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性论讲解·第24课
2021年5月14日
《宝性论》现在讲到第二品——菩提品,前面讲到菩提的本体、因、果、自他二利,以及具有的功德。现在讲到解脱身和法身具足的十五个功德,其中不可思议的功德已经讲完了,还有十四种功德用三个科判来叙述。
癸二(解说后面理由)分三:一、不变之功德;二、断证之功德;三、清净之功德。
不可思议的功德单独为一个科判广说,不变、断证、清净这三个功德包括了其余十四种功德。
子一、不变之功德:
不变的功德具足了解脱身和法身的四个功德。
离生故常有,无灭故坚固,
无二故寂灭,法性住故恒。
如果有人问“菩提有什么功德?”我们可以说:“功德有很多,有不可思议的功德、不变的功德、断证的功德、清净的功德,你要哪个功德?”“我要不变的功德。”“那你谛听,我要给你转法轮。”(众笑)
第一,常有的功德,无垢的佛陀,解脱身和法身具有常有的功德,为什么呢?本来是远离一切因缘而产生的,所以是常有。
第二,坚固的功德,因为任何法从来没有产生,没有产生就不可能有灭。前面是无生的缘故常有,后面无灭的缘故坚固。
世间一切虽然看上去常有,但都是不坚固的。911发生的时候,美国两座坚实的大楼一瞬间就毁坏了。西方国家也有很多建筑,随着时间流逝,到最后也有毁灭的时候。小的时候经常唱“万里长城永不倒”,但是过了多少年以后,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是无常的。有为法都是不坚固的,而菩提是坚固的。
第三,寂灭的功德,无生无灭的法是最寂灭的。
第四,永恒的功德,因为万法的法性自性原本都是涅槃的、常有的。生也没有,灭也没有,住也不可能有,无有迁变,所以是永恒的。
从不变的层面来讲,佛陀或者解脱身和法身,具有不变、恒常、坚固、寂灭的功德。佛陀的大乘经典中,也讲无常,也讲常有,但所谓的无常是针对众生的根基而宣讲的。《金光明最胜王经》中云:“佛非血肉身,云何有舍利?方便留身骨,为益诸众生。”佛本身是法身,并不是血肉的身体,为什么有坚固舍利、五色舍利、金刚舍利?实际上,佛本身恒常不变,但是为了众生也以善巧方便留下了舍利,比如法门寺的佛骨舍利、北京八大处的佛牙舍利、斯里兰卡有佛牙,很多地方都有舍利。
以前上师如意宝在世的时候,有一次开法会,确实出现了非常稀有的舍利。上师如意宝的房子里也降下了很多舍利,这都是不可思议的。当然,现在一些“舍利”也有假造的,但不管怎么样,我们不能全部否认,否则成了持邪见者;也不能所有的都承许。这个世界比较复杂,我们会不会成为盲从者?有可能。
永恒是佛的本性。昨天讲的偈颂,希望大家再三地思考。昨天我抽的几个道友,讲得不是特别好,也不是特别不好,但是并没有完全理解我所表达的意思;后来在私下讲考的时候,有些道友确实基本上明白了。如果明白这个道理,即使佛、菩萨、上师不在世的时候,以他们的加持和他的证悟,我们也有与不可思议力量连接的机会。
有时候学了千经万论,但如果只是像世间学术界一样,这个怎么解释,那本书怎么说的,这个是公元多少年前出现的,对当今社会的影响是什么样,学者的评论如何……如果仅仅依靠这种方式来学习,那只是学校里面的一种研究方式而已,佛教徒既要有学术的研究,应该严格地观察,又要结合自己的修行。
