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性论讲解·第22课
2021年5月7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宝性论》,前面讲完了第一品,第二品是菩提品。菩提品讲到八种意义——菩提的八种事,上节课讲了菩提的本体、因,今天讲菩提的果。修行的果就是菩提;从因方面讲是发菩提心,求菩提。
七个科判中的第一个科判——菩提的本性和因,已经讲完了,下面我们要讲菩提的果。
庚二(离垢果之义)分二:一、以比喻略说无垢;二、广说理由。
菩提的果实际上就是佛果。现在我们经常发菩提心想获得的佛果,或者我们经常去观修、忆念佛果,这样功德也非常大。
我们要听这样的法,要从两个方面经常思维:一方面,如果我们经常忆念佛陀,那么跟其他任何行为不相同,具有无比的功德。甚至业力特别深重的人,如果经常观想佛陀,其功德也是不可思议的。《增壹阿含经》中说:“众生身口意行恶,彼若命终,忆如来功德,离三恶趣,得生天上。”恶业极其严重的众生,若能忆念如来,也能得生天上。在人世间中,没有恶业不可能,很多人都造过恶业,但哪怕造了很严重的恶业,如果能经常忆念佛陀,尤其临命终时,如果想到佛陀,至少不会堕三恶趣。
佛教徒随身应带佛像
我以前跟大家讲过,佛教徒出门应该随身带着佛经、佛像,没办法带佛塔的话可以带一些小小的铃杵、金刚橛来表示,我们可以在念珠上挂一对铃杵,代表佛的意智慧。所带佛像的大小,每个人根据自己的情况来定。我有时候经常换,得到新佛像的时候,可能一段时间带这个;有时候喜欢小一点的佛像,有时候喜欢大一点的。最近我喜欢大一点的,一直随身带着。
每个人不知道自己在什么时候死亡,如果在自己看书的地方,旁边放个佛像,面对自己,就能经常看到,眼根种下很多善根。用清净的心看佛像很好,我一般看书的时候,会在旁边放个佛像,这样看书的过程中有意无意地经常能看到佛像。
随身带着佛像,忆念佛陀,不会堕落,这很重要。
还有一方面,要经常思维:我们听受这样的大乘佛法,应该想到自己是很有福报的人。不管是现场听,还是之后听音频,或者能看到这些论典的颂词、讲记,你应该确定自己是很有福报的人。没有一定的福德的人不一定有机会学这么甚深的大乘佛法。有的人刚开始想学,后来因为烦恼深重、懒惰等各种外缘,不会坚持下去。所以,即便你听不懂、看不懂、学不懂,但只要坚持每天去思维《宝性论》的意义,那确实是一种大福报。如果自己的福德减少,以后不一定有这个机会。
有些人可能会想:听一节课没什么,讲者不需要福报,听者更不需要福报。但我认为,听受大乘佛法是多生累劫的所有获得中最难得的所得。所以,大家应该发自内心知道大乘佛法非常难得。
2003年的时候我翻译并讲过《窍诀金钥》,其中华智仁波切专门讲了大乘菩提心的功德。方便的时候,你们可以看看大乘佛教到底是什么样的。里面提到:到底什么是佛,佛陀具有什么样的功德,皈依佛有什么意义……如果没有懂得这些,光念十万皈依没有什么意义。同样,《宝性论》菩提品中讲到:菩提到底是什么样的,得到佛陀果位的功德是什么样的。作为佛教徒,如果不懂这些,即便口头上念十万遍皈依,也不一定有用。当然,可以种下善根,但除此之外不一定有特别大的利益。
现在正在讲佛陀的果位到底是什么样的。
辛一、以比喻略说无垢:
以比喻略说无垢,有两层比喻,一、远离贪嗔痴,有三个比喻;二、以九种比喻的核心内容来说明。
