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性论讲解·第23课
2021年5月13日
现在继续讲弥勒五论之一的《宝性论》。《宝性论》总共分为五品,其中第一品“如来藏品”(或“三宝品”)已经讲完了,现在讲的是第二品“菩提品”,共八个问题,分成七个大科判。前面已经讲了菩提的因、本体以及果,下面讲第三个科判——自他利益的事业,分为略说和广说。
大家还是要明白科判,像《宝性论》这样的论典,如果在科判上没有弄明白,就会觉得很多颂词的内容都比较相像,不是很好理解。
上一节课我们讲了菩提成就二身——解脱身和法身(佛身),就像虚空作为因一样,依靠它,很多清净菩萨的清净六根得以享用清净的对境。
在讲述时,好多道友感觉《圣大解脱经》比较好懂,辅导的时候也有兴趣,但《宝性论》有点难懂。其实《宝性论》非常好懂,比《中观根本慧论》还好懂一点,其他有些论典,如《释量论》《学集论》《六十正理论》确实特别难懂。如果你们觉得《宝性论》不好懂,那可能智慧还要磨炼。一定要再继续修行自己的智慧,修行以后变得犀利、尖锐,能看透经典的意义。我想这部论不算特别难,但有些以前没有特别闻思过的人,也许觉得比较难。
下面讲广说部分。菩提有自利和利他的作用,这很重要。
辛二(广说)分三:一、总说成办二利之理及分类;二、别说自利圆满;三、别说他利圆满。
壬一、总说成办二利之理及分类:
略摄当了知,二智作用此,
解脱身圆满,法身即净化。
实际上菩提的作用除了自他二利以外还有很多,但归纳起来可以略摄为二,一个是证悟一切万法本性的如所有智,依靠入定的智慧得到解脱身;二是尽所有智,通过修行出定智慧得到法身,依靠这两种智慧得到这两种身。
什么是解脱身呢?依靠入定的无分别智慧修行,已经断除了全部的客尘,最后获得的清净身叫做解脱身,这是从断德方面来讲的。
什么是法身呢?通过修行出定的智慧获得尽所有智,当然所有的客尘也会净化,但最主要的是得到了智慧,以及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等所有的功德,从功德的层面叫做证德。不但净化自己的相续,而且所有的智慧得到究竟,学识已经圆满,这叫做法身。
大家都知道,佛陀有法身、报身、化身,在密法当中还有不动金刚身、现前菩提身等五身的分类。在《宝性论》中,讲到菩提的时候有两种身,一是解脱身,主要是从断德层面讲的;二是法身,是现前所有的功德之后的证德圆满。
贾操杰的有些注释中说,法身不仅是自相续当中证德圆满,令其他众生相续当中证德圆满也可以叫法身。魏译的无著菩萨注释中说,法身是自利,解脱身以他利为主。智者们安立的方式有点不同,这次我们是按照朵洛瓦尊者的解释方法,解脱身主要是从断德方面讲的,法身是证德方面讲的。这里的法身跟《现观庄严论》里讲的法身有一点点差别。其他一些论典当中讲到“法身如虚空”,主要是从空性层面安立;报身和化身,是从在菩萨和众生面前显现身相的层面来安立的。
我们学习佛法的时候一定要明白,有些名词在不同的场合当中所表达的意义不一定相同。第一转法轮里的有些名词的用法和第二转法轮、第三转法轮中的用法也许不一定完全相同。前面讲到“续佛法身慧命”时,佛陀的教法也可以叫法身;今天在这里,证德圆满可以叫法身。
