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性论讲解·第30课
2021年7月2日
现在讲到法身离系的三十二种功德——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前面已经讲完了十力,下面讲四无畏。
无著菩萨的注释当中也讲到了佛陀的不共法,主要按照《陀罗尼自在王品》的观点,前面刚开始讲七金刚处的时候也引用过,主要是《大集经》里面的“宝女品”,对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讲得比较清楚,但讲得不是特别广。还有一个单行版本叫做《大哀经》。
我们学一部论典的时候,如果能同时参考、参阅其他相关经典或者论典,这样能进一步地加深理解,能更加清楚其中所说的道理。学习的方式很重要,只是听一遍,其他什么讲义也没有,参考书也没有,有时候可能不一定懂得很清楚。当然每个人的时间很关键,有些人可能心里很想多看一些、多学一点,但是因为只有这么短短的时间,根本不够用。不要说看其他的资料,连吃饭、睡觉的时间都没有,所以对很多人来说,参阅其他相关资料只是一种不现实的梦想而已。如果有一些时间,学一部论时,能看看其他的相关书最好,这也很重要。
壬二(解说四无畏)分二:一、认清义本体;二、以比喻决定。
癸一(认清义本体)分二:一、本体;二、作用。
四无畏只有佛陀具有,其他包括菩萨在内,只有一些近似的功德,还不具足真正的四无畏。
子一、本体:
其本体在其他论典当中也讲过,大家可能记得,前几年我们学的《大乘经庄严论》中专门有一个偈颂,讲过四无畏的功德,意思是说佛陀有智无畏、断无畏、宣说道无畏和道障无畏,跟外道不相同,所以在本师释迦牟尼佛前顶礼。
诸法圆菩提,能灭诸道障,
说道及说灭,无畏有四种。
这里主要是说佛陀具有这四种无有畏惧的功德。前面讲的十力是智慧的一种力量,无有畏惧是一种心的坚强,并不是所谓的天不怕地不怕、非常凶狠野蛮的心态,而是自己达到了很高的境界,所以在任何群体当中宣说深法根本没有任何的恐惧、羞耻、怯懦心。
第一是“诸法圆菩提”,第二是“能灭诸道障”,第三是“说道”,第四是“说灭”。有四种无畏。
第一,“诸法圆菩提”,佛陀在因地的时候以平等心、没有任何吝啬的心宣说佛法,生生世世都是如此,只要对众生有利的法,全部会宣说。从自利的角度来讲,佛陀已经完全证悟了尽所有、如所有的一切法,因此他可以在众生面前宣说“我已经圆满了一切智智的无上菩提果。”在任何人面前这样说都没有任何畏惧。
从智方面,我们很多人不敢说,经常说“惭愧弟子,我只学了一点。”我说:“你学了什么?”“我学是学了一点,但是很惭愧,学得不好。”我们经常问“你是哪个班的?”“我是中观班的、我是俱舍班的、我是密法班的,但是我很担心,没有学好。”智慧方面有一种不圆满,有一种恐惧,当然凡夫人肯定会有的。
第二,“能灭诸道障”,佛陀以前不给任何人制造任何障碍,比如别人传法的时候、出家的时候、修行的时候,不作障碍,从来没有给任何人制造过任何的道障。以这样的原因,他自己已经断了一切的障碍;从利他的角度来讲,对众生宣说灭除道障的法。修道的障碍是什么呢?就是贪心、嗔心、痴心等等根本烦恼和随眠烦恼,在任何群体当中宣说灭除道障的法没有任何畏惧。
我们可能会害怕,我们宣说断除障碍的法,自己都很惭愧,“我自己相续当中都是烦恼深重、业障深重”“我的嗔恨心很可怕”“我的贪心很猛厉”等等。我们在其他人面前不敢说,即使说的话,别人可能会讥笑你,“你给别人讲得很好,但你自己有没有断除这方面?你的所作所为……你讲的时候很好,但是你做得那么差,还要给别人说断障,解脱的障碍由你这样的人来说很可笑。”别人会讥笑你、说你。
佛陀完全不同,在任何群体面前宣说断障法的时候,大家都口服心服。
三、“说道”,佛陀以前在因地趋入解脱道的时候给众生宣说正法,自己也趋入解脱道,以这样的原因,为众生宣说声闻、缘觉、菩萨的三乘道没有任何的畏惧。
