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性论讲解·第39课
2021年8月24日
听法不要有厌烦心
听法的时候大家不要有厌烦心。有些人以前没有听过法,可能会觉得累,头痛、腰痛、背痛,可能选择不听,但是也随缘吧,佛法是随缘的。如果真的这样,某种意义上讲我比你们更累,你们听完了不想看就不看,但我讲课之前需要备课。尤其是翻译的话内容很多,不看也不行。
1990年的时候,法王如意宝眼睛不太好,所有的内容我要先念一遍,有时候念诵比较慢,还要录音,晚上就得提前看,有些咒语不太会念,所以还是有一定的挑战。
现在很多人光听一堂课,大家不要觉得太累了,如果感觉太累了回去休息也可以,我也不会强迫你必须听。但总的来讲,我是越来越充实,除了传法以外还有很多事等着,有时候少了很多休息时间,但是也没办法。
我们今天继续学《宝性论》。佛陀任运自成的事业通过九个比喻来宣说,昨天讲了两个,今天讲剩下的几个比喻。
辛六(以摩尼宝喻决定意密)分二:一、以满愿说等同;二、以难得说等同。
壬一(以满愿说等同)分二:一、以无分别满愿之理广说;二、以无勤恒常安住之理略说。
癸一、以无分别满愿之理广说:
犹如摩尼宝,无念顿时间,
能满住境者,各自诸心愿。
如意宝以没有分别心的方式可以满足众生的愿,它随时随地可以赐予众生财物、药物、住处等。在赐予之前人们需要对它进行祈祷,祈祷以后它能满足这些众生一切所需。
虽然这样的如意宝对于当今二十一世纪的众生来讲,也许在哪里都找不到,但我想每个时代都有新的物种产生,也有消亡,这样的如意宝现在确实没见过,但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现在的笔记本电脑也算是一个小如意宝,因为这里面有视频、音频,以及教育、体育、经济、文学各种各样的知识。
网络上好的、不好的都有,它就像阿赖耶一样,阿赖耶上面好的、不好的种子全部有,只要因缘一成熟都能呈现。
所以我在想,如果在古代,有人说“未来有一个小小的屏幕当中什么都能显现,只要人们在跟前操作,想看什么都可以”,很多人都不一定相信。就像我们现在对摩尼宝也有所怀疑,从来没有看见过,不知道到底会不会这样?
网络和电脑没有出现于世之前,像我小的时候,第一次看到录音机时觉得特别稀有,里里外外一直摸,哪里都没有人,但是为什么里面有声音传出来?我第一次听到嘎桑卓巴唱《格萨尔王传》,觉得特别特别稀有,我问这个有没有卖的?说是有卖的,但是听说特别贵,所以没办法。
像我们那个时候的人,对于网络能给大家提供许许多多的知识,许多声音,许多有用的东西,很难以相信。
电脑、如意宝没有任何分别念,只要因缘具足,人们依靠它能得到各种各样的所需。
依佛如意宝,不同意乐者,
得闻种种法,彼不分别彼。
同样的道理,依靠佛陀如意宝,对不同根基、意乐的众生,可以宣讲不同的法。有些喜欢声闻乘,有些喜欢缘觉乘,有些喜欢菩萨乘,都让他们得到各自的利益,而佛陀对这些没有任何分别。
《如来庄严智慧光明入一切佛境界经》讲到:我们众生有上等的、中等的、下等的,但是如来从来没有想“这是上等的,这是中等的,这是下等的,我要分别给他们传法”,也没有想过“这是邪见者,这是有信心者,要给他们分别传法”。佛在没有分别念的同时,众生可以听到适合各自意乐的法。
我们学了《宝性论》以后应该知道,佛陀对我们众生界可以赐予加持。否则,如果有一些学者来问:“佛陀早就涅槃了,为什么他现在还给你加持?如果只是在印度出现过的一个人,其他地方的众生怎么得到利益啊?”还是有点难以回答。好像把佛陀看成一个稍微有智慧的人以外,说不出更广大的功德。