大家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对某个词不能只懂得一种解释方法,永远都是这样可能也不合理。现在世间的任何一个名词,在不同场合当中作用和意义也不同,有些甚至读法也不同。像汉文当中有些多音字,在不同场合当中有不同的读音和意义。我们对佛教的名词也应该善加理解和运用,这很重要。
《大智度论》中云:“佛自利益,亦利益他故,于众生中最第一。”我们要知道,佛陀断除所有障碍的缘故自利圆满,证得所有智慧的缘故他利圆满。所以,佛在众生当中是至高无上的。
有些世间人能成办自利,但是不能利他。从世间角度,很多人对自己的家人、对自己的身体、对自己周围的人,凡是跟自己有关系的,还比较可以;可是对毫不相干的其他众生,想都没有想过。所以佛完全是不同的,自利和他利都非常圆满。
解脱与法身,当知二一相,
无漏周遍故,无为依处故。
我们要知道,解脱身和法身拥有的法有两种。其中“当知二”,即有二相,解脱身具有无漏的功德相,法身具有周遍的功德相。“一相”,即还有一相,解脱身和法身两者共同具有一相——无为法。
解脱身没有任何有漏法,所有的客尘全部断除。法身有尽所有智和如所有智,所以“周遍”。为什么叫周遍呢?并不是一个东西覆盖全部,意思是佛陀的智慧无所不知,不管是胜义法还是世俗法,所有的一切都知道,所以,他的智慧是周遍的。
解脱身和法身的这些功德,不管周遍的功德还是无漏的功德,都不是依靠因缘而造作的,并非原来没有后来通过各种方式而产生,所以是无为法。具有这三个功德叫做自利圆满。
很多人看到的佛是化身佛,也就是释迦牟尼佛在印度示现为净饭王子的形象,但真正佛的菩提本性,很多人都不知道。佛真正菩提的本体是什么呢?就是自利圆满和他利圆满。自利圆满又分为解脱身和法身两个方面,解脱身所有的漏法已尽,断了一切的客尘,具有无漏的功德;法身有周遍的功德。他们两个共同具有无为法的功德。
希望你们再三看一下这个颂词,如果深入地了解这个颂词,就会知道菩提到底是什么样的。我们常说“佛陀是自他二利圆满”,但如果只是口头上说说,道理上没有明白,那也没有真正了解佛的本体,这样很可惜。所以,一定要明白刚才这三种功德:漏法永尽、周遍智慧、不是因缘造作故无为,这是自利圆满的功德。
这样的法身和解脱身实际上是无二无别的,是一切白法的依处,所以是“依处故”。《大乘菩萨藏正法经》中云:“佛身无漏,诸漏已尽。佛身无为,不堕诸数。”佛身是无漏的,佛身是无为的,不属于六趣的任何一趣。“如虚空身、无等等身……”真正的佛陀,很多人都不了解,包括有些佛教徒也比较片面,只知道他是一个人。如果佛陀只是一个人,那他没什么特点,也有生老病死,和人一样,活到八十一岁就圆寂了。但实际上不是这样,所以要明白佛陀真正的特点。
《宝性论》光学一次不一定明白,学很多次才能把这些内容搞清楚,这个时候才能对三宝真正生起信心,这很重要。
以上的略说很重要。下面分别再次说自利圆满和他利圆满,这两个也很重要。
壬二、别说自利圆满:
刚才说自利圆满有三个特点:无漏、周遍、无为,下面把这三个特点再具体解说。
灭烦恼习气,是故为无漏,
无著无碍故,许智是周遍。
终究无灭性,故是无为法。
无灭是略说,坚等解说彼。
为什么是无漏呢?佛陀在因地的时候,彻底断灭了烦恼障及其习气,因此他的解脱身真正具足无漏的功德。而所知障还没有断,还是有习气;阿罗汉虽然断了烦恼障,但所知障和细微的习气没有断。
