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性论讲解·第40课
2021年8月30日
现在讲到第四品——佛陀的事业,广讲九种比喻。跟前面的内容相比,今天的内容比较简单,我也不一定广说。如果翻阅《如来藏经》等相关经论,也可以发挥、可以广讲,但我想意义基本上大同小异。这九种比喻在这里反反复复出现过很多次,每一次出现的时候表达意义的反体不同,有些看起来好像重复,实际上也不是,每一个科判都分得很清楚。
前面讲了九个比喻,后面把比喻和意义结合起来讲如来的事业任运自成、不断相续的道理。
壬二、归纳宣说喻义:
前面讲到,佛陀无勤利益众生,这个很重要。佛陀饶益众生、加持我们,并不是有一种分别念或者有刻意的勤作。这次学了《宝性论》以后,大家都知道,实际上佛陀并不是刻意来到每个人前面赐予加持,而是依靠无欺的缘起力量给予加持,这样理论上不会有任何冲突。否则,把佛陀看成像人一样的圣尊,通过祈祷他对每个人“发功”,这样可能理解不对。
彼义是以说,琉璃帝释影,
彼等九比喻,认清彼摄义。
以上宣说了清净的琉璃地上会显现帝释天的影像等九种比喻,应该认清或了知这些比喻所宣说的意义。
示现语周遍,幻化散智慧,
意语身之密,获得大悲性。
“示现”,依靠帝释的比喻说明,佛陀的身体在不同的众生面前显现各种各样的形象利益众生;
“语”,用天鼓的比喻说明,根据不同众生的根基宣说妙法,就像天鼓自然传出四法印的声音。
“周遍”,用云的比喻说明,佛陀的智慧和悲心周遍整个世界。
“幻化”,梵天可以在清净的梵天界没有动摇的情况下,到欲界来利益众生,以此说明佛陀无勤当中显现身体和语言的幻化。
“散智慧”,用日轮的比喻说明,实际上佛陀的意事业依靠他的智慧,像太阳放射光芒一样,佛陀的智慧放射出佛法的光芒,利益无边有情。
“意”,佛陀的意秘密依靠如意宝的比喻可以说明,虽然没有分别念,但是可以让各种不同的祈祷者满足所需。
“语”,佛陀的语秘密依靠回响的比喻说明,在没有文字的情况下也可以饶益有情,就像空谷声。
“身之密”,佛陀的身秘密依靠虚空的比喻说明,可以无有任何阻碍,在所化众生面前示现各种各样的形象来利益众生。
“获得大悲性”,最后依靠大地的比喻说明,佛陀大悲周遍的功德,是众生生存的因。
偈颂当中没有详细讲每一个比喻。前面提到琉璃大地显现出帝释天的身影,和这个比喻一样,下面每一个意义都有一种比喻,以这些比喻说明这里所讲到的意义的特点。这一点大家应该清楚。
壬三、对应三义解说:
这里相当于以三相推理的方式证成圆满如来正等觉在利益众生的过程当中是无勤的、无分别的,这样的理论是合理的,怎么合理呢?
灭诸勤作续,无有分别意,
如无垢琉璃,现帝释影等。
佛陀在利益众生的过程当中没有勤作的相续,这是第一个理论,为什么呢?因为无有一切分别念,也就是说最究竟的光明智慧,如同无有垢染的琉璃地上显现帝释天的身影一样,没有勤作的情况下也可以利他。这里安立一个论式,下面用三相推理证成这种论式是合理的,怎么合理呢?