所以,在这里大家应该知道佛陀的功德到底以什么样的方式体现。
癸二、以无勤恒常安住之理略说:
如摩尼宝无念勤,所求财物赐他众,
能仁无勤而应机,利他恒常住世间。
就像摩尼宝无有任何分别念的同时,根据不同众生的希求,可以满足他们的所需,只要去祈祷都可以得到。
同样的道理,大能仁释迦牟尼佛在没有任何分别念的情况下,也是随顺众生的根基、缘分,恒常饶益他们,恒常住在三界轮回当中不断利益众生。
只要我们去祈祷,一定会依靠如来殊胜的三身得到各种加持。如《华严经》中云:“譬如如意宝,能满一切欲,最胜亦复然,满诸清净愿。”如意宝能满足众生的一切所需,同样的道理,最殊胜的尊者释迦牟尼佛满足众生的方式也是一模一样,他也能满足一切众生清净的愿。只要很好地去祈祷,佛陀虽然没有分别念,但没有分别念的同时也可以照见、赐予加持。
《入中论》中云:“此寂灭身无分别,如如意树摩尼珠,众生未空常利世,离戏论者始能见。”如来的寂灭身没有分别的同时可以利益众生,就像世间当中的如意树、摩尼宝,只要众生界没有空之前,他利益众生的事业不会间断。虽然没有戏论,但是始终可以在众生面前显现。
这个道理很好,否则,我们把佛陀看作像孔子、孟子、荀子、亚里士多德、爱因斯坦一样,离开世间之后,他们的思想只有以文字的形式留在人间,除此之外有没有一个无为法的本体,这样也不行。实际上因缘具足的时候,佛陀在众生面前可以依靠甚深的方式来显现,而且可以融入我们的心。
大家祈祷本师释迦牟尼佛、菩萨,或者供护法,这样的感应和加持是非常猛厉的,但是如果你没有信仰不一定相信。
下面讲摩尼宝是难得的,佛陀也是难遇的。
壬二、以难得说等同:
海地下摩尼,欲者极难得,
劣缘惑困众,此心难见佛。
如意宝在海底,因为它是龙王最主要的宝贝,没有福报的人得不到。同样,世间当中智慧浅薄、福报特别少、根基特别下劣,同时有邪见、各种烦恼和随烦恼,业力也很深重的一直被困住的众生,很难见得到善逝如来的庄严身相。
一般来讲,没有缘分的人是见不到佛的。《华严经》当中也说:“无信众生不见佛。”没有信仰的人见不到佛,佛陀没办法度化无缘者。《华严经》当中还有一个教证:“善逝不生念,我利益众生,其怀恶心者,不睹如来身。”佛陀虽然没有“我要利益众生”的分别念,但实际上佛陀能利益众生;佛陀虽然没有想害对他怀有恶心者,但是起恶心者根本见不到如来的庄严身体。
现在也是如此,包括佛像、佛经、佛塔,没有缘分的人在世间当中见都见不到,即便见到也不会产生信心;甚至就像前面讲的一样,降下的甘露雨对于饿鬼却变成热沙一样。有些人看到佛经、佛像特别不欢喜。
好多出家人家里父母的善根差别很大,有些人特别支持出家,“你只要出家,我们家里经常给你供养财物,我们是白衣居士,你是身相庄严的出家人,我们一定要供养。”包括有些居士,他要学佛、好好修行,家人特别支持;但有些不是,只要看到沙门,“其他的什么都可以,哪怕你被关到监狱里面,但就是不能出家。如果你一出家,那我的整个家族、我的种姓等等……”很多方面考虑得比较多。
世间确实没有缘分的人见佛、闻法是比较难的。
以上用摩尼宝珠讲佛陀的事业无勤、无分别和难得的道理。
下面讲九个比喻当中第七个比喻。
辛七(以回响喻决定语密)分二:一、比喻;二、意义。
壬一、比喻:
犹如回响声,他者觉知现,
无分别造作,不住外与内。
空谷声大家应该知道,如果在山谷里面大声地“啊……”整个山间也给你传出“啊……”声音不会很清楚,但基本上可以。
我以前是放牛的,所以讲到这些的时候,总是用牧童时期的比喻。像有些大学生,不知道会不会经常讲“我们在清华的时候,我们在哈佛大学的时候,我在哥伦比亚大学的时候……”如果我不是一个牧童,以前上过大学,可能也会经常讲,“我在哥伦比亚大学的时候,我在牛津大学的时候……”口口声声会这样说的,但我以前没有读过,所以我就什么山间啊、牦牛啊,这些是我的“特长”(众笑)。