希望道友们好好发愿:自己好好学习《宝性论》,有机会时,给别人讲。有些法特别好,看一次肯定是不够的。以前我们寺院的帝察活佛在德巴堪布面前听《中观庄严论释》的时候,要求所有跟他一起听课的人发愿看一百遍。帝察活佛是很精进的一位老活佛,六十岁的时候(1998年)示现圆寂。学习《入行论》时,他说这部论太好了,我们要发愿有生之年当中一定要看五十遍,他经常这样,对法不但有意乐,还要看很多次,不像我们“听完了,这是最后一次了”。
我以前也对《宝性论》很有信心,但是一直没机会讲。这次讲的过程当中感受到,尤其是现在的佛教徒,更要认识,什么是真正的三宝,以及什么是众生相续当中的如来藏。
现在的佛教徒和古代的佛教徒迥然不同,现在的人看得多、听得多,分别念比较重,人心比较复杂,如果没有非常确凿的依据,很难说服。以前的佛教徒很虔诚,上师说什么,“哦,是这样”就相信了,因为外面信息不多,只要上师引导就相信,非常简单。但现在是信息爆炸的时代,如果没有一个非常充足的理由,很难说服自己。如果你连自己都不能说服,那要以这种理念说服他人,有非常大的困难。
要记住刚才讲到恒常的四种功德。
子二、断证之功德:
证方面有三种功德,断方面有三种功德,总共有六种功德。
灭谛故善灭,普证故周遍,
无住故无念。
这以上是证或者安乐方面的三种功德。
第一个功德——“灭谛故善灭”,苦谛、集谛全部灭了,灭谛得到究竟,所以叫做善灭一切苦的功德。“灭谛故”,佛陀具有灭痛苦的功德。看起来像是断的功德,但是朵洛瓦的注释为什么放在证方面呢?因为灭了痛苦自然有安乐,所以佛陀有断除一切苦因和苦果的功德。
第二个功德——“普证故周遍”,因为有尽所有智,能了悟所有的相,对整个世间形形色色的万物的现相没有一个不知道的。“普证”,全部证悟,这种智慧是周遍的。
第三个功德——“无住故无念”,任何所缘的相状都得不到,也就是说有如所有智的功德,因为有如所有智,无住。如所有智得到的是法性胜义空性的意义,肯定没有任何所缘和所住,以这个原因,有无念的功德。
这是佛陀证悟方面的三种功德。下面讲断方面的功德。
断惑故无著。净所知障故,
无碍于一切,无二堪能故,
是离粗所触。是离粗所触。
这五句讲了断的三种功德。
首先第一个功德——“断惑故无著”。因为障碍解脱的烦恼障和它的习气都没有了,所以具有无著的功德。
第二个功德——“净所知障故”,清净所有对获得佛果有障碍的所知障,“无碍于一切”,对一切万法都无碍通达,所以具无碍的功德。
第三个功德——“无二堪能故”,这里主要是断除等持障。“弥勒五论”当中经常提到等持障,属于所知障中,或者属于烦恼障也可以,因为它对禅定有障碍。没有昏沉和掉举等这些禅定的障碍,心完全堪能,身心完全轻安,“是离粗所触”,远离了粗糙的所触,具有轻安的功德。
我们一般凡夫人打坐的时候,心不能如如不动。有些人正在禅修的时候,想起了各种各样的事情,一边禅修一边生嗔恨心,好像胸前有一块石头一样压着放不下来,心被烦恼所转,即是这里说的“粗糙”,这个时候没办法修行。
达摩流支所翻译的《佛说宝雨经》中说:“有诸烦恼,心则驰散。不能得彼诸三摩地。如来无彼烦恼尘垢起无漏智。”如果有烦恼,心在外面散乱或粗涩,不能入定。如来根本没有这些障碍。
我们都很想得到菩萨的果位、如来的果位,因为凡夫人的心态有时候特别不堪能,正在闻思修行、跟清净的道友一起时,也许比较轻松快乐、豁达;一旦遇到各种各样的外境,自己烦恼现前的时候,各种痛苦也是此起彼伏地出现。
