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性论讲解·第21课
2021年5月6日
《宝性论》讲到了如来藏,宣说如来藏所具有的功德,以及不了知如来藏的五种过失。为什么讲如来藏呢?主要是为了断除自己的怯懦心;为了断除对其他众生的轻毁心;为了断除邪执——本来客尘是可以离开的,却认为不能离开的邪执;为了断除损减——本来如来藏具足,却认为没有的损减;为了断除贪执——认为自己很了不起,没有平等心。
此处各以一个颂词进一步宣讲前面的五种过失。上节课已讲到前面两个问题:听到如来藏的法门以后,自己不会怯懦,会发起菩提心;如果有了如来藏和菩提心的概念,对其他众生不会有下劣想,不会轻视其他众生。
第三个过失——断除邪执:
如是思维者,不生真实智,
故非真实执,不解真实义。
如果认为没有如来藏,不会生起真实智,不会产生自相续具足如来藏的正见,也不会产生可以离开烦恼障和所知障的正见,也不可能产生远离损减和增益的智慧,会产生非真实的实有执著,如此不了解真实义。
没有如来藏、人死如灯灭,是很可怕的见解。前段时间,华为公司总裁任正非在达沃斯论坛对话历史学家尤瓦尔·赫拉利,被问及:以后的人工智能或者说智能人会不会胜过人?有没有鬼神?人死了以后,还有没有来世的存在?以种种原因,他说:人死了以后没有什么。结果所有的人都给他鼓掌,后来发现这不是真正的鼓掌,是鼓倒掌,因为他的有些见解不一定合理。现在世界上有一部分人认为“人死如灯灭”,或者“如来藏不存在”;还有一部分人认为,“人死如灯灭”的道理确实不可信,我们现在这个世界上有千千万万个能回忆前世的人,能想起自己过去的人那么多,以科学根本没办法否认。
前几年讲的《大乘经庄严论》中说:“舍弃本有耽著无,世间愚相何其重!”本来没有的,如所谓的“我”、烦恼障、所知障的客尘,我们实实在在、根深蒂固地认为有;本来存在的如来藏、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等功德本来具足,但对这些毫不了知。确实很多人的愚痴特别可怕。
第四——宣说如来藏能断除诽谤或减损的过失:
造作客尘故,众生过非真,
真实过无我,功德自性净。
如果我们详细分析,相续中所有的客尘是因缘所生,“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因缘聚集的时候产生,因缘不聚集的时候不可能产生,所以它是因缘的造作,而不是真实的心。它是一种客尘,通过对治,完全可以离开。所以,众生相续中的八万四千烦恼、千千万万的过失并不是真实存在的。我们现在应该觉得幸运的是:我们的贪嗔痴、邪知邪见是可以离开的,是暂时性的。
“真实过无我”,真实性当中,暂时性的罪过——人我、法我、障碍等确实不存在。学过中观的人应该知道,“烦恼如幻本性空”,所有的烦恼如梦如幻,本性是空的,没有一个真实性,而且这样的道理,学习比较深的法门会了知得更为清楚。
佛经中也讲过,五百个阿罗汉去调化外道却没有成功,后来文殊菩萨去了,先赞叹他们外道的功德,后来讲这种颠倒心是不存在的,最后所有人都被度化了。阿难觉得稀有,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文殊菩萨了知烦恼、罪业的本体是无我空性,以窍诀的方式为他们宣讲,最后这些外道全部通达无我的本性。
真实义中,所谓的“我”,所谓的“法”,形形色色、包罗万象的所有事物,本体丝毫不存在。我们并不是说因为要维护佛教的观点、高举佛教的旗帜,把本来存在的东西说成不存在,不是这样的。学过中观的人,可以用般若智慧进行剖析:看看相续中所谓的“我”在哪里,这非常简单。
法王如意宝以前讲麦彭仁波切的《智慧品释·澄清宝珠论》时说过,虽然很多论典讲人无我的文字差不多,但此论所分析的人无我,对他来说收获非常大。同样,我们学《宝性论》或者某部论典时,个别词句对你心相续帮助特别大,依靠个别词,非常容易开悟,容易理解甚深的法义。
