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性论讲解·第35课
2021年8月3日
今天我们继续讲《宝性论》事业品,本品主要讲如来的事业。前面从略说和广说两个方面阐述了如来的事业任运自成、毫无间断地在众生界当中现前,今天讲以比喻决定这个道理。
己二(以比喻决定)分四:一、总括以比喻分类;二、对应意义各自本体;三、以说必要摄义;四、复次归纳宣说差别。
为什么以比喻来讲呢?有些人疑惑,佛陀是无生无灭的无为法的法相,他怎么会在乃至轮回存在之间事业任运自成、永不间断?为了遣除这样的怀疑,让大家对佛不可思议的行境生起定解,下面以九种比喻说明。就像前面讲如来藏的时候也是用九种比喻和九种意义来阐述一样,此处也是如此。
关于这九种比喻,在《如来庄严智慧光明入一切佛境界经》中也提到过。此经中九种比喻讲得比较清楚,只不过广略有所不同。
以下个别内容在魏译当中没有,这一点在对照的时候就会发现。
庚一、总括以比喻分类:
如帝释天鼓,雨云与梵天,
日轮如意宝,回响虚空地。
这里共有九种比喻,前面讲如来的事业是在没有分别念的情况下任运自成、不断地于所化众生面前趋入的。很多人认为:要想事业趋入众生界当中,肯定要有思维,否则怎么会趋入众生界呢?为了遣除这样的怀疑,略说九种比喻。
一、“帝释”,如来身体的幻变无边无际,就像天界的帝释天。他在没有任何动摇的情况下在我们人世间能显现他的影像,依靠他人们会行善而趋入善趣。
二、“天鼓”,佛陀的语言宣说种种遣除众生烦恼的教言,但宣说时没有任何分别念,如同天人的天鼓,没有勤作的情况下自然而然发出四法印的声音,利益无量天人。
三、“雨云”,佛陀的意智慧在有情界当中周遍地成熟众生相续,就像天上的云遍于整个天空,在没有勤作、没有分别念的情况下可以降下雨水,成熟地上各种不同的庄稼和植物。
四、“梵天”,佛陀的身体和语言的事业也是在没有动摇、没有勤作的情况下可以利益众生,就像梵天自己在住处毫不动摇,但是他的化身可以到欲界天利益天人。
五、“日轮”,佛陀的意智慧能遣除众生心里的愚痴黑暗,就像日光在没有分别念的情况下次第地照耀世界、遣除世间一切黑暗一样。
六、“如意宝”,佛陀秘密的意行、秘密的智慧无勤当中可以利益众生,如同如意宝在没有分别念的情况下可以对一切众生赐予所需。
七、“回响”,佛陀语言的秘行可以利益众生,相当于空谷回响,本体不成立,但是可以宣说种种不同的意义。
八、“虚空”,佛陀身体的秘行利益众生,就像虚空周遍一切,但不属于有为的色法。
九、“地”,佛的大悲心利益众生就像大地一样,没有勤作、没有分别念的情况下自然而然饶益万物,成为一切有情世界的依处。
这个教证很出名,以上以九个比喻略说,下面一一广说。
庚二(对应意义各自本体)分九:一、以天王喻决定示现神变之理;二、以天鼓喻决定宣说教言之理;三、以云喻决定智悲周遍之理;四、以梵天喻决定幻化之理;五、以日轮喻决定智慧散射之理;六、以宝珠喻决定意密;七、以回响喻决定语密;八、以虚空喻决定身密;九、以大地喻决定大悲趋入之理。
辛一(以天王喻决定示现神变之理)分三:一、虽无分别也成他利之理;二、善加对应宣说彼理;三、归纳宣说无生灭之理。
壬一(虽无分别也成他利之理)分二:一、解说能表喻本体;二、解说所表义本体。
癸一(解说能表喻本体)分四:一、清净大地显现影像之理;二、依彼行善业之理;三、依彼业获得所求果位之理;四、无勤成义之理。
子一、清净大地显现影像之理:
这个比喻有不同的说法:有些论师认为帝释天在人世间的显现只是一个假设,按理来讲这样的显现不一定有;还有人认为,众生福报非常好的时候,在南赡部洲个别众生面前也会显现;有些论师认为,当年印度教和印度民间也有各种这样的传说和神话故事,这个神话故事是当时人们比较认同的,以这个大众认同的比喻来说明佛的事业无有间断。
不管怎么样都可以,因为现在这个时代,我们不一定相信的很多东西,也可以呈现。比如看电视时,电视上面没有任何人和物体,天人也好、鬼神也好,什么都没有,但是因缘具足的话,在里面什么都可以显现,而且依靠它可以让我们产生好的分别念、不好的分别念,引导我们做各种不同的事。
现在有些国家所有需要宣传教育的内容,全部都可以加在新闻媒体和娱乐活动当中,人们自然而然得到吸引,心逐渐被它转化,最后慢慢产生相应的效果。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是这样的。所以,在当今这个时代对这些不可思议的道理,或者难以理解的道理,应该有比较新的体会。
但是人们还是比较……如果看到一些历史上特别不可思议的事情,或者媒体上有些不可思议的事情,他偏要相信;如果是佛教或者个别宗教当中有些不可思议的境界,他非要去质疑、有疑问、不相信。这可能跟每个众生自己的福报、因缘有一定的关系。
犹如净琉璃,自性此地上,
净故见天王,天女会众俱。
美妙尊胜宫,彼天境处外,
无量宫种种,以及众天物。
整个世界的大地变成像琉璃一样,非常光滑、自性清净。因为大地特别清净,依靠种种因缘,有缘的人在这里能见到帝释天王,有众天女围绕,美妙的尊胜宫,以及无量的天宫、天人,金银琉璃等七宝组成的各种特别美妙的鲜花、各种琥珀,还有天界美妙的供品、装饰等等。
三十三天的器世界里面有很多宫殿、无量殿,和天王的尊胜宫。帝释天是其中最大的天王,还有三十二个大天王,他们每一个天王有不同的宫殿,还有不同的花园、娱乐园、游戏园、八功德水、各种阶梯、楼梯,以及有金银琉璃等七宝组成的特别美妙的鲜花、各种琥珀,还有天界美妙的供品、装饰等等。一般来讲,在人间很难想象的天物在天宫当中能看到。
如果人的心清净,有时候也能看到各种清净的现象。《续高僧传》当中的昙鸾大师,他从小生长在五台山附近的地方,经常听到一些神奇的佛教故事,后来他去山上确实也能看到很多比较神奇的景象。
大师十几岁出家,特别喜欢学习四论——《中论》《十二门论》《百法名门论》《大智度论》。他对《大集经》也很有信心,特别感兴趣,逐字逐句做了注释,后来出现了违缘,他开始生病,只好把注疏放下来,出去看病。
有一次,在他清净的显现当中看到了六欲天,之后他就痊愈了。
所以,可能有些人觉得怎么在我们的大地上能看见天王?有时候不管是六欲天,还是本尊的身相,只要心清净都能看得到。
这是一种清净的显现,人们可以见到。
子二、依彼行善业之理:
继续讲天王的比喻。依靠这样清净的显现,可以让人们行持善法。
尔后男女众,安住地上者,
得见彼显相,而发如是愿,
愿我等不久,犹如此天王。
三十三天的帝释天王的所有的影像在赡部洲的琉璃地上,被善男信女看得清清楚楚。现在很多人愿意转生天界,他们看到帝释天有那么丰厚的财产、美妙的相貌、悦耳的声音,一切都应有尽有,之后发愿:愿我不久的将来,很快能圆满受用,转生为帝释天,具足天人各种美妙功德。
以前难陀跑到天界,看到天界很多欲妙之后,他也行持善法,发愿转生到天界。
是为获得彼,真实行善住。
人们为了获得帝释天的福报和果位,真实地行持善法。因为想要转生到天界或者人间,至少守八关斋戒、居士戒等一分以上的别解脱戒,才有这个机会,所以他们就开始受戒、布施、供养、行善。