灭勤是立宗,无分别意因,
为自性义成,喻帝释影等。
学过因明的人都知道,比如说“瓶子是无常的,所作故,犹如柱子。”同样,佛陀(所诤事)远离一切勤作(立宗),无分别之故(因)。通过无分别证成任运自成,是什么样的呢?如同在琉璃地当中显现的帝释天的身影一样(喻)。这是因明当中一个很好的论式。
首先有有法,然后有立宗,立宗后面有证成它的因,然后有自他共许的比喻。
只要无有分别,就远离一切勤作,同品方面是成立的;如果有勤作,就不可能远离分别,异品方面也成立,从正反两方面都可以成立。就像《中观庄严论》开头,自他所说的一切法无有自性,因为远离一体和多体,如同影像。这里也是以推理的方式来证成。
有人觉得:会不会勤作的同时可以没有分别念?有没有这种情况呢?没有的。每一个比喻都可以用这种论式,比如佛陀灭一切勤作,无分别之故,如同天鼓、云、大地、虚空、空谷声……每一个比喻我们都可以用,因为每一个比喻都是没有勤作、没有分别念,自然而然可以做自己的事情。所以说,我们从正面来讲,远离分别念就可以无勤利益众生;反过来说,如果有勤作,就一定有分别念,想找一个勤作的同时没有分别念的情况,是找不到的。
比如中观跟有实宗辩论的时候,中观可以使用理论:一切万法是无有自性的,因为它是缘起的缘故,因为离一多因的缘故,远离四边的缘故,如同梦幻,如同影像等等。我们有一些如梦如幻的比喻;有实宗就举不出来一个比喻,例如“一切万法都是有自性的,以什么原因,如同什么样的”,双方共同承认的一个比喻根本举不出来。如果对方的观点合理,他可以举一个我们共同承认的一个因和比喻,但是有实宗在整个世界上怎么也找不到真正成实的法,既是成实、不变的,又在我们面前可以显现的法是找不到的。
同样的道理,我们建立佛陀的事业可以任运自成,因为没有分别念,就像影像、虚空等等,这九种比喻可以一一安立。即使对方说“不对”,也举不出一个真正的理由、比喻。
壬四、本义无勤作之理:
此是此本义,示现等九种,
本师离生死,无勤尽趋入。
我们讲到佛陀的事业任运自成时,前面讲的是比喻,比喻所表达的就是下面讲的九种意义。比如身体的示现、语的教言,还有大悲周遍等九种法,最后说明什么呢?本师释迦牟尼佛为主的佛陀显现上在轮回当中有生有灭,但实际上远离一切生灭,已经离开了有为法,也没有分别念,因此他们无有思维“此是此”的勤作,这个很重要。
“这是个什么人?这是男众,这是女众,这是摄像机,这是茶杯……”心里没有这样想,行为上也不会偏向,所以,佛陀远离了是此是彼的分别,不会有这样的想法:“今天某个人对我祈祷,特别好,我要好好加持他。”佛以无勤、任运自成的方式趋入有缘的众生界,照样可以度化众生。
我们学《宝性论》的时候,很多人对佛陀的认知也许有一些改变,以前觉得“如果我不好好注意,佛陀肯定会看到我,佛陀可能不高兴,佛陀不高兴我就完蛋了”,实际上佛陀没有贪心或者嗔心。我们的障碍,是自己的负面行为自然而然带来的,这是一种缘起。就像种子和苗芽之间的关系,虽然没有分别念,但因缘具足时,果自然而然成熟。比如种妙药会产生妙药的果,种毒药会产生毒叶和毒花,这是自然的缘起。
辛二(解说以比喻表示之理殊胜)分二:一、宣说比喻分类;二、对应意义解说。