净水渐茂莲覆湖,离罗睺口之望月,
离烦恼云之日轮,无垢具德故具光。
佛陀有三个方面的特点:第一,远离贪心,比喻成莲花湖,没有任何浑浊,非常清净,故为“净”;具有大量的水,故为“水”;有非常繁茂的莲花遍地开放,故为“渐茂”。这样的湖大家都特别欢喜。以此比喻佛陀远离了贪心的烦恼。
第二,“离罗睺口之望月”,佛陀如同离开了罗睺罗口中的满月(望月),以此比喻佛陀远离了人们都不太喜欢的嗔恨心,就像月轮离开了罗睺罗的障碍。
现代天文学认为地球、月轮和日轮在不同的轨道上运行,地球遮住太阳时出现月食。以前的佛经论典随顺印度民间和古代传统的说法,出现月食是因为一种叫罗睺罗的阿修罗在吃月轮。藏地也有这样的说法,月食的时候,大家念观音心咒,他就会离开。汉地民间也有“天狗吃月”的说法,大家敲锣打鼓,用各种方式来吓唬天狗。这里弥勒菩萨随顺世间的民间传统,说离开了罗睺罗的月亮非常明亮。这是远离嗔恨的比喻。
第三,“离烦恼云之日轮”,远离了痴心或者邪见的烦恼云的日轮。
“无垢具德故具光”,这三种比喻实际上是远离贪嗔痴的意思,远离贪嗔痴的佛陀是无垢的;没有任何客尘——断德圆满,具足一切功德——证德圆满,这样断证圆满的功德主是谁呢?就是具足光明的佛陀。佛陀具有如此断证圆满的功德,可以通过远离贪嗔痴的方式来说明。
无垢光尊者的传记中最后一句讲到,《宝性论》对无垢光尊者的名字作了授记:无垢具德故具光——无垢光。
还有一些经典中也有这三种比喻,如《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等经典中,佛陀远离贪嗔痴也是分别以莲花、月轮、日轮来比喻。
《大智度论》中讲到,有一次佛陀和舍利子正在经行,一只鸽子被老鹰追赶,躲到佛陀的影子下,这时,它没有恐惧,也不发出声音。佛陀起身离开后,鸽子躲在舍利子的影子当中,它发出恐惧的声音。舍利子不理解,问佛陀:“为什么我断除了烦恼障,您也是断除烦恼障(小乘认为佛陀也是一位阿罗汉),但鸽子在您的影子当中不害怕,在我的影子当中它会怕?”佛陀说:“虽然我们在断除烦恼障方面没有差别,但是你没有断除习气障,我的习气障已经断尽无余,所以我的功德和你的功德完全不相同。”
这里讲到佛陀远离了贪心、嗔心、痴心和习气。
世间人也许不明白,佛陀远离贪嗔痴到底是怎么样的?佛陀的传记中应该讲得很清楚。佛陀成佛时,魔王来干扰他,用美女来打扰他,佛陀的心如如不动,这说明远离了贪心;当释迦族被侵略时,佛陀身边一些人很生气、很想报仇,但佛陀也是如如不动,这说明断除了嗔恨心,否则,作为世间人,自己的很多亲戚被杀死,不生嗔恨心是不可能的;佛陀因为断除了痴心,没有邪见,任何外道都没办法引诱他,而且对胜义世俗所摄的万法通达无碍,透过这些,完全可以看出佛陀灭除了痴心。
因此要知道,我们所皈依的对境,就像《胜出天神赞》中所讲的一样,跟其他外道、其他任何一个世间教主不同,不同点就是远离贪嗔痴,这是非常重要的。因此,作为佛陀的追随者,要尽量远离贪嗔痴,尽量对治贪嗔痴,在这方面下功夫是非常重要的。这是第一个比喻。
昨天已经立夏了,但是我们这里没有夏天的感觉,今天还在下雪。我今天看到了太阳雪,太阳很强烈,但是雪花在飘扬。
能仁蜜果实,宝金宝藏树,
无垢宝佛身,王金像如佛。