这里也讲,真实义中“我”是不存在的,那存在什么呢?“功德自性净”,相续中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等这些功德自然而然以任运自成的方式具足。后面还会讲这些功德。
有些人可能会有些怀疑:到底我具不具足佛的功德?其实是存在的,只不过是以不明显的方式存在。存在的原因,前面也讲过,为什么每一个人只要去学,各方面都可以学懂一点?我们的心在很多方面都有潜力,学钢琴、学中观、学因明,都能有所领悟。有些人显现上稍微笨一点,但实际上相续中有这些种子,只不过暂时被客尘蒙蔽得比较严重一点。通过这样的推理可知,功德自然而然具足,而相续中的我执、障碍,这些是客尘性的,跟本性有很大的差别。
这些道理,希望大家非常细心地分析,以这样的方式学《宝性论》,应该能解决很多人长时间以来难以处理的问题。有些人怀疑特别多,我去学校演讲时,经常有人问这问那,但其实问的这些问题在不同的论典中早就明确讲过,可是他们可能没有听过,自己没有思维,心里面一大堆疑问。这些疑问是很简单的,只要有佛法的基础,真正学习了,就会迎刃而解。
我觉得《宝性论》很重要。以前没有翻译《宝性论》的时候,慈诚罗珠堪布跟我讲了好多次,“你要不要翻译一下《宝性论》?”他说他也想讲,但我想他应该不会讲。不管怎么样,他说了很多次,不然当时我也没有想翻译。据说,汉地、西方很多人和其中的一些道理特别相应。
学习大乘佛法的人必须知道,如果搞不懂如来藏的道理,相续中有一大堆邪见,即使听大圆满的最高的法,也可能只是冰上建筑,没有很大的意义。
我们有必要研究《宝性论》,西方很多学者很长时间中专门研究《宝性论》《大幻化网》。我们这边也有专科班,也是一直专注研究,“专”得比较不错,我们年底也可以给他们一块砖的奖励(堪布笑)。其实,我们有必要对一部论典专心研究,也许真的能变成一个大专家。
还有,每年也有必要写论文。写论文对自己是一种锻炼,对佛教也是一个贡献。有些人不一定写得很好,比较粗糙,爱说大话。按理来讲,堪布、堪姆,辅导员和一些智者、学者,应该要细心,带有学者的气息,比较细致地深入分析。写论文时,应参考不同的书,比如《宝性论》《释量论》,或者《量理宝藏论》,或者中观,然后自己去研究,要具有自己的特点,再写出来。有一些道友还是比较爱写,有些能写出来、但有点难度。一些有智慧的人经常比较懒惰,没有智慧的人写的话也可以锻炼。但一般来讲,自己精进很重要,有些人本来很有智慧,但自己特别懈怠,最后也没办法。
《宗镜录》中讲,佛经中说,有些一刹那成佛,有些三个阿僧祇劫成佛,这是什么原因?回答说,精进者刹那间得佛果,懈怠者要三个阿僧祇劫。有些人虽然智力不是特别高,但是因为非常精进、一直不放弃,最后是成功者。学佛是这样,成佛也是这样。
写论文、参加考试等这些方面,都应该按照次第来。有些人不需要这些次第,好像装着“我不需要这些名声、地位、证书,这些都是假象。”一方面,你认为是假象,也可以;但另一方面,历代高僧大德虽然胜义中明白是假象,但在世俗中随顺众生,自己以后在弘法利生时,有些缘起也是必要的。
大学里的有些教授非常牛,戴一个帽子,谁的话都不承认;现在有些堪布、堪姆也带有这种味道,觉得自己很牛、很厉害;下面的道友也有想学什么就学什么的。一方面你们有这个空间,但另一方面也要遵循基本的教学规则和框架,世界上任何一个大学都是在框架之内,最后出来的也是佼佼者,这一点很有必要。
众生都具有如来藏,没必要进行诋毁、诽谤,否则只是显现自己的愚痴相而已。
第五个过失:
执著非真过,损减真功德,
具慧不得见,自他平等慈。
因为有我执和贪执,不知道自己和众生平等,不会对众生产生平等的慈悲心。因为自己执著非真实、客尘性的烦恼障和所知障,把本来不存在的东西执著为存在,这叫增益。
“损减真功德”,如来藏中所有任运自成的十力、十八不共法等功德本来存在,但以愚痴的原因,不承认有。