壬一、宣说比喻分类:
每一个比喻在这里又重申一遍。
犹如帝释天鼓云,梵天日轮摩尼珠,
回响虚空地有际,无勤利他瑜伽知。
首先,帝释天虽然在他的天界中没有任何动摇,但是大地上只要有清静的琉璃地就会显现影像,依此方式可以利益众生。
第二,天鼓没有任何勤作,以天人的福报自然而然可以宣说四法印的妙法;
第三,云在虚空当中能成熟各种庄稼。
第四,梵天在色界天没有动摇的情况下,在六欲天示现种种身相利益众生,断除欲界的恶心,让众生转生到色界。
第五,日轮在没有分别念的情况下可以放射光芒,遣除这个世界的黑暗。
第六,摩尼宝珠在没有分别的情况下,只要祈祷它,都能满愿。
第七,回响——空谷声,虽然无实有,但是依靠因缘也能生起种种不同的声音。
第八,虚空当中没有色法,但实际上它可以遍于一切,这是虚空的特点。
第九,就像大地没有任何分别,但在没有分别的情况下能成为一切万物的所依。
乃至轮回未空之间,佛陀在无有勤作的情况下可以利益众生。这样的甚深缘起,唯有佛陀或得地圣者才能了知,其中微妙殊胜的道理,一般世间人很难想象。
佛陀各种各样的功德,确实不是我们凡夫人的境界,甚至十地菩萨对有些道理也比较模糊。因此佛陀不断地为我们宣说正法,后学者也不断学习,智慧逐渐增长,进入佛的境界后,对这些功德才有话语权。
所以,我们特别感恩佛陀。因为依靠佛陀的智慧,我们相续当中的很多黑暗、无明才能遣除。否则,即使我们拥有世间福报——金钱、妙色,可以享受各种欲妙,但是如果心里“饥寒交迫”,还是非常可怜的。
功德等佛,恩德胜佛
《思益梵天所问经》中云:“我礼无上尊,大悲救苦者,能为恶众生,说法为甚难。”佛陀在世间当中是无上至尊,他以大悲心能拯救世间的苦难者,他对这些恶劣众生宣说正法,最后让他们得到解脱,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事情。所以,我们特别感恩佛陀和所有的传承上师们。
其实很多传承上师对我们而言从恩德方面胜过佛陀,因为我们没有机会见到真正佛陀的尊颜,但如今遇到了这些善知识也是非常幸运的,否则,我们可能见不到世间的真相。佛陀如果没有以智慧来开显真理,世间人很盲目;善知识没有开导我们的话,我们也是很盲目的。
如《华严经》中云:“譬如无目人,不覩内外色,如来不出世,不见一切法。”就像世间人如果没有眼目,就没有机会见到内外的色法;同样的道理,如果如来没有出世,没有转法轮,没有培养这些圣者和传承上师,很多众生就会跟盲人一模一样,不见一切法的实相。如今依靠善知识的引导,依靠自己的福德,依靠各方面好的因缘,我们对佛理多多少少有一些了解,这种了解我觉得非常难得。
佛法难得
许多人应该珍惜,哪怕一节课也好、一部论也好;哪怕一辈子当中学一部论,我自己觉得这种机会也很难得。我个人也是,一辈子当中不管在哪一个法师、哪一个上师面前得传承、讲解、灌顶,都把它当作特别难得的机会,这是发自内心的。并不是像那天讲的一样——得也可以不得也可以,到目前为止,我对法的意乐还是很强烈,每次不管哪位善知识传授佛法,都觉得这个因缘非常好、特别难得,自己对法的希求心没有改变过。