如前面所说,弥勒菩萨用九种比喻来说明佛陀具足九种功德。首先是脱离了莲花苞的佛像,藏文是佛身,都可以吧,可以根据不同的文字来理解;第二个,远离了蜂群的蜂蜜;第三个,远离了糠秕的果实;第四个,远离了不净粪的金条;第五个,地下出现的宝藏;第六个,种子中出生的果树;第七个,破衣中的佛像;第八个,丑女胎中的轮王;第九个,黑泥模中的金像。这些都是“如佛”,远离各种客尘,就是圆满正等觉佛陀。
前面讲了世间不同状态下的四种比喻,还有阿罗汉、有学道圣者、无学道如来的比喻。在这里,讲的是远离上界——色界、无色界的障碍。之前讲的是,外面的障碍是凡夫阶段,中间是阿罗汉阶段,后来是见道、修道菩萨的障碍,这些障碍全部断除以后,每一个障碍当中都有一个精华,功德以上上具足的方式存在。虽然佛陀并不是阿罗汉,但是阿罗汉应有的善根功德,佛陀都具足,见道也是如此。包括凡夫人的功德,佛陀也是以增上的方式来具足的。所以,佛陀实际上是上面所讲到的九个比喻中的精华部分,也就是说,从有学道直至最后无学地之间的功德,以上上具足的方式存在。
这里讲到,果有两种比喻:远离贪嗔痴,以及具足九种功德。下面都会展开广说,届时我们会明白是如何对应的。
如果能将科判理顺,《宝性论》确实不难懂。虽然讲义不广,但是文字非常有特色。法王如意宝讲过,朵洛瓦的注释跟其他很多注释不同。无著菩萨的注释有时候广、有时候略,经常引用《胜鬘经》等;藏传佛教中也有日称等大德的比较著名的注释,有些讲得特别广,连颂词都不知道在哪里,找不到。我有一套两本书的讲义,但是太广了,没有时间看。《宝性论》确实很重要,尤其是通过这样的注解,我们基本上可以理解其中大致的内容。
辛二(广说理由)分三:一、智慧生二身之理;二、断除三毒而成办二利之理;三、清净垢染而得如来藏之理。
壬一、智慧生二身之理:
二身即解脱身和佛身。从科判上讲,佛陀通过两种智慧——入定和出定的智慧修行,最后获得法身和色身,或者解脱身和佛身二身。
佛果是怎么获得的,首先讲这个道理:
犹如湖泊等,净贪等客惑,
摄略说彼者,无分别智果。
具诸殊胜相,佛身定随得,
如是说彼者,后得智慧果。
分两个方面来讲。第一个方面,佛陀的二清净自性对应远离了贪心的湖泊的比喻,其中的“等”还包括月轮远离了嗔恨心的罗睺罗的比喻,以及太阳解脱密云的比喻,这是远离障碍的比喻。
另一方面,“净贪等客惑”,清净贪心等客尘,贪心,是贪执可爱的对境,“等”字包括嗔恨心、嗔恨不喜欢的对境,还有中等的愚痴的客尘。远离了前面的三种比喻,包括浑浊、罗睺罗、天上的云聚,分别清净了贪心、嗔心、痴心为主的所有的烦恼客尘。
“摄略说彼者,无分别智果”,这样的客尘全部远离以后,归纳起来简略地说,通过修根本慧定,远离了所有的所知障,能获得我们经常说的“解脱身”或者“法身”。
所以从无分别的智慧中能获得的果是什么呢?清净身的果。这是第一层意思。
“具诸殊胜相,佛身定随得”,佛陀特别殊胜的受用圆满身或色身,以及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等功德,依靠什么得到的呢?依靠各别自证,以及后得世间智慧而得到。也就是,在具德善知识面前听闻大乘深广佛法,自己如理如实修行远离了所知障。弥勒五论、包括我们学过的《大乘经庄严论》,都是这样的说法。