以前在山谷放牛的时候有豺狼等各种猛兽,我在山谷里大声地吼,山谷的回响声也在吼,会将猛兽吓跑。那天我去我家乡,听到一个声音一直在那里吼,我想这个人这样吼一天还是很累啊。后来他们说这是太阳能的一个机器放在那里,先把声音录下来,就像念佛机一样,为了保护牦牛。
这样的空谷声传出来的时候,在听者的觉知当中现前。我们灌顶的时候,上师说一下我跟着重复一下,但山谷没有这样,我在这里发出声音,岩石、山间没有想要重复一下,所有这些声音的来源没有分别、没有造作。这样在觉知中显现的空谷声音,山谷的外面没有,里面没有,中间也没有,哪里都不可得,只是我发出来的声音的反弹而已。
壬二、意义:
如是如来语,他者觉知现,
无分别造作,不住外与内。
从意义上讲,如来的语言也是一样的。佛陀在说法的时候,声音在听众的觉知当中现前,但其实佛陀根本没有想“我要说什么”。在表面上看好像佛陀像人一样,通过喉间、声带在口里面发出声音,但实际上佛陀所说的妙法是无生无灭的,这样的声音在佛陀身体的里里外外、上上下下少许也得不到。
《如来不思议秘密大乘经》中云:“譬如应声而对响,音响非内亦非外,人中尊出妙言语,非内非外亦如是。”跟这里差不多,譬如空谷声音,到处寻找,里面没有,外面也没有。同样的道理,人中至尊本师释迦牟尼佛说出的微妙甚深的音声,实际上里里外外确实找不到。
《华严经》中云:“非有方所,非无方所。”不是有处,也不是没有处。这些声音不是真正有方所,也不是没有。很有意思,缘起法就是这样的。
最近,也有比较好听的声音和不好听的声音,到底在本体中能不能成立?有这样的一种观察方法。其实这也是对声音的一种了解。
我们对声音特别执著,别人诽谤我时气得不得了,别人赞叹我时又高兴得不得了。有些人一听到一个赞叹的声音时,其实自己没有什么功德也是两三天睡不着;有些人说他过失的时候,虽然他没有这个过失,也是两三天睡不着。所以,有些修行不太好的人经常睡不好,赞叹也睡不好,讥毁也睡不好;身体不好也睡不好,吃得不好也睡不好;第二天早上要听法,太激动了也睡不好,三四个闹钟放在一起,又害怕睡过头。
有些人住在这个世界本来不需要那么紧张,但是越来越紧张,最后活得好可怜哦。
辛八(以虚空喻决定身密)分二:一、比喻;二、意义。
壬一、比喻:
少无无显现,无缘无所依,
超眼境无色,无示之虚空,
“少无”,虚空没有少许有实法的成分;“无显现”,虚空本来是无为法,在我们眼耳鼻舌身意等根识前没有显现;“无缘”,任何有境没法将其作为我们所缘的对境,不可能成立;“无所依”,一切都不存在,不可能存在任何能依的对境——所依。
“超眼境无色”,它并不是我们眼识、耳识等五根的对境,没有色法;“无示”,没办法指示。虽然有时候会说“虚空在哪里”“虚空是什么样的”,但我们知道虚空根本指不出来。
这就是虚空的定义,虚空就是这样的。其实有时候,我很感谢虚空,虚空对我们很重要,不管是修行、生存、呼吸,反正虚空能带来很多利益。但是虚空有没有呢?没有。
虽见高与低,然彼非如是。
虽然我们有时候见到虚空有高有低,尤其是到了特别广阔的草原上时,天边地平线好像真的接触到虚空一样,太阳刚刚落山的时候,天地似乎在那里融为一体。
原来色达有一个人爱吹牛,他经常骗一些人说:有一次我骑着马过去,想摸一下虚空,但是摸不着,骑着马也摸不着,后来我拿着棍子就摸到了,敲虚空的时候,“咚咚咚……”很多人就相信他真的敲到了虚空,但实际上不可能。
虚空根据不同的环境,有时候是圆形的,有时候反射出蓝色的光。但实际上,虚空是没有的,并非真实存在。