像世间人说的“新官上任三把火”,修行人、很多刚皈依的人、刚出家的人也有三把火,但过了几年以后热情慢慢退失,最后相续中一大堆邪见,身体也造业,语言也造业,最后自己离开这样的行列,非常可惜。
莫舍己道,勿扰他心
大家学得不是很好也不要紧,但最好不要被恶友所转,不要被恶见所转,不要被恶环境所转,应该像上师如意宝所讲的一样“莫舍己道,勿扰他心”,不要舍弃自己的原则。
作为一个佛教徒,作为一个出家人,刚开始没有谁把你的四肢捆起来、强迫你进入佛教的团体,学佛是自愿的,依止上师也是自愿的,但最后有些人好像非常不愿意,进行各种诽谤而舍弃。从世间角度来讲,这是没有智慧的行为;有智慧的人会先细致入微地观察,然后才趋入,趋入以后不退转,这是基本理念,大家也应该清楚。
壬二、对应意义解说:
下面把比喻和意义相对应进行解说。圆满佛陀利他,有以下九种意义:
示现如宝现天王,
一、从比喻上面讲,在人世间当中,虽然帝释天王没有分别,但在珍宝的琉璃地上可以显现。同样的道理,佛陀在清净的法身界当中没有任何动摇,但是他的身体在所化众生面前可以不断地显现。
善妙传授如天鼓,
二、佛陀的语言相当于是天鼓一样,没有谁敲天鼓,在没有分别念的情况下,因缘具足的时候自然而然发出四法印的声音。同样的道理,只要因缘具足,佛陀会传三乘佛法,没有得到三摩地的人让他得到三摩地,得到的人让他快速获得解脱。
遍主智慧大悲云,遍及有顶无量众。
三、遍主佛陀具有尽所有智和如所有智,具有能救度三界轮回一切众生的大悲心,这样的大悲周遍整个三有轮回的众生。就像云聚可以周遍于整个虚空一样,对上至有顶、下至金刚地狱的所有众生,没有一个不摄受的。
如梵无漏处不动,示现众多幻化相,
四、梵天在色界没有动摇的情况下,可以在欲界示现种种形象利益众生。同样的道理,佛陀在无漏的法界当中毫不动摇的情况下,也可以在众生界示现多种多样身体和语言的化身。
如日智慧放射光,
五、就像太阳能发出一切光芒遣除世间的黑暗一样,佛陀的智慧能放射出一切光芒,遣除三界轮回众生心相续当中的无明黑暗。
如净摩尼宝珠意。
六、佛陀意的秘密相当于如意宝。如意宝在没有分别念的情况下,只要祈祷它就能赐予所需,同样,只要祈祷佛陀,佛陀会赐予一切利乐。
佛语无字如回响,
七、佛陀语言的秘密就像空谷声音的回响一样,在有缘的众生面前虽然没有勤作和分别的因缘,也没有文字的形象,但是只要有因缘就能以种种妙音利益众生。
身如空遍无色常,
八、佛陀身体的秘密像虚空一样遍于一切。佛陀的法身没有种种相状,也不成立色法,完全是以恒常不变的方式利益众生。
如地众生善法药,一切之基是佛地。
九、就像大地能成为一切庄稼生长的所依,能成熟世间当中所有的植物等。同样,佛陀可以让这些众生相续当中善法的庄稼、妙药增长,并且加以稳固,以此成为一切善法的根本。
以上以比喻和意义结合的方式进行宣说。
庚四(复次归纳宣说差别)分二:一、色身虽现生灭然法身无生灭之理;二、以同法虽显现等同然以不同超胜之理。
辛一(色身虽现生灭然法身无生灭之理)分二:一、以天王比喻无生灭之理;二、一切不间断之理。
壬一、以天王比喻无生灭之理:
有些人这样想:如果佛陀是恒常的、无生无灭的,那我们经常在佛经中见到佛陀降生、最后示现涅槃的内容,这不是生灭吗?
