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性论讲解·第4课
2019年5月24日
戊二(彼之圣教法宝本体)分四:一、以赞叹真实宣说;二、分析彼义而宣说;三、彼等归摄为二谛;四、彼等对应而广说。
己一、以赞叹真实宣说:
“真实宣说”,即把前面的意义进一步引申,也就是真实以赞叹的方式讲法宝。
前面讲过,我们平时认为的三宝是指:色身的佛、佛像是佛宝,教法和证法叫做法宝,出家僧团叫僧宝。但是就像有些大德所说,我们认为的这种三宝只是相似的三宝。这里所讲到的才是真正的三宝:佛宝,具有二利八种功德或者是六种功德;法宝,是灭谛和道谛所摄,同样具有六种或者八种功德;僧宝,具有尽所有智和如所有智所摄的智慧。这才是真正的三宝,是众生究竟的皈依之处,其中佛宝又是最究竟的皈依处。
很多人皈依三宝很多年了,但可能皈依的只是相似的三宝,并没有对真正的三宝做真实的皈依,甚至有些人对这里所说的八种功德都不一定清楚。因此,对佛教徒而言,《宝性论》确实很重要,其中宣说了第三转法轮最了义的如来藏本体,其教义已经非常接近于密宗的道理。密宗所讲的清净和光明,在这部论里讲得比较清楚。
所以,藏传佛教各个教派的大德对《宝性论》都非常赞叹,并广泛弘扬,不管是宁玛派、萨迦派、噶举派、格鲁派和觉囊派为主的五大教派,抑或是八大宗派的大德,都在不同场合弘扬。
多语言宣讲《宝性论》
今天给大家用汉语传讲时,也有一些外语的同步翻译。这方面的参考书不是很多。汉语方面,有江波翻译的贾曹杰的《宝性论大疏》,他翻译得比较广,分析也比较详细;有谈锡永通过梵文、藏文进行对比翻译的;还有黄宝生对比梵文翻译的;益西彭措堪布以前也翻译过《宝性论》的注释,也有讲记;还有智诚堪布的讲记,有四册。相对于藏传佛教而言,汉文的参考书不是特别多。
英文方面,最早的是上个世纪70年代,创古仁波切在西方不同的地方都讲过,后来也有很多人到西方各地宣讲了关于《宝性论》及其如来藏的思想,虽然当时留有许多讲记,但由于学佛的西方人比较少,所以这些讲记传播的范围并不广。
前几年,宗萨仁波切在台湾等地讲过,有英文的讲记,这个讲记不是逐字逐句的释义,比如在讲到佛宝的时候,他把重点的地方提出来发挥,给大家讲得广一点。还有竹清嘉措仁波切也讲过,他的讲记内容不是特别广。
日文方面,有无著菩萨的注释,这个注释也有梵文的版本。
此外,在西方其他不同的一些文献当中,有些是翻译无著菩萨的注释。另外,麦彭仁波切的注释也是这种情况,宗萨仁波切就是在麦彭仁波切的注释上直接传讲的。以前法王如意宝也传讲过麦彭仁波切的注释,当时是由堪布根霍等人根据尊者的笔记整理的,虽然这个不一定是麦彭仁波切亲自造的,当然也算是他的观点。
我们可以参考的书很有限,虽然藏传佛教的讲记确实比较多,但我没有时间一一翻阅。因为每一个讲记、每一位大德所传讲的方式也有所不同,尤其是自空派、他空派,他们各自解释的观点也许稍有差异,当然都是大同小异,基本的意趣没有什么差别。
因此,我希望大家在学习《宝性论》的时候,应该多参考一下、多思维一下,因为我们的复习和预习可能还不够充分。当然我们这里现场讲考班的人还是比较认真的,认真的原因就是等一会儿可能会抽到他讲考,所以,讲考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