我第一次坐飞机的时候,回来跟很多老乡讲,有一个老太太说:你下次坐飞机越过我们上面的时候,你叫一下我啊!(众笑)因为我们放牛的时候,经常看到天空中去拉萨的飞机。她问我:“你在飞机上看得到我们的帐篷吗?”我说:“看得到。”“那你下一次坐飞机的时候,叫我一下啊!我在下面也想看你。”所以,我们有时候可以在虚空当中飞来飞去,也可以叫一下下面的人。(众笑)
我今天多讲点笑话,看你们有点累。
壬二、意义:
如是虽见佛,然彼非如是。
如来以八相成道,从入胎、诞生到涅槃。佛陀住世的时候,有散步、站立、安坐,身相也是有各种各样不同的金光身相,但实际上真正的佛陀是无生无灭的。
这里每一个比喻很有意思,前面是语秘密,现在是身秘密。佛陀的身体如虚空,这里并没有说佛陀的意金刚像虚空,我们平时将心比作虚空,但佛陀的身体怎么用虚空来比喻呢?这里有很殊胜的意思。
每个人研究一部论典
我们接下来也要好好研究《宝性论》。不知道前面提过没有,以后每个人最好研究一部论,比如两三个人一起研究《宝性论》。两三年当中专门研究一部论,比如我研究《宝性论》,他研究《中观庄严论》,你研究《入大乘论》……有一些窍诀性的修法倒不用研究,其他都可以。
研究者要有一定的佛学基础,比如堪布、堪姆、法师可以参加。以后要学《量理宝藏论》时,“他是专门研究《量理宝藏论》的”,国外有很多这样的专业。如果有这样的意乐,我们这几年可以把研究的项目启动。每一个研究项目、论文等各方面都把关的话,要准备一些启动资金,这样比较好一点,很多地方都是如此。所以,我们对个别论典还是要有一些学术研究,其实也可以叫学术,也可以叫修行。
比如《入大乘论》研究了两三年,那我又可以讲、又可以学、又可以辅导,肯定把这部论吃透了,很好的。也可以找几个人写《宝性论》的论文……一辈子就研究一部论典的人也很多。其实,如果一生当中研究《宝性论》,把世间当中各种各样的注释、注解、研究的论文全部收集在一起学习,人生也是很有意义的。
刚才是比喻和意义,每一个科判都有甚深的内涵。
辛九(以大地喻决定大悲趋入之理)分二:一、比喻;二、意义。
壬一、比喻:
如地生一切,依于无念地,
增长稳固广。
如大地能产生世间的一切草木鲜花,实际上,大地没有分别念、没有勤作,但是依靠大地的因缘,之前没有的东西可以生长,已有的东西可以稳固。不管怎么样,大地上的万物依靠大地生存。我们经常说“大地母亲长养一切”,其实大地是整个世间的所依。
《华严经》云:“譬如大地一,能生种种芽,于彼无怨亲,佛福田亦然。”大地能生各种各样的苗芽,但没有“这是我的怨敌、这是我的亲人”的想法;佛陀也是如此,依靠佛的福田,能出生种种善根的庄稼,但佛陀本身没有这样的分别念。
这里我把比喻和意义结合起来说了。
壬二、意义:
依无分别念,圆满佛大地,
众生诸善根,无余得增长。
无分别念的圆满正等觉佛陀就像大地一样,依靠他能增长众生的善根,包括菩提心的善根、信心的善根、智慧的善根等等,有了佛陀才可以成长;如果没有佛法,众生的善根真的很难成长。就像前面所讲帝释天的比喻一样,要依靠众生的善根和佛陀的发愿,因缘具足很重要。
在座的很多人遇到了这样的大乘佛法,肯定是有前世的因缘,现在有生之年当中一定要尽量修行获得成就,不要以自己各种的邪见、发恶愿而抛弃。否则,就像一个人得到一个如意宝,因为自己不会用就扔出去了;就像得到大大的黄金,但自己不认识,甚至有些认识了,也不愿意留着,把它扔在不净粪当中,有智慧的人都会讥笑你的。
我们肯定有很殊胜的因缘,才遇到了这样的大乘佛法,将来的人生也许很短、也许很长,但最好不要舍弃自己的正见,这个很重要。