《大智度论》和佛经中说过,难陀以前在凡夫位的时候,贪心比较重,所以获得阿罗汉果位以后经常看女众,虽然没有贪心,但是因为贪心的习气,经常会看女众。舍利弗以前在因地的时候嗔恨心比较严重,报复心比较强,成就阿罗汉以后,有一次他到施主那里去要食物,回来的时候,佛陀呵斥他,他就把食物吐出来,“那我不吃了。”从此之后再也不去化缘了,报复心很强,但没有真正的嗔恨心。大迦叶尊者也有嗔恨的习气,佛陀圆寂以后,阿罗汉进行第一次结集,当时阿难还没有得到阿罗汉果位,他就把阿难从结集队伍中赶出去了,说“你现在暂时不能参与结集”。所以,他们获得阿罗汉果位以后,还是有贪心、嗔心的习气等等。
但是佛陀完全不相同,得到佛果以后所有的漏法全部灭尽,所以解脱身具有无漏的功德。
“无著无碍故”,因为有如所有智,断除了一切障碍如所有智的颠倒法。因为没有烦恼障,所以没有贪心,也就是“无著”。
“许智是周遍”,因为有尽所有智,断除了一切所知障为主的颠倒对境,所以无有阻碍。佛陀所见到的一切没有任何阻碍,所以佛陀的智慧身或者法身具足周遍的功德,能了知一切法。
佛陀知道一切世俗法和胜义法,我们现在是不周遍的,智慧不周遍,世间人们认为的“智者”只是知道部分道理。西医当中每一个科室分得很清楚,比如五官科,知道眼睛的人不知道鼻子,本来眼睛和鼻子两个很近,但是知道眼睛的只是眼科专家。佛教徒也一样,有些天天讲俱舍,有些天天讲中观,有些天天讲前行,也是专家,其他的不懂……我们凡夫人是这样的。
但佛陀是无碍的,这一点并不是佛教徒说大话,可以翻开《大藏经》,看了《大藏经》里所有的内容,大家应该会明白的。所以他的法身具有无阻无碍的智慧。
“终究无灭性,故是无为法”,法身、解脱身,都是无灭的,这种智慧并不是暂时有、后来灭,可以说是无灭性。佛陀的智慧不像我们的智慧,《涅槃经》中说过,凡夫人暂时能断烦恼,但是又反复产生,是无常的;而如来是常有的,他不会产生烦恼。有些道友暂时一两天听个《入行论》、听个大圆满,感觉嗔恨心没有了,贪心没有了,但过了一个春天又不行了、烦恼出来了、智慧没有了。佛陀不是这样的,没有灭法,所以叫无为法。
无为法还有很多特点,此处只不过是略说而已。“坚等”,坚固,“等”字还包括了寂灭、恒常、无有迁变。
佛陀具足自利圆满,为什么呢?具有无漏的功德、周遍的功德,或者说具有解脱身和法身,解脱身有无漏的功德,法身具有周遍的功德,二者共同具有无为法的功德,而无为法的特点还有很多分类。我们应该多讲这方面的道理,大家才能真正比较有深度地了解菩提,否则口口声声作为一个佛教徒、讲经说法的法师,说过无数次的菩提,但是如果没搞明白菩提的意思,那就是自欺欺人,没有多大意义。
下面广说灭法。
当知四种灭,与坚等反故,
衰败变中断,不可思变迁,
无彼故可知,坚寂常不迁。
刚才说佛陀无灭,无灭的反面是灭。灭有四个方面,哪四个呢?坚固的反面是不坚固,不坚固也是灭;“等”字包括寂灭的反面,寂灭的反面是不寂灭,不寂灭是一种灭;常有的反面是无常,这也是一种灭;无迁变的反面是迁变。所谓的无为法,特点是无灭,而无为法的反面——有为法,有很多特点,什么特点呢?不坚固、不寂灭、不常有、迁变,具体是什么样的呢?分别对应生老病死来讲。
首先,不坚固就是“衰败”,我们的诸行成熟以后,慢慢腐朽、衰败、衰老,这是老的特点,对应刚才的不坚固。以前身体很年轻,慢慢皱纹越来越多,各方面衰败的相越来越多,这叫做衰败、衰老。
