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性论讲解·第3课
2019年5月23日
下面开始讲《宝性论》。
听闻《宝性论》应具足信心和渴求心
弥勒菩萨所造的《宝性论》讲的是佛性。很多人都喜欢说“Buddha Nature”,但是要真正地通达佛性,或是完全明白众生皆具足佛性的道理,并非易事。所以宣讲《宝性论》时,大家应该具足信心,要有一颗想懂得佛性和如来藏的渴求心。
听闻任何佛法都不容易。由于我们凡夫的心很难控制,经常处于散乱之中做一些无意义的事情,而让人如理如法地听受佛法是比较痛苦的。尽管如此,仍然有很多人具有强烈的闻法意乐,包括正在通过翻译而听受的人,虽然由于语言的隔阂,他们没办法直接听受我所说的语言,但是这些听众都很稳重。刚开始有多少人听课,到最后也能基本上保持不变,除了极个别特殊情况外,都一直在坚持听闻。比较而言,这边听中文课的人数稍微有点变化,但总体来看,大家求法的意乐还是比较强烈的,我也觉得确实需要这样。
晚上一堂课大约需要一个小时左右,为此,我个人也花了很多的时间。我需要提前备课,这还不包括前面的法本翻译工作。你们也知道,那并不是多么容易的事情——包括翻译、校对等等。虽然这不是最后的定稿,还有部分待修改,以前藏地的译师也是通过讲述作最后的定稿。即使不算上我前面翻译所花费的时间,中间还是需要自己先看一遍,接着跟藏文对照一遍,再看一下有没有其他的相关参考资料。
虽然外语这边听课的人不多,但为了对这些听众负责,保证外语同步翻译顺畅连贯,我要先对外语翻译人员讲一遍,然后在正式的课堂上再讲一遍,讲完之后,课下又听一遍下面的辅导。这样全部加起来,每天为了晚上这一堂课,我算了一下,所花时间不在少数。
如果我不是特别负责任,自己翻译的内容自己也清楚,走马观花随便讲一下也可以,但对我而言,这是不负责任的行为。
相比之下,有些人却觉得听一堂课很累,连前面的念诵和后面的回向都不参加,只是中间正在讲课的时候,冒出来一下,然后“呜——”地飞走了。有些人也太“准时”了吧,非要八点钟时准时上线稍微听一下,不到九点钟又马上下线跑了。如果是世间法,你就不一定这样准时了。是不是这些人出世间法的习气太薄弱了?
就我个人而言,不是说大话,在这方面串习了很长时间。我从1986年开始学《宝性论》,虽有一定的学习经验,但我现在还是很认真地对待。我看到大家不论是记笔记还是讲考,很多人也都很认真。我们无论做任何事情,首先应以智慧抉择,然后认真行持,并善始善终。
人不要太浮躁、缺乏原则。有的人今天听别人说:“这个很好”,所以来听听,结果听了两三节课后,因为不知所云,便果断放弃,又开始追求其他新知识。如果总是这样,最终不会有好的结果。如果生生世世都这样串习,来世所作也不一定很圆满。所以,希望大家不管对待什么事情,应以自己的智慧加以抉择,一定要做好、做稳。
格言中讲:如果我们一只脚没站稳,就把另一只脚抬起来,会很容易摔倒。确实,做任何事情,一个人稳重的品格很重要。稳重的同时也离不开智慧,如同树根与树干一样,《二规教言论》中也是如是宣讲的,这点非常关键。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宝性论》。这部法对很多人来讲,有很多新的法相名词,一定要多多积累与学习。
乙二(广说分支)分二:一、广说所得三宝之分支;二、广说得法四处之分支。
丙一(广说所得三宝之分支)分三:一、三宝各自本体;二、安立三皈处之理;三、以释词解说。
丁一(三宝各自本体)分三:一、究竟皈处佛宝本体;二、佛之圣教法宝本体;三、受持佛法者僧宝本体。
戊一(究竟皈处佛宝本体)分三:一、以赞叹而真实宣说;二、分析彼义而宣说;三、以对应而广说。