有时候凡夫的世界非常可怜,自他经常沉溺在没有自由、无法驾驭的状态当中。其实我们修多少法、学多少法都不要紧,最好自己的心能堪能。作为修行人,不敢说特别快乐的状态,至少也应该是经常处于一种比较平静的状态,这很重要。否则,本身是很小的事情,但是你一直坚固地执著,最后带来的痛苦越来越多。有些人以前对什么法都很执著,后来慢慢懂得了它们的本体之后,就不是特别在意,这一点对修行人来讲也很重要。
有时候我觉得我自己好像修行上稍微有一点进步,也许是修行人,也许是孔子说的“五十知天命”,到了这个年龄,基本上就这样而已,除此之外没有更多的追求,没有更多的执著,反正好的也好不了多少,坏的话也就仅此而已。轮回当中没有什么可羡慕的,没有特别伤心的,因为最后一切都是无常。无常当中哪有快乐?有时候比较想得开,这也许跟自己的年龄、成熟程度有关系;也许是因为遇到了大乘佛教,大乘佛教好多甚深的道理,逐渐对自相续起到一点作用。
但我们很多人,尤其是在比较年轻的时候,对什么都特别执著、好强,成功的时候开心得不得了,一直想在万人当中跳个舞,对别人炫耀炫耀;伤心的时候,想从九层楼跳下去,在最短的时间中离开这个世间,所有的所见所闻都不愿意面对,这样比较痛苦。
像佛陀那样不敢说,许多前辈高僧大德们,不管从行为上、事业上,还是他的整个身口意的状态上,一看就是非常寂静的、调柔的、温和的。如果我们自己身口意慢慢寂静调柔,这就是修行的结果。修行应该越来越调柔,并不是越修越粗糙、越修越粗暴,如果越来越显得不堪能,那修行确实没有转为道用,这方面要经常观察自己。
以上不变的功德有四,断证的功德有六,加上不可思议的功德,共十一个功德。接下来还有四个功德。
子三、清净之功德:
无色故无见,无相故无取,
清净故善性,除垢故无垢。
称呼如来,有时候叫“无垢的佛陀”,有时候叫“胜义的佛陀”,都是一个意思。
佛陀的本性,所谓的解脱身和法身是“无见”,不是用眼根来见到,为什么呢?真正的佛陀并没有色,微尘积聚在一起的色法是没有的,“若以色见我……”,是眼根无所见的。
“无相故无取”,佛陀实际上是没有什么可缘取的,因为他没有依靠因等,“因”是指推理,依靠各种方式来论证的相是没有的;或者,心识所缘的法也是没有的。他具足我们一般的凡夫心不可缘取的功德,因为佛陀没有相,不可能用心识来取。
“清净故善性”,佛陀的本性自性清净。如来的本性,一个是离垢清净,一个是自性清净。法界自性原本清净,所以具有胜义善法的功德。《俱舍论》中将善分为世俗善和胜义善,胜义善本身就是善的,没有任何恶性,人的本性最初都是善的,世间论典当中也说“人之初,性本善”,这是具有本性善的功德。
“除垢故无垢”,断除了所有客尘、习气等垢染的缘故,有离垢的功德。
佛陀从清净方面具有这四种功德。
《大宝积经》云:“不应以色相,种族及生处,乃至梵音声,而欲观如来。”以色相、种族、生处,乃至六十种梵音来观如来是不合理的,这样观的并不是真正的如来,与“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所说的意思相同。
如来真正的本来面目是这样的,所以学习《宝性论》非常容易明白三宝的本性,在哪些情况下看得到佛具有这些功德。《宝性论》后面也会讲很多如来色身的功德,《圣大解脱经》马上要讲佛陀相好的功德。今天全部否认了,明天又要讲他的功德,不懂大乘佛法的人有点云里雾里,不知道为什么一会儿说有、一会儿说没有。
1987年法王从五台山回来后,给我们讲《入大乘论》,用很多推理、故事、比喻来说明三宝的本性了不可得。当时有一个小和尚比较聪明,又特别爱打扮,在我面前听辅导,说:“我真的搞不懂了,以前我认为佛是存在的,现在这里一直说佛不存在,那我怎么办?”