在人间显现这样清净的显相,人们看到后,都开始行持善法。
子三、依彼业获得所欲果位之理:
彼等依善业,虽不了此相,
如是显现理,此逝转天界。
人们为了获得天界的福报,在人世间经常行持布施、持戒等善业,他们虽然不知道这是一种影像,认为人世间显现的是真正的帝释天的世界,其实他们看到的不是真正的帝释天的世界,只不过是帝释天的一个影像。就像有些人在电视里看到明星打广告,依靠影像产生极大的兴趣,一直非常努力地想获得这样的财物,或者庄严的身相。包括网络上的很多虚拟世界,其实人们在现实生活当中都在争取。
人们虽然不知道真相——所显现的只是帝释天的影像,但还是在争取,一直把它当作真实的。依靠这样的影像,人们在世间做了很多善事,种了转生天界的因,以这样的原因,当离开人间的时候还是有机会转生到天界当中去。
子四、无勤成义之理:
彼相无分别,亦无有动摇,
然于地上者,具有大意义。
琉璃大地上呈现的帝释天所有的一切影像,包括他的眷属、宫殿等,实际上是在没有分别的前提下、在各种因缘具足的情况下显现的。当时南赡部洲的人们看到所有这些景象时,帝释天在尊胜宫当中从来没有动摇过,然而地上的人们确实无欺看到了,而且看到以后,大家确实会行持善法。
其实人们都希求一种美好的生活,如果我们看到有一个特别圆满的生存方式,都会追求。不过现在世间当中宣传的有些根本不可能实现,但是人们都比较愚笨,比如电视上很多广告,其实广告毕竟是广告,很多有虚假的成分,如药物的宣传、美容产品、保健产品,各个厂家有一些不共的特点,特别能吸引人。人们看到这些广告后,就觉得如果自己没有得到,活在人间好像没有意义一样。原来苹果手机问世时,有些人哪怕卖肾也一定要得到,但现在无所谓,不管苹果、三星、华为,基本上差不多,没有也可以生存。
魔王波旬跟佛陀辩论时说过,“其实我比你更精通人心”,他精通的点是什么呢?主要是人们的贪嗔痴,知道哪些诱惑容易令人沉迷、沉沦。所以现在人世间当中,行持善法顺缘少之又少,行持恶法的“顺缘”多之又多,在这个背后有魔力的加持,还有我们无始以来习气的延续等等,有各种不同的因缘。有了这些因缘以后,它的力量非常强大,吸引力也是特别不一般,这样一来,人们经常迷茫,或者沉溺在很难以苏醒过来的网络之中。这是从反面来讲的。
如果从正面来讲,帝释天在没有任何分别和动摇的情况下,地上的人们也会行持善法,行持善法以后确实会得到一些果报。比如我们通过视频、音频来宣说佛法,有信心和有因缘的人得到法之后,相续中的烦恼逐渐减少,行持善法,最后确实得到了很好的效果。
我以前在学院传法的时候,外面很多人也在听受,有些人比我们现场的人还要精进、勤奋,因为他们觉得这很难得,自己去寂静的地方希求妙法可能各方面的因缘都不具足,因此抓住这样的机遇,在好几年当中把我们该学的有些法,理论上学得很好,学完了以后修得也很好。
如果用智慧详详细细观察,讲者在这里,听者在与我们相隔成千上万公里以外的地方得到法义,尤其在古时候,是很难以想象的。说法者在山沟里面,在没有任何动摇的情况之下,很多人依靠音频或者视频,得到真正的法理,而且依靠这种法理,他将来来世的命运会有所变化。
古时候用帝释天、梵天这样的比喻。有一些宗教觉得这是天主的加持、上帝的加持,包括我们说这是天人的加持、佛的加持,具有正能量的智慧传播应该有一种不可思议的因缘,这种不可思议的因缘有些确实显现在琉璃大地上,有些显现在电视的屏幕里,有些显现在电脑上、iPad上,有些显现在自己手机的屏幕上……