学习任何一部论典,我们都要掌握其分析方法。这部法与前面所学的《大乘经庄严论》风格较为接近。有些大德将弥勒菩萨的论典比喻成大海波浪式,后浪推前浪般层层推演,看起来每朵浪花似乎毫无二致,但其实每朵浪花的形状和流向各不相同,又如同天上降下的片片雪花看起来都一样,但实际上每一朵的形状和体性都不尽相同。同样的,当我们未做深入分析时,似乎每个科判都大同小异:前面略说、中间广说、最后予以对应,翻来覆去,不断重复宣说。但真正观察的时候却并非如此。
当然,弥勒菩萨造论,绝非世间人写文章一样随意铺陈,如没有特殊意义,绝不可能有《现观庄严论》中讲到的“重复的过失”。因此,希望大家在学习过程中能学得深入、细致、透彻,如此方能通达其中的甚深意义。
《宝性论》里讲到的佛宝、法宝、僧宝,和我们平时认知中的佛法僧三宝有所不同。
在我们的认知中,佛的形象通常是色身或化身。很多人认为,所谓的佛陀基本上就是本师释迦牟尼佛或药师佛。凡夫心中的佛陀形象就是肉眼可见的唐卡、画像或寺院中金色的塑像。但实际上,我们皈依的是最究竟的佛——法身佛,佛陀的法身和色身还是有一定差别的。所以在这里,弥勒菩萨宣讲了何为真正了义的佛。
可能有些人对大乘佛教不是特别了解,世界上不懂佛教教义的人确实为数不少。非佛教徒不懂是理所当然,但我们佛教徒中也有人一问三不知,甚至已经皈依很多年了,也学佛很多年了,一辈子都认为自己在当佛教徒,现在都已经快要离开人间了,他们却依然对佛教的基本教义一无所知。
要知道,闻思不是一蹴而就的。上节课提到龙猛菩萨在龙宫阅读经论并感叹佛经浩如烟海的公案,想必大家仍印象深刻。佛法博大精深,大家不能只闻思一两天就止步不前,或听了一两节课就得少为足。对于我们佛教徒而言,系统的闻思特别有必要。
己一、以赞叹真实宣说:
首先讲佛宝。弥勒菩萨主要以赞叹的方式来宣讲佛宝的六种或者八种功德。
无初中末寂,佛自觉觉已,
为未觉觉说,无畏恒常道,
持胜智悲剑,金刚斩苦苗,
见林绕疑墙,尽摧佛前礼。
第一个功德是“无初中末”,佛宝无初、无中、无末;第二个功德是“寂”,即寂灭;第三个是“佛自觉”;第四个功德是“觉已”,即智的功德;第五个功德是“为未觉觉说,无畏恒常道”是悲的功德;第六个功德是“持胜智悲剑,金刚斩苦苗,见林绕疑墙,尽摧佛前礼”是讲力的功德。
对于初学者,学《宝性论》可能会感到一头雾水,特别是前面宣说三宝功德部分相对难懂,后面的九种意义和比喻的内容不难。
对佛教甚深法义没有兴趣的人,我也没办法引用现代人的想法或者世间公案作描述。由于时间关系等原因,也不能讲得太世俗化,所以有必要在字面上给大家做个简单的解释。
这是赞叹佛陀具有的六种功德,从反体的角度来讲有八种功德。
第一,“无初中末”,所谓的佛陀起初没有产生,中间没有安住过,最后不会有任何的毁灭。有为法的三种法相全都没有,因此是无为法。
这和我们以前所赞叹的佛陀迥然有异,因此有些人不禁会生疑惑:“佛陀有开始时的降生,中间也有安住四十九年说法,后来有示现涅槃,怎么会没有初中末呢?”其实这是化身佛,而法身佛是无为法,是无生无灭,没有开始的产生,就不可能有中间的安住;没有中间的安住,就不会有最后的灭,因此无有初中末。
前段时间我引用过《大方广入如来智德不思议经》,此经有三种不同的译本,其中有个是《度一切诸佛境界智严经》,2017年说是有个乾隆皇帝的御抄本在拍卖,具体也不知真假。现在的人一有个比较珍贵的东西,第一个想法就是拍卖,想知道价格怎么样。
这部经主要讲了如来藏、真正的如来法身是不生不灭的。经中讲到,当时很多菩萨聚集一处,经文殊菩萨祈请,佛宣说了如来最开始没有产生、最后没有灭的道理,方便的时候你们应该看一下。在无著菩萨的注释中,引用了此经九种比喻等很多内容;宝意译师的译作中也引用过此经的一些内容。所以我们很有必要知道,佛陀到底是怎样无生无灭的。