如果真正懂得了大乘佛教的奥义,对“佛不存在”一点都不会害怕,因为并不是完全断灭的不存在,在某些层面是存在的。如果完全是实有存在的话,好多道理确实说不清楚,因为佛已经灭度了,灭度以后,跟大乘经典中讲到的佛常有的道理怎么融合?这些方面会产生很多问题。
以上已经讲了佛具足的十五种功德。大家应该要清楚,这些数目、名词要记着,并不是为了考试。藏传佛教当中,以前有些堪布,颂词放在上面,讲义放在下面,边讲颂词边翻讲义,比较累,最好还是心里能记住。科判稍微看一下也可以,但主要内容应该闭着眼睛也能够说出来。
我们经常把不需要记的东西记得清清楚楚,不要说十五个,三十个过失都记得清楚。为什么不记佛陀的功德?甚深有一个功德,恒常不变有四个功德,断证有六个功德,清净有四个功德。
菩提所具有的功德已经讲完了。
庚五(以三身类别趋入之义)分二:一、略说法相之差别;二、广说其义。
下面通过三身来趋入、了解菩提。
菩提品很重要,以后要再三地看。我们经常说要发菩提心,那么菩提到底是什么?是不是像基督教说的是一颗善良的心、慈爱的心?唱一首歌,发一点糖,有必要时跳个舞,那这样太简单了,但实际上不是,佛教有很多甚深的道理。
辛一(略说法相之差别)分三:一、本性身具五相;二、报身具五差别;三、化身具三法。
壬一、本性身具五相:
首先讲本性身。这里的本性身和前面的解脱身,有些方面比较像,但我们还是分开说明,不需要融合在一起。这里的本性身与其他经中所讲法身比较接近,具有五种特点。
前面的科判是从具有的层面讲的,这里是说如何让众生趋入,科判上没有重复。
无初中后无分割,无二三无垢分别,
法界自性证悟彼,入定瑜伽行者见。
佛的本性身有五种法相,首先有无为法的法相——“无初中后”,刚开始没有产生,中间没有安住,最后没有毁灭。本来有为法具足生住灭的三种相,但是它没有有为法的法相,是无为法,所以没有生住灭。
第二个法相——“无分割”,无漏的清净法界与无垢的智慧二者合而为一,融为一体,并不是分开的。从某种意义上讲,佛陀的证得的有境是智慧,所证的对境是法界,好像能境和所境是分开的,但事实不是这样,从本性身的角度来讲,对境的法界与有境的智慧融为一体,没有分割。只是我们分别念认为是分开的,不然好像说不过去。
第三个法相——“无二”,没有“有”,也没有“无”。没有“有”,不会堕入增益;没有“无”,不会堕入损减。以远离了这两种边的缘故,叫离边。
第四个法相——“无三”,远离了烦恼障、所知障、等持障这三种障碍。
第五个法相——无“垢分别,法界自性证悟彼,入定瑜伽行者见”,无有烦恼的垢染,不会成为分别念的对境,对法界自性清净完全能通达。经常入定的瑜伽士能见到没有垢染的法界清净,这叫做光明相。无垢分别,即无垢染、无分别的行境,这样的法性境界是证悟它的入定瑜伽士的所见。
《华严经》云:“最胜妙法身,一切莫能见。”最殊胜的微妙法身,没有什么可见的。真正的法身并不是依靠色相来见到的。《月灯三昧经》也说:“若睹佛色身,说已见如来,我身非色像,无有能见者。”佛陀说,我的身体并不是色相,所以没什么可见的。所以,这样的本性身,也没有什么可见的。
这样的本性身又具足无量的功德,怎么具足呢?如是应当了知法身具有五种功德:
无量超恒沙,无思无等德,
如来无垢界,断诸习气过。
“无量”,法身的本体非常广大,有无量的功德,用推理、因等没办法进行衡量,有无可量的功德。
“超恒沙”,还有无可计数、超越恒河沙数的功德。
“无思”,不是我们现在学一点因明、学一些世间知识就能懂的,不是寻伺的行境,是不可思议的。
“无等德”,其他人没办法共享,是最究竟、无等的功德。一般凡夫人、声闻、缘觉没办法共享。