一般来说,烦恼障是障碍解脱,所知障是障碍获得佛果;贪心等叫烦恼障,三轮执著叫所知障;以人无我为主的智慧断除烦恼障,以法无我为主的智慧断除所知障。包括二转法轮的很多论典都是这样讲的。但是此处,所知障是依靠世间出定的智慧来断除,这是比较特殊的解释方法。从表面上看,在善知识面前听闻佛法能断除部分烦恼障,但所知障更细微,依靠有相的听经闻法能不能断除呢?其实也可以起到间接的作用。烦恼障依靠入定的空性智慧来断除,而这里的所知障是对外境的执著,依靠后得世间智慧对治。
“后得智慧果”,通过后得的智慧能断除所知障,最后获得色身。
如果具足了色身和法身,就是佛果。此二身依靠两种不同智慧可以获得,一是入定无分别智慧,一是出定能辨别的智慧,以这两种智慧断除两种障碍,获得两种果。《六十正理论》后面讲到,依靠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能得到色身和法身,能断除烦恼障和所知障,意思大体相同。
壬二、断除三毒而成办二利之理:
用三个颂词,以三个比喻分别讲述断除贪心、嗔心、痴心。
断除贪等尘,于所化莲花,
降静虑水故,佛如净水池。
这里有时候讲湖泊,有时候讲水池,有时候讲莲花,其实是一个意思,只是文字表达不同,比喻可能要前后对照看一下。
在佛位时断除了尘埃,即断除了贪著三界的贪心。佛陀对如莲花一样的所化众生相续不断宣说正法,相当于降下静虑、等持、智慧、戒律的水,以寂止与胜观滋润。佛陀如盈满净水、以各种莲花覆盖着的美丽湖泊或者水池。
有时将佛陀没有贪执比喻成莲花一样,有时又将所化众生比喻为莲花,为他灌禅定的水。在不同的法义中有不同的比喻方式,比如“诸恶莫作,诸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有些大德解释时,第一句是小乘,第二句是大乘,第三句以密乘解释。荣索班智达认为,“诸恶莫作”以戒学为主;“众善奉行”是慧学;“自净其意”以定学为主;“是诸佛教”,关于戒定慧三学的教言就是佛法。
今天把莲花比喻成众生,有时候又把外面的障碍比喻成枯萎的莲花,有不同的比喻。佛陀远离了贪等尘埃,将大悲、清净、禅定的水灌在众生相续中。在不同的阶段,比喻所表示的意义也不同,具体自己可以分析。
第二个是嗔恨心的比喻。
解脱嗔罗睺,大悲大慈光,
周遍众生故,佛如净满月。
佛陀远离了一切嗔恨心,就像远离了罗睺罗的月轮一样。嗔恨心以罗睺罗来比喻,对众生而言,带来逼迫、折磨,带来各种不同的痛苦。佛陀就像月轮一样,具有令所有众生离开痛苦、具足快乐的大慈大悲的光芒,这样大慈大悲的光芒能周遍所有众生,就像月光照耀所有世间一样。以此缘故,佛陀与远离了罗睺罗的满月没有差别。
就像《心地观经》中所说:“如来月光甚清凉,能除众暗亦如是。”如来的月光为众生带来清凉,也能遣除世间所有的黑暗。前面把佛陀比喻成远离贪心的清净的水池或湖泊,这里比喻成远离罗睺罗的满月。满月为所有的众生都带来快乐,因为远离了所有的嗔恨心。
佛陀在因地时,有一个人想杀他,他割了一只胳膊,对方不满足,他就将另一只胳膊也割下来,最后身体的肉全部割下来,佛陀不但没有生嗔恨心,反而发愿成佛时要先度他,这个人就是后来的憍陈如。为什么佛陀发愿第一个度他呢?因为在修道过程当中,他对佛陀的危害非常大。一般世间人,如果别人割了自己的胳膊,会不会发愿“将来先度他”?可能不会这样的,“只要有机会,要先杀他”,众生跟佛陀截然不同。
佛陀的很多行为,大乘佛教徒说起来比较简单,“我就是佛陀的追随者,佛陀如何发愿,我也如何发愿”,但实际行持很难。佛陀如何发愿呢?“害我的人,我先度他”,远离了如罗睺罗的嗔恨,这是实实在在的佛陀的精神。