如净琉璃心,现见佛陀因,
不为不信退,信根得增长。
就像清净琉璃地一样,我们的心如果清净,可以见到佛陀。见到佛陀的因是心清净,不会被不信等违品所染,不会对佛有邪见而退转,这样就能见到佛陀,而且信心得以增长。
一般来讲,有信心的时候能见到佛陀;如果信心退了,佛陀也会示现生灭,包括善知识也是一样。众生具足信心、福报的时候,能见到佛陀、上师长久住世;一旦众生的福报没有了、信心退了,佛陀的色身也会示现融入于法界。
善根生灭故,佛陀色生灭,
因为我们众生的福报,或者世俗当中的善根已经灭了,就暂时见不到佛陀的色身。
我经常这样想,上师在世的时候,弟子们的信心也有;一旦上师们离开了,那个时候,说明弟子的信心可能退了,上师在弟子面前显现的因缘没有了。其实这也是相互观待。
能仁如帝释,法身无生灭。
能仁佛陀如帝释天一样,只要在我们世间具足清净的琉璃地,虽然帝释天没有分别念,也没有勤作,但是在大地上可以显现他的影像,很多众生依靠他而发起善心;一旦琉璃地被尘埃盖住,帝释天的身影也不会显现。同样的道理,一旦众生的心不清净、被染污,佛陀和上师也会不再显现。
不管琉璃地上有没有影像,天界的帝释天都是如如不动、没有变化的。同样的道理,佛陀虽然在众生面前显现有生有灭,但实际上他的法身从来没有生过、没有灭过。
在显现当中,我们可以说佛有生有灭,这些显现跟众生的福报、弟子的信心确实有关系。
以前上师如意宝在世的时候,我们问过一个大德,希望上师长久住世需要念什么经。这位大德说,只要大家生起信心,好好闻思修行就可以。如果僧众和合,上师肯定会住世,一旦因缘不具足就不好说。当然,后来也没有明显地发现弟子们有破坏缘起、不和合的情况,但可能是众生的福报逐渐隐没,如日轮一般的高僧大德在众生的虚空界当中就慢慢沉没于涅槃的西山。
这里说观待因缘。具足三恩德的上师是否住世,包括佛陀的生灭,都跟众生的福德和信心有关系。如果具足不退转的信心,他们就会显现;一旦因缘被遮障,恐怕在世间界中,如日轮般的佛陀、上师就会离我们而去。
壬二、一切不间断之理:
还有人心想:如果佛陀无有勤作,那事业不间断的原因何在呢?
我们前面一直在讲这个问题。所以,这次学《宝性论》一定要把这个道理搞明白。佛陀的事业是无勤作的,并不是佛陀有勤作给我们一个一个加持,这个道理一定要明白。
如是无勤作,法身无生灭,
于世永行持,示现等事业。
前面讲过,帝释天在没有勤作的情况下在琉璃地上显现影像,同样的道理,佛陀没有分别念、没有任何的勤作,在不动的法界当中没有任何生灭,在众生面前,他的身体、语言、智慧,不断地以无勤作的方式来利益众生,这个实际上也是完全合理的。前面九种比喻和九种意义宣说得很清楚。
辛二(以同法虽显现等同然以不同超胜之理)分二:一、略说;二、广说。
壬一、略说:
此诸比喻摄,义是此次第,
前后由断除,违品法而说。
佛陀任运自成的事业用九种比喻宣说,九种比喻所表示的有九种意义,这九种意义是有次第性的。
第一个是帝释天的身影现在琉璃地上,最后一个是大地的比喻。为什么我们不先说大地的比喻,而先说帝释天的比喻?这个次第是固定的。就像世间先读幼儿园,再读小学、中学、大学,学校的教学次第是这样的。同样,九种事业的比喻和意义,实际上有一种固定的次第。我们学《现观庄严论》时,数量是固定的,次第是固定的,先发菩提心,再讲教言。为什么这样呢?因为前前为因、后后为果。大家应该记得很清楚。
这里说次第是固定的,原因是什么呢?前后由断除违品法而说。其实这里讲的比喻并不是所有的方方面面都相同,像前面帝释天的比喻、大地的比喻、虚空的比喻……部分相同、部分不相同。前文讲了相同的部分,这里不相同的这些违品依靠后面的比喻来进行推翻。