我们在别人面前,比如说讲密法、讲中观,经常会说:按照龙猛菩萨的观点是这样讲的,按照佛经的观点是这样讲的。我自己的观点不敢直接说,如果我真正证悟了最高的解脱道时可以说,但自己还没有到达的时候,只能依教说。
不仅是我们,月称菩萨写《入中论》的时候,也说是按照龙猛菩萨的观点来造的,我们更不用说了。但是佛陀不相同,他讲任何道的时候,讲从轮回当中怎么样出离的三乘道时,没有任何畏惧,而且在整个世间当中,也没有人可以推翻他的观点。
四、“及说灭”,佛陀以前在因地的时候没有我慢,说法的时候非常平和、没有傲慢心。从自身的角度来讲,他断除了所有的这些障碍,所有的灭谛已经现前,该断的所断全部都已经断尽了,以这样的原因,在任何人面前宣说断德没有任何畏惧。
第一个和第四个主要是从自利的角度来讲,第二和第三主要从利他的角度来讲。
为什么叫四种无畏呢?佛陀在众眷属当中说出这样的四谛法、解脱法的时候,一般来讲,世间当中有人会辩驳。比如,认为自己长期苦行很了不起,而产生贡高我慢的沙门,或者以种姓而傲慢的婆罗门,以受用而傲慢的天人,以威力强大而傲慢的魔王,以自己有离贪的功德而傲慢的梵天等等。但合理、如理如法的反驳是不会有的。
当然不合理的一些反驳在佛陀面前也有过,因为他们不知道佛陀的功德和智慧,就开口随意地诽谤佛陀。不仅是佛陀时代,现在也是这样。如果有合理的反驳,那对方也不得不承受,但若不是合理的反驳,那就不是真正的反驳。
沙门修行人、婆罗门、天人、魔王、梵天等都不能反驳,而且佛陀在大众当中就像狮子一样无有任何怯懦、畏惧之心,因此佛陀在整个世间中特别了不起。
宗教徒应有自宗的立足点
当然从佛教徒的角度来讲,佛陀有这样不共的功德很了不起,其他宗教也会说他们的教主和本师很了不起。我自己认为,其实每一个宗教,如果对他的教法和本师的功德生起真正的信心或者智慧,可以给别人说很了不起。
当然,我们现在这个世间当中比较复杂、比较颠倒,为什么这么讲呢?一个人说别人功德的时候,其他人非要挑出他的一些毛病,“这个人不是很好,有什么过失”;如果一个人说别人过失的时候,大多数人又说“其实他不坏,他有很多的功德”,非要说出他的一部分的功德。很多人现在有这样的毛病,其实这种做法不是很合理,如果我们站在非常公平正直的立场,既不站在佛陀的立场,也不站在外道的立场,不管是哪个宗派、教主,谁持有真理,我们就应该跟随他,这种说法应该非常合理。
一说佛陀的十八不共法或者四无畏功德的时候,佛教徒不一定反驳,因为他看在自己的面子上,自己是个佛教徒,如果自己来推翻佛教的话,一方面自己没有这个能力,另一方面觉得自己在面子上过不去,但是其他宗教和其他学派的人也许看不惯、听不惯,有这个可能性的,其实这应该不是很合理的。
总的来讲,可以说各个宗教大团结,都是平等的、自在的、合理的、开放的,用这些好听的名词来进行装饰,但实际上每一个宗教徒、佛教徒应该有自己的立足点,有自己的中心。否则,今天说基督教很好,“可以可以,我要参加他们的法会”;今天说天主教很好,“是是是”;明天说佛教很好,“很好很好”……其实这是因为自己没有一种固定的见解——见解是非常确定的智慧,但是这些人没有。
根本不容易被他转的其他宗教徒,我是很羡慕的,觉得他还是可以的,他在自己的宗教当中有一定的境界。
我们佛教徒也是这样的,如果你学藏传佛教、汉传佛教、南传佛教,学得比较深入扎实的话,不容易被他人左右或者转变;如果你没有特别坚定的见解,就会像墙上的芦苇一样随风飘扬。
在这里学到四无畏的时候,实际上我们自己也应该用自己的智慧来观察,佛有四无畏的智慧,在整个世间当中确实是非常了不起的。《大乘义章》中云:“智心不怯,名为无畏。”因为智心不怯懦,所以叫做无畏。《入中论》中云:“大师四无畏,本性为坚定。”佛陀的四无畏,他的本性坚定,不会飘来飘去。
《大乘义章》的长行文当中还讲到佛陀跟外道的问答。
外道问:佛陀实际上并不是完全的遍知,也有不知道的情况。比如说从远方而来的客人、弟子,佛陀都会问:“你是从什么地方来的?”在佛经当中有这样的提问,如果你知道,为什么还问?