“具慧不得见,自他平等慈”,这样的具慧菩萨,不可能见到自己和众生在真实义中的平等。
第三转的胜义谛,与二转空性法门的胜义谛有差别,在真实义中,如来藏就是胜义谛。按照麦彭仁波切的观点,胜义谛和世俗谛的安立,有相应三转和相应二转的两种安立方式。一说胜义谛,有些道友就认为“在空性当中,如来藏都不存在”,这样不一定相合三转法轮。
在真实义中,自己和众生平等,要产生平等的慈悲心。但如果你不知道众生具有如来藏,可能对自我的贪执会非常严重,轻毁他人。
有时候因为我们没有学过《宝性论》,不知道所有众生的相续中具有如来藏,很难生起来深度的大悲菩提心。如果众生是暂时的众生,我也是暂时的众生,我们死了以后没有佛性,在暂时的、短短的时间中,互相生不生悲心都没有多大的意义,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哪怕旁生也有如来藏。佛陀的有些传记中见到鸽子时都会授记,“这个众生在未来成佛……”,在特殊的因缘下,佛陀对旁生也有授记。如果没有真实的佛性,那这样授记不一定适合。所以,大家一定要知道,有了如来藏的见解,就能生起大乘佛教中最根本、最基础的、对众生的慈悲心。
我们确实不敢轻毁其他人。很多人学了《入菩萨行论》以后,安忍、正知正念等方面跟以前不同;学了《宝性论》以后,至少也是不会小看、轻视别人。因为暂时来讲,自己只不过以暂时的因缘超越一些人,但实际上,现在看起来最低劣、最可怜的众生确实是未来佛。比如,未来的大领导暂时还没有上台之前,不敢轻毁他,到换届的时候,他肯定当书记,那很多人对他都特别好。《入行论》中也讲,众生背后有如来,我们不能轻毁、欺负。这里讲不但他背后有如来,而且他自己就是如来。所以如果《宝性论》学得很好,应该会对别人很恭敬,对所有人一视同仁。
这以上是所断五过如何产生之理。
断除了以上所讲的过失,就能得到功德,有什么样的功德呢?
壬三、断除过失速得功德之理:
如此听闻彼,欢喜敬如佛,
慧智大慈生,生此五法故,
无罪视平等,无过具功德,
同等爱自他,速得正觉果。
如果大家都知道“所有的众生相续中具有如来藏”,第一,自己不会怯懦,不会认为“我绝对没办法成佛”,对自己很有信心,产生欢喜心,不管修苦行,还是做什么,都会有欢喜心。
自己心里很有信心、很有把握,“我现在很可怜,背也背不下去,考也考不好,别人经常欺负我,长得也不是那么好看,钱也没有那么多,各方面都不是特别理想,但我下一辈子肯定会更好,再下一辈子越来越好,就像曲线一样,超越一切。”所以自己有自信、有欢喜心,“我要努力苦行,一定会很好的”。好好修行都会改变的。
第二,听到如来藏的法以后,知道所有众生具有如来藏的缘故,不会轻毁、蔑视其他众生,就像对佛陀一样恭敬。对众生观清净心,不会欺负,不会对谁都看不惯。
第三,因为了知相续中的障碍是客尘,是可以断除的,这个叫妙慧。
第四,智,每个众生的相续中具有如来藏,了知这个道理叫本智或者智慧。
第五,知道自他所有众生都有如来藏的缘故,对他们会生起平等慈。
生起这五种法的缘故,“无罪视平等”。前面讲的,因为有怯懦的心、轻视众生的心、客尘真实存在的心、不知本自具足如来藏的心、对众生不平等的心,这些心都能远离。可以产生前面讲的五种功德,没有上面所说的五种罪过。“速得正觉果”,在很短的时间中获得正觉的果位。
学了这样的如来藏法,每个人的相续应该会有转变。如果懂得这个道理,这是一切获得当中最重要的获得。《大般涅槃经》云:“若能谛观察,我性有佛性,当知如是人,得入秘密藏。”如果我们用真实谛去观察的时候,其实每一个众生的相续中都有佛性,如果知道这个道理,在大乘佛教中是很珍贵的、很殊胜的境界,能够入于佛陀的秘密之藏。
《宝性论》是连结显密的论典,懂得了如来藏真正的道理,此人则是通达了佛陀的密藏。我们经常说“密藏续”,其实,密法的教义也是直指如来藏的本来面目,是通过上师的直指方法和自己积资净障的方法来了悟,这是最重要的法。
