚处有胜解信,完全相信、欢喜,就可以成为大乘佛法如海功德的法器。
如果对《宝性论》前四品所讲到的内容完全有信心,没有怀疑、没有邪见,那这是大乘佛法的功德器,也就是法器。先能接受这些法,然后逐渐成熟种姓,很短的时间当中能获得成就。
“喜无思功德”,这些大乘行人喜欢或者相信不可思议的功德。前面讲了,如果认为佛的相好庄严或者事业,是不可思议的功德,那他的福德远远超过了一般众生,也就是说,胜过没有与四金刚处结缘的众生所做的布施、持戒、修行等功德。
略说当中讲得很清楚,凡是对佛不可思议的行境——四金刚处,去听闻、思维、了解,则功德非常大。下面用三个科判来讲。
辛二(广说)分三:一、超胜布施之理;二、超胜持戒之理;三、超胜修行之理。
壬一、超胜布施之理:
我刚开始讲《宝性论》的时候引用过这三个偈颂,我们光是听《宝性论》都会得到特别特别大的功德,什么样的功德呢?
希求菩提者,金刹严宝珠,
等同刹尘数,每日恒供佛。
任何希求菩提果的善男子、善女子,用无数宝珠遍满由黄金组成的刹土,供养等同无量世界微尘数的诸佛。时间上,每天都不间断,一直供养。以大乘菩提心摄持,用无数供品充满无量刹土来供佛,这个功德非常大。
《不退转法轮经》中云:“于亿福田中,佛福田最胜。”在上亿的福田当中,佛这个福田最为殊胜。我们供一天的佛,功德都很大,那以如此殊胜的心供养无量刹土的佛,功德更是不可思议。
他闻此一句,闻已复信解,
此得施生善,更多之福德。
另有一些人听闻《宝性论》或者与《宝性论》相同的《如来藏经》中的四个金刚处,仅仅是听到一个偈颂或者一句话,没有产生颠倒的邪见和怀疑,而是以信心受持,那么他得到的善根、功德,远远超过多生累劫中供养无量刹土诸佛的功德大。
我们做布施、供养再多也得不到那么大的功德,但听一个偈颂不是很困难,包括下课后大家互相研讨、辅导,在这个过程当中听也好、念也好,这个功德非常大。这是佛陀无欺的金刚语,弥勒菩萨的金刚语,不是世间人说的。你如果不相信佛陀就另当别论,如果你有信心,这里讲得确实很清楚。
因此,这样的法跟闻解脱没什么差别。《央掘魔罗经》中说,能听闻如来藏法门,是曾经供养诸佛如来,令佛欢喜的结果,否则无缘无故是听不到的。大家应该都非常有福报。
壬二、超胜持戒之理:
具慧求无上,菩提多劫中,
身语无勤作,守护无垢戒。
具有智慧的善男善女,希求无上菩提的果位,不是求阿罗汉果,也不是求声闻果、世间人天果,以这样的心态在多生累劫当中用身体和语言,讲义当中还有“意”,身语意先以勤作的方式受持戒律,过了很长时间,身语意不再需要勤作,能无勤守护无垢的戒律,那功德非常大。
不要说多生累劫,在一生当中如果守持清净戒律,这个功德也是非常大的。《中观四百论》中云:“具戒久存活,能作大福德。”具有戒律的人若能活得久一点,也是有非常大的功德和意义。
这么多劫当中如果身语意非常清净,连一个恶作罪也不染污,受持非常清净的戒律,功德真的不可思议。不说多劫,几世当中受清净戒律的人也是很了不起的,或者一世当中直到晚年完全受持清净的出家戒律也有不可思议的功德。
他闻此一句,闻已复信解,
此得戒生善,更多之福德。
其他人听闻了甚深的四金刚处的道理,仅仅听到其中的一句,听到以后不生邪见、怀疑和颠倒的心,而是以真诚的信心接受,得到的功德远远超过前面多生累劫当中身语意受持清净戒律的福德。
受持清净戒律非常重要,但是听闻《宝性论》的功德比多年持戒的功德还要大。这也是大家应该欢喜的,因为佛菩萨的金刚语不会欺惑我们,一定会得到这样的功德。