身体经常有各种痛苦的变化,也就是病,对应刚才的不寂灭;众生可能前世是人的相续,中间中断了,变成旁生,或者下一世成为另外一个身体,这就是生老病死里面的生,对应刚才的无常;有不可思议变为种种相的死亡,圣者一般是不可思议、意识形态的身体,经常前往不同的地方,或者现在的人也有不可思议的种种死相,不同变化的死相,有些可能是自杀而死。
前两天成都一个中学的孩子自杀,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不知道现在死因弄清楚了没有。有些跳楼自杀、有些饿死、有些战争而死……现在巴勒斯坦和以色列又开始冲突,每天死那么多人;印度有很多人因为疫情而死的,每天死亡四五千人。这次疫情真的很可怕,印度那边越来越严重,像巴西那边有110种变异病毒,疫苗也很难控制,因为它不断变化。印度也是病毒变异特别严重,而且,不断从印度传入到尼泊尔,尼泊尔条件比较差,没有好的医院,很多没办法检测,没办法知道到底有多少人生病。所以,世界上众生的死相变化多端,各种各样。即便现在我们暂时没有遭受疫情,但在座的每个人最后的死相到底是什么也不好确定。这个叫做迁变。
以上衰败、变、中断、不可思议的迁变等有四种灭。
“无彼故可知”,解脱身和法身就是菩提,它没有上面所讲到的生老病死的变化。正因为如此,没有老可以叫坚固,没有病可以叫寂灭,没有生可以叫常有,没有死亡可以叫无迁变,菩提具足这些功德。
我们得到菩提多好啊,不用担心生病了、老了,也不用担心以后转生到什么地方去,不会担心“我会不会死”,真正得到了无死的果位。以前说无余涅槃时,可能不是很清楚到底是怎么回事,学了这部论典,就知道:凡夫人永远无法离开生老病死,如果是佛陀,不会有任何生老病死的相。
《大般涅槃经》中也说:“如来之性实无生灭。”后面讲了月亮的比喻,月亮有时候是圆满的,有时候是弯弯的,但实际上月亮本身没有盈亏增减,只不过是由于须弥山的遮挡。这个须弥山的说法,按现在的说法就是因为地球对日轮的遮挡,这完全能说得通。同样,如来的本体就是这样的境界。
为什么佛陀显现生老病死?这是示现。《华严经》中云:“示有生老病死苦,亦示住寿处于世,虽顺世间如是现,体性清净如虚空。”佛陀示现生老病死的苦,示现出世,示现住于世间,但一切的一切都只是随顺世间而显现,实际上他真正的本体完全是清净无垢的,跟虚空没有什么差别。
如果没有懂得《宝性论》的教义,也许不一定了解《华严经》里的这些教义;如果懂得今天所讲到的解脱身和法身的功德,知道得佛果以后,所有的障碍清净,所有的智慧开显,那个时候才会明白。
这以上讲了如来的自利圆满,下面讲他利圆满。
听法不要断传承
大家听课的时候尽量不要断传承,这很重要。我刚才下来的时候,在桑耶塔碰到在我们这里听课的一位喇嘛,我认识他,以前知道他的名字,但现在忘了。他在我这边听了很长时间的课,我刚才问他听了多少年,他说十多年了,2010年来的,一节课没有断,我觉得值得赞叹。他还听喇嘛那边的课,五部大论全部圆满了。刚才他在问,是不是耍坝子的时候还要讲课,因为如果喇嘛耍坝子时,我这边讲,他就耍不成了,我想他肯定还是选择不去耍坝子。十多年一节课都没有落下的话,很不错。
我们藏族当中的有些喇嘛、觉姆,还有我们这边其他道友,也应该这样听法。一个人的生命当中,十年说长也很长,说短也很短。我是从2000年开始调到晚上讲课,当时是特殊情况,有时候晚上十二点钟讲,有时候凌晨三点讲,后来变成晚上讲课。其实这样很好,喇嘛、觉姆白天听藏族的课,晚上讲课的几乎没有,所以晚上可以听我们的课,两边的课都能圆满。