以上九个比喻已经讲完了。这些比喻非常好,都是世间当中我们经常能看到的太阳、云、大地等。有些像帝释天等,虽然我们没有看见过,但是我们以推理也应该知道这些是存在的,所以,用这些比较易懂的比喻来解释比较难懂的意义。比喻的作用就是如此,“我不懂,你给我举个例子,有什么样的比喻可以说明?”这个是很重要的,要了解未知的知识,可以通过比喻、推理、讲故事等方式来了知。
庚三(以说必要摄义)分二:一、必要及喻义之分类;二、解说以比喻表示之理殊胜。
辛一(必要及喻义之分类)分四:一、成办必要及最极必要之理;二、归纳宣说喻义;三、对应三义解说;四、本义无勤作之理。
壬一、成办必要及最极必要之理:
讲这样的比喻有暂时的必要和最究竟的必要两个方面。
未见无勤作,而行何事故,
为断所化疑,宣说九比喻。
如果有些人想,你讲这么多比喻干什么?其实非常有必要。
佛陀通过无勤的方式利益众生,但是在这个世界当中,一般来讲,我们获得成就都是通过勤奋和努力所得到的,无勤当中成办在世间中几乎是没有的。世间的很多成功学都觉得通过勤奋、努力、自强才能成就,包括佛法当中《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也说过:“世间诸果实,皆由精进生。”世间的很多果实都是由精进而带来的。一般来讲,大家都知道,所有的成功都是依靠自己的勤奋劳动才能得到,没有精进就像无情法一样,就像石头和木头一样,哪里有一种获得呢?不会有的。大多数人是这样想的,正是为了断除这样的疑惑,我们才用了前面的帝释天、天鼓、妙云、太阳等比喻。
用这九种比喻的主要目的就是说明无勤当中也可以成办事业。这九个比喻只是象征性的,其实弥勒菩萨肯定还可以举出很多无勤成办事业的比喻。
有些人说成功都是依靠勤奋而来的,其实有些是不需要勤作的。《大智度论》云:“有福德之人,安坐无事,福禄自至;薄福之人,勤设方便,斗战乃得。”有福之人自然获得,名为“福德自至”;通过方便战斗才能获得,名为“精进而得”。意思是说,有福德的人,不勤作即自然而然得到;没有福德的人,通过自己的勤奋努力才能得到。世间有福德的人安坐的时候,福禄自然而然具足;而薄福的人即使再怎么样精进,有时候也得不到。通过这样的比喻也可以知道,有一部分是“福德自至”,因为前世有积累;但有一部分要依靠“精进而得”,需要特别勤奋。
有些人的钱是福德自带的,自己不用努力,钱就“哗啦哗啦”地来了,怎么样花也花不完;有些人是精勤而得的,“我积累好多年了,是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每个月节约一百块钱,这样一百一百地积累”,但有些人不用这样,依靠自己的福德自然而然得到。看起来人是一样的,实际上有差别。
佛陀在因地的时候还是勤奋过,比我们还精进,在这么漫长的时间中特别特别精进;但是在果地的时候,跟我们完全不同,佛陀悟入了法界的真相、证悟了自性的本体,这个时候,利益众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以前,我跟法王如意宝去过很多地方,法王利益众生确实是自然而然的。不管到哪里去,人们都特别恭敬;只要听到他的声音,大家自然有一种特别强大的触动;只要见到他的色身,人们自然而然起信心。像我们这样的人,即使也想这样,但喊破喉咙也没有人听,见到以后也是令很多人生厌烦心,“眼不见心不烦”。人与人之间还是有差别的,勤作和不勤作确实有差别。
所以,佛陀的事业是自然而然形成的。世间当中,我们的事业要努力才能成就,但佛陀的事业任运自成,这个大家要明白。不然,“佛陀不需要努力,我需要努力,为什么这样?我跟佛陀能不能比呢?”大家要看看,确实不能比,自己跟佛陀怎么比?