现在往善还是往恶的方向迈步,我们很多人应该有自由,但是没有一定的福报,做善事很难以坚持下去,中间可能会出现各种因缘,不得不暂停;如果有福报,可以把善的事业延续很长时间。
我个人确实依靠上师如意宝和本尊、空行、护法的加持,一生当中把善的力量坚持了很长一段时间,如果对自己的人生打分,应该会及格,确实比较满意。我看同龄的许多人,真正能坚持讲经说法三四十年还是有点难的。所以,特别感谢所有有缘的人、无缘的人,甚至各种制造违缘的鬼神、人非人,应该都是一种好的因缘。我们修学大乘佛法的人,应该将所有修行的顺缘、恶缘全部以一种感恩的心来对待,如此则相合于《修心七要》的究竟密意。
这里讲到,虽然没有分别,但还是有意义的。
以上讲到的是关于帝释天的四个比喻,下面在意义方面也同样有四个方面,完全可以对应。
癸二(解说所表义本体)分四:一、清净心显现色身之理;二、成就所求果位之理;三、无勤也有义之理;四、次第得究竟法身之理。
子一、清净心显现色身之理:
清净的琉璃地能显现天王的身相,同样,我们清净的心能显现佛菩萨的影像。
信等无有垢,修信等功德,
自心现佛陀,妙相具随好。
散步及站立,安坐及安眠,
做种种威仪,宣说寂灭法,
不说而入定,行种种幻变,
具大威光尊,众生得现见。
如同刚才讲的大地的比喻一样,如果众生的心有信心、有精进、有正知正念、智慧、禅定,这样的心完全清净,没有被其他违品垢染所遮障,就能见到佛身。第一个基础,我们信心的依处——心得以清净,心清净以后继续修行,信心、精进、正念等等依靠这些善法的功德力,完全能见得到佛陀具有三十二妙相和八十随好的圆满身相。
见的方式各种各样,有时候在清净的心当中看到佛陀正在散步,有时候是站立的,有时候是安坐的,有时候是睡眠的,还有各种行住坐卧的威仪,比如用餐也好,说法也好,或者摸顶也好,度众生也好,等等。有时候宣说寂灭法——寂灭众生各种烦恼的法,有时候看见佛不说法入于定中,有时候佛陀一身能幻化出无量身,利益很多众生。由于众生根基不同,有缘者经常见到如来的色身。
历代的高僧大德,还有善男信女,在他们的境界当中经常能看得到佛陀现身。就像天王的影像一样,见到佛陀的影像也是自己心清净的一种显现。虽然佛陀说:“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从了义和真实义的角度来讲,这些相都没有;但暂时从真世俗来讲,见到佛陀的身相应该是具有功德的,而且每个有缘众生根据缘分不同都能见到,不管是在梦里面也好,觉受当中也好,白天平时生活当中都能够见得到如来的身相。
以前智者大师亲自入于如来的法华大会,见到佛陀的金色身相。在《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当中也记载,当年玄奘到印度的时候,他打听到有一个地方叫佛影窟——有佛陀影像的一个山洞,据说有佛陀当时在这里降伏恶龙的形象,后代的有缘者经常能看到佛的形象。
当时玄奘大师很想去,但很多人,包括他的随行者都不敢去,因为这个地方很危险,有盗贼、猛兽等各种违缘,基本上去了以后就可能回不来了。
他想:我到了印度,如果不去佛影窟,特别可惜,路上死就死了,我还是要去。玄奘大师就一人前往,没有人陪同。他到处问,有一个老人说可以带路,便一起上路,结果路上遇到了五个强盗,他们说:“难道你没有听说这里有我们这些赫赫有名的强盗吗?”
法师说:“听说过,但有什么好怕的?你们都是人,我连猛兽都不怕,为什么要怕人?”
他们问:“你为什么不怕?”