前面讲到的道理,在修行过程中很重要。听的时候,大家都很清楚,但有些人记性有限,听完就忘完了;有些今年清清楚楚,明年忘得干干净净,这样有点可惜。我希望大家要经常复习,有些道友经常看、经常背,这样的话,这些境界能长期保留在相续当中,否则现在的众生忘性也比较大。
大家都知道,《宝性论》共有七个金刚处,第一品讲了佛宝、法宝、僧宝、界(如来藏)这四个金刚处,第二品讲菩提,第三品讲功德,第四品讲事业,第五品讲利益。
要得到佛宝的果位,需要种姓,就是界,这个叫做如来藏,也叫做因,只有种子界性之因还不够,还要修行,通过修行得到的果是什么呢?就是菩提。菩提到底是什么呢?下面会广说菩提,这也很重要。
前面讲的种子,也就是佛性,现前佛性以后得到菩提。
戊二(证悟本体菩提之义)分三:一、略说所说义之分类;二、归纳讲法总纲;三、彼等对应而广说。
科判看起来比较简单,但实际上很重要。大家对科判一定要搞懂,否则很多颂词的意思看上去比较接近,不容易区分。
己一、略说所说义之分类:
菩提有以下八种意义。
净得离二利,所依深与广,
以及大本性,有际如所性。
什么叫菩提呢?通过本体、因、所依、趋入等八个方面描述菩提。佛教的分析方式很细微。如果有人问:菩提是什么?在《宝性论》中从八个方面进行宣说。
一、净,远离了所有的客尘,获得了最究竟的转依,最后具足二清净——自性清净和随增清净,叫菩提的本性。具二清净真正的法性,或者如来藏的本来面目完全清净的部分,叫菩提的本性——净。
二、得,清净的本体通过什么来得到呢?依靠入定无分别的如所有智慧,以及世间后得尽所有的智慧,这两者互相圆融、修行而得到。
别人问:菩提是什么?就是自性清净。那怎么得到呢?就像伏藏一样,怎么挖出来呢?途径就是入定的无分别智慧和出定的清净世间智,依靠这两者而修行。意思是我们要经常在入定出定中修行,修行以后才能得到菩提的本体,这就是菩提的因,通过两种方式修行。
这样修行最后得到什么呢?
第三,离,入定智慧和出定智慧达到究竟的时候,远离所有的烦恼障和所知障,包括它们的习气,这些垢染全部得到清净,这叫做果。
《宝性论》的解释方法、科判的安立方式,就像大海波涛式的,先略说,然后一层一层广说,最后收回来进行摄义。
第四,二利,刚才二清净依靠智慧来修行,修行以后,智慧究竟的时候得果,远离所有的障碍,现前二利。因为断除了烦恼障,所有世间有漏的衰败都没有了,得到了所有无漏的智慧和功德,这个叫自利圆满;离开了所有的所知障,他利圆满,这叫事业。因为遣除一切障碍以后,肯定会有事业,成办弘法利生、自他二利的事业,叫自他二利圆满。
第五,所依。这所有二利的功德是依靠什么来的呢?依靠如来藏,它具有不可思议的功德。如来藏是很富裕的,就像很富裕的一个人,看不出来,看起来破破烂烂。现在很多富贵的人装穷,穷人装富人,智者装愚者,愚者装智者。如来藏看起来很穷,但实际上很富裕,它是一切功德的所依,不可思议的功德全部都具足,所以叫具足之义。
第六,深与广,以及大本性。如来藏的功德甚深不可测,即法身;自然而然具足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等所有功德,是广大受用报身,有特别多的功德,用之不尽;随顺不同众生能饶益他们,叫大本性或者化身。依靠这三种身,叫趋入之理。佛的事业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趋入世间呢?通过法报化三身趋入。
第七,有际,三身功德乃至尽虚空际一直趋入、安住,恒常不变。《普贤行愿品》中也说“乃至虚空世界尽”,乃至一切虚空存在,三身的事业不会改变,这叫恒常。法身本性常有,报身相续常有,化身相续不间断常有,有不同名称来说明法报化三身恒常之义。
第八,如所性,除了佛陀以外,其他人没办法了悟恒常的道理,这叫不可思议。
以上通过八个方面讲了菩提的本体、分类、具足、二利等,这是从菩提的意义方面讲的。
己二、归纳讲法总纲:
菩提的意义通过什么样的文字来说明呢?