有些道友听法,这个传承不圆满、那个传承不圆满,那以后给别人传的时候自己也有点遗憾、有点疑惑:这个传承到底圆不圆满?有时候打瞌睡、有时候迟到、有时候中间拉肚子出去了……有各种各样的违缘。
听一部法应该要圆满,藏地很多大德在上师面前听法时连一个字都没落下过。听说我们这边的堪布、堪姆手下,有些连一天的课都没有缺;有些确实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有各种情况,这样真的不是很好,可能是自己对法不够重视,或者是自己前世求法的习气不够,不然,有些人能做得到,有些做不到,为什么?在家居士有生活的压力,还有各方面的因缘,如果断传承,我能理解。但是作为出家人,大家过同样的生活,行为也是一样的,穿的衣服也是一样的,一样没有头发,一样吃素,有些人琐事很多,而有些人修行很清净,生活也很清净,心态也很清净,对善法的追求也那么猛厉。
大家在听法的时候应该重视。
不知道喇嘛耍坝子的时候,我们讲不讲课,现在还不知道。如果讲课的话,某些人耍不成坝子,实在不行,白天去草原上吃点糖,晚上回来听吧。
壬三、别说他利圆满:
无垢智彼是,白法依故处,
刚才提到断证功德圆满,或者说解脱身和法身是无为法,无为法依靠种种因缘在所化众生面前是白法的依处。对这个偈颂,我有很多体悟,你们也要好好看,这个颂词很重要。
“无垢”是解脱身,“智”是法身,解脱身和法身是一切有缘众生白法的依处,什么意思呢?弥勒菩萨在这里用一个比喻为我们指点。
如非因虚空,见色闻声等,
香味触法因,二身无障行,
坚稳根境生,无漏功德因。
不详细看有点难懂,但实际上不难,也很重要。
这样的无为法是所有利他的根源,为什么呢?先用一个比喻,比如说世间的虚空是无为法,不可能产生色声香味触、眼耳鼻舌身,否则虚空就成了它们的正因。虽然不是从虚空当中产生,不是真正的正因,但是依靠虚空,眼睛能看到色,耳根能听到声音,“等”字包括鼻根闻香、舌根品味、身根所触、意识知道外面的法。
某些意义上讲,虚空可以作为因,就像《俱舍论》中所说,虚空是能作因,不起障碍;不是能生因,我们不是从虚空当中产生的,眼睛看色法也不是从虚空中产生。但如果没有虚空,我们肯定看不到色、听不到声音。那天讲过,听到声音是从声波到耳根之间的过程,现在科学也是这样认为的,如果没有虚空,不可能产生这些六根、六境、六识。
同样的道理,“二身无障行”,因为有这样的无为法,像虚空一样的因缘,没有障碍的缘故,“坚稳根境生,无漏功德因。”坚稳是指圣者菩萨,他们的根境依靠前面讲的解脱身和法身产生,以此成为无漏功德的因。
我们前面讲过,菩萨清净的根,包括见如来清净的色相、听到纯洁的法音、嗅到戒律清净的香味,品尝甘露般的法味……甘露般的法味,我当时有点不懂,但后来我想到的是:比如舌头品尝苦辣酸甜,而清净的舌根,可以品尝真正法的本性,像甘露般真实的味道。身根也能接触禅定的轻安,意识证悟无生的空性法门等等,这些是从菩萨的角度来讲的。
“加行修道”,是成为无障碍见佛陀二身之加行修道的菩萨殊胜六根的行境,在世俗中因见色身等根而成为无漏相好功德的因,胜义中因见法身等而现量产生十力、四无畏等所有无漏功德的因。
有些人对这个意思可能不是很清楚,但我自己比较明白的是,因为有佛的无为的法身和解脱身,虽然我们不是菩萨,但是作为佛教徒,我们也能相似地得到佛陀的加持。否则我祈祷佛,为什么能得到他的加持?佛陀两千五百多年前色身已经圆寂了,那两千五百多年以后今天的我,和佛陀如何沟通?