回答:实际上并不是不知道,但是远方来了一些客人,如果没有问“你从什么地方来的”,不符合世间的规矩,而且如果默然不语也不合理,所以佛陀是明知故问地随顺世间而显现。
外道问:佛陀是不是真正断尽一切漏?因为他在见到罗睺罗的时候会说爱语,在见到提婆达多的时候会说一些呵斥的语言,还有时候说“我的眷属……我……”,是不是有烦恼、有我执呢?
回答:实际上并不是有烦恼和我执,原因是什么呢?对罗睺罗等个别人说爱语,可以摄受其他众生,对他们有利;对提婆达多呵斥,用比较粗暴的语言,对有些众生也是有利的。佛陀说“我的眷属……我……”,其实并不是执著实有的我,而是说因缘和合的法在世俗中可以存在。如果因缘和合的法存在,佛陀的教法就可以流布弘扬,是有这样的必要。
在讲到一切智智的时候,有人也会有这方面的一些疑惑。
外道问:在讲到断障的时候,佛陀虽然说了法,但是有些弟子并没有断除障碍,包括佛陀的这些弟子当中,有些也有烦恼严重的,这些是什么原因呢?
回答:佛陀把智慧和断障碍的法已经讲得很清楚了,但是有些不能断的原因实际上是弟子修行的力量比较薄弱,以这个原因没有断除,并不是佛陀所讲的法没有能力断烦恼。
外道问:有些弟子没有修,或者修了却没有证悟,这是为什么呢?
回答:通过佛陀的法是可以获得证悟的,但是个别弟子修行得比较少,没有修行到量的话,不可能获得证悟。就像世间当中有些药,本来有解除热病的作用,可是如果患者吃得很少,没有到量的话,病没有办法痊愈。我们吃药需要遵医嘱、吃到量,如果量没有达到标准,病不能遣除。
我们可能也会有类似的疑惑。在这个时候我们要知道,其实佛陀虽然出世说法,极个别的业力深重的众生也很难以调化,因为无缘。当时有一个妇女,她见都不想见佛陀,但是佛陀的弟子可以度化她。
我们现在听法的人当中也有,不管是什么样的高僧大德,有些人对他特别特别不满,但对他的弟子、他的辅导员却很有信心。现在有些班里面也是这样的,对法师信心一般,但对辅导员如金刚上师一样。包括我这边经常讲一些密法,有个别人特别恨我,对下面的一些辅导员、法师,他特别特别恭敬,所有的金银财宝都全部供养给他,我都有点羡慕(众笑)。开玩笑,我不是缺供养,但是众生有时候根基真的是不同,有些人喜欢这种讲法,有些人喜欢那种讲法,有些人喜欢理论性的讲法,有些人喜欢实修性的讲法,有些人喜欢归纳性的,有些人喜欢广说等等,每个众生都不同。
就像昨天讲佛陀有十种智力一样,如果具有这种功德就很好,但我们现在只能这样,基本上是根据整个时代、根据前辈大德的讲法来讲,大多数时候对众生是有利的。我们也发现,通过听法和修法,大多数人的信心有所改变,确实是很好的。有个别人,即使在佛陀时代也没办法被度化,包括从佛陀后来的大弟子、二胜六庄严、莲师的二十五大弟子等大德的传记当中也经常看得到,确实当时根基不相应的人也是有的。
总体上来看,大多数的人在听闻佛法和学习佛法、闻思佛法以后,确实是有转变的。晚上讲考的时候,有些我听都听不懂,不知道在说什么,但是总体上讲还是有收获的。有些时候我看个别道友自己特别激动,激动得话都说不出来了,一直很想讲,但是可能讲的内容太多了,所有的千经万论要同时“倒”出来,可能有点困难。有时候确实听到个别人的讲考、背考,自己也会受启发。
从总体上看,现在这个时代当中有这样的一个道场,有这样一个闻思的机会,对每个人自己的人生还是很有利益的,不仅仅是今世,对生生世世都非常有利益。听闻大乘佛法、修学大乘佛法,千百万劫当中真的是非常难得;佛陀四无畏的功德,我们也应该随喜和恭敬。看到佛经,我们会知道原来佛是这么与众不同的证悟者。否则,如果不知道这些道理,别人说“我们的本师如何如何好”,你自己没有坚定见解的话,很容易跟随;如果你自己学得很踏实,我想你不会随意去跟随。