比如我们上了学校之后,就开始不停地考试、考试……到了最后,我们所学的知识也都是通过考试而得到的。全世界的理念都是这样的,依靠考试强迫在自相续中产生一些智慧。有些道友没有参加考试,我觉得有点可惜。
我们本来就具有如来藏,不管是什么样的人,以有如来藏的缘故,就有被开发的机会,可以从中挖出很多智慧和悲心。如果没有如来藏,那就如龙猛菩萨所说:“如果里面没有金子,再怎么锤炼也没有用。”而我们拥有如来藏,就像金石里面有黄金,可以提炼出纯金一样。
应端正学习态度
有些道友没有参加考试,我觉得有点可惜,因为我们这里的课程已经安排好了,所以没有办法让各个班都讲。虽然只是听一节课,但我也是花了大量的时间在这部论典上,不管是课前的准备,还是后面的讲解。而且,晚上讲完两堂课以后,虽然我确实比较累,但我们这边在很积极地分组讲考,我都一直在认真听。大家如果在学习上不下功夫,只想在非常安逸、轻松、舒适的环境中,让所有的智慧都能自然涌现,这除非是非常了不起的,有着浓厚的前世习气的高僧大德、菩萨、阿罗汉,他们有不忘陀罗尼的缘故,上一辈子记住的东西这一世很快便流露出来,能任运自成地开发和显现智慧。但我们一般凡夫,大多数还是需要依靠苦修和勤学来增长自己的智慧,这是普遍规律。
希望大家不管学习哪一部论典,都能树立一个很好的学习态度,这很重要,我想我们大多数人还是比较重视的。当然我之前也讲过,这部《宝性论》属于佛教专业性比较强的论典,所以一般到了中间阶段,听众可能会减少一部分。我知道我们现在的所化众生,对待密法还好一点,因为很多人认为听密法的功德很大,不修也能成佛——“我什么时候成佛?”“我不修也很容易成就。”他们是抱着这样的一种心态在听密法,但对《宝性论》却不以为然。我在翻译的过程中也在想:大多数听众不一定是真的佛学专业爱好者,不知道能不能讲,后来又想:没事,这部法听闻的功德那么大,有些人因为好奇心而来听一下开头,然后中间偶尔过来又听一点,但哪怕只是听一句,这样的功德也不可估量。
闻法的功德我以前也讲过,就像《十住经》讲的:“若人闻法宝,则为诸佛护,渐次具诸地,得以成佛道。”如果有人听了这些法,诸佛菩萨都经常会保护他,五道十地也会逐渐圆满,最后成佛都不在话下。
所以,不管有多少人闻法,我们都要坚持。我跟外语组的翻译人员、平时在喇荣讲经说法的法师和出去讲经说法者都强调:“听众不多也无关紧要,我们的精神是很重要的。”有时候看到讲考的道友们,我还是欢喜,他们个个都是年轻人,智慧正在开发的阶段。他们的讨论、辩论有时也很精彩,研讨法义到开心处,甚至会开怀大笑。现在很少有人能发出笑声来。或许在座的各位,多年后想起此情此景,也会令你记忆犹新、久久回味。
到现在这个年龄,我也常忆起年轻时的一些经历,大概十几二十年前,我们在喇荣闻思,那时会在草地上辩论,当时有哪些道友哪些人,每每想起,他们的脸庞都会浮现在我脑海中,仿佛又回到了多年前。一切都是无常的,不知怎么就讲到这里了。
我昨天说过,本论前面部分有关三宝的内容若不好好学,则不一定会留下深刻的印象,很多词看似相同,若不认真辨析,会觉得都差不多。
下面是用赞叹和顶礼的方式宣说法宝。
非无有二俱,非俱无可择,
远离诸释词,各别自证寂。
这里讲到的所谓的“正法”是什么呢?