2019年大概五六月份开始宣讲《宝性论》,当时很想让很多人得到这个功德。第一节课有六万多人,但后来剩下的人不多。不过,后来好多人通过不同的平台来听受、看书、做笔记,这也很好,到后面还有很多人一直在坚持。虽然现在不像以前那样方便,但大家还是一直在努力。
我当时想:如果听到《宝性论》第一节课的人全部听完多好,能在他们的相续当中种下一个很好的善根。在末法浊世听闻佛法那么难,尤其是像《如来藏经》《宝性论》,即使没有听懂意思,只要听到和四金刚处有关的金刚语也很有意义。当时我很有信心,但这两年当中讲的课不多,不到五十节课,中间风风雨雨经历了各种各样的事情,法这么深肯定违缘比较重。
有一部分人一直坚持到今天,我觉得非常好;我也坚持到今天,明天应该不会死吧。没有死的话明天全部讲完,不然下个礼拜不知道怎么样,应该可以吧,没什么问题,《宝性论》讲完也是挺好的。
壬三、超胜修行之理:
谁此除三有,惑火修禅天,
梵住至究竟,无变菩提法。
任何一个善男子善女人在世间修行,目的是为了去除欲界、色界、无色界的烦恼,为了断除这些像熊熊烈火一样的烦恼,他开始修以四禅、四梵住为主的禅定。就像《俱舍论》中所讲的,为了断除烦恼而修行,这个功德大不大呢?肯定很大。为了断除三有轮回,让自他获得圆满正等觉的菩提果而修行,功德肯定不可思议,哪怕短短一刹那修行功德也不可思议。
但是跟听闻《宝性论》四金刚处的功德相比,还是有很大的差距,什么差距呢?
他闻此一句,闻已复信解,
此得禅生善,更多之福德。
其他人如果听了四金刚处当中的一个偈颂或者一句,之后断除了颠倒的邪见、怀疑,对它生起真实的信心而接受,这样的功德,远远超过修禅定所带来的善根和福德。
所谓的邪见是认为:“肯定不会有如来藏,肯定不会有菩提,肯定不会有佛的功德,九种比喻所表示的佛的事业,这不可能有的……”如果没有这样的邪见,而认为“《宝性论》讲得确实很殊胜,每个众生肯定都有如来藏,如来藏将来清净的话会获得菩提,得菩提以后功德非常大。这个功德不是让自己快乐,而是能利益众生,而且是任运自成地利益众生。”
我们现在相似地利益众生时,一会儿开心、一会儿不开心,看到有些懒惰的、小聪明的,中间这样那样,第一次可以原谅,第二次、第三次就受不了了。佛陀不会这样,任运地、一直笑眯眯地待着,所有的事业自然而然成办,也不用去批评谁,也不用发脾气,很顺利、很快乐。
前面这三个颂词,以前刚讲的时候引用过,我翻译的时候也感觉很好。大概在1985年刚听的时候,我觉得《宝性论》功德很大,学的时候觉得特别殊胜,但是学完了也忘了,只有个别颂词能记住,大多数内容都记不住。总的来讲,这次有一部分人从开始到现在没有断传承、善始善终,这非常好。如果中间断了传承,不管是汉语、藏语,可以在有传承的人面前补一遍,念一遍颂词也不是特别难。
庚二、以获得殊胜智慧之方式解说理由:
前面讲布施所生的功德、持戒所生的功德、修行所生的功德本来那么大,但是仅仅听一个偈颂的功德远远超过这些,为什么?
持戒那么困难,布施那么困难,修行那么困难,这些应该功德很大,但光听一句《宝性论》,并没有要求必须彻底通达或者证悟它,只是听后产生信心就可以,这个要求很简单。在多生累劫当中做布施、持戒这些不如听一个偈颂,那太简单了,以后不用修行了,每天听一个《宝性论》的偈颂就睡懒觉。(众笑)
有时候,没有可布施的东西很痛苦,有了以后,布施也没有那么简单。现在我给贫穷孩子资助学费也是很难很难,不做也不行,做的话有各种各样的障碍。供养也是一样,很辛苦。为什么听闻的功德那么大?