子二、作用:
接下来讲四无畏的作用,主要是讲四谛的作用是什么。如果佛陀有四无畏,那作用到底是什么?和现在世间的英雄主义相比,是不是有点相同呢?其实并不相同。四无畏的作用是为自己和为众生转四谛法轮。
自他所知法,自知令知故,
断令断所断,修行所修故,
得令得所得,无上极无垢,
一、“自他所知法,自知令知故”,四无畏主要是从自己和他人的角度讲的。首先对苦等一切所知法,自己知道,让他人也知道,这对应四谛当中的第一谛——苦谛。
佛经当中这样讲:应知苦谛,应断集谛,应修道谛,应证灭谛。首先自己知道三界轮回是苦的,知道以后还要给众生讲,自己知道这个道理后没有畏惧,给别人宣讲也没有畏惧。
二、“断令断所断”,佛陀亲口说“我已经断除了业和烦恼的集谛”,没有任何畏惧。还给其他有缘众生说“你们也要断除集谛——业和烦恼”,而且会给他们说相应的法要,这方面也没有畏惧。
三、“修行所修故”,对于佛陀亲口所说的修行之道,这方面没有畏惧。我们很多人不敢修,“能不能这样修,我会不会修偏了?”但佛陀不会如此,他自己修行没有畏惧,以这样的修行给别人宣讲也没有畏惧,而且会讲相应的法。这是讲道谛。
四、“得令得所得,无上极无垢”,最后得果方面,佛陀在众人当中会说“我已经得了无上的、具有二清净的果位——灭谛”,这方面没有畏惧。给其他众生说灭谛的法,说依靠修道现证灭谛的方法,也没有任何畏惧。
自为他说谛,故大仙无碍。
佛陀从自身来讲已经证悟了,证悟以后,为让有缘的众生得到证悟,说了四谛法门。佛陀又叫“大仙人”,很多佛经当中叫“大仙”,这样的大仙佛陀在沙门、婆罗门、王族当中都无有任何障碍,可以自在宣讲正法。
无畏惧还是很重要的,以后我们自己学得好一点,肯定不会害怕的。为什么我们不敢去讲考,不敢去给一些有缘的,尤其是一些智慧比较高一点的群体讲佛法?因为自己还没有获得一定的境界,这个时候我们有畏惧心。但是如果我们相续当中真的通达了显密经论、世间出世间的道理,应该是没有什么害怕的,也许对个别数字、定义不一定明白,但对于宣说大的方面——以四谛为主的法要没有任何畏惧。佛陀弘扬四谛法门没有畏惧,这非常重要。
我们以后对四谛法门要善于弘扬,自己先是对苦集灭道有种不同的定解,有了以后经常给别人宣讲,这是非常殊胜的。四谛法门有大乘的讲法,也有小乘的讲法,但一般来讲,古代的佛教、现代的佛教中,大家都承认四谛法门,这是佛陀第一转法轮甚深的精要,如果我们懂得的话,也能间接了解佛陀的功德。
癸二、以比喻决定:
下面以比喻说明。
兽王林边常无畏,无惧行于群兽中,
会中能仁狮子王,善住无待坚具力。
就像世间的兽王狮子,经常住在茂密森林的边缘,“边缘”也可能是在雪山,并不是完全住在森林里面,他住在森林边,没有畏惧,而且他毫无畏惧地自由自在地行游于老虎、大象,还有各种动物的群体当中。在这些群体当中他也非常善妙地能安住,不依靠其他的动物,而且心也非常坚稳,它的力量也极其圆满。
同样的道理,在世间的一些沙门、婆罗门、天人等因为眷属、种姓、受用等而傲慢的群体当中,能仁狮子王佛陀善于安住,不观待他众。我们很多人没有把握自己安住下来,需要依靠父母、依靠老师、依靠恋人……自己没有自信,没有能力独立自主。
“恒常入定坚稳”,细微的障碍都已经断除,具有这样的力量,这就是所谓的佛陀。佛陀具有这样的功德,所以这里比喻为“狮子”。第三品的开头也讲了:“力量摧无明如金刚,眷中无畏如狮子,如来不共如虚空,能仁无二如水月。”前面也用狮子来比喻无畏。