有的人即使别人没有害他,也想对别人作各种损害;而有些人,别人如果害我,那我不客气,“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我们看看世界上各个国家的凡夫领导们,你骂一句、我骂一句,这时反而有人开始赞叹他,认为他骂得特别好。凡夫的群体就是这样,赞叹过失,诋毁功德。其实我们处在颠倒的世界中,凡夫愚痴众生真的很可怜,具有常乐我净四种颠倒。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如此,世界上任何地方几乎是一样的。我上半生去了东南西北五大洲的很多国家,去每一个地方的时候,深深感受到大乘佛教的精神不可思议。世间的政治家、经济家讲的话好多都带有水分,表面上说起来特别好听,实际上每一个人都是围绕自己、维护自己,跟大乘佛教的核心意义相违之处特别多。
佛陀确实远离了贪心,也远离了嗔恨心。下面讲远离痴心。
解脱愚痴云,以智光遣除,
众生黑暗故,佛如无垢日。
佛陀相续远离了所有愚痴黑暗的云,通过讲经说法的方式,可以打开所有众生相续中智慧的光芒,遣除所有众生相续中的黑暗。如此,究竟二利的佛陀与远离一切密云的日轮没有什么差别。
《方广大庄严经》云:“众生烦恼暗,智慧能销除,如来所以出,为世光明者。”佛陀是真正的大光明者,依靠智慧将众生的烦恼黑暗全部遣除。因为佛陀出现在世间,众生才有希望打开智慧的眼目,如果佛陀没有传讲正法,没有给我们开启解脱之门,那我们这些芸芸众生始终沉溺在黑暗当中,非常可怜。所以,我们要弘扬正法,就像佛陀给众生开启智慧门一样,我们也要建立这样的法幢,这一点很重要。
道场的核心价值是讲经说法
我去一些学校时感受比较深:好学校不在于建筑如何金碧辉煌,而在于其教育。一个学校建得再怎么样好,人员再怎么样具足,但如果里面没有特别好的教育体系,学校也只是一个外壳而已。同样的道理,不管是居士的道场、出家人的道场,我们以后一定要有讲经说法的平台,一定要有遣除众生黑暗的光明智慧。如果没有这些,意义并不是很大,天天找一些游客,天天想怎么样赚钱、怎么样吃、怎么样喝,这种气氛实际上与佛教真正道场的法相是相违的。
以后好多法师应该是有能力的。如果你变成寺院的住持,下面有一群弟子,从来不讲经说法,天天吃得胖胖的,那就没什么意思。虽然表面上看起来你们吃得很好,住得特别好,环境非常好,鸟语花香,像天堂一样,特别优美,但里面没有讲经说法也不行。
我们要不断地遣除众生相续中的黑暗,比如今天来一群人,给他们讲个三皈依;明天来一群人,给他们讲个四无量心;后天来一群人,讲个忏悔、积累资粮。
法王如意宝开创的佛学院有这个特点,包括我个人,只要在学院,在我的记忆当中没有一个礼拜不讲经说法,只要在道场,我最重要的便是讲经说法。你们以后也应如此。有些道场很不错,学院出去的人特别注重讲经说法。有些经常搞建筑,原来有一个寺院一直建筑、一直规划,我说不要天天想建筑,可以边建筑边讲经说法,如果没有讲经说法,哪怕是黄金做成的无量殿,意义也不是很大。学校就是要培养人才,寺院和道场也要培养人才,如果实在没有能力培养人才,只是造佛像,那只能叫佛殿,不叫弘扬佛法的道场。
此处也讲,真正的智慧能遣除众生的无明黑暗。
听课的时候不要打瞌睡。听说有些法师经常打瞌睡,不管是谁讲课,经常打瞌睡,影响也不好。在家里听课的人更不要打瞌睡。听说有些在经堂里好一点,在家里就打瞌睡。如果实在想打瞌睡,你就边走边听,这样不会倒下去;如果还是睡着了,那也没办法。