以本体因果,事业具趋入,
恒常不可思,安立为佛地。
以本体、因、果、事业、具足、趋入、恒常、不可思议,安立为佛地。
法性清净、远离二种客尘,是菩提的本性或本体;通过入定、出定的智慧修行,是菩提的因;修行以后,远离二种障碍是菩提的果;因为远离二种障碍、具足智慧,自他二利得以清净圆满,这是事业;具足如来藏所有的功德不可思议;以法身、报身、化身来趋入;法报化三身乃至虚空存在之际恒常不变,叫恒常;如来藏的本义,一般普通人没办法了解,唯一是佛陀如来的行境,叫不可思议。具足这八种功德,就是佛地。
这两个颂词讲的是菩提的意义,我们以前学习的时候,要求背诵这两个颂词。我刚开始真正闻思,先是学《大圆满前行》《中观庄严论释》《入行论》和《宝性论》。法王1985年讲完《中观庄严论》以后,带着一群堪布到新龙去了,我也想去,但是那时我刚来,没有条件,没办法。红原的根登诺吾堪布和嘎多堪布在上午分别给我们讲课,根登诺吾堪布讲《宝性论》和《大乘阿毗达磨》,念宁玛巴十三部论的传承,之后嘎多堪布讲《入行论》。
当时是夏天,很舒服,白天上午、下午一直闻思,因为刚来学院,不像现在一样懈怠,那个时候很精进。法王如意宝当时觉得我们修行人比较苦,让一些居士帮忙养着几头别人供养的奶牛,中午的时候我们每个人就拿着碗去分牛奶。法王说他在石渠求学的时候,喝一点酸奶对身体很有滋养。确实,我们喝一点牛奶,很长时间中好像身体都很有劲。当时堪布让我们背这两个颂词。现在已经过了三十多年了。
当时我听《宝性论》的时候也没有辅导,后来也没有讲过,主要学习的是《入行论》。所以《宝性论》我有传承,但是没有特别的经验,如果讲错了,你们直接举手。西方很多都这样,讲着讲着,有人说“你讲得不行,最好不要讲了……”有一次我们在西方一所学校讲课,下面很多人举手说,“你那个翻译不行,要下来”,那个翻译我们听起来还可以、还不错,但是他们说听不懂,后来我们又换了另外一个翻译。
己三(彼等对应而广说)分七:一、得清净中本体因之义;二、离垢果之义;三、自他二利事业之义;四、所依具功德之义;五、以三身类别趋入之义;六、彼等恒常之义;七、如实不可思议之义。
八个意义在广说中以七个科判宣讲,其中前两种——本体和因一起讲。
庚一(得清净中本体因之义)分二:一、略说得清净之理;二、广说。
辛一、略说得清净之理:
自性光明说,如日与虚空,
客烦恼所知,密云障碍遮,
离垢具佛德,常稳恒佛陀。
依法无分别,辨别智慧得。
简单地说,有两个方面,一是菩提清净的本体;还有,这样的本体依靠什么样的道能获得?也就是前面讲的净和得,菩提的本体和菩提的因,讲这两个道理。
很多了义经典中讲心的自性本来是光明的,众生本来具有如来藏,佛说的这种自性光明的道理是什么样呢?用日轮和虚空来比喻。日轮没有任何黑暗、自性是光明,所以我们的心用日轮来比喻;虚空本体上没有任何垢染,是清净的。所以,光明和清净用日轮和虚空来比喻。
客尘的烦恼障和所知障相当于密布的乌云,暂时遮障了,一旦通过修行远离垢染,即能具有佛的十力、十八不共法等功德。因为远离了生、老、死,可以叫恒常,是常有的、稳固的、恒时的。有些注释中讲到,解脱生的缘故是常,解脱老的缘故是稳,解脱死的缘故是恒。恒常、稳固、永恒,分别对应解脱生、老、死。这样的佛果具有二种清净性,也就是真正的佛陀,因此叫二清净,菩提的本体是清净。
下面讲“得”。后面这两句是一层意思,这样的菩提,依靠修行入定如所有的无分别智慧,以及出定尽所有、具有辨别性的智慧,二者结合,次第能显现真正的菩提。
