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性论讲解·第38课
2021年8月23日
《宝性论》很重要。初学佛的时候,应该先学《大圆满前行》《入菩萨行论》;再学第二转法轮的代表《中观庄严论》《入中论》《中观四百论》;然后一定要学第三转法轮的《宝性论》;再学《入大乘论》等密法,比如法王如意宝的《直指心性注疏》,还有《上师心滴》《系解脱》等等,这样慢慢学,一个比一个殊胜,否则刚开始没有基础不是很好。
我还是很有福报的。刚来学院的第一年,我在上师面前得过很多伏藏大师的总集灌顶,比如列绕朗巴大师的法要;然后听法王讲《中观庄严论释》。法王去新龙的时候,听嘎多堪布讲弥勒五论、《入菩萨行论》。法王回来以后讲《戒律根本论》《大幻化网》……一年当中得到了很多很多法。
初学者最好是次第学习一转法轮、二转法轮、三转法轮的代表论著。以后最好把《宝性论》放在教材里面,因为很多人对于到底什么是三宝、什么是第三转法轮的教义,尤其是对如来藏、菩提、事业等一窍不通,还是按以前世间的各种观念来看待佛教。有些人学了很多年,相续一点也没有进步,这一点确实很可惜。
学院里,不管是在家人还是出家人,一定要好好闻思修行或者发心,否则在这里待着没有意义。经常享用僧众的财物,用僧众的经堂,却没有闻思修行,没有希求解脱,可能还会令自他产生各种烦恼,这样确实没有实在的意义。所以,哪怕只是在这里待一年、待两年,一定要在团结和合、清净戒律的基础上闻思修行。有了闻思修行的基础,利益众生才有希望。
《宝性论》是前年开始讲的,中间停了一段时间,期间也插了一些课,不是特别连续。以后大家也会讲,我也希望你们学了《宝性论》以后应该去弘扬。
藏地的这些法宝真的一个比一个殊胜。当然不管是印度、汉地,在佛教兴盛的地方应该也有,但藏地的传法比较简明扼要,传承上师们的方式比较特殊,包括科判、总义、注释,比较齐全、很完整的,而且它有一个特别严密的理论系统,这一点很重要。
现在讲佛陀的事业。如果佛陀不在,他的事业是怎么不间断、任运地利益众生呢?前后有九个比喻来说明。第一个是天王的比喻,还是有很多意义的;然后讲天鼓的比喻;第三个是云的比喻。今天开始讲梵天的比喻。
辛四(以梵天喻决定幻化之理)分二:一、于具缘者前示现之理;二、于无缘者前不现之理。
梵天还是很讲缘分的,“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逢。”同样,佛陀也会讲缘分,无缘者佛也没办法度化。
壬一(于具缘者前示现之理)分三:一、以无勤等同;二、以除罪等同;癸三、观待缘分等同。
癸一、以无勤等同:
梵天于梵住,无有迁移中,
于一切天境,无勤示显现。
佛于法身中,不动于诸界,
众具缘者前,无勤示幻现。
“梵天”,是色界第一禅的大梵天。他经常住在自己的无量宫当中,不会到别的地方去,但同时无勤当中可以幻化出很多梵天到四大天王天、三十三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等六欲天中去。
同样,当佛陀获得了圆满正等觉的时候,在胜义法身当中没有动摇的同时,在无量世界中有缘的所化众生面前,无勤示现应机说法来度化他们。所以,佛在法身当中没有动摇,但是在不同的世间当中,以不同的形式来救度众生。
佛陀以佛法的方式在不同世间当中利益众生,这一点是合理的。《华严经》云:“犹如大梵王,普应现大千,其身无别异,诸佛法如是。”就像大梵天王没有勤作和分别的同时,可以显现在不同的世界当中。《宝性论》中说是于欲界当中,《华严经》以及其他一些经典中说是大千世界当中。