《大智度论》中云:“得四无畏故,名人师子。”因为得到了四无畏,佛陀在名称上也可以叫做人天导师,或者人狮子。为什么?他有四个特点:能安住,不观待他人,心坚稳,力量圆满。佛陀的庄严和功德,在其他许许多多的群体当中,没有能和他相提并论的。
《增一阿含经》中,有一个尼揵子外道,他带着五百弟子准备跟佛陀辩论。辩论之前给他的眷属说:我今天一定要战胜瞿昙沙门,让他在众人当中产生恐惧、羞耻、出汗等等。然后带着他的眷属出发,来到释迦牟尼佛面前。当时尼揵子说:“我坚持一切色法是常有的。”他建立一个这样的观点,问释迦牟尼佛,“你承不承认?”佛陀说:“我不承认,我承认无常,无我。”佛陀跟尼揵子开始辩论。
佛陀问:“如果你觉得色法常有自在,转轮王在自己的国土当中,是不是得到自在的人?”尼揵子说:“当然是,他在自己的国土当中想束缚谁就束缚谁,想杀谁就杀谁,他有这样的权力,是常恒的。”当时佛陀就问他:“如果这样的话,那转轮王他会不会衰老?会不会头发变白?脸上出现皱纹、牙齿脱落?”这个时候尼揵子默默不言,因为如果说“是”的话,则有变化;如果不是,也不对。佛陀当时问了三次,他什么话都不说。
这个时候,金刚力士在虚空当中现前,让尼揵子回答,“如果你不回答,我就用金刚把你的头砸成七块。”他有点害怕,勉强回答:“转轮王会衰老,牙齿脱落……”因为起初他说色法是常有的,又说转轮王会出现这样的变化,最后佛陀又与他进行辩论:“你难道不是自相矛盾吗?”后来他就没办法回答,特别紧张,腋下出汗。佛陀在大众当中说:“你看,我的腋下没有出汗,身体也没有出汗,你刚开始说你能胜伏一切,那现在为什么出汗呢?”这个时候他哑口无言。
所以,我们从佛教历史当中能看出,佛陀当年跟个别的外教徒确实有过非常激烈的辩论。但只要是从无我、无常和空性——也就是所谓的四法印入手辩论,对方不可能取胜。
现在也是如此,最关键的,是从佛陀所讲到的四法印入手来进行辩论,佛教的观点确实是非常正确的,这一点我们要很好地去了解,这样还是有必要的。
壬三(解说十八不共法)分二:一、真实宣说意义;二、对应比喻。
癸一(真实宣说意义)分二:一、十八不共法各自分类;二、对应解说作用及获得之理。
子一(十八不共法各自分类)分二:一、分别广说;二、归纳宣说。
丑一(分别广说)分四:一、行为所摄六法;二、证悟所摄六法;三、事业所摄三法;四、智慧所摄三法。
寅一、行为所摄六法:
佛无误暴音,无有忘失念,
无有不定心,亦无种种想,
无有不择舍。
身体的行为,语言的行为,加上四个意的行为,共有六法。
佛陀有十八个不共法,是声闻、缘觉、菩萨都没有的。
一、“无误”,因为曾经在有学道的时候对迷路的众生无误地宣说正道,佛陀成佛以后,身体上根本没有蹦蹦跳跳或者跳跃的行为。
个别阿罗汉的行为也会有不太如法的现象,有时候跳来跳去,有时候大声说话,有时候他的步伐不如法,但佛陀确实没有。
不管行住坐卧,佛陀所有身体的行为都非常如法,比如说佛陀走路的时候,不管是有智慧的人或者没有智慧的人、中等的人,谁看了都能起信心,挑不出什么毛病。包括他的看势、坐势,甚至他穿着的衣服,也跟其他人不同。
《中阿含经》里面讲了很多佛陀身体方面不共的功德,比如说法衣离身体有四寸的距离,并不是像我们一样贴在身上;佛陀的衣服不会被风吹动;只要被佛陀的影子覆盖,就能转生到善趣中……有很多不共的功德,特别稀有。
一般来讲,声闻缘觉经常会遇到恶人,或者野兽、恶象、恶狗,但佛陀以具足福报的缘故,在任何城市里不会迷路,不会遇到恶兽、恶人。如果显现上遇到一些,也会以他的行动来感化。