有人可能会想:“如果无生无灭,如来岂不是没有了?”当然不是这样,如来在众生面前显现的色身自然是无欺显现。《大方等无想经》云:“如来无上王,无生亦无灭,为诸众生故,示现于生灭。”本性中如来是无生无灭的,但为了度化众生的缘故,如来的形相在现实生活中还是会示现有生有灭,但其并非如来真正的实相,这只是一种现象而已。
第二,“寂”,寂灭。因为所有身体、语言的戏论都没有了,心的分别念都不存在,所以叫做寂灭。对应的功德为“任运自成”。
第三,“自觉”。佛陀都不需要依靠其他诸如比喻、理论或善知识等他缘,而是各别自证——依靠本有的自然本智的力量觉悟(藏文和英文经常讲到本智,而汉文中一般对“本智”和“智慧”没有特别区分)。
以上三者为自利方面的功德:不生不灭,任运自成,各别自证。
第四,“觉已”,佛陀已完全现量通达一切万法的实相。以上三种功德——无初中末、寂灭、自觉悟,已经具足,这就叫做智慧圆满。
第五,“为未觉觉说,无畏恒常道”。没有觉悟的芸芸众生十分可怜,根本不知道自己有我执和我所执,一直有实执。为了使这些众生证悟,佛陀对他们宣说了觉悟之法,教导众生如何在轮回之中无有畏惧,永不退转。
有的人今天信心挺好,明天就退转了,或今天智慧、背诵各方面都不错,下一年就马上退转了。我在讲考的时候也经常感觉到:“哇,无常!”在培养人方面我的无常感很强烈,本来以为这个人很不错,对他寄予很大希望,但过一段时间,他心情不好、气色不好……
有时候一个人的智慧、闻思修行还是跟他的福报有关系,福报比较好一点的人一直死不了,虽然在他的人生中,很多次都奄奄一息,但最后还是活过来了;如果一个人福报不足,刚开始兴致勃勃,但遇到点挫折就一蹶不振,最后也无力挽回了。退转与否确实跟自身福报密切相关。
包括一些声闻也是如此,《俱舍论》有提到退法阿罗汉,我们这里虽然不是阿罗汉,但有退法凡夫。今天退转,明天又好一点。
因此,佛陀为他们宣说无畏的、不退的恒常之道,这是悲心圆满。
第六,“持胜智悲剑,金刚斩苦苗,见林绕疑墙,尽摧佛前礼”,讲佛陀的威力圆满。
“力”是什么呢?佛陀手持殊胜的智慧、大悲之宝剑和金刚,分别斩除与摧毁了众生轮回中的痛苦苗芽——即苦因与苦果。对这样的苦之苗芽先用慈悲心摄受,后用智慧的宝剑斩断,最终断除了众生的轮回痛苦。之后,又用智慧和大悲的金刚,摧毁了各种各样被邪见密林、稠林所围绕的怀疑外墙。由于金刚无所不催,用智慧与大悲的金刚能彻底摧毁我和我所执——萨迦耶见、邪见、常见、断见的密林。
这里为什么用“密林”比喻呢?“密林”是佛经里的常用词,因为在茂密的森林里很容易迷路,完全不由自己,且将面临很多危险。我以前在森林里放过牦牛,深有体会。虽然藏地的森林不如东北或加拿大的原始森林那么广袤,但也算比较大。有时候去森林里找牦牛,不但牦牛找不到,自己也难原路返回,经常在森林里绕了半天,结果去到了另一片山里,天色渐晚,还要再寻路返回,不禁心生恐惧。因为密林中常有人熊、老虎、狮子等各种猛兽出没,所以在密林里放牦牛还是很危险的。
因此,佛经中常用“密林”来做比喻——我们在见解的密林当中迷失,根本找不到正确的路。由于曾在密林深处迷路多次,我对于身处“密林”的惶惑已深有体会,无需额外解释。
现在除了对外的旅游景点以外,还有很多尚未开发的原始森林,对于没有去过森林的人来说完全难以想象它的恐怖,根本不知道在里面会发生什么。《般若经》中说道:直到遇到般若时,方才预示着接近轮回森林的边缘。
世间充斥的诸多邪见,如同密林般筑起对正法、三宝怀疑的高墙。但尽管如此,在智慧与悲心的金刚力量面前,所有的密林坚墙均不堪一击,而能摧毁者正是佛陀。