“非无”,法界真如胜义谛依靠各别自证而现前时,是无欺存在的。正法不是像石女儿子、龟毛、兔角那样不存在,在各别自证智慧面前,会有一个证悟的真如存在。圣者们所证悟是有的,佛菩萨所证悟的也是有的,不是像虚空一样什么都没有,所以不堕于“无”的断边。
“非有”,按照觉囊派的一些解释方法,从世俗客尘法的角度来讲,它是无生的、不存在的,故而不堕于“有”的边。或者可以说,所证悟的真如,也没有丝毫实有的法,微尘许也不存在,因此也不会堕入“有”的边。若存在“有”边,那就堕入常边了。所以,弥勒菩萨在颂词中讲到“非有”“非无”。
“非二俱”,弥勒菩萨继续辨析:如果“有”和“无”两者都不存在,则两者俱也不可能。若“非二俱”,则“非俱”也不可得。这便是远离四边。
“无可择”,即无法思维、思量的意思。
以上是第一破四边。
第二,“远离诸释词”,真如的本体,用我们的语言、名称、推理、比喻等任何言辞,都无法诠表,所以是不可言说,远离一切言辞。
第三,“各别自证”,真如法性不是依靠比喻、推理而表明的,也不依靠他证,而是各别自证。
“自证”,是内心的证悟;“他证”,是依靠眼耳鼻舌身五根识而证悟。就像昨天讲“佛宝”时所说的一样——不依靠他缘而证悟。在圣者们的各别自证面前,是不依靠他缘而证悟的,这种证悟是存在的。
如《华严经》中讲:“佛法微妙难可量,一切言说莫能及”,佛法微妙不可思议,无法用言语表达。《入楞伽经》中也说:“非有亦非无,亦复非有无,如是观世间,心转证无我”,意思也与此相同。所以正法本体不是有,不是无,不是有无二俱,也不是非有非无,最后心转入了无我智慧(灭谛),才是真正的正法本体。
以上三者结合起来是法宝的第一个功德——无思。
“寂”,即寂灭,包括“无二”和“无别”两个功德。
法宝的第二个功德:寂灭了轮回的所有根本——业和烦恼,因此“无二”。
法宝的第三个功德:寂灭了所有业和烦恼的根本因——非理作意,因此是“无分别”。
“无思”“无二”“无分别”三者,均为灭谛所摄,也就是分别念无法思维,语言无法表达,凡夫人的思量也无法揣测。
所谓的灭谛是依靠道谛,最终现前的无为法实相。我们学习苦集灭道四谛时,知道了灭谛是指所有烦恼全部灭尽,从而现前智慧的本体。
此处正法从灭谛的层面,讲到了“无思”“无二”“无分别”三者。
道谛所摄也有三个特点:
无垢具智光,于诸所缘境,
摧破贪嗔痴,正法日前礼。
第一是“无垢”,包括随眠烦恼习气在内的烦恼障全部清净,故清净无垢。
第二是“具智光”,远离一切所知障并现前智慧的光芒,故为光明。
前面二者所对应的烦恼障和所知障,主要是从有境层面而言的。
第三是“于诸所缘境,摧破贪嗔痴”,凡夫往往会因悦意的对境而感到清净、欢喜,从而产生贪心;对不符合心意、不清净、不可爱的对境产生嗔恨心;对中等的平庸对境,会产生愚痴心。对于一切所缘对境,摧破贪嗔痴三者,叫做“对治”。
因此,道谛所摄的三个功德分别是:清净(摧毁三毒中的烦恼障)、光明(摧毁三毒中的所知障)和对治(对于一切所缘对境,摧毁贪嗔痴三毒)。
“正法日前礼”,作者弥勒菩萨在如日轮般的道谛所摄的正法前顶礼。
这里将道谛比喻成日轮,但为什么没有将灭谛也作此喻呢?有三个原因,后面会具体讲到。
虽然其他注释中并没有对灭谛做比喻,只是在如日轮般的道谛所摄的正法面前顶礼。但间接分析可知,灭谛也可以用日轮来比喻,理由是颂词中的“正法日”一词,因为正法本来就有道谛所摄与灭谛所摄两种。若把正法喻作日轮,只顶礼道谛所摄而忽略灭谛所摄,灭谛所摄会不会怪弥勒菩萨偏心:“我们都是正法,并且都有三种功德,你为什么不同等顶礼啊?”也许弥勒菩萨可能会说:“道谛有变化,灭谛则一无所有,不用顶礼。”会不会如此大家可以慢慢思维分析。
己二、分析彼义而宣说:
下面是总结,分析其意义。