因施成受用,戒善修断惑,
慧断诸二障,此胜因闻此。
《俱舍论》当中讲,获得善趣主要靠持戒,获得解脱主要靠修行,布施的异熟果是将来变成一个受用圆满的人。
布施越多未来福报越大。有些人因为以前没有布施,今生当中经济很紧张,天天都紧张;读书的时候也很紧张,现在人都老了,牙齿都没了,还紧张;有些有福报的人从小什么都不愁,不管衣食也好、工作也好,都有福报,一直到死之前他的相续福报一直不离开,这是布施的果报,所以布施能得到受用。持戒能成就人天善趣的身体。修行能断除三界的烦恼。
但是对上面所讲到的四金刚处首先听闻,听闻以后产生信心,这种智慧完全能断除二障——烦恼障和所知障,还有习气障,所以“此胜”。断除二障的因是什么呢?就是要听大乘法,尤其是四金刚处相关的法,如此就能断除这些障碍。所以听闻这个法非常殊胜。
《宝积经》中云:“得闻智慧断诸结”,听闻所得的智慧能断各种烦恼。《宗镜录》当中讲到,众生相续当中有阿赖耶,如果听闻十恶,熏习诸恶业的种子;如果听闻六波罗蜜多,熏习菩提的种子;如果听闻到究竟一乘,熏习佛的种子。
所以,听闻确实很重要。为什么藏传佛教一直说闻思修行?如果没有闻不可能知道《宝性论》的意义,从来没有听过《宝性论》的人,除了极个别根基,自学成材很难很难。如果有法师讲解以后,自己基本上会明白,所以先从善知识那里听闻,听闻以后对大的框架已经掌握了。
确实《宝性论》很重要,那天我为什么说以后应该放到佛学院的课程中,因为我们先要知道:众生具有如来藏;如来藏的客尘清净以后能获得菩提;菩提具足什么功德,这些功德跟现在众生的如来藏以无离无合的方式存在,真正现前菩提功德的时候,利益众生是非常容易的事情。
这么重大的道理如果没有听闻,谁能知道?即便是已经读完了全世界最顶尖的博士学位,如果你没有听闻《宝性论》等,这辈子不可能懂得这么重要的道理。
《量理宝藏论》中讲,慈悲等与我执并不直接相违,依此不能断除烦恼的种子。所以即使你布施很多,但如果没有无我的智慧,也不能断轮回;你持戒很清净,没有无我的智慧,也不能斩断轮回的根本;禅修也是一样。唯有智慧才能断轮回的根本。所以,我们通过闻思修行来增上智慧非常重要,这也是为什么要听闻佛法的理由。
戊二(以其他差别解说彼)分二:一、获得究竟之利益;二、入道之利益。
己一、获得究竟之利益:
学了《宝性论》以后会得到究竟的利益,有希望很短的时间当中获得佛果。
安住彼转依,功德成办利,
是佛智慧境,所说此四处。
“安住彼”,第一品当中讲到,每个众生以周遍的方式具足如来藏的清净法;“转依”,第二品讲到,客尘慢慢离开以后,现在的心识完全转成大菩提、大智慧;“功德”,第三品讲到,每个众生心相续具足十力等功德,已经具足离系、异熟的功德;“成办利”,第四品讲到,依靠这些功德,自然而然成办利益众生的事业。这四金刚处实际上是佛陀智慧的行境。
前面也讲了,十地菩萨对此也了知得不是很清楚,所以我们更难了知。那四品所讲的四个金刚处,是不是没办法得到呢?不是,依靠三种信心可以得到。怎么样能得到呢?