法师说:“为了见佛陀的影像,我心绝对不会退失。”
他们觉得有点好奇,就跟法师一起到了洞前。五个强盗和带路的向导待在门口,玄奘大师自己一个人进去了。
刚开始没有见到,他就一边祈祷、一边顶礼,逐渐开始有微弱的光线,接着整个洞里大放光芒,最后释迦牟尼佛及其眷属的身相,全部展现在眼前。于是,他让强盗和向导也进来看,那些强盗看了以后,对佛生起极大的信心。
其中有一个人没有见到,不知道是那个向导老人,还是强盗中的一个,其他人马上放下武器,当场皈依。
自古以来,佛教的历史当中,只要心清净,很多修行人都能见到佛菩萨和本尊的身相。如果对上师、对某个法特别有信心,应该也会显现各种不同的境界,或者特别稀有的一些梦境,这一定会是有的。
从比喻上引申出第一个意义——在显现的境界当中能见到佛像的道理。
子二、成就所求果位之理:
见彼亦希求,为佛极力行,
彼因真实行,能得所求果。
见到了佛的身相以后,我们不能只是想着“我要发财、我要升官、我要庄严”,应该为了获得佛果,闻思修行,精进行持善法。
“为佛极力行”,要成佛,那要怎么样做呢?佛的因是发菩提心,先从内心发起度一切众生、追求佛果的心,然后实际行动当中行持布施、持戒等六波罗蜜多,不能言行相悖,要言行一致,如此可以获得自己所求的佛果。
所以,如果我们在自己修行过程当中见到本尊、见到自己的上师时,发愿很重要。《入大乘论》后面会讲,有些人不会发愿,比如一个织布的人见到本尊的时候发愿变成织布特别厉害的人。所以,我们如果见到本尊,本尊问你希求什么,如果你特别想买一辆车,“我想要一辆车”,或者“我想吃什么东西”,这样其实意义不大。所以,我们自己稍微有一点境界时,去到一些寺院、可以满愿的地方时,或者在高僧大德面前,应该发菩提心,这个很重要。
上世纪80年代,给很多佛教徒加持的时候,大家的所求基本上都是希望“给我加持家庭平安”“让我升官发财”……世间的愿比较多。最近很多人在发愿的时候,也是经常听到:愿我能够利益众生,相续当中生起菩提心,能弘扬正法,自相续生起真正大圆满的境界,等等。很多人发的善愿比较广大,发什么样的愿得什么样的果,这确实是很重要的。
这里讲,见到如来的时候要发菩提心。
子三、无勤也有义之理:
彼现亦无有,分别及动摇,
如此于世间,亦以大义住。
佛陀的色身在有缘众生面前显现时,佛陀没有分别念,“今天某个人对我祈祷,所以我到他那里显现一下”,正在这个时候,“在另外一地方,有一个人也在祈祷,我要加持他”,没有这样的分别念,没有这样的动摇。以佛陀在三个阿僧祇劫中发愿的力量,加上众生自己的心清净,这两个因缘具足的时候,佛陀可以在这些有缘众生面前显现。
所以,在世间当中,如果依靠佛陀的身相,自己发菩提心回向善根,这其实也是有非常大的意义。有时候我们朝拜神山、念经、念咒语、作回向、见到本尊,虽然胜义当中没有真正的所见能见,世俗当中也是如梦如幻,但对我们相续当中遣除烦恼、获得正果,确实是有意义的。
《华严经》中云:“如来普现前,令众生信喜,佛体不可得,彼亦无所见。”如来现前,令众生产生信心和欢喜心,但最终佛的本体不可得,也没有什么所见。虽然了不可得,但是在名言世俗当中见到如来的相,或者境界当中显现如来的相,当然是有意义的。
昨天我家来了一个出家人,我们两个关系比较好。我之前给他准备了一尊庄严的释迦牟尼佛像,想供养他,在等他的时候,我看着那尊佛像,好像越来越庄严。他来了以后,我一边跟他聊天、一边看那尊佛像,有点舍不得,就中途站起来,换成了文殊菩萨像。有时候这种吝啬的心,和自己前面的发愿有点相违。反正也有这种情况,不知道你们能不能理解。
昨天,我舍不得供养佛像。原来有一次布施乞丐时,我本来想拿一块钱,结果从钱包里掏出了一百块,有点舍不得,但放回去又于心不忍。有时候会这样,不管是布施也好、供养也好,都会产生吝啬心。