梵天在整个大千世界当中显现各种各样的身体,这些身体都是幻化的,本体与他自己无二无别。同样的道理,佛陀在法身当中从来没有动摇,在不同世间当中显现各式各样的身相,用佛法来饶益众生,也是如此。
《华严经》里也讲了很多佛陀饶益众生的方式,在有些众生面前示现正在成道,有些众生面前示现正在发菩提心,有些众生面前示现修行六度,有些众生面前示现已经成佛,有些众生面前显现梵天、魔王、四大天王等,有些众生面前示现正在涅槃,有些众生面前佛陀已住世无量劫,有些众生面前示现一须臾间就灭度了,有些众生面前示现身体非常高大,有些众生面前示现身体特别矮小,包括身上的光也有大有小,有些众生面前他住世八十岁,有些众生面前住世无量岁……
方便时你们看看《华严经》。《华严经》里有很多这样的内容,这样的显现实际上也是随顺世间。《华严经》中云:“虽顺世间如是现,体性清净同虚空。”虽然随顺世间有这样的显现,但是体性清净如同虚空一样,无有变化。佛陀随着众生的意乐根基不同,在众生面前显现各种各样的形象,就像天空中的月亮,虽然如如不动,但是因为成千上万的水器不同,有成千上万的显现。“千江有水千江月”,各种现相不灭,是这样的因缘关系。
深奥奇妙的因缘法则
大家要明白这样的道理:佛陀没有任何偏堕,同时依靠他的发愿力在众生面前无勤而显现。佛陀没有勤作,并没有想“他正在祈祷我,我要去帮助他”。
我们世间人有一种道德规则:别人对我好,我也对他好一点;别人害我,我也以牙还牙;别人如果对我不冷不热,我也对他这样,这是一般世间人的方式。但是佛陀不同,依靠一种特殊的缘起力,在无有分别的同时,确实会显现在有缘的众生面前。
这种缘分其实跟我们自身也有关系。有些人对佛有特别大的信心;有些对佛的中等的,也不欢喜、也不排斥。就像下雨时,有些众生很欢喜,有些众生是中等的,有些众生特别痛苦。
比如释迦牟尼佛,有些听到佛的名号、见到佛的法相、看到佛的法宝的时候,热泪盈眶、寒毛竖立,特别有信心;有些不破不立,“可以可以,有个释迦牟尼佛啊,是吧?好的”;有一部分人一听到佛号就开始产生嗔恨心,特别反感。其实这些跟众生因缘有关系,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因缘法。
人与人之间确实也有因缘的关系。有些人你从来都没害过他,但是看到你就特别不舒服;有些人你从来没有帮助过他,但是看到你以后就特别舒服;有些人有也可以、没有也可以。人与人之间的很多因缘法则,也是非常深奥的,也是很奇妙的。
癸二、以除罪等同:
梵天恒于宫,不动入欲界,
天人见见彼,亦断喜对境。
善逝法身中,不动于世界,
有缘见见彼,恒行除诸垢。
梵天经常住在他的一禅无量宫当中,一直没有动摇,没有动摇的同时又可以经常在欲界天显现他的幻化身。因此,欲界六天的天人们经常能见到梵天,对他所有的宫殿、功德、庄严等特别羡慕。
那些欲界天就像世间人一样,乡村的人想去县上,县上的想去大城市,一直想往好的方面去追求。欲界天人看到梵天美妙的身体、声音、妙香等都特别欢喜,进而断除对自己所拥有的欲妙的贪著,追求上界的功德。他们断除了自己当下的贪爱,而希求上界。
同样的道理,三世佛陀在法身中没有动摇的同时,在所化众生面前经常显现各种色身。在清净的菩萨面前显现报身,在不清净的凡夫众生面前显现相好庄严的、一般的等各种身相。当看到这些显现时,众生也是对佛陀的这种庄严特别希求,进而通过修行断除相续当中的烦恼障、所知障和习气障。见到佛陀的庄严身相以后也会希求。