具慧信解有,能力具功德,
具有速获得,佛果之缘分。
首先,众生具有如来藏的道理,只要有真诚的诚挚信都可以了知。通过前面的理论分析,的确知道众生相续当中有如来藏,对这种道理,依靠甚深的不退转信心可以了解——有时候叫诚挚信,有时候叫不退转信。众生具有如来藏,肯定要有智慧才能发现,不然没办法。
第二个,刚才讲离开了垢染以后获得菩提果,这是以欲求心得到的。“我将来要得到菩提果位,菩提很好,我也想得到”,所以要有欲求信。
第三个,得到菩提以后,有了这些功德——前面讲到的如来的功德,事业自然而然任运自成,这两个由清净信得到。
如果有刚才所讲到的三种信心,这个具慧的菩萨具有很快获得如来果位的非常殊胜的因缘。
所以信心确实很重要。只要有信心,上面所讲到的这些功德确实容易得到,如果没有信心就没办法。
佛教里所讲到的很多道理,只要有信心,就能接受;如果没有信心,即使是非常合理、正确的道理,因为自己被邪见束缚,没办法接受。正因为这样,《华严经》云:“信为功德不坏种,信能生长菩提树,信能增益最胜智,信能示现一切佛。”前后讲了很多信心的功德。确实是这样的,有了信心以后,功德的种子不会毁坏;有了信心以后,菩提树会开花结果;有了信心以后,能增长最殊胜的智慧;有了信心以后,获得佛的一切身语意功德都不在话下,很容易得到。
我们在求学的过程当中,有时候智慧很重要,有时候信心很重要,有时候大悲心很重要。前辈的大德们也说:佛法当中不可缺少的三个要素,就是信心、悲心和智慧。如果没有信心,首先不会趋入大乘佛法;中间不会精进——因为没有信心,中间不会维持这种状态;最后不会不退转,所以信心确实很重要。
我们有些道友很有智慧,但是因为信心不足,修行没办法坚持下去。包括学《宝性论》,很多人自始至终都有信心,这确实很重要。如果对如来藏的诚挚信也有,希求菩提的欲乐信也有,对功德和事业的清净信也有,有了这三种信心,那自己的修行会不断增上。
己二(入道之利益)分二:一、意乐发殊胜菩提心之利益;二、加行行六度之利益。
庚一、意乐发殊胜菩提心之利益:
不可思议境,有我能得果,
得具此功德,由信胜解故。
成欲勤念定,慧等功德器,
前面提到的四金刚处是不可思议的。
首先“有”,是存在的意思,这四个不可思议的金刚处是存在的。
第二,“我能得果”,如第二品所讲,“我有如来藏,这是我的一个资源。”如果没有如来藏,则无法得菩提。
如果没有如来藏,连学外语都没办法。比如我是藏族人,那学其他民族的语言都没办法,因为我固定是一个藏族人;但是我有如来藏,如来藏中什么东西都有,学语言、学技术、学任何知识都没问题,只不过遍知的智慧还没有开显,是以种子的方式存在。如果没有以种子的方式存在,那可能没办法。
所以有时候我们不用其他推理,不管遇到什么、学什么,都会懂一些,慢慢有这个功能,这是因为存在如来藏。如果每一个人去修,最终可以得到第二品中讲到的菩提。
第三个,具足这样的功德;第四个,有了功德以后,事业会圆满。
也就是说,这四个依靠信心而得到,信心也能成就希求正法的欲乐、对善法不间断的精进、不忘失教言的正念、不被散乱所扰的禅定、能辨别是非取舍的智慧等等,有了这些功德可以成为法器。
也就是,对四个金刚处有一定的信心、有一定的理解、不会产生邪见的人,具足佛教里面所讲到的五根、五力,能成为拥有这样不可思议的功德的法器。
彼等菩提心,恒常近安住。
这些菩萨相续当中能恒常具足菩提心。
这些菩萨能具足菩提心,因为对如来藏法门、《宝性论》学得很好,发菩提心很容易;如果没有菩提心,要透彻理解四金刚处恐怕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归根结底,对四金刚处的信心还是很重要。
《华严经》云:“深信于佛及佛法,亦信佛子所行道,及信无上大菩提,菩萨以是初发心。”意思是说,对佛、法、佛子(僧众)有信心,同时对无上菩提有信心,那这是真正的初发心的菩萨。初发心的菩萨对佛法僧三宝为主的所有无上菩提的法都有信心。