前面的优点可以继续引用,前面比喻的缺点以后面的比喻进行遮止,后面超胜前面的比喻。比如前面是帝释天的比喻,帝释天的比喻不足的地方用天鼓的比喻来遮止,天鼓的比喻不足的地方用云的比喻来遮止,一直到大地之间。所以,这里的次第是固定的,而且是有原因的。
在略说当中,简单说明对违品、不足的地方进行遮破、断除,对同品好的地方进行宣说。每一个比喻都有好的地方和不足的地方,不足的地方依靠后面的进行遮止,好的地方继续引用,依靠这种比喻说明佛陀超胜的意义,这种思维方式比较特殊。
下面对每一个比喻有好的评价、不好的评价。
壬二、广说:
佛陀如影像,无音非同彼,
第一,一般来讲,在这个世间界当中,佛陀的事业可以显现各种各样的形象,就像帝释天于天界当中没有动摇的情况下,能在琉璃地上显现身相。这是比喻,相同点就是,没有分别的情况下,可以在无量的世界中有各种各样的显现。
“无音非同彼”,但是有一个地方不同,琉璃大地上的帝释天影像,没有声音、没有妙音,只是看得到这种形象,就像没有声音的视频一样,仅仅看得到而已。但佛陀依靠他的身体可以说法,有妙音。
所以,跟帝释天相同的地方,同在无分别的情况下,可以显现;但比喻不同的地方,帝释天的影像没有说法的能力,而佛陀依靠庄严的身体可以说法。所以跟上面帝释天的比喻相比,佛陀有一个超胜的地方——能发出妙音。
如天鼓非能,普利非同彼。
第二,从有妙音的角度,天鼓还是很好的,就像天人的鼓声一样,能宣说法音。但天鼓的妙音实际上有点片面,只是天界当中周遍,而不能遍于十方世界,不可能周遍于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中利益众生。所以天鼓虽然有妙音,但是这种妙音范围很小,而佛陀已经超越了天鼓。以后面的意义遮破前面的比喻。
佛陀的法音能周遍一切,因此跟天鼓的妙音还是有一定的差别,更加超胜。因为天鼓只能在自己的天界发出四法印的声音,在别的无量世界当中没办法。
如密云非断,无义种非同,
三、从周遍世界的角度来讲,云可以周遍世界成熟庄稼,但是云不能遣除无义的种子,如贪心、嗔心等烦恼的种子。而佛陀完全不同,佛陀大悲和智慧的妙云,能遣除贪心、嗔心等所有的烦恼,所以更加超胜。
《华严经》云:“譬如大药王,消灭一切毒,诸佛圣福田,能灭烦恼患。”在这里引用比较适合。实际上,就像大药王灭除一切毒一样,佛陀的圣福田能灭一切烦恼。
跟云有点不同。周遍方面跟云相同,云也周遍一切,佛陀的大悲也周遍一切,但是云最多是降下雨,让我们满身都是雨水……有时上完课的时候,本来前面说人很喜欢雨,但是最近好多道友都不太喜欢下雨。即使云是周遍的,也不可能断除众生的烦恼,但佛陀的智悲入于我们的相续时,我们会断除烦恼。
如大梵天非,永熟非同彼。
第四,从断除无意义的种子角度来讲,大梵天能断除一些欲妙方面的贪著。色界大梵天的比喻比云好一点,云不能断烦恼的种子,但依靠大梵天至少能断除对欲界的贪执,转生到色界,能断除欲界无意义的种子,但这是暂时的,不是永久断除。
在《俱舍论》当中说,不是断烦恼的种子,是断烦恼的现行。《俱舍论》要经常用到,但我有时想不起来,有点麻烦。学习《俱舍论》是需要的,其中术语很多。藏族人年龄大的时候,一般不学《俱舍论》,而学大圆满,但我们好多净土班的老年人开始学《俱舍论》。
梵天可以暂时断除烦恼的现行,但佛陀成熟众生的时候,依靠他的智慧能永久断除烦恼,不间断地成熟所化众生,所以跟梵天有点不同,佛陀更加超胜。
如日非永久,驱暗非同彼,
第五,前面讲梵天不能永久断除烦恼,而太阳能永久成熟庄稼,但实际上太阳也不能恒时遣除黑暗,因为太阳只能白天显现,晚上没办法,所以是“非永久”。而佛陀能一直遣除众生相续当中的黑暗,因此与太阳不同。