这里也宣说了正法的法相。如上所说,实体有六种功德,反体有八种功德。虽说分为实体与反体二者,但反体功德可包括在实体的六种功德当中。本体相同反体不同,比如柱子有无常、有为法、刹那变化等不同的反体,但实际上是一个本体。
如果已经明白了前面的道理,这六个特点理解起来就相对容易了。
无思二分别,净明对治品,
所能离贪者,具二谛相法。
这个偈颂大家最好能背诵下来,昨天背偈颂的任务很多人完成了,特别有成就感,路上遇到我就问:“我要不要给你背诵一下?”也不急,一个偈颂而已,不要太激动。看以前的大德会背多少偈颂,背一个偈颂还是很容易的,大家要把这个关于法宝的偈颂背下来,这是本节课的要求。
先从实体的角度分为六种功德:
一、“无思”,即言语无法表达、思维不能辨别、是各别自证的行境,因此称为不可思维、不可思量的功德。
二、无“二”,即无业与烦恼。因为证得灭谛之后,是无有业和烦恼的。
三、无“分别”,没有业和烦恼的根本因——非理作意。我们经常有常、乐、我、净的非理作意,但证得灭谛之后,非理作意就不复存在了。
四、“净”,远离烦恼障的清净功德。
五、“明”,远离所知障的智慧光明功德。
六、“对治”,摧破三毒黑暗的对治功德。
以上是从实体分为六种功德。
接下来从反体角度来分:
“所能离贪者”,从能所的角度分区道谛、灭谛的功德。前三种是果(所离贪的灭谛),后三种是因(能离贪的道谛)。
所离贪者:灭谛所摄的功德是远离所贪的,贪欲在灭谛中是完全灭尽的,所离的贪心已不存在,所以,灭谛是从所离的贪欲角度来说的;能离贪者:从能离的贪欲角度而言,则是依靠道谛而远离贪欲。
“具二谛相法”,即道谛和灭谛。道谛和灭谛,就是从能、所两方面来分的。
如此一来,我们可以从实体的角度分为六种功德,从反体的角度分为八种功德。所以,具足二谛的法即为正法。
唐译和无著菩萨的注释中都引用了《佛说不增不减经》的一个教证:“如来法身清凉,以不二法故,以无分别法故。”如来的法身是清凉的,不以二法故,不以分别故。
这是讲正法。虽然世亲论师也提到教法与证法,但此处所谓的正法,是灭谛和道谛所摄、具足八种或六种功德的法。因此,以后在修行时,大家应该希求得到这样的正法,并如理如法地依靠正法来修行和度化众生,这才是最了义、最究竟的法。
很多人最多将正法理解成法本,而不能理解其甚深的法义与内涵,所以也希望大家能记住这个偈颂。倘若学习了《宝性论》,却对其中的甚深法义没有一点印象,全部“交白卷”是不行的。我读小学的时候,就有一个叫张铁生的交了白卷,如果大家考试时都效仿他的做法,肯定是不行的。因此,我们每天的学习,最好如萨迦班智达所说:“自己所需诸论典,每日之中记一句,如同蜂蜜及蚁窝,不久即将成智者。”希望大家能记住这些教理,以上就是关于正法的道理。
己三、彼等归摄为二谛:
远离贪欲者,灭谛道谛摄,
彼等依次第,三三功德知。
法宝是离贪者。我们在皈依时经常说:“皈依佛,两足尊;皈依法,离欲尊;皈依僧,众中尊。”佛陀的智慧、悲心和威力等各方面在世间是最超胜的。法宝能让我们远离一切欲望,如果远离了欲望,解脱便水到渠成。欲望是一切烦恼的根本,因此“远离贪欲者”,是由灭谛和道谛所摄。如前所说,灭谛所摄三种功德:无思、无二、无别;道谛所摄三种功德:清净、光明、对治。按照次第,这就是三三功德,理应完全了知。此处非常重要,一定要谨记于心。
正法确实能灭除我们相续中的痛苦、欲望,这就是它的力量。
现在有很多人,不管兜里是否有钱、手中是否有权力,总觉得生活很无聊,过得郁郁寡欢,究其原因,就是因为他们没有认识到痛苦的本性,也没有认识到正法的力量。若能真正认识正法,我相信,无论世间当中的何种畏惧与痛苦皆能毁灭。所以,此处所谓的离欲,就是灭谛和道谛所摄之正法。当我们真正通达了灭谛和道谛所摄之正法,那么世间当中的痛苦对我们而言便是无利无害的。