前面讲了三个功德,这里的智悲力有三个功德,一共六种功德。在具足这六种功德的以本师释迦牟尼佛为主的十方三世一切诸佛面前,弥勒菩萨恭恭敬敬地顶礼膜拜,祈祷佛陀相续中的智慧、悲心与力量能够源源不断地融入有缘者的心相续,带领我们找到真正的解脱之路,最终到达无有任何痛苦的大乐之处。
前面第一个科判是从能说的层面来赞叹佛陀的功德,第二个科判开始从所说的层面来广讲功德的意义,也是围绕着佛陀的八个功德而宣说,只是方式略有不同。
己二、分析彼义宣说:
无为任运成,非依他缘证,
具足智悲力,具二利佛陀。
这里宣讲了佛陀具有自利、利他的两种功德。
其中自利方面有“无为”“任运成”“非依他缘证”三种功德;利他方面“具足智悲力”三种功德,共六种功德。再加上以反体来分的自利和他利这两种功德,佛陀一共具足了八种功德。
这是经常引用的教证,如果不能将《宝性论》全部背下来,希望大家能够背诵这个教证。我在1986年刚学《宝性论》时,这也是我第一个背诵的教证。当时堪布打卦抽到我,我背完后堪布很满意地说:“你还是可以。”当时给我点赞(堪布举大拇指),现在是“强”的意思。所以,希望大家即使不能全文背诵,也要把这个教证背下来,因为它很重要。
我们通常对佛陀的认知仅停留在佛陀的色身,而弥勒菩萨在《宝性论》中主要讲述佛陀的法身功德,两者有所不同。
刚刚已经讲了具足六种或者八种功德的佛陀,并且在他面前顶礼。接下来介绍佛陀的八个功德。
第一个功德,“无为”,即无为法,凡是非因缘所生的法,都叫无为法。当然这里不是说无为法都是佛陀。如果所有的无为法都是佛陀的话,那虚空、抉择灭和非抉择灭也会变成佛陀。《大乘阿毗达摩集论》中还有更多的无为法,包括真如无为法等。当然,如果从万法实相的角度来说,也可以说真如无为法就是佛陀。
所以,不依任何因缘,无有造作、迁变的法,即为无为法。关于无为法,我们后面还会讲到。
《宗镜录》亦云:“佛身无为,不生不灭。”真正的佛身,即法身,是不生不灭的。无生灭故,称之无为法。
第二个功德,“任运成”,指不依靠任何勤作、造作,功德自然具足。现在有些译师将其翻译为“自然”,但“自然”和“任运自成”还是有差别的。比如有些福报具足的佛教徒无需上班,钱是任运自成的;有些人的相貌也是任运自成的,不用天天特别刻苦地作各种装饰,在众人眼里都是庄严美妙的。同样,佛陀的事业也是任运自成的,并非依靠勤作。
当然,此处并不是指佛陀特别有钱、相貌庄严,而是主要从他的事业任运自成方面来赞叹佛陀的功德。
第三个功德,“非依他缘证”。佛陀并不是依靠善知识、比喻和推理以及文字等来证悟。而我们要证悟则要依靠诸多外缘,但佛陀证悟只需要依靠自己本有的自然智慧。
显现上佛陀苦行了六年,有些人分析:佛陀当时苦行太久了,饥饿难耐,幸好遇到了婆罗门女,否则肯定会如何如何……他们完全是以世间人的方式来推测,事实并非如此。这只是佛陀色身方面的一些显现而已,若是现前智慧法身,则是“非依他缘”而证悟。
以上三者是自利方面的功德。
他利方面的功德“具足智悲力”。
第四个功德,“智”。佛陀的智慧包罗万象,世俗和胜义所含摄的一切,世间和出世间全都通达无碍,就像把庵摩罗果置于手掌中一样。这是佛陀的智慧圆满。
第五个功德,“悲”。佛陀的悲心圆满,就是将所有没有证悟的可怜的芸芸众生,暂时安置于不同的果位,让他们究竟成佛。
世间人自己有智慧自己赚钱,没有悲心。佛陀则完全不同,对每个可怜众生都有亲切平等的悲悯之心,这是悲心的功德。
第六个功德,“力”。前面的颂词以宝剑和金刚作比喻。依靠智悲力,(个别的讲义里智和悲是分开的,但这个不分开也可以)遣除众生相续中所有的苦因苦果,佛陀有这样的能力。
我们也很想度众生,但自己能力、精力、智力各方面有限,常感心有余而力不足。有些道友刚开始学大乘佛教,特别心切,迫切想要度化无量的众生,而去发心做事。后来遇到了各种各样的人和事,才发现出去弘法不是想得那么简单。希望你们准备弘法的人,心里要做好准备。