子四、次第获得究竟法身之理:
异生虽不知,此乃自心现,
如此见色身,彼等亦具义。
世间的凡夫异生根本不知道如来的幻化身相全部都是自心的一种清净显现,不是最究竟的佛陀,就像世间人不知道他所看到的帝释天的样子原来是一个影像。但是见到佛这样相好庄严的身体,或者见到佛像、见到佛加持的幻化身相,对见者来讲还是有非常大的意义。
我经常这样想,我们佛教徒真的还是很幸运的,在这个世界当中能看到佛像、看到佛经、看到佛寺、看到佛的追随者——僧众,虽然这些从胜义来讲了不可得,但是我们还没有达到这种境界之前,就像麦彭仁波切在《智慧品释》里所讲的一样,众生能取所取没有消于法界之前,一直会有因果的利害。所以,我想无论学得好、学得不好,有些是很好的佛教徒,有些比较差劲,不管怎么样,在有生之年,能见到三宝所依都很幸运。
我个人是这么想的,要求不能太高,要求太高、太完美主义是很痛苦的。在末法时代,自己有这样的福报应该已经心满意足,再怎么差劲,就像《妙法莲华经》里所讲,哪怕以散乱心踏入寺院,“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哪怕以散乱心见到佛像、佛塔,也是很有意义的。
次第依见彼,安住此乘者,
将以慧眼见,内胜义法身,
见到佛以后,依靠佛的身相,逐渐安住在大乘的见修行果上,不断修行,最后会得到入定无分别的智慧眼,以这样的智慧眼,真正能见到内心本自具足的如来藏胜义法身。
我们先见到佛像、佛经、寺院、僧人,以这么一个因缘趋入佛教、趋入大乘,学得越来越深,最后真正能见到自相续的佛,但最初要依靠外在的影像。就像先看到帝释天的幻化,其实真正的帝释天在三十三天,但人们依靠这种因缘,会修行善法,转生到三十三天,获得天人的果位。我们也是一样,在因地,依靠善知识的引导行持善法,最终会成佛。
这里个别道友已经学了二三十年,他们大多数的境界比较稳固,佛教的修行已经融入生活的点点滴滴,就像前面所讲的任运自成一样,行住坐卧基本都在修行当中。当然,很多人虽然以前听过五部大论,对显宗密宗的理论比较了解,但修行还不够,以后要好好修行。
世间的很多琐事真的是浪费人身,得一次人身很不容易,如果这次没有舍弃天灵盖,没有解脱的把握,没有得到解脱的境界,不知道下一次什么时候才能得到现在这样的人身,多少万年以后能不能得到也很难说。
所以,一方面要闻思,更重要的是,对学到的法要不断修行,哪怕是短短时间中修一修也很重要。以后的教学方式,对年轻人、初学者来讲,闻思很重要,不然现在所谓的佛教徒对佛理一窍不通,所作所为、所言所思,好多都与佛的教理相悖、相违,这样不太好;但也不能放弃修行,不然每个人的人身很短暂,当离开人世间的时候,如果修行方面一无所获也是非常遗憾的。
壬二、善加对应宣说彼理:
地离余惨境,无垢之琉璃,
明妙具珠宝,离垢妙功德。
如同南赡部洲的大地远离了各种垢染、悬崖、深渊等悲惨处,变成无垢的琉璃地,具有光明、美妙、离垢宝珠般的功德。
上平净故现,种种天王影,
渐离地功德,彼复不显现。
在这样平坦如掌、特别清净的地上,就像镜子一样,可以显现帝释天、天王的尊胜宫等。这些虽然是一种影像,但是完全可以显现;如果大地的明澈等功德渐渐离开,显现的这些影像也逐渐没有了。就像停电了或者我们把电视机关了,里面所有的影像一下子就没有了。因缘如果不具足,就都不显现。
为得彼事乐,斋戒布施等,
男女之众人,以信散花等。
一般来讲,人们看到帝释天影像的时候,为了得到天界的快乐,会在实际行动当中受八关斋戒、供养等等,行持这些善事。这些善男信女为了得到天王的果位,顶礼、供养、散花,做种种善法。从其他宗教的角度,为了生天堂,为了获得最高的境界,人们都会这样的。