《大宝积经》有云:“若知寂灭甘露者,能尽一切诸有相,是为真实如来子,寂灭能除世间畏。”如果了知如甘露一般的正法体相,那么世间诸相皆可灭尽。当我们对佛法全然通达时,正所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此时,不管你外在形象如何,实则已经成为佛陀真正的长子,能灭除世间各种各样的怖畏、恐惧和痛苦。
在世间当中也会有这样的感觉,你去观察那些闻思修行比较好的人,他们有没有烦恼和痛苦呢?肯定是有的。但是这些烦恼和痛苦对他而言,正如麦彭仁波切所形容的那样,如“藏地春天的微风”一般,力量极其薄弱。所以我们暂且不说来世能否获得究竟安乐、成就如来正等觉的果位这些高大上的话题,就去看佛法对我们的现实生活所起到的作用——开心,这是真实不可思议的。
我经常想,世间当中那些饱受痛苦折磨的人,若能懂得佛法的道理,无论他们在人生当中经历何种事情,佛法也必定会对其有所帮助。有些刚开始不学佛、不修行的人,后来通过佛法来调伏自相续,也许他的生活当中依然免不了生老病死等痛苦,但他们的面对方式会与之前截然不同。
经常有人来到我面前,对我表示感激,说:“因为这几年您坚持传道授业,使我认识了佛法的道理,如今我已不再被痛苦所扰了。”我的确也相信,通过佛法认识到真相,他肯定不会再痛苦了。这不是因为我多厉害,而是我所学的佛法以及所依止的上师非常殊胜,我只是作为中间的一根线,将佛法传递给有缘众生而已。我相信,依靠佛法不可思议的力量,应该是能够利益到众生的。
接下来,便对以上的道理一一对应,加以解说。
己四、彼等对应解说理由:
非择非诠故,圣知故无思,
寂无二分别,净等三如日。
这里讲对应的道理,与前面颂词的意义比较相似。当然,正如昨天所讲的一样,反体上还是会有所不同。此处通过对应,将正法的功德宣讲得非常清楚。如果刚开始有点不太明白,经过此处一层一层地进行剖析,则会明了。
无可思量(无思)有三个特点:一、“非择”,远离四边,即非有、非无、非二俱、非俱,这是“无思”的第一个特点;二、“非诠”,用言语、名言、比喻、推理等都无法表达。“无可言思般若度,不生不灭虚空体,各别自证智行境,三世佛母我敬礼。”般若智慧无法思维、无法言说、不生不灭,如同虚空般无有自性,他是三世诸佛的母亲,所以称为非诠,即无法诠表;三、“圣知”,即是圣者各别自证的行境。
此为“无思”,是灭谛所摄的第一个功德。
“寂无二”,是第二个功德,寂灭无二,没有业与烦恼就是无二;无“分别”,是第三个功德,无有非理作意。以上便是灭谛所摄的三种功德。
“净等三如日”的“净”,即清净。“净等”,是指远离烦恼障的清净、远离所知障的光明与远离三毒的对治,是道谛所摄的三种功德。具此三种功德的正法,如日轮一般。
为什么此处以“日轮”比喻正法?原因有三:第一,日轮的本体无有烟、雾、云等各种遮障和不净,本体是清净的,同样,道谛也远离一切烦恼的障垢,本体清净;第二,与日轮能照亮色法相同,道谛法也能照亮一切法的实相;第三,如同日轮能对治、遣除黑暗,道谛法也可以遣除一切意识的黑暗。因为这三个原因,故可以将以道谛所摄三个功德的正法比喻为“日轮”。
综上,灭谛所摄的三种法以及道谛所摄的三种法,合起来共六种法,我们应该对此恭敬顶礼。
以上法宝的内容讲完了,接下来讲僧宝。
戊三(受持佛法者僧宝本体)分三:一、以赞叹真实宣说;二、证成彼等摄为二功德;三、彼等对应而广说。
己一、以赞叹真实宣说:
首先,以赞叹的方式来宣说僧宝。这里的“僧宝”并不是指所有僧众,而是指佛菩萨相续当中的尽所有智和如所有智。
我们以前所说的尽所有智和如所有智是指化身佛相续当中的智慧。通常“如所有智”是指通达万法的实相、通达空性胜义谛的智慧;“尽所有智”是指精通显现的世俗法,包括通达业因果、轮回等的智慧。但在此处,二智的含义有所不同。至于有何不同?下面会讲到。