“如来无垢界,断诸习气过”,现前如来无有垢染的界,无余断除烦恼障、习气障,还有所知障,一点一滴都不剩下。
前两句是证方面的功德,后两句讲断方面的功德。
这里面很多名词和功德,包括前面的本性身的五种相,在真谛翻译的《佛说无上依经》中,用不可量、不可数、难思、不共、清净等这些词来表示。
本性身有这五种功德或者法相。
壬二、报身具五差别:
报身具有的功德,或者也可以说是跟法身、本性身不同的差别,这些差别在《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中讲过一些,在《法界宝藏论》的后面部分也有提到。
佛的报身有身、语、意、事业四个方面的差别。
种种妙法光明身,勤成众生解脱利,
行持如摩尼宝王,种种事物非彼性。
一、语言方面的差别,“种种妙法”,放出大乘种种妙法的光芒。是不是真的有一个特别像路灯一样的光呢?也不一定。在不同刹土的不同菩萨面前,报身能恒常不断地用语言转法轮。而且报身固定在一个地方转法轮,不断地给大家传授大乘法,一地菩萨以上才能听到,都是大乘法,不是小乘、人天乘。报身从来不讲人天乘,是大乘的专家。(开玩笑)有时候用光来形容语言不间断的特点。
二、身体的差别,“光明身”,报身是什么样的呢?相好庄严。像无量寿佛、毗卢遮那佛,他们都是报身装饰,相好庄严,身体不断地显现种种相。只要能利益众生,报身有各种各样不同的相,就像影像一般,众生喜欢什么,报身的相在他们面前也会显现相好圆满的身体。
三、事业的差别,“勤成众生解脱利”,报身“特别精进”,不像凡夫一样。我看到有一个翻译是“勤奋努力利众生”,这句话好像太“白”了,意思倒是可以这么说。对有缘的所化,为了让他们得到究竟解脱,事业也是一直不间断。你看报身都勤奋努力,我们凡夫更不用说了。精进为所化对象示现他的事业不间断、身相不间断、语言不间断,智慧也不间断。报身不像化身,化身是相续不断的,在这里事业圆满以后,又到另外一个地方,报身是恒时安住的。
四、“行持如摩尼宝王”,像摩尼宝王,虽然没有执著,但是它能满足一切众生,同样的道理,报身在无分别的情况下利益众生的事业任运自成。
五、“种种事物非彼性”,根据众生不同的情况,显现各种各样的相。因为所化众生的意乐不同,会显现各种颜色、各种度量、各种形状、各种各样的事物。但实际上,这不是真正报身的本性。报身的本性是远离四边八戏的,只是暂时在所化众生面前显示各种各样的,比如佛像,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南传佛教等不同的传承当中有不同的佛的身像。
弥勒菩萨像
弥勒菩萨有好多不同的像。(幻灯片展示)这里给大家提供一个唐密的像,是日本那边比较早的,大概是公元1310年画的,两手做法界定印,上面叫五轮塔,持有佛塔。
这张也是唐密的,一面三十臂,手持的法器各种各样,坐在绿色的莲花上,戴有五佛冠。很多弥勒菩萨是一面二臂,但是三十臂,很多人不一定听说过。
这是唐密的弥勒佛,根据《弥勒下生经》的内容所画,是很早以前的,在日本那边收藏,特别珍贵。跟藏传佛教弥勒菩萨的像比较接近,只不过颜色略有不同。
这是坐着的大肚弥勒菩萨像。
不管任何一个地方、任何一个传承,只要是弥勒菩萨的像,我们都应该以清净心恭敬顶礼,因为这位菩萨的身相能利益众生。比如,唐朝有一些形象跟隋朝、明朝、清朝的完全不同,印度的有些佛像跟藏地的不同,藏地的有些佛像跟南传的不同,不能想“我们这边的佛像很庄严,那边的佛像不是很好看”,不能这样想。那边的众生从小喜欢这种佛像,所以,佛以这种方式来显现。文殊菩萨也有各种各样的像,观音菩萨有女相、也有男相。我们看到任何一尊菩萨像时,要想“我喜欢这个菩萨,但其他菩萨的像也很好”。这里也讲了,在真正报身的本性当中没有这些相。