见贤思齐
有个词叫“见贤思齐”,见到贤者之后,自己思维一定要拥有他的品行,或者是他的功德,很多人有这样的追求。
不过,现在有些人看到别人好的时候,不但不去追求,反而以各种各样的方法来诽谤、轻毁,不管是精神上、还是物质上;或者看到贤善的圣者,自己看不惯,一定要想办法把他从神坛上拉下来,或者想“我一定要撕破他的伪装,一定要把他摧毁无余”。现在人的心态有时候很难以想象,只要看到别人有车有房,自己心里就不舒服,好像自己的车和房被别人占有一样,有这样的嫉妒心。
其实对真正的智者来讲,见到别人有功德的时候,一方面很随喜;另一方面,知道自己通过努力也能获得这样的功德。《大宝积经》中也说:“众生见如是,光明大神力,多发无上心,我等亦当得。”众生看到佛陀的光明、神通力时,自己也会发菩提心,想得到这样的功德。其实这是见贤思齐的一种向往,这种追求很有必要。
从净除罪障方面,梵天也是以他的幻化身净除欲界天人的罪障;如果我们去追求佛陀的身相、佛陀的精神,依靠佛的加持力和自己的发愿力,也能遣除我们相续当中的染污、自私自利的心和烦恼。
癸三、观待缘分等同:
往昔自愿力,天人善业力,
梵天无勤现,自生化身同。
弥勒菩萨口才很好,每个比喻都分析出那么多内容,如果我们写论文有这样的智慧多好。天人的这些比喻,有些我们也不是特别明白,但是不管怎么样,确实讲得很好。
梵天依靠自己往昔要帮助别人的发愿力,还有刚才欲界天人见到梵天也有前世造的善业力。意思就是说,他们要见梵天,要有自己的善业力和梵天的发愿力,这两个因缘聚合的时候,无勤当中梵天能显现在他们面前。
自生圆满正等觉佛陀,我们经常说是自生智慧者,方式也比较相似,为什么呢?佛陀要度化众生,一个是依靠他在因地时发的愿,二是众生自己要具足善根力,否则也见不到佛陀。因此,因缘具足的时候,虽然佛陀没有勤作,但是众生自然而然会见到佛陀。
每个人在人生当中遇到像佛一样的善知识,也是有一定的因缘。你能见到一个特别具相的上师,跟自己的善业力有关系,跟上师的愿力也有关系。以这样的原因,看起来是碰巧、偶然的机会,但实际上应该是非常自然的,或者说是有因缘的。
所以,我们能得到一部很好的法不是那么简单,就像蘑菇从地里长出来也需要因缘,我们遇到特别甚深的大乘法也要有因缘。
我们很多人在今生遇到过很多非常了不起的诸佛菩萨化现的善知识;有些不一定是诸佛菩萨的化现,但是对世间人来讲,也是很了不起的老师、导师、善知识。这也是一种因缘,也要依靠发愿力和善缘力,否则也不一定遇得到。
我想,很多人的因缘确实很奇妙。比如有些上师很了不起,住世很多年,但可能他的发愿和众生的善缘没有相应,所以在当地也没有利益众生的广大缘分。有些善知识住世很多年,但不知道什么因缘,利益众生的范围不是很广,这种现象经常发生。
壬二、于无缘者前不现之理:
天降入胎诞生住,王宫喜享静处行,
降魔证觉说寂道,无缘眼前佛不现。
这里主要讲佛陀,没有很明显地提到梵天,但间接来说如果没有缘分,欲界天的天人也见不到梵天。
在所化众生面前,佛陀以八相成道或者十二相成道来到这个世界,但没有缘分的人也见不到佛陀。
佛陀的十二相成道
一、“天降”,从兜率天来到南赡部洲;
二、“入胎”,入于母亲摩耶夫人胎中;
三、“诞生”,在蓝毗尼花园降生;
四、“住”,安住在父王的宫殿当中,跟迦毗罗国的童子一起学技艺;
六、“静处”,从王宫中出离,前往寂静处出家;
七、“行”,在尼连禅河边苦行;