心性即光明,见惑无本性,
真证诸众生,无我寂灭边。
首先讲如所有智。《大乘经庄严论》和《入行论》中,包括加行道、资粮道在内的也称为菩萨。但此处的僧众,是指一地以上到十地之间的不退转菩萨。不退转菩萨的心,已经现前了光明。当然,每个众生都有自性光明,只是暂时还没有现前而已。而一地以上的菩萨已能现前自性光明,这是第一个特点;这样的菩萨能照见所有以贪嗔痴为主的烦恼、疑惑,如同虚空一样,无有任何本性,这是第二个特点;一切众生虽然在名言中有我执和法执,但菩萨已真正证悟了在胜义中这些执著全部寂灭,是故远离一切边,这是第三个特点。
具足以上三个特点的智慧,叫做如所有智。
可见,《宝性论》与中观所讲的“如所有智”是有差别的,在《宝性论》里的解释更接近于密宗的智慧。因此,佛教不同经典中的某些名词,尽管字面上一模一样,但实际含义却可能大相径庭。比如,所谓的“自然本智”或“本智”,《俱舍论》中所说的智慧,与中观里所说的智慧,以及密宗大圆满中的“觉性本智”,这三者词句虽无大异,意义却未必相同。
因此,具足了如所有智的一地以上的菩萨,已完全认识自心,认识到烦恼无有本体,并照见所有众生本具显空不二的智慧。此处的显空无二,也可以说是显现光明和空性无二,众生悉皆无我。
以上所讲是如所有智,下面讲尽所有智:
具见佛随行,一切无障慧,
具见无量众,有境智前礼。
一地以上的菩萨照见了所有众生都具足如来藏,这样的佛性周遍于所有的众生,上至诸佛菩萨、梵天帝释,下至蝼蚁昆虫。正如《华严经》云:“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这种照见佛性随行于一切众生的智慧,叫做尽所有智。具有“见”,佛性随于一切众生,这样的“见”就是尽所有智。
无有障碍的智慧,如前所讲,既照见光明智慧和空性无二无别,又了知如来藏遍于一切众生。具有此等有境智慧的菩萨,在这里称为僧伽。
比如文殊菩萨,其相续中既见到自性光明和一切众生的心相续,又见到一切众生具有如来藏。在这样的有境智慧面前顶礼,即是向僧众顶礼之意。
所谓的“僧众”,如上师如意宝的《大圆满道歌》中说:“自然本智为诸多智慧所围绕。”实际上,智慧本没有“众”,乃一个本体;但从反体来讲,比如自然本智又有成所作智、平等性智等诸多反体。就像是中间一个智慧本体被四周诸多反体所围绕一样,因此也可以叫“僧众”。
这里的“僧”,并非出家僧众之意,而是从成为应供处的对境来说。《华严经》云:“菩萨摩诃萨,常乐寂静法。深入真实地,究竟住法界。”菩萨摩诃萨经常处于常乐我净的状态,或者深入于真实究竟的觉性,而凡夫则常常处于不快乐、无常、不究竟的世俗层面,心情跌宕起伏、变化多端。现代人的心眼儿越来越小,一点点小事情,就会导致心情变化,一会儿生起烦恼,一会儿又以为自己获得圣者果位,“你打我、骂我都没有任何问题”,其实不用打骂,可能别人一句话,就会让他360天都缓不过来。
菩萨却是如如不动的,永远处于慈悲智慧的状态,是很稳重可靠的。凡夫则与之相反,经常受控于虚假、虚拟的世界,不乐、不寂静、不深入真谛才是日常状态,把自己变得心浮气躁。现代人很喜欢看电视电影,本来迷惑在轮回中,就已经苦不堪言了,如今更是迷上加迷,进一步迷失在这些虚假的事情上。生长在这个时代的众生真是可怜,看起来似乎科技发达、衣食无忧,其实人们的内心却越来越痛苦与浮躁。
再讲一个偈颂,这个代表僧众的偈颂也要背诵。前面已经要求大家记住什么是佛宝、法宝,这一偈讲解什么是僧宝,也要记住。
己二、证成彼等摄为二功德:
如所尽所有,内智见清净,
具慧不退僧,具无上功德。