自己也可以观察一下:如果快乐的时候信心满满,但痛苦的时候,或者遇到一些恶缘、逆缘的时候,好像信心慢慢荡然无存,这说明信心不稳固。
增加信心的方法,实际上就是听闻、祈祷,还有平时要观清净心,这些都可以增上信心。
庚二(加行行六度之利益)分四:一、圆满清净之理;二、摄为福德三事之理;三、认清违品二障;四、以对治得殊胜智慧之理。
辛一、圆满清净之理:
恒常近住彼,佛子不退转,
福德波罗蜜,圆满普清净。
这些具有菩提心的佛子菩萨在菩提道中不退转,“佛子不退转”。这样不退转的佛子,实际上他的“福德波罗蜜,圆满普清净。”
前五度主要是福德资粮所摄。圆满得以清净,“圆满”指三轮体空,“清净”,指断除一切违品。
前面相当于是略说,后面进一步广说。《宝性论》中经常是这样,科判与科判之间,或者偈颂与偈颂之间有一种递进的关系。很多内容,前前是略说,后后是较广的解说。
福德之五度,三轮无分别,
圆满普清净,断彼违品故。
能利益众生的方便——布施、持戒、安忍、精进、禅定,这五度中的每一度,如果对作者、所作的事和所作的对境这三轮不分别执著、三轮体空,诸波罗蜜多得以圆满,断除了相应的违品之故。
朵洛瓦的注释中并没有把清净和圆满分开解释。在有些注释中,圆满是三轮体空,清净是断除违品,这样解释好懂一点。
一般来讲,三轮体空能圆满布施,如《大宝积经》中说:“能于所施物,施者及受人,等无分别心,是则施圆满。”这里圆满布施,一个是布施物,一个是布施者,以及受布施的对境,像乞丐、穷人,如果没有分别心,完全以显而无自性、如梦如幻的智慧来摄持的话,那么你的布施是圆满的。如《入中论》当中所讲的一样,每一个波罗蜜多依靠这三法清净都得以圆满。
辛二、摄为福德三事之理:
施生福是施,戒生是持戒,
安忍禅定二,修生勤遍行。
这里藏文当中说是“六度”,注释里面也是“六度”,从颂词来看,没有讲智慧,说五度应该也可以。其实五度也好、六度也好,都可以摄在福德三事当中。在净土法门的经典,还有汉传佛教的很多经当中,布施、持戒、修行叫福德三事。
怎么包括呢?三福德中,布施所生的福德事,可以叫布施波罗蜜多;持戒,三福德中持戒所生的福德事,这个叫持戒波罗蜜多;安忍和禅定波罗蜜多这两个实际上是修行所生的福德;不管是布施、持戒,还有禅定、安忍,都不能离开精进波罗蜜多。不精进的人,连听一个传承都觉得特别累、很伤心,其实听几个小时的传承不算什么。如果一直看连续片,他可能三四天都一点不觉得累,不吃不喝也可以,不睡觉也可以,但行持善法,有些没有精进的人觉得特别痛苦,早上起不来。
所以,福德三事可以包括前五度。
辛三、认清违品二障:
分别三轮者,彼许所知障,
分别悭吝等,彼许烦恼障。
这个颂词在其他地方经常被引用。要说明什么是烦恼障、什么是所知障,前辈大德都会引用弥勒菩萨的这句话。
什么是所知障?就是三轮的执著。比如布施,这是布施者、这是布施的对境乞丐、这是布施物等等,有这样的三轮分别,是圆满五度的障碍。
三轮执著对从布施到精进之间的五度都有障碍。“我是布施者,他是乞丐,我今天布施了五块钱、十块钱”,这是一种执著;“我是持戒者,我相续中持的是菩萨戒、比丘戒,持戒就要远离红尘”,这也是一种三轮执著。这些三轮执著都是一种障碍。不管哪一个度,如果有三轮执著,就不能清净,这个叫所知障,所知障是很细微的。
有些大德说,对获得解脱起障碍的是烦恼障,对获得遍知起障碍的叫所知障;还有些把粗大的障碍叫烦恼障,把细微的习气叫所知障,也有这样的说法。但不管怎么样,弥勒菩萨在这里把对三轮执著的细微障碍叫所知障。
烦恼障,包括布施度的违品——吝啬;持戒度的违品——破戒;安忍度的违品——嗔恨心;精进度的违品——懒惰;禅定度的违品——散乱。这是五度的违品。
辛四、以对治得殊胜智慧之理:
为什么那么重视智慧呢?