此等九比喻,宣说详解说,
是于经藏中,宣说彼必要。
以上九个比喻,在《入诸佛境界智光明庄严经》讲得比较详细。刚才引用的是另一个译本,意思是一样的,法护翻译的也好,其他人翻译的也好,都在这里引用了。
九种比喻之必要
其实,《宝性论》这九种比喻,在《入诸佛境界智光明庄严经》中有,其他一些经中也有。
宣说九种比喻,暂时的必要是遣除众生的怀疑,最究竟的必要是让众生很快能趋入佛陀无有勤作的境界。
由闻所生慧,广大光庄严,
具慧速趋入,佛陀诸行境。
如果我们听闻了前面讲到的这些经典,还有《宝性论》的注释以后,自相续中生起了非常广大庄严的智慧,具有这样广大庄严智慧的具慧者能很快趋入佛陀的行境。
意思是说,我们学了佛陀第三转法轮的相关经典,又学习了龙猛菩萨和弥勒菩萨关于第三转法轮的论著,学了这些以后,相续中的智慧庄严自然而然生起,具足智慧。
以前我们的智慧很狭隘,自己相续中遍满各种各样的烦恼痛苦,但是学了以后,自己确实更加有智慧,更加有觉悟。这样的话,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当中趋入如来不可思议的行境。
显宗和密宗都说迷惑和觉悟就在一瞬间,“前念是众生,后念是佛陀。”有这样的因缘。真正通达了一种境界的话,那我们很快就会跟原来完全不同。
当然,在世间中这样的觉悟并不容易,而且这个社会也很复杂,你所接触的朋友很容易让你染上不良习气,这也是我比较担心的。因为世间中的恶友、恶劣的环境和恶劣的因缘,对初学者、智慧浅薄的人来讲,特别可怕;如果智慧稍微稳固一点,或者自身比较强大,依此可以变成更好的修行人。
今天我遇到了一个世间人,他说最近家人遇到了一个特别特别坏的人,世上都没见过这么坏的。但他接触这个人之后,觉得一点都不坏。他说:“如果在生活当中遇到特别坏的人,对修行还是很有帮助的。”虽然他不是修行人,但还是提出了“修行”两个字。为什么呢?因为当你遇到一个坏人时,他经常以各种行为折磨你,这可以提升自己的修行,之后遇到没那么坏的人时,对自己来讲已经不在话下了。所以他跟家人说这人不坏,家人对他说:“你修行很好,我们觉得这是最坏的。”
有时候如果你心力比较强,依靠世间上特别坏的人、特别坏的环境、特别坏的因缘,可以增上自己的修行、定力。但如果修行不是很稳固,也有可能退失道心。
当然,要想真正趋入不可思议的行境,对一般人来讲,也许更加望尘莫及。但如果我们在这方面努力,依靠上师的加持、佛法殊胜的威力,也有可能获得开悟。显宗的《华严经》也说:“若能于世间,远离一切著,无碍心欢喜,于法得开悟。”想开悟也比较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