如所有智和尽所有智是各别自证的内智,见到清净以后,就会产生如文殊菩萨般具有智慧的不退转僧,且具有超越声闻缘觉的无上功德。
不同于佛宝和法宝,僧宝具足如所有智和尽所有智两种功德。
具足如所有智的菩萨非常与众不同,他依靠各别自证见到一切众生的内心真如,或自相续中的自性光明,同时清净贪著障(或称烦恼障)。因此僧伽具足如所有智的功德,即是依靠各别自证见到万法实相时,烦恼障得以清净。这是从所缘对境的法性,即万法法界方面宣说的。
接下来从所缘对境的有法,即世俗法方面宣说。僧伽以尽所有智了知一切众生具有如来藏,这种各别自证的智慧能够遣除质碍障(或称所知障)。因此僧伽具足尽所有智的功德,即是断除所知障后,照见一切众生都有如来藏。
从智慧层面讲,是尽所有智和如所有智;从断除障碍层面讲,是断除贪执障碍和质碍障碍。
后面还会讲到断除发声闻缘觉心等低劣的障碍。其他经典中讲到,僧宝也可以具足六种或八种功德。智慧方面,具有尽所有智、如所有智、各别自证的智慧,此为具足三种智慧;断除障碍方面,断除贪执的障碍、断除质碍的障碍、断除低劣的障碍,此为断除三种障碍;具足三种智慧,称为智慧;断除障碍,称为解脱。
因此,实际上僧宝也有不同反体的八个功德,实体共六个功德。虽然表面上看起来,这里赞叹了佛宝、法宝各八个功德,谈到僧宝却只讲了两个,似乎有点偏心。但这个后面还会讲的,我们也不用着急。
这里要说一下,下一堂的《宝性论》可能是七月底,会提前一周通知,临近的时候请大家关注一下。
我希望在座各位能够继续听下去,虽说闻法过程中可能有感应,也可能没有,但闻思修行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我也不是要你们非听不可,如果我说“希望大家来听”,你们或许会产生逆反心态;如果我说“听众要减少”,不让有些人听,也许你们反而千方百计非得要进来不可。不论如何,如果身体或工作上没有特殊情况,还是要坚持。
龙猛菩萨在《亲友书》中说:“当知心如于水面,土石之上绘图画,其中具惑如初者,诸求胜法如末者。”意思是智者不轻易承诺,而一旦承诺,就像在石头上刻的文字一样的牢固,即使死亡也不会违背。《宝性论》已经讲了四堂课,如果是智者,就不会轻易变化。也许有些人会认为:“如果堪布讲得不好,我就不听。”那在刚开始时,可以用一两节课试探一下,但考察期或试用期结束之后,就要把这本书学完。就像龙猛菩萨说的:“死也不退转。”我想,大多数人也不会中间就死了吧,所以,如果下堂课有人没有来,我就把他看作是圆寂了(众笑),然后准备超度、做后事。毕竟佛法难闻,上师如意宝曾讲过,人的一生中,仅仅听闻一部大乘佛法也很不容易,我们不要给自己的生生世世带来不好的缘起。
希望大家珍惜每一个闻法的因缘。对我而言,不论有多少闻法者,多也好少也好,不过是我在网络上看到的一个数字而已,但哪怕只剩下寥寥数人,只要我没有遇到重大违缘,就肯定会讲完。你们听与不听,不会对我有什么影响,但从你们的闻法态度出发,最好能善始善终。
我们现在学习《宝性论》非常好,但其他学习也不要间断。目前我大概只有六月三四五号的三堂课,《宝性论》和《维摩诘经》要直到七月下旬才继续。在这期间,如果你们需要出去,也未尝不可,但不要影响之后的闻法,大家一定要重视。
六件事情应该做
我希望大乘佛教徒不要只顾自己的学习,该做的事情还要做。有几件事我们前几年一直在提,但最近没怎么说,此处需要再次强调。
一、闻思修行、弘扬佛法
好好闻思修行、弘扬佛法,是核心中的核心,大家务必要记住。我们除了闻思修以外并没有其他的重心,这是第一要点,也是我们的核心。
二、无畏布施