慧外无有断,彼等余因故,
慧胜其基闻,是故闻殊胜。
前面也说听闻很重要,因为不管是布施也好、持戒也好、禅定也好、精进也好、安忍也好,这五度除了以智慧摄持,否则没办法断除烦恼障和所知障。光布施不能断除,光持戒也不能断除……
五度若没有以智慧所摄,就像盲人一样,无法趋入解脱道。《般若摄颂》中也说过,千万个盲人如果没有带路者,则没办法到达目的地;同样,五度没有智慧摄持,就不能断除相续当中的执著。《中观四百论》中也说:“不害生人天,观空证解脱。”不害众生、守持净戒能转生善趣,但只有证悟空性,才能获得真正的涅槃。
所以,智慧很殊胜,而这个智慧不是无缘无故产生的,它的来源和基础是什么呢?就是要听闻宣说四金刚处的经典、论典、注释,这些很重要。
多闻增智,自利利他
今天在座的很多人,如果没有听闻佛法,只靠自学成佛是很难的。自古以来,没有依止善知识,自己不可能获得解脱,尤其在佛法修行的领域,自然成佛的很少。所以要知道,这些功德的来源是听闻佛法。
闻法比什么都重要。前面讲了,光听闻《宝性论》一句话的功德就超越了布施、持戒、修行,所以听闻确实很重要。《大宝积经》云:“多闻解了法,多闻不造恶,多闻舍无义,多闻得涅槃。”佛经当中讲了很多多闻的功德,依靠多闻,可以了解佛法的真相、不会造恶业、舍弃无义之事、最终获得涅槃。
以前没有听法的时候,我们造过多少业?光是吃饭就造了很多恶业,而听闻以后,身语意非常如法。我们平时聊天的时候也会说,“今天来了一个喇嘛,看他的言行举止,就知道他肯定没有听闻过佛法。”“今天看到一个居士,他肯定没有闻思,因为他所作所为都很迷信。”从表面上也经常看得出来。
当然,修行是另外一回事,但是只要听闻了佛法,哪些需要取、哪些需要舍,哪些是要断的、哪些是要做的,对这些道理都会比较明白。
希望大家有机会要尽量听闻正法,自己尽量记下来,时时对应自相续观察,这样不久的将来,就会获得前辈大德那样的境界。他们刚开始时也是凡夫人,造过恶业,相续也是刚强难化,野蛮而难以调伏,后来依靠佛法的甘露妙药,自相续逐渐得到调伏,最后不仅自利获得成就,利他事业自然而然也会成办,最后自利利他非常圆满。
这里很多人也是这样,如果没有依止善知识,可能现在造的业特别可怕,但因为有善知识的摄受,在大乘佛法的“大缸”里一直不断熏陶,染得颜色也变了、质量也变了,以后不管到哪里去,周围所接触的地方都变成红色,这样应该很有希望。
每个人得到佛法确实也是很难得的。身边有那么多众生都在不断造业,造恶业方面特别擅长,行持善法不是很理想。我们得了佛法以后,将来在弘法利生方面能起到很大的作用,大家应该先听闻正法,有了智慧以后,慢慢可以无私地利益众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