要获得菩提、获得比较深的果位,一定要禅修,没有修,依靠念诵、转绕,能不能得到菩提呢?这是一种因缘,但不是直接因。直接因要依靠修空性和菩提心这样入定和出定的智慧。这里,入定的智慧叫如所有智,出定的智慧叫尽所有智,分别是断除二障的因缘。这是《宝性论》的不共说法,其他有些论典不一定这样讲。不过,每部论典的观点略有不同,这并不相违。
辛二(广说)分二:一、具二清净本体之义;二、能得智慧因之义。
壬一(具二清净本体之义)分二:一、真实;二、差别。
癸一、真实:
佛陀以无别,净法而安立,
如日与虚空,智断二法相。
佛陀可以说安住于与自性清净本体无二无别中。所谓的佛陀或正等觉,是众生的心自性清净,在与此无二无别的境界中,从来没有离开过,这叫证德;“净法而安立”,以清净法远离所有的客尘,这叫断德,以这两个原因安立。日轮是从证德方面讲的,虚空是从断德、清净方面讲的,所以说“智断二法相”,有证德和断德,或者智、断,以这两个法相可以安立。
《现观庄严论》中说:“垢尽无生智,说为大菩提。”清净所有的垢染和生起大智慧——断功德和证功德,以这个原因,称为大菩提。《现观庄严论》经常讲三大,但其中最重要的是断大、证大——净除所有垢染和得到所有的智慧。
癸二(差别)分二:一、自性光明之差别;二、远离客尘之差别。
科判很重要,不然颂词看起来都比较接近。
子一、自性光明之差别:
光明非造作,无别而趋入,
具超恒河沙,佛陀一切法。
如来藏法身并不是以因缘造作,但是于一切众生的自性中无别而趋入,有些地方是“无离而趋入”,无别和无离是一样的意思。
非造作的光明,每一个众生的相续从来没有离开过,以无二无别的方式可以趋入。因为光明是真正的本性,客尘不是本性。光明不是客尘,佛经中也讲“心的本性光明”,而且光明本自具足,有超越恒河沙数无量无边的功德。
大家也知道佛的功德,身口意、功德、事业等功德在每个众生相续中以隐蔽的方式存在,本来具足。以前禅宗说“夜夜抱佛眠”,看起来是一般的众生,但实际上每天跟佛陀在一起,也就是自性佛。禅宗也不提倡心外求佛,而说即心即佛。
子二、远离客尘之差别:
自性不成立,周遍客性故,
烦恼所知障,是说犹如云。
“自性不成立”,客尘在心性中不成立,心的光明本性是成立的,这是一个原因;“周遍”,每一个凡夫众生,都有客尘;“客性故”,通过对治完全可以离开,是客尘性,不是永久的。
以这三个原因,烦恼障和所知障用云来比喻:云不是虚空的本体,跟虚空相比,云是不成立的,虚空是无为法;云可以周遍各处,坐飞机时下面全部是云,可以覆盖所有的地方。有时候云比较薄一点,有时候比较厚一点,我们有时候烦恼比较重,有时候烦恼比较薄,除此之外没什么差别。它是客尘性的,一旦吹风以后,云马上没有了,一旦通过修行,烦恼马上没有了。这一点很幸运,烦恼一起来自己很伤心,但是通过祈祷上师、闻思修行,烦恼的云雾就没有了,多开心,自己欢喜无比。用云来比喻是非常恰当的,表面上它可以遮障阳光和虚空,但实际上是可以离开的,用这种比喻可以说明。
壬二、能得智慧因之义:
远离二障因,即是二种智,
无分别及彼,后得许为智。
能远离烦恼障、所知障的因就是二种智——入定无分别的如所有智,出定后得的尽所有智。这里的如所有智和尽所有智不一定是佛地时候的两种智,其实在菩萨修道位也可以具有,比如说在入定的时候叫如所有智,出定的时候智慧叫尽所有智,可以分别断除烦恼障和所知障。
《大乘经庄严论》中也说:“修道之此中,修行二种智,是故能尽净。”以无分别智慧和其他有分别的智慧来断除两种障碍——烦恼障和所知障。
入定无分别的智慧主要断除烦恼障,后得尽所有智的智慧主要断除所知障。这里是说“主要”,实际上互相都能断除。依靠这样的智慧才能修行。
这以上已经讲完了菩提的本体和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