八、前往菩提迦耶(颂词中没有体现,但注释中有);
九、“降魔”,降伏魔军;
十、“证觉”,证大菩提;
十一、“说”,转法轮;
十二、“寂”,佛陀涅槃,示现圆寂。
在有些经论当中,涅槃没有放在十二相成道中,最后一相是转法轮。
虽然佛陀在共同众生前示现八十岁的寿命,在印度待了这么长的时间,但没有缘分者也见不到佛。古人曾说,“佛在世时我沉沦,佛灭度后我出生”,很多没有缘分的人,佛陀在世时没有见到佛陀。当时,佛陀在舍卫城前后居住了二十五年,是时间最长的。《大智度论》里说,舍卫城有九亿人——这里的亿是十万的意思,只有三分之一见过佛陀,三分之一的人只听说过并没有见过,还有三分之一的人既没有听过,也没有见过。其实,我们去印度朝圣时,看到舍卫城也不是那么大,但缘分就是这样,佛陀在世的时候,确实很多人没听说过。
上师如意宝在世的时候,色达那一带可能也有一部分人没见过法王。有些不出名、默默无闻的上师就更不用说了。如果没有缘分,也不会见到佛陀,也不会祈祷,包括现在也是,很多人没有缘分,不会和佛结缘。
这以上讲完了第四个梵天的比喻,下面是第五个比喻。
下面讲日轮的比喻。
辛五(以日轮喻决定智慧散射之理)分四:一、不分别利害之理;二、不分别利他之理;三、依缘分次第显现之理;四、较比喻更超胜之理。
壬一、不分别利害之理:
如日热一时,莲开睡莲闭,
开德与闭过,无念圣日同。
莲花,又叫“日亲”,是太阳的亲戚,因为每次阳光照耀的时候,它都会开放;而太阳是睡莲的敌人,每次阳光出来,睡莲都会闭合。一个是显的功德,一个是显的过患,太阳有没有“睡莲是坏蛋,每次我出现时,它就躲着;莲花是好的,会经常开启”这样的取舍和分别呢?绝对没有。
同样的道理,大圣者佛陀展现他的智慧时,像六外道还稍微好一点,后来至少出家了,而提婆达多等一部分人对佛陀特别反感,一直想取而代之;目犍连、舍利子、文殊菩萨等,对于佛陀所有的智慧都能接受,而且非常欢喜。但佛陀自己有没有“对我好的、我要帮助;对我不好的、我要远离”的想法呢?没有这样的分别念。
日常生活当中,某某人想杀佛、烧毁佛像,某某人造佛像,佛陀会不会有高兴或者不高兴?其实,从佛陀自身来讲没有分别。但是一个人吃了毒药、一个人吃了妙药,不同因缘会导致自身感受不同的果报。这个大家应该清楚。
佛陀自身方面没有对于利害的分别心,我们对佛产生信心,别人对佛诽谤,佛陀都没有爱恨。但人是有分别的,尤其是没有证悟、没有修行很好的时候,爱憎分明,甚至有时候分明到顶点了,“爱得要死要死,恨得要死要死”,真的特别痛苦,进而造各种业,这在世间当中是有的。但在佛陀的智慧当中的确是没有的,这个我们应该要知道。
当时佛讲《法华经》,正开始讲的时候有五千人退席,但佛陀也说“善哉善哉”。但如果是一个普通法师正在传法时,突然五千个人要走的话,那可能这个法师就气坏了:“你们不想听的话,刚开始就不要来,为什么现在走?是故意试探我吗?你到底是什么意思呀?”有些法师很“厉害”哦,在法座上都是动来动去的,脸都是红红的,“你什么意思啊?”佛陀不会这样的,是很庄严的。
壬二(不分别利他之理)分三:一、无分别利他之理;二、放光利他之理;三、顿时显现利他之理。
癸一、无分别利他之理:
佛陀利他,但是没有利他的分别念,这是很好的。要是我们也这样就好了,我们有点相似的利他,然后不成功时又烦恼。
如日无分别,顿时放自光,
令莲花绽放,令余得成熟。
下面以太阳作比喻。太阳没有分别的同时,顿时显现自身的光芒,此时像莲花等花朵在阳光照耀下马上绽放。