以上讲完了三种比喻。下面用三个偈颂分别讲九个比喻,一个偈颂中有三个比喻,这个比较好懂,下面简单解释一下,说明佛的功德也是不可思议的。
壬三、清净垢染而得如来藏之理:
不等等法故,施予妙法味,
远离皮壳故,如佛蜜果实。
佛陀跟众生不同,众生的功德和佛完全没办法相提并论;所有的佛陀功德是相等的,比如释迦牟尼佛和阿弥陀佛、不动佛,他们的功德是相等的;佛陀能布施给所有众生美妙的法味;远离了烦恼障和所知障,以及习气的皮壳。
以上三者分别比喻成什么呢?第一比喻成莲花中的佛像;第二比喻成蜂蜜,因为蜂蜜很好吃,佛陀圣法的味道也是中边皆甜;第三比喻成远离了糠秕以后中间剩下的果实。这三个比喻分别对应佛陀与众不同、给予法味和远离障碍。
《大智度论》中讲:“虚空无有边,佛功德亦尔。”就像虚空无有边际一样,佛陀的功德也是不可思议,这里大概以九种比喻说明。
接下来也有三个比喻。
净以功德物,能除贫穷故,
赐解脱果故,如金宝藏树。
佛陀远离了所有的烦恼障和客尘,以此比喻成远离了所有不净物的金子;佛陀具有众生相续中所有的功德、财富,以此遣除众生精神上的所有的贫困,比喻成从地下出现的宝藏;因为赐予解脱的果,相当于远离了种子以后的妙树。
以金子、宝藏和妙树的三种比喻说明佛陀的功德。在世间当中佛陀是最了不起的。
最后三个比喻。
珍宝法身故,二足尊胜故,
珍宝色相故,佛如宝王金。
“珍宝法身故”,佛陀的法身功德无量,就像如意宝能满足一切众生所愿,以破衣中庄严的佛像比喻;“二足尊胜故”,二足指人类,佛陀以人的形象成佛,在所有二足众中,佛陀是最殊胜的,或者以具足受用圆满身的缘故,以丑女胎中的转轮王比喻;“珍宝色相故”,佛陀在众生面前示现各种各样的化身,相当于泥模中的金像一样。
三身圆满,分别以破衣当中的金像、丑女胎中的转轮王、离开泥模的金像比喻。
这些比喻每一个都有甚深的意义。在障碍方面,因地的如来藏被九种障碍所包围;获得佛果的时候,远离了原来因地所有的障碍。
佛陀确实在世间中是最殊胜、最出色的。《大般若经》中说:“一切有情类,唯佛最为尊,尚无有等者,况复当有胜。”在所有有情类当中,佛陀确实是最尊贵、最殊胜的,世间中没有与他相等的人,更何况超过他的。
希望佛教徒去研究研究,看看世间有没有超过佛陀的,有没有人能超过他的智慧、超过他的慈悲。我们可以看,当今世间所有人类和所有有情类当中,有没有超过他的?并不是超过他身相庄严,虽然这也是佛陀的特点,但佛陀最主要的特点就是他的智慧、慈悲。
佛陀的智慧通达胜义、世俗所有的法。现在的科学家在现相上物质的运用方面确实很了不起,但最究竟的诸法实相方面,有没有像佛陀一样通达缘起空性的,有没有完全通达一切万法真相的?可以自己去看看。
以上讲了佛陀的九种比喻。八种意义中菩提的本体和因,以及菩提的果都讲完了。
庚三(自他二利事业之义)分二:一、略说成办二利之理;二、广说。
《宝性论》很有逻辑层次,里面的内容很有哲理。为什么现在很多西方哲学家特别喜欢这类逻辑性比较强的道理?因为这对辨别思维非常有帮助。
如果造论、写文章,应该写成像《宝性论》这样的,然后自己写个自释。印藏的很多前辈大德都是如此。造颂词的时候没什么感觉,最后写自释时,非常佩服自己的智慧。
辛一、略说成办二利之理:
佛陀是圆满自利和他利的。圆满自利从哪方面讲?