要在合理、科学、如法的基础上,救护众生生命,多作无畏布施。大家一直都非常重视无畏布施,虽然因为各个地方情况不同,有时会有所不便,但也不能因此而轻言放弃,一定要将我们三十年以来从无间断的无畏布施继续下去。希望大家以小规模放生为主,不论严寒酷暑,重点在于坚持。我经常会劝大家,也包括我身边的人,哪怕只是放一只鸟、一条鱼,对我来讲也是一种很大的报恩。活在这个世界上,如果能救护一些众生,我就要努力去做。若是有一天我离开世间,若身体被保留下来,有人想参观就必须先放生,也许能起到一点作用,这是我的愿望。不管活着还是离开,无畏布施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很重要。这是第二点。
三、助学等慈善
现在很多人乐意参加这样的活动,并非要捐很多钱,而是要有这样的心。“日行一善”,对可怜的贫困学生、病人或者孤寡老人而言,哪怕给予一点安慰和一丝微笑,对他们也很有帮助。
四、读书会等善法
一定要做一些融入社会的善法,比如办读书会。让佛教徒和非佛教徒都能参加,这样的善法对很多人来说会特别珍贵。西方一些国家特别热爱读书,我们也可以举办比较轻松的读书会或沙龙,大家一边喝咖啡、茶或饮料,一边看看书。不管是佛教的书还是世间的书,这对提升智慧和社会进步都会有帮助。如果自己有能力,可以建图书馆、开书店等,这是百年大计,即使有一天我们都离开人间,智慧也会不断地延续下去。
我们应该学习借鉴其他宗教服务社会的理念和做法,以及国内外的先进方法,尤其对非佛教徒传递好的理念。利益众生是佛陀千百万劫中最重要的事业,从浅到深,有各种不同层次的方式,而这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五、往生助念
助念的对象包括佛教徒和非佛教徒,但不能除了助念外其他善法都不做,有些地方平衡得非常好。有些国家将佛法变成了“超度之法”,这样不太好。
一旦我们离开人间,不论是不是佛教徒都需要助念,因此希望大家加以重视。有些人刚开始特别积极,日日夜夜去超度,但后来就偃旗息鼓了。对任何事情,都要有耐心,要保持长期的热忱,不能只有两三天的热情。就像有些人的闻思修行,刚开始兴致勃勃,过段时间就生起厌倦。对待助念也如此,一些地方曾经运作得声势浩大,现在却有头无尾,在亡者需要助念团队时,才发现根本找不到踪影。
助念非常有意义。每个人都会离开这个世间,这时候哪怕只有三四个人念“阿弥陀佛”,功德也非常大。以前我编过《助念往生仪轨》,在很多方面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有些居士特别懒惰,做什么事情都不行。哪怕当领导,也因为自己的懈怠懒惰,而耽误了该做的事情。所以,作为居士或出家人,要么不当领导,要么当一个勤快的领导。助念时,一定要踏踏实实去做。无畏布施,或闻思修行,也要脚踏实地去做。如果有个特别懒惰的领导,天天只知道睡觉,他所在的团体会和他一样懒惰。因为“头”特别懒惰,尾巴再用力也没有用。
领导者及其思想非常重要,全世界都一样。不论东西方,如果领导者智慧超群、勤奋能干,下面的人都会效仿;但若领导者好吃懒做,只在请客吃饭上发光发热,做事情却特别懒,那他下面的团队几乎没什么希望可言。
不论世间还是出世间,如果大家有责任在身,一定要肩负起自己的责任,不要太懒惰。包括助念在内,据我所知有些地方以前挺好,后来就不行了;而有些地方是以前不行,但因为发心人员积极主动,后来发展得不错。
六、学习国学
现在的孩童,需要从小进行道德教育,否则实在很可怜。
国学教育非常重要,除此之外,还要行持慈善、生活佛教等诸如此类的善法。希望发心人员和虔诚的佛教徒都能齐心协力,积极去做一些对个人及社会有意义的事情。
这几点作为今天的补充内容,非常有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