草原上,下雨的时候,大多数的花都是闭合的;太阳显得非常灿烂的时候,满山遍野百花齐放,特别美丽。那时,藏地很多地方都是像天界一样,特别舒服,其他世间的万物也依靠阳光雨露成熟。“万物生长靠太阳……”小的时候会唱,老年人也都会唱。
如是如来日,妙法之光芒,
于所化众莲,无有分别入。
同样的道理,如来之日会放射出三乘、十二部经、三藏的妙法光芒。妙法的光芒出现的时候,那些有缘的所化众生的莲花自然而然绽放。
这里有个“妙法”。其实这些关键词很重要,在闻思的过程当中,一定要抓住科判,还有一些关键词,现在到底在讲什么?讲佛、讲法,还是讲功德、事业?抓住这些关键的词和关键的意义来理解很重要。
还有一些所化众生的因缘没那么近,就像《现观庄严论》里面讲的一样,相续逐渐成熟。他们不像莲花一样马上绽放,有些可能刚种下种子,有些正在慢慢成熟。
当然,无缘的这些众生可能暂时也没办法。
大多数的众生在太阳出现的时候,都很开心,但是有个别众生,像猫头鹰,白天阳光照耀的时候,它的眼睛受不了,就睡觉了,晚上的时候,开始出来“呜、呜、呜”。
以前我们去放牛,有时候晚上会住在大树下面。半夜三更当我们点火时,会来好多猫头鹰,有一种树,它们很喜欢那种树烧起来的味道。我们被吓一跳,就用电筒照它的眼睛,只要一有光,它就在那里如如不动,不能飞了;电筒不照的时候,它又跑来跑去。
猫头鹰既有翅膀,又有爪子,比较“两面派”。看到猛兽的时候,它就亮出爪子;看到飞禽的时候,它就亮出翅膀。我们有些人也很狡猾,遇到某个专业的事情时,“我就是这个专业的,对这个特别特别懂”;遇到别的专业时,“我对这个也很懂”,像猫头鹰一样。
这里的意思是什么呢?就像猫头鹰一样,太阳光对它来讲无法承受,同样,佛陀的正法对个别众生来讲也无法接受。
不管怎么样,佛陀没有分别念。《华严经》中说:“譬如日月游虚空,照临一切不分别;世尊周行于法界,教化众生无动念。”日月在虚空当中游舞是没有分别的;世尊在无量的世间中教化无量的众生时,也没有任何分别念。
癸二、放光利他之理:
这个比喻不是很明显,全部都是讲的意义。
法身与报身,菩提空中升,
遍知日智慧,放光于众生。
日轮的光芒可以驱散整个世间的黑暗,同样的道理,佛陀的法身和色身远离一切戏论,在成就菩提果的虚空当中能生起遍知法王的日轮。也就是说佛陀智慧妙法的光芒照耀于世界,驱散各个众生相续中的无明黑暗。
让佛法光芒普耀
一方面,佛陀的加持和智慧光芒照耀于世界,同时,我们相续当中拥有了佛法的光芒之后,应该有责任、有义务把自己得到的佛陀的正法光芒尽量地散发给有缘众生。
我每次看到法师们在下面讲考时,心里默默地想:如果在外面的世间当中,各方面因缘具足,我们这里有个别法师应该会讲法,至少简单的《前行》、《入行论》、中观从理论上可以讲。但不知道他有没有这个发愿力?如果没有,他想讲也找不到弟子,或者弟子会反抗他,他只能跑回来。
以前我们有些法师很有激情,“我要去弘扬佛法,我第一个报名”,下去之后,有些不是特别具足善巧方便,遇到一些情况,就再也不敢下去了。以后再让他去的话,“我不去,我不去,我在这里挺好的,我好好地修行”,这个跟因缘还是有关系的。有些人以前不是特别厉害,但是到了外面之后,确实因为自己的善巧方便和发愿力,可能各方面因缘成熟吧,做的事情还是很好的。
其实一方面靠自己的智慧、善巧方便很重要;另一方面,因缘福德这种无形的力量,也是很重要的。
有些出家人学着大乘佛法,实在忍不住,很想把它“吐出来”,让更多众生都能听闻,但是不知道因缘成不成熟,这个也要观待。
癸三、顿时显现利他之理:
因于诸清净,所化水器中,
善逝之日影,顿时现无量。
太阳的影像可以映现在清净的水器当中——月亮可以在水里显现,太阳在水器里面不是很明显,但应该也可以吧。同样,众生相续中烦恼垢染清净的水器里,佛陀如太阳一样的色身也可以呈现。即使有无数的水器,无数太阳的影像可以同时显现;如果水器浊垢,就不一定显现。《华严经》云:“心器常净,常见佛身,若心浊器破,则不得见。”我用的都是《华严经》里的教证,今天的内容在《华严经》里有一大篇。
心清净,加持现
佛陀在众生清净的法器面前会显现。《华严经》中也说:“随顺众生故,普入诸世间。”以随顺众生的缘故,佛陀同时入于不同的世间界当中。我们不用想“到处都在祈祷佛陀,佛陀很辛苦,我就让他休息一下,今天我不祈祷”,不用这么想,只要你祈祷,佛陀真的会显现。在无数的世间中,无量的众生去祈祷,自心的水器清净的话,佛陀的日光一定会显现。
我们一定要懂得这一点,自己的心要清净。心清净的人祈祷佛陀、祈祷莲花生大士,加持的影像一定会显现在你净水般的心中。同样,对某位上师很有信心,经常祈祷上师的人,也同样得到上师的加持。反之,如果对佛反感,对佛有邪见,佛的加持不会融入你的相续中。同样的道理,对某位上师、某位菩萨,你一直挑他的毛病,心里产生嗔恨心的话,传承上师的加持非常难融入自己的心。
有时候并不是我想要观清净心就可以观清净心的,心不一定听我的。有时候很想观清净心,但是因为自己的烦恼、业障出现,心突然不清净也是有可能的。但不管怎么样,慢慢观清净心,在清净心的状态当中祈祷佛真的很重要。现在很多人习惯性地祈祷佛,这个非常好,只要你祈祷,一定会是有成果的。
还有几个颂词,我略讲一点吧。有些人想:讲得太广了,我都想好好睡觉了。应该不会吧,我看现场上还是可以的,不知道在屋里听收音机的人怎么样?或许这些人早就在梦的世界里,正在写他的“梦尘回忆录”。
壬三(依缘分次第显现之理)分二:一、略说;二、广说。
佛陀的加持和悉地并不是同时成熟所有的众生,太阳也是这样。我觉得这个比喻很好。
癸一、略说:
恒时遍一切,法界虚空中,
佛日应机落,所化之山上。
恒时无别周遍一切有法清净的虚空当中,圆满佛陀的日轮升起来以后,随着所化众生的根基不同,佛陀的阳光会次第落到或显现在众生山上。
众生相当于一个山坡,有高有低,像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珠日神山、泰山、黄山、五台山等等。我们周围有什么神山?阿拉神山、药王山,都是很小的山。
佛陀像太阳,照耀这些山时,阳光会依此落在高低不同的山上,山高的先被照,山低的后被照,这是一种缘起规律。
癸二、广说:
具千光日升,明世间次第,
落高中低山,佛日渐照众。
光芒万丈的太阳在虚空当中显现,阳光普照于整个四大洲,是次第的,并不是一次性。因为有高山、中等的山、比较低的山,所以高的山先照耀,然后是中等的山,再是低的山。同样的道理,佛陀犹如日轮的光芒,他的加持和智慧也是次第显现在不同缘分的众生相续中,先照耀缘分特别好的众生,然后是中等的,再是后面的。
法本无主人
我们也应该知道,如前所述,佛陀对提婆达多和罗睺罗完全同等看待。佛陀肯定没有“文殊菩萨对我特别好,我给他传最深的法。提婆达多这个坏蛋,我对他报复,不给他传”这样的分别念。
佛陀当时传的法,缘分特别好的弟子先接受,有一部分中间接受,有一部分根本没有接受,甚至会诽谤。
世间当中也是如此,孔子、孟子、老子的弟子当中,智慧也有高低的差别,不一定是老师把最深的法秘密传给谁。当然,如果老师发现他是法器,可能也有这样的情况。