为得净琉璃,心现能仁王,
具有极喜心,佛子发大心。
同样的道理,如果获得了清净琉璃大地般的心,那么就能显现本师释迦牟尼佛为主的能仁王的影像。见到这些的时候,善男信女心里面生起极大的欢喜心。光有欢喜心还不够,还要“发大心”,这个大家要记住。
见到上师、见到佛、见到菩萨,“我好欢喜!我好开心!”不能光这样,应该要发大愿,发大愿以后,才能获得广大的果报,不然光是欢喜心也起不到什么作用。有些人依止上师很多年,都没有发愿,也没有为自己的来世做很好的准备,只是积累一点世俗的福德。真正最重要的是“佛子发大心”,发了大心以后,自己要行持六度万行。
就像清净琉璃地的因缘如果不具足、帝释天的影像就不显现,不具足因缘的这些人,佛菩萨也是显现不了的,上师也是显现不了的,最后自己发愿度众生、行善法的机会也没有,这都是一种因缘法。
壬三、归纳宣说无生灭之理:
如净琉璃地,现天王身影,
众生净心地,映现佛身影。
这个教证很出名,很多高僧大德祈祷佛、观想佛的时候经常引用。略说那个比喻的教证和现在这里讲的这个教证,都喜欢用。
人间非常清净的琉璃地,因为非常清净,因缘具足的时候,上面可以显现帝释天王的影像;同样,所化众生的心特别清净,自己有信心、有欢喜心,自己对佛特别有信心,这样的话,佛的影像就像水中的月影一样完全能显现。
心清净真的很重要。心清净的人,不仅能看到佛,而且看众生也是特别清净的;心清净的人,周围的世界也很清净,都是很美好的,不管是什么样的人都是很好的,甚至其他有些事也能看得惯。如果心不清净,国土不清净,众生也不清净,事也办得特别糟糕。
发心人员应观心清净
我以前也讲过,包括一些发心人员,因为自己的心不清净,导致很多发心不圆满,甚至给自他留下很多具有代表性的、比较不好的印象。我们这样的聚会就像树上的鸟群一样,在整个漫长的人生长河中,聚少散多,发心人员、工作人员,虽然不是为自己的事情,是为僧众的事情,给大家留下不好的印象也没有必要。以前有些发心人员跟很多人吵架,因为自己的性格不好,给周围带来许多不便,现在回想起很后悔。
我希望发心人员,包括法师,如果能观清净心是最好的。当然,众生烦恼现前的时候,很难做到。
前段时间,我跟几个世间人有点小冲突,我今天也给他们道歉:“作为一个出家人,我当时有些言语并不是很庄重,向你们道歉。”虽然是他们惹我的,但是作为大乘佛教徒,稍微有点与众不同的心态是好的。
所以心清净,佛的影像也能看得到,法也能听得到,自己心的本性也很容易见到;如果心不清净的话,确实很难。当然,心清净不清净,不是我们说了算,有很多因缘,我希望心清净,但我业力特别深重,确实没办法,因为“遥控”不在自己手里,一直有特别强大的业力阻碍。我很想做好人,很想利益众生,很想让很多人欢喜,但是我的言行举止,由于业力的缘故,经常会身不由己。就像《百业经》中所讲:“众生之诸业,百劫不毁灭,因缘聚合时,其果定成熟。”
众前影现没,随无浊浊心,
如世显现相,不见有与坏。
天王的影像显现与否,其实也和因缘是否具足有关,同样,众生面前佛的影像现前还是不现前,和众生的心不浊或污浊有关系。如果心浊,佛也不能显现、法也不能显现,可能清净僧也没办法显现;如果心无浊、很清净,自己的因缘、福德很好,则能显现。
但是有一个地方不同,是什么呢?“不见有与坏”,佛陀的法身不见有与坏,法身是无为法所摄,不管怎么样,长期存在,没有生灭。见也好、不见也好,帝释天还是在天界存在,同样,不管是否见到佛的色身,但是佛的法身永远一直存在,是不生不灭的。
以上已经把九种比喻当中的第一个天王的比喻圆满讲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