壬三、化身具三法:
化身也具有三种法。
世间入寂道,成熟与授记,
因色此常住,如虚空色法。
“世间入寂道”,化身主要的作用是令普通世间人对三界轮回产生厌离心,想办法让他们趋入寂灭的解脱道。
“成熟与授记”,稍微对解脱道有点感觉的时候,让他们趋入大乘道,让他们的相续继续成熟。《称赞大乘功德经》里菩萨问佛陀:菩萨的恶友是什么?佛陀很明确地说是声闻、缘觉。本来我们认为声闻、缘觉是希求解脱者,怎么会是菩萨的恶友呢?因为他有自私自利的心。
《圣大解脱经》中也讲,如果菩萨要希求一心,远离杂心,应该怎么办?要远离声闻的心,远离独觉的心。为什么呢?因为大乘菩萨要一心一意利益众生,除此之外,哪怕声闻的心也属于散乱的心。刚开始可以让他们入寂灭的道,然后入大乘道,第三步相续真正成熟的时候,得到一地菩萨、八地菩萨境界的时候,佛陀给他们授记:你在未来某个刹土当中成佛,你的佛名叫什么,寿命有多长,所化众生有多少,所传的法是什么……会进行授记。
所以化身主要是未入道者令入道,已入道者令成熟,对已成熟者进行授记。
今天也有虚空的比喻,我最近很喜欢虚空。
“因色此常住,如虚空色法”,佛陀具有色身,显现也是各种各样的。佛陀成就事业最重要的是依靠色身,这里主要是指化身,化身在乃至有轮回期间不断安住。在有缘众生面前所显现的、不间断行持如来事业的色化身,实际上不仅是在报身当中常住不变,而且在法身界当中常住不变。我们众生看到释迦牟尼佛是化身,但实际上他的本体在报身当中安住,长期不变,在法身界中也不会变化。
因为虚空是无为法,所以在虚空当中的这些有为法可以生生灭灭不间断。同样,法身、报身是恒常不变的,而化身可以在法身和报身的境界当中不断利益众生,不断显现生生灭灭。
昨天字面上看,好多都是大菩萨和佛之间的信息沟通,而我们凡夫人祈祷佛陀、供养佛陀,能不能获得福报呢?《大般涅槃经后分》云:“虽佛灭后。法身常存。是以深心供养,其福正等。”虽然佛早就已经灭度了,但是他的法身常存,报身也常存,所以,如果我们以信心、清净心供养佛陀,所得的福德跟佛陀没有灭度时一模一样。
比如上师如意宝离开我们已经十几年了,虽然他的色身不在了,但他的法身常在,所以,我用清净的心供养、祈祷,实际上能得到与上师在世时同样的福德。昨天讲了,以清净的心在世俗当中见到色身,胜义当中见到法身。朵洛瓦的注释当中说,上师从来没有离开我们,虽然色身离开,但是法身没有离开。以前我在微博上发过:“上师,您在我身边时,我的眼一直系在您色身的微笑上;您不在我身边时,我的心一直系在您法身的微妙上。您从来没有离开过我,不离!”意思就是说,上师色身不在时,肉眼看不到了,但上师的法身与我们同在,以信心进行连接,上师的法身与我们的智慧可以完全融入一体。所以,每天修上师瑜伽的时候,大家安住一会儿,让自己的心融入上师的法身而安住,这是完全能得到的。
这些道理,作为佛教徒应该要明白,对自己的修行应该有非常大的帮助。希望大家好好记住这个比喻。我学习《宝性论》,对这里面的虚空印象是最深的。无垢光尊者说,不能将虚空看成空荡荡的,应该理解远离四边八戏、广大无垠的道理。同样,看到这里说虚空的时候,不要只想到虚空是天空、空间,实际上虚空跟有为法之间有密切的联系,包括色声香味触,同样,佛、上师、菩萨的法身、本性身,跟我们有为法的信心、有为法的色身有密切关系,如果明白这个甚深的缘起,日常很多修行都会非常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