无漏周遍无灭法,稳寂恒常无迁处,
佛如虚空诸正士,六根领受真义因。
“无漏”,所有的习气和障碍都没有了,叫断德圆满,或者断德究竟;“周遍”,佛陀具有尽所有智和如所有智,通达一切万法的实相,叫证德圆满,或者智慧圆满;“不灭法”,无生无灭,永远没有毁坏,完全是一种无为法。佛陀的功德在自性中本来具足,并不是新生,可以称为无为法。什么样的无为法?在佛陀的本性中无生无灭,没有老的痛苦是稳固——“稳”,没有病的痛苦是寂灭——“寂”,没有生的痛苦叫“恒常”,没有死亡是“无迁”。这样的缘故,佛陀自利圆满。
有些对大乘佛教不是特别了解的人不一定马上通达,但你慢慢思维就很容易明白。《大方等无想经》云:“如来无上王,无生亦无灭,为诸众生故,示现于生灭。”佛陀在我们凡夫众生面前示现降生,最后圆寂,但实际上功德无生无灭,这叫自利圆满。
什么是他利圆满呢?“处”,刚才自利圆满的功德实际上是所有他利圆满的依处。因为利他需要一个这样的功德基础,才能在众生面前进行饶益。
虚空给所有的色法、万法提供空间。因为有了虚空,行住坐卧所有的一切行为都可以实现;如果没有虚空,那我们没办法活动。所以我们特别感谢虚空,因为有虚空,我们能听得到,我们能坐得下,能吃得下饭。如果肚子没有虚空,吃都吃不下……所以,虚空提供了很多活动的空间。
同样的道理,因为有了佛陀无为法的功德,所有的正士——大多数是菩萨和圣者,依靠他们的六根,能接受一切万法的真实义。有了佛陀的功德,所有圣者菩萨能有开悟的机会,就像有了虚空,我们有活动的空间。
虽然这里没有直接说凡夫,但因为有佛陀的成就,我们凡夫也同样得到相应的功德,比如看到佛像、听到佛法、尝到法味、感受法义、安住禅定的快乐等等。
下面对这个原因再次详说。
见非大种色,听闻纯妙语,
嗅佛净戒香,品大圣法味,
受定所触乐,证体深理因。
细思胜义乐,佛如空离相。
佛陀给予圣者们微妙究竟的色声香味触法是什么样的呢?并不是四大所组成的,而是各种最殊胜的妙相,因为地水火风四大是粗糙的、不究竟的、不微妙的。
比如文殊菩萨所见到的佛像,并不是像我们所看到的那样,而是光明的、清净的、无为的色相。“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真正的如来远离一切相,这是如来给大家提供的色法。
圣者们的殊胜耳根听到无相的、微妙的、不杂世间语言,就像六十梵音所带来的声音,始终给众生带来快乐和法乐,这也是菩萨们所听到的声音。
殊胜善士的鼻根嗅到的是善逝永远没有任何杂染的戒香。佛陀有戒香,一些高僧大德也有。
有一个东晋时翻译的《佛说戒德香经》,很短。其中说,有一次阿难独自思维:世间的香顺风时能嗅到,逆风时没办法。有没有一种香能在逆风时也能嗅到呢?于是佛陀宣讲了《佛说戒德香经》。其中有偈颂:“木蜜及栴檀,青莲诸雨香,一切此众香,戒香最无上。”蜂蜜的香、旃檀的香、青莲花的香,在所有的香当中,唯一戒律清净的人的戒香与众不同。《菩萨处胎经》卷二记载:“三界所有香,不如戒香胜。”虚云老和尚一年只洗一次澡,但平时是香香的,不像有些牧民路过时的味道。听说有些道友四个月、六个月都不洗澡,他的“戒香”应该不错。
殊胜的舌根受用像甘露一样的最妙法味,如禅定味。
殊胜的身根通过禅定修轻安,得到没有任何痛苦的身体所触的大乐。
菩萨殊胜的意根能证悟诸法体性甚深的法理。
这以上主要讲六根如何得到殊胜的六境,因为有了佛陀,菩萨才有机会,如果没有佛陀就没办法,就像没有虚空,就没办法活动,这里有非常微妙的因缘。
如果细心思维胜义无生无灭的意义,就能明白佛陀就像虚空一样,远离所有的生老病死,远离所有生住灭的法相。真正的佛陀犹如虚空一样,远离一切迁变、功德自然圆满、任运自成,无法用语言、思维等有相的方式来表示。
佛陀就是自利、他利圆满,这些道理非常深奥。听有些道友说:“《宝性论》似懂非懂,一会儿特别懂,一会儿不太懂,总觉得这里的道理甚深微妙,没办法用分别念揣测。”这个说得也对,凡夫人就像婴儿的六根没有成熟一样,大人教什么事情,一会儿好像懂了,但一会儿又因为根没成熟,没办法完全接受。我们也像婴儿一样,逐渐成长时,根据大人们的教言,会懂得甚深法理。我们确实跟婴儿没什么差别,但学到一定的时候,与自己刚开始那种懵懵懂懂的状态相比,知道自己还是有进步的。学习这部论,希望大家都有进步,有进步说明学得比较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