我经常想,当年大家都是一起听法、学习的,年龄差不多,生活条件一样,在同一个时间,在同一个地方,所听的法也是一样。法王如意宝没有个别给某个弟子单独讲,除了极少数的情况以外,都没有差别。但是最后弟子各自得到的,不管是利益众生方面,还是自己修行方面,有些特别特别好,有些一般般,有些不怎么样,甚至有些破誓言,因为自己的各种行为,金刚地狱肯定在前面等待。
这个比喻很好。当时有一些人肯定会觉得“上师很偏心,对某个人很好”。但这是不一定的,我前面也是反反复复用了很多次,法是没有主人的,就看谁有缘分。上师们传法的时候,也是同一个时间当中,同一个场合里面,同一群人、同一个法、同一种方式、同一种声音,全部都是同样的。可是下面弟子得到的有差别,有些是甚深的妙法甘露,有些得到一般的清水,有些得到的可能是污染的、浑浊的脏水。
很多时候,《宝性论》的道理可以依此类推,我们也是非常平等地以同一种方式传授给大家最甚深的法,但以后结果怎么样,可以让历史作证、让时间作证、让人心作证。有些人可能不仅得到了法,将来还能让很多众生都得到利益;有些人不但得不到法,而且不一定对众生有利。这个也可以拭目以待。
壬四(较比喻更超胜之理)分二:一、以光超胜之理;二、以作用超胜之理。
佛陀超越日轮,一个是光芒超越,一个是作用超越。
癸一、以光超胜之理:
日无照射天边刹,非除痴暗显所知,
悲尊散放多彩光,于众明示所知义。
一方面,日轮不能照到无边的世界。虽然日轮很厉害,能遣除黑暗,但是它是有局限性的,不能照到虚空界中无量无边的刹土;另一方面,日轮只能照耀外面的世界,遣除器世界的黑暗,但是它不能遣除众生心里的痴暗,明了一切万法的所知。
而佛陀的智慧光芒完全不相同。世尊大慈大悲和智慧的多彩光芒,在众生面前显现的时候,可以遣除众生相续当中的所有痴暗,而且让众生知道一切所知万法的意义。就像X光一样,能透过我们的肉身,现前影像,同样的道理,佛陀智慧的光芒直接进入我们心里,心里的黑暗都能遣除。所以太阳没有办法与佛陀相比。
《佛本行经》里说:“日明照昼不及夜,不曜天上三恶趣,佛光昼夜三千世,及至一切众生心。”太阳只能照到白天,晚上没办法,太阳也没办法照耀天上、恶趣,但是佛陀的智慧光芒随时随地照到三千大千世界众生的心里,佛陀的智慧可以遣除众生心里的黑暗。
所以,二者有很大的差别。
癸二、以作用超胜之理:
佛至城中时,诸盲人复明,
无义众远离,见佛得受益。
太阳照射的时候,能让众生看到色法,但是不能真正遣除轮回的痛苦,没办法让众生通达空性、如来藏的本体。而佛陀完全不同,有超胜阳光的很多功德。
佛陀曾经到一些城市,让没有眼目的人重见光明,让聋人听到声音,让疯狂的人恢复正常,让贫穷的人家里出现宝藏,让特别丑陋的人依靠佛光变得美丽,还能遣除世间三恶趣的痛苦……见到佛陀有无穷的利益。
堕落三有海,见暗覆痴盲,
依佛之日光,得见未见处。
总而言之,堕落于三界轮回当中,被各种恶见所覆盖的愚痴、盲目的众生,依靠佛陀智慧的日轮光芒,得见前所未见的很多甚深的真理。所以,佛陀远远超过世间的日轮。
在这些方面,我们讲得比较略,其实这个是很重要的,相续当中真的有了佛陀的光芒,即便是在黑暗当中生活,大家都没有畏惧之心;如果没有遇到佛陀的光芒,哪怕再怎么样幸福,经常居住在七宝组成的宫殿当中,也不一定幸福。所以,只要我们通达佛陀的智慧,人类的前途应该是光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