我以前有过这样的疑惑,比如法王如意宝已经在十几年前圆寂,当时法王的色身已经荼毗了,融入了法界,跟现在的我们如何沟通呢?但是在这里,我们要知道,自己的根本上师、佛陀,已融入刚才所讲的法身和解脱身的无为法的境界中。因为他有如虚空般的境界,后学者依靠这种因缘,通过祈祷佛陀,依靠无为法的功德,在我们的净相当中可以显现释迦牟尼佛的身相,这是我们的一种清净的相。我们能听到佛陀化身的声音,能闻到当时清净现相中僧众戒律清净的香,能品尝到甘露般的法味,在禅定时得到佛陀的加持让我完全能融入禅定,依靠祈祷,我们现在也可以证悟当时佛陀的密意和法王的密意。
所以这个偈颂不仅是讲圣者菩萨的六根与无为法的佛陀进行对接的方法,我们也可以。佛陀是像虚空一样的无为法,虽然是无为法,但如果没有虚空的因缘,色声香味触和眼耳鼻舌身无法接触,谁都看不到东西,中间没有虚空提供空间,谁能做到?同样的道理,每个人的因缘都不同,只要好好祈祷,佛陀的解脱身和法身无为法的因缘也可以跟我对接……我经常跟领导开会,说“对接工作”,所以用的词也是“对接”。我们跟这个信息也可以沟通,这真的很重要,否则,你的上师已经圆寂了,该怎么沟通?这些是解脱身和法身无为法的力量,是无漏和周遍的。另一方面,依靠虚空无为法的力量跟有为法之间还是有一种因缘的关系,有了因缘的关系,世俗当中很多的现象可以显现。
这是我的感受,不知道你们有没有感觉,我以前真的一直有这样的疑惑:我祈祷释迦牟尼佛的话,他那么早就已经涅槃了,那我跟佛陀之间如何进行沟通?后来看到《宝性论》里所讲的道理就明白了。我自己感觉《宝性论》中经常用虚空的比喻,这个虚空的比喻非常重要,不管是你的佛性,还是佛性跟众生之间的关系,用虚空来比喻都特别恰当。
为什么佛陀是他利的来源?《大乘经庄严论》中云:“佛具无比白法故,亦是利乐之因故,安乐善妙无尽源。”因为佛陀是一切白法的来源,一切利乐的因缘,一切安乐的源泉。如果我们没有很好地闻思,只是鼓吹佛陀是一切利乐之源,实际上这只是口号。
早期我翻译过法王的《直指心性》,现在重新翻译和校对时,自己确实感觉得到了麦彭仁波切和法王的加持。如果没有这样无为法的因缘,有时候理论上很难说得过去,因为上师们的色身融入法界,为什么我们能得到加持?但实际上,圣者菩萨依靠佛的加持能得到清净的境界,虽然我们不是圣者,但是作为后学者,也会得到佛陀解脱身和智慧身的加持。否则,虽然佛的功德已经圆满,但涅槃以后跟我们有什么关系?只是当年的印度人得到利益,依靠佛的色身得到利益。
佛为什么利他呢?利他的对象主要是众生,佛对佛不需要利他,对菩萨虽然需要,但最主要度化的不是菩萨,主要是我们这些凡夫,我们要得到利益。因为佛有无为法的功德,可以对有缘者散发,现在我们依靠释迦牟尼佛的法身和解脱身可以得到利益。我们现在看到佛像那么起信心,看到佛经那么起信心,除了文字和外面的造像外,里面还有一种力量,这种力量不断给我们传递信心,我是这样理解的。
自利利他的第三个科判已经讲完了,下面讲所依功德。
庚四(所依具功德之义)分二:一、略说名称差别;二、广说理由。
辛一、略说名称差别:
这里有十五个功德,在略说当中只是提个名字,下面广说。
无思常坚寂永恒,灭遍离念如虚空。
无著无碍断粗触,无见取善无垢佛。
第一,“无思”,不可思议的功德;第二,“常”,因为没有产生;第三,“坚”,没有衰老,坚固的意思;第四,“寂”,无病、寂静;第五,“永恒”,没有死亡;第六,“灭”,寂灭,没有痛苦;第七,“遍”,尽所有智周遍一切所知的缘故;第八,“无念”,如所有智远离所有的分别念,断除我慢、烦恼障;第九,“如虚空无著”,虚空无著的比喻;第十,“无碍”,断除了所知障,对所有的所知无碍通达;第十一,“断粗触”,断除了等持障——禅定的障碍;第十二,“无见”,没有阻碍;第十三,“无取”,远离一切相的缘故;第十四,“善”,因为自性清净,所以善妙;第十五,“无垢”,清净了所有的客尘。
佛陀具足以上十五种功德。接下来这十五个功德分几个方面来讲。
辛二(广说理由)分二:一、具彼等功德之理;二、决定具足之功德。
壬一、具彼等功德之理:
佛陀为什么具足这些功德呢?