有些人说:我要接道场。接道场也不是那么容易。我们喇荣这里还算可以,依靠上师如意宝和高僧大德们的威德力,不管弘法利生,还是自己修行,都集聚了很多顺缘。要在当今这个末法时代弘法利生,不简单。
而当所有的事情都要自己承担的时候,才知道度化众生并非易事,才会不由感慨:“文殊菩萨真的很伟大,佛陀真的很伟大,我们的传承上师真的不简单。”
以前跟上师出去弘法时,也觉得如果自己出来弘法,也应该可以胜任,但真的自己去做了,才知道不像想象中那样尽如人意。有些道友准备接寺院,刚开始信心满满,热情高昂地说:“我一定要赶紧去弘法利生,时不我待,能不能提前先给我念个传承啊?我要赶紧去接寺院!”其实接寺院也没有那么简单,未必会如其所愿。寺院刚开始可能有很多人供养,看似顺缘具足,但当运作稍有起色的时候,罗刹女、阿修罗,以及各种各样制造违缘的人就都出现了。
因此,在智悲力三者中,智慧不简单,悲心不简单,尤其是力量更不简单。当然,如果我们真正具有无私的利他心,那么不论遇到什么违缘,都会努力克服。
以上所讲的就是他利方面的智悲力。
“具二利佛陀”,具足自利和他利这二利者为佛陀。
(堪布藏语背诵此颂)这是我三十年前背诵过、平日里也经常运用的教证。记得刚学《宝性论》读到这个教证的时候,感觉好像对佛陀有了重新的认识,以前对佛陀的认识只是停留在色身的层面,并不深入。
如果懂得这个教证的真正含义,则会理解《入大乘论》中的:“以法身观佛,名真见如来。”以及《金刚经》中的:“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得见如来。”这些意义也和此教证相同。
《大乘造像功德经》中记载:佛陀在天界应供后返回,莲花色比丘尼和僧众一起去迎接佛陀,她心想:在众眷属之中,我应该先去见如来。但是依佛教的传统,迎接的顺序是比丘在前,比丘尼在后。莲花色比丘尼因获得圣果具有神变力,于是就变成一个国王,洋洋得意地排在了迎接队伍之首。莲花色比丘尼盘算着今天能够第一个见到佛陀。
不料佛陀告诉她:“你不是第一个见如来的,第一个见到我的是须菩提。”其实须菩提一直在耆阇崛山的石窟中观想佛陀,安住在如来不可思议、不生不灭的法身境界中。
我们有时也非常重视见上师,为了见到上师可以无所顾忌地付出很多。但真正的见上师,是让自相续和上师的密意和智慧融为一体,这才是最重要的。不然为了见上师而打架,即使第一个见到了上师,但没有真正见到上师的密意。
我们这里有的道友从来不来上课,可能这种人是真正的“上根者”,与须菩提无异。即便来了,也是坐在最后,甚至特意坐在柱子后面。有些是无意中坐到了柱子后面,这也无可非议,但有些特意要坐在那里,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也许是对我眼不见心不烦(众笑)!也许是和须菩提有着同样的境界。
《前行》中讲闻法时,应以欢喜的眼神注视说法者,听闻词句如饮用甘露般……但我经常看到,个别人不知出于什么目的,上课时特意地躲着……可是转念一想,他可能是须菩提的道友或同学,那也不错。
因此,真正的佛陀就是法身。我们常讲“不离上师”,并非只是不离上师的色身,更是指法身。如果上师是成就者,即是三世诸佛的总集,如龙钦宁提仪轨所言,三世诸佛的总体为根本上师,形象为莲花生大士;或者本体为三世诸佛,形象为自己的根本上师。因此我们修上师瑜伽,就是向三世诸佛的总集上师如意宝祈祷,上师的法身与一切如来一体,我们通过修行也会有缘见到法身。
为什么修上师瑜伽时,结尾要安住?因为当我们的心安住在无为的法身当中时,三世诸佛和真正了义的上师就在那里,当下就可以融入上师,与上师的密意和智慧融于一体。这就是需要安住的原因。
以上讲的是佛陀的功德,这里不广说,下面一一对应解说。
己三、彼等对应广说:
是无初中末,自性故无为,
寂灭法身故,名谓任运成。
前面以赞叹佛陀的八个功德作为缘由,之后分别次第宣说,一一剖析为什么佛陀具足这些功德。
首先,为什么是无为呢?因为真正的了义佛陀是无有初中末的自性者,以此缘故,是无为法。
无为法分为几种:一、业惑无为法,断除业及烦恼,就像阿罗汉等圣者的相续;二、因缘无为法,像虚空一样非由因缘而产生,非以因缘而造作;三、意生身无为法,比如灭尽定是意识形态的无为法,但这不是佛陀的境界。四、不可思议投生无为法,佛陀也没有;五、真如无为,显现上,佛陀能够在众生面前示现各种形象,但实际上却没有任何因缘造作,因此也可以说,佛陀具足这样的功德。
因此,我们不能泛泛地说佛陀是如虚空般的无为法,其实佛陀与虚空并不相同,虽然没有业及烦恼,但是佛具足的无为法与真如法性一味一体。
第二,为什么是任运成呢?因为佛陀身语意戏论无余寂灭——没有身语意的各种操作、戏论、勤作等,佛陀就是真正的空性法身。
今年我用了很多时间讲法身的功德,密法班的道友应该清楚。由于是法身本性的缘故,佛陀是任运自成、无有勤作的。
以前讲《入中论》时,用过关于陶师的比喻:刚开始陶师需要费力勤作,后来因为有惯性,就可以“任运”而转了。同样,佛陀在因地时,也有这样的勤作,但是得到佛果之后,所有事业都是任运自成的。“如是佛住法性身,现前虽然无功用,由众生善与愿力,事业恒转不思议。”虽然现前佛陀未作功用,但因众生的善与佛陀的愿力因缘聚合,最终佛陀事业任运自成,不需要任何勤作。这对凡夫的分别念来说,是难以想象、非常不可思议的。
以上是对第二个功德的分析。“是无初中末,自性故无为,寂灭法身故,名谓任运成。”前面是理由,后面是所安立的道理。
各别自证故,非依他缘证,
第三,佛陀并非依靠比喻、推理、文字、善知识等他缘而证悟,因为佛陀的证悟是“各别自证”。
凡夫一般需要依靠各种各样的推理推断等才能得到证悟,而佛陀完全远离能所二取,依靠各别自证,以自然智慧现前一切万法的实相,因此成立佛陀是“非他缘而自证”。
证此三故智,说道故为悲。
第四,佛陀以无为、任运及非他证三者的缘故,是智慧圆满。
第五,为使可怜众生获得解脱,而宣说世间及出世间道的缘故,佛陀具足“悲”的功德。
威力以智悲,断除苦惑故,
前三成自利,后三成他利。
第六,佛陀以智慧断除众生的苦因(烦恼),以悲心断除众生的苦果(痛苦),这就是他的威力。如此,智悲力三个功德圆满。
为什么前三者叫自利呢?因为证得无为、任运、非他缘,就能断除一切有漏法,并且具足无漏的大乐智慧,最后自利圆满究竟。因为如果不能具足此三种功德,终究是不可靠的。
又为什么后三者是他利圆满呢?首先应该用智慧照见一切万法与一切所化,之后才能利益众生;只有悲心圆满才能度众生,因为没有悲心就不可能趋入;再者,如果没有能力,就没办法度化众生。佛陀具足智悲力三方面功德,所以他的事业任运自成,一定会利益到众生,因此成立佛陀他利圆满。
希望学《宝性论》的道友不要懵懵懂懂,我们每天学习的内容不多,但大家一定要牢记,并真正懂得佛教里所谓的佛陀到底是什么样的,佛陀具足的八种功德到底是什么样的,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文字上。
有些道友所学的知识全部放在文字上,就像《萨迦格言》所说,知识落在文字上,武器忘在家里,需要用的时候都没有。大家在学习过程中,一定要有定解,内心当中要有一些新的领悟,这个非常重要。
“原来我不懂佛陀,佛陀是这样的!”如果自己真的明白,以后也不一定需要随时随地拿着法本。有些人找不到法本,就一直翻翻翻,其实有些知识最好装在头脑当中和心里面,而不只是手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