如摩尼宝非,难得非同彼。
第六,摩尼宝比太阳超胜,白天可以放光,晚上也可以放光。戒律里面也经常讲,出家人去王宫,先要看国王摩尼宝的光收回了没有。就像现在的路灯一样,黎明的时候,国王的侍者把摩尼宝收回,这时可以去王宫;如果摩尼宝珠的光没有收回,则不能去王宫,否则很危险。戒律中有这样的要求。
虽然摩尼宝白天、晚上都有光,但是它不是那么难得,连世间的旁生也可以得到,所以佛陀比它更超胜。
如回响缘生,亦非与彼同,
第七,空谷声的声音不管是悬崖的里里外外,哪里都是得不到真实的本质,但暂时依赖外缘而生。但是佛陀与这个不同,是无为法,不是依靠因缘而产生,所以更为超胜。
如虚空非是,善基非同彼。
第八,虚空是无为法,但虚空不能成为一切善法的因,不能成为增上生和决定胜的因。而佛陀成为一切善法的根本,比虚空还要殊胜。
虚空虽然是无为法,但是不能依靠它增长善法,所以佛陀比虚空还要殊胜。就前面的比喻而言,虚空有无为法的特点,从后面比喻来讲的时候,比前面超胜,超胜的意义后面再讲。
世间出世间,众生诸圆满,
彼处之所依,是故如大地。
第九,所有有生命的、没有生命的全部依靠大地而增长。世间、出世间的所有圆满是依靠佛陀产生的,所以佛陀如同大地一样。世间、出世间怎么依靠佛陀产生呢?
依于佛菩提,生出世道故,
依靠佛菩提,能出生出世间三乘的解脱道,都是依靠佛陀宣说佛法之后才有解脱的机会。
世间的一切妙乐功德圆满是怎么产生的呢?
善业道禅定,无量及无色。
我们世间当中有十善业道,色界的因有四禅、四无量心,无色界的因有无色界的禅定,这些都是依靠佛陀的妙法才可以生起来,所以佛陀比大地还要超胜。
后面没再讲别的比喻,已经到最顶端了。每一个比喻与前面有相同的地方,但不足的地方以佛陀的功德进行遮破。前面的比喻跟佛陀同等的法、好的地方可以用上,缺点的部分用后面的比喻遮破,以这种方式来安立佛陀功德超胜。
不离轨道,终抵彼岸
以上讲了佛的很多不可思议的功德。有些人生生世世跟佛有很深的因缘,而且即生当中闻思修行的智慧非常突出,应该能了解上面所讲到的这些意义。尤其是前世种过大乘佛法种子的人,今生当中接触的时候很容易接受;如果前世没有很好的善根,即生当中自己积累资粮、净除罪障的因缘不够,也许听起来比较难懂。但不管怎么样,如果现在不是特别明白,最好多花一些时间、多祈祷,这样自然而然能了知佛的功德。
如《华严经》云:“少智不能知,诸佛实境界,久修清净业,于此乃能了。”智慧比较浅薄的人不能完全知道佛陀所有的功德。菩提的功德、九种事业的功德,这些都不是那么容易通达的。但是通过很长时间地积累资粮、修清净的业,包括每天念修,最后能慢慢见到佛陀所有微妙、不可思议、任运自成、无有间断、无勤利益众生的伟大事业。
如果每一个人深入地学习《宝性论》,完全明白其中讲到的所有道理,包括如来藏方方面面的功德,还有菩提的因缘、本体,包括它的比喻,成就菩提以后在众生界当中如何示现无勤、任运自成的事业,那我们对佛陀就有全面的认识。
我也希望,这些论典不是光听一次就可以了。就我个人而言,刚开始遇到这些特别好的大乘论典时,当时的思想和智慧都没有成熟,但见解算是比较稳,所以,后来没有走什么极端的路,没有误入歧途,一直不离善知识,在这个轨道上不断地前进。虽然行持的速度比较缓慢,进步不是特别明显,但至少是没有偏离轨道,在这样大乘佛法的妙道当中不断地前进。
我们在座的各位遇到了这么殊胜的论典,最好是自己一生当中不要脱离正轨,要不断地前进。如果有点累的话,稍微休息一下,醒过来以后,继续不断前进,总有一天会到达自己梦寐以求的彼岸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