以解脱法身,宣说自他利,
二利所依具,不可思等德。
因为具有解脱身和法身,说明圆满了自利利他。因为有了自利和利他的所依,不可思议等十五个功德都具足。
为什么我们不具足而佛陀具足?因为我们没有圆满自他二利,甚至一个也没有圆满。
下面具体讲这十五个功德。
壬二(决定具足之功德)分二:一、广说甚深之理由;二、解说后面理由。
癸一(广说甚深之理由)分三:一、总说不可思议之理;二、别说差别;三、理由对应比喻。
子一、总说不可思议之理:
遍知智慧境,佛非三慧境,
故当了悟智,有情不可思。
佛陀具有遍知的智慧,“佛非三慧境”,佛陀是真正的全知者,并不是凡夫人闻思修三慧的行境。“故当了悟智”,所以我们应该了悟,除了佛陀以外,其他所有的凡夫有情都没办法知道佛陀到底是什么样,只有佛陀知道,比如阿弥陀佛知道释迦牟尼佛有多少功德,释迦牟尼佛知道药师佛有多少功德,他们互相知道,除此之外谁也没办法知道。
《大般涅槃经》里说:“唯有诸佛能赞佛,除佛无能赞叹者。”只有佛可以赞叹佛,其他人很难赞叹。
子二、别说差别:
细故非闻境,胜义非思境,
法性甚深故,非世修等境。
为什么不是闻思修三慧的对境呢?
因为胜义的佛陀是非常细微的,所以一般来说,我们通过上师的传讲就能了解佛陀的全部功德,这是不可能的,它不是闻慧的对境。如果是其他的事,请一个老师讲讲,讲完以后,我们大概就知道了。但佛陀不是分别念的对境,所以不是闻慧的对境,由于非常细微、微妙的缘故。
“胜义非思境”,佛陀是胜义谛各别自证的对境,不是凡夫人思考、思维、寻伺的对境。其他事情拼命思考也许有可能明白,但佛陀是胜义法,如《入行论》中所说,“胜义非心境,说心是世俗。”胜义不是凡夫心的对境,所以不是思维的对境。
“法性甚深故”,法性难以测度,是最究竟、最微妙的,不是世间人通过思维能得到的。正因为如此,佛陀得到这样的境界时,在《方广大庄严经》中也说:“我得甘露无为法,甚深寂静离尘垢,一切众生无能了,是故静处默然住。”
子三、理由对应比喻:
如天盲于色,凡夫未曾见,
圣亦如初生,室内婴光色。
此处讲了一个比喻,天盲对色法少许也不可能见到,因为没有眼根,任何色法都没办法见到。凡夫人对佛陀的智慧,像盲人摸象一样。但是现在一些学者经常妄言佛哪里不对,动不动就评论佛陀。其实凡夫人要推测佛陀,像天盲见色一样。
“圣”,即圣者,注释当中讲是十地的菩萨,魏译本的注释引用了《胜鬘论》的教证,说是声闻缘觉。刚刚生下来的婴儿没办法见到世间的光芒,医学也讲,一到四个月的婴儿根本没有辨别色法的能力,没办法分辨光,全部是模模糊糊的,不分颜色;三到五个月才能看到三维的世界;六个月以后感官比较成熟,能见到色。所以,很多母亲不让小婴儿看阳光。以前,我母亲经常不让家里的孩子到帐篷外面,不然眼睛看不见。
不管是这里讲的十地菩萨,还是声闻阿罗汉,对佛陀的智慧,如盲人摸象或者婴儿见色一样,不能真正了解。既然如此,我们作为凡夫人,就像龙猛菩萨所说,对佛陀的智慧,除了依靠圣者的语言,依靠教理以外,很难知道。
《大宝积经》中也说:“众生不能知如来之境界。”一般的凡夫众生确实不能了知如来的境界,只能依靠教理大概知道:原来佛陀是这样的……除此之外没办法。一旦真正达到像弥勒菩萨那样的境界时,才能基本上了知如来的行境;当获得佛果的时候,就能完全了知佛陀的行境。这些我们应该要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