而且谁都找不到佛的过失,如《中阿含经》云:“魔王六年逐佛,求其长短,不能得便,厌已而还。”魔王能力很强,智慧也不错,他跟随佛陀六年,想寻找佛的过失,但也找不到。戒律中说,外道六师为了跟佛陀竞争,也派人专门去找佛陀的毛病。那人见到佛陀后,觉得他特别庄严,找不到任何过失,回来告诉外道六师,外道六师说:他毕竟出身于王族,长相庄严很正常,没什么了不起。然后再派一个去,那人看到佛陀的智慧、辩才无与伦比,回来又告诉他们,他们还是不服气,但也没办法。
二、“无暴音”,因为佛陀往昔断除了妄语、诤论语,所以在今生当中不会有妄语、粗语、绮语、粗暴的语言、烦恼的语言、刺耳的语言,这是佛陀语言的一种不共功德。
三、“无有忘失念”,因为佛陀以前修过随念佛、随念法、随念僧等六种随念,所以佛陀没有忘性,记性很好。
现在很多人经常忘这个、忘那个,记性不好,一方面是想得太多了,再加上饮食的原因。很多人说记性不好,如果多念文殊心咒,多祈祷文殊菩萨应该会好一些。有些人年轻时候的好多事情都记得很清楚,但有些人好像记得不是很清楚,不知道什么原因。
四、“无有不定心”,因为佛陀以前守护他人的心,所以经常安住在等持当中,不会有散乱心。
有些阿罗汉入定的时候,可以运用神通,但出定的时候没办法;佛陀经常在入定当中,入定的时候可以走路,可以说法,可以做很多事情。如来的这些境界,跟世间众生都不同,《大宝积经》中云:“众生不能知,如来之境界,如来常在定,解脱不思议。”如来的功德,我们凡夫人真的很难思维,这是因为他有甚深的禅定,有甚深的功德。
五、“无种种想”,因为佛陀以前断除各种各样颠倒的想,所以他没有执著轮回和涅槃是他体的心。
佛陀的心是完全平等的,不像我们凡夫人。我们有些人有种种想,不仅仅是一般的种种想,而是特别痛苦的种种想,什么都想得出来,特别敏感、焦虑,给自己带来痛苦。正因为想得多了,所以有时候晚上睡不着,现在很多人吃安眠药。
我遇到很多领导,一晚上想这个事情、那个事情,然后就很生气,开始打电话,要求下面的眷属不能关机。真的有些时候,世间人的分别念特别重,一晚上想这个、想那个,最后睡也睡不着,白天精神也不好。
佛陀连执著轮回涅槃分开的想都没有,我们众生有颠倒的、实有的、各种各样的想,很可怜的。其实我们对世间的很多事情如果没有特别去执著的话,不会那么痛苦。
有时候众生看起来真的很可怜的,很多所作所为对自己也没什么利益,对众生也没什么利益,本来没有的反而认为有,在短短的人生当中,一直这样想。
六、“无有不择舍”,佛陀因为先前修自他平等、有寂平等,不会对根基成熟的所化众生置之不理。只要一个众生根基成熟,佛陀马上会去度化。
本来这个人根基成熟了,可以出家了,但是我们可能觉得他出家不太好;本来给这个人讲窍诀,他马上能得到解脱,但因为他的一些行为、作风,就认为他不是合格的弟子。一般世间人,包括菩萨和阿罗汉,也不能完全知道有些众生的根基成熟与否,但是佛陀只要看到众生的根基已经成熟,马上以相应他根基的方式让他获得解脱。并且众生一旦产生烦恼,佛陀马上切换到另一种模式。
有些经典当中讲了,佛陀讲经说法的时候,有些人觉得有点厌烦,这个时候佛陀马上离开去天界,一段时间不回来。那些人想:“佛陀好长时间没来,我想佛陀了。”那时候佛陀从天而降,开始给他们说法。在我们看来,为什么佛陀不居住在一个地方一直说法?如果长期住在一个地方,那些众生就不会有难得之心。确实也是如此,如果善知识居住在一个地方太久,众生不一定很珍惜,佛陀的每一个行为都有特别甚深的密意。
因此,佛陀对根基已经成熟的众生不会不加抉择地舍弃,一定会通过各种方式来摄受他,让他修行,最后获得解脱。
以上是佛的智慧方面的四种不共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