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性论讲解·第20课
2021年4月30日
己六、以信心证悟教义之理:
自然之胜义,是以信所证,
日轮璀璨光,无目不得见。
我们每个众生都有本来具足、任运自成、不依靠其他法重新产生、一切自然圆满的佛陀、胜义谛的如来藏。此如来藏实际上可以依靠信心的力量来证悟。
世间中的凡夫众生、声闻、缘觉,还有初发心的资粮道、加行道的菩萨,他们依靠闻思诸佛菩萨的论典,比如第三转法轮的经典,还有龙猛菩萨、无著菩萨所造的论典及注释,再加上自己虔诚的信心,可以以总相的方式来了悟如来藏的本来面目。而想要现量照见,只有第一地菩萨以上才可以,所以上面所讲到的四种人——凡夫、声闻、缘觉以及初发菩提心的凡夫菩萨,不能如实见到。
很多注释都引用《胜鬘经》的教证,凡夫人叫身见者,具有萨迦耶见;声闻和缘觉具有四种颠倒,因为还没有通达细微的常乐我净;初发心的菩萨是散乱心失空者,也就是对真正的空性还没有完全把握,没有完全证悟二无我。这四种人不能现量见到如来藏的本性,因为他们相续中被所知障等障碍所遮障。
不仅是我们初学者,十地菩萨也还不能完全见到如来藏的本体,比如《涅槃经》中的比喻,十地菩萨如见远处的色法,看不清楚是人还是牛;又如看到很远地方的塑像,看不清楚是梵天、帝释,还是菩萨的像;又如一个人喝醉后对前方的事物模模糊糊看不清楚。《如来藏大纲狮吼论》中也说,十地菩萨对如来藏的本体,就像我们夜晚看色法一样——不能完全、全面地见到。
所以虽然依靠信心可以证悟,但是如来藏的真正本体,一般来讲,凡夫人很难通达。
此处从科判“以信心证悟教义之理”的层面来讲,有了信心,对如来藏也会通达的。在佛教中,信心是非常重要的,很多前辈大德,不管讲显宗、还是讲密宗,经常引用弥勒菩萨的这句话来说明信心的重要性。
《大智度论》中云:“佛法大海,信为能入,智为能度。”佛法如同大海,如果没有信心则无法趋入,如果没有智慧则无法度越生死轮回。《华严经》中也说:“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法。”这是我们经常引用的,所以信心非常重要。
如果没有信心,则如《圣十法经》中所说:“人若不具信,白法不成就,如种被火烧,不能生苗芽。”如果人没有信心,所有的白法功德不可能产生,就像种子被火烧焦以后不可能产生绿色的苗芽,所以信心特别重要。
如果有信心,很多法义也会自然明白;如果没有信心,再怎么样修行也很难通达。尤其是像《宝性论》这样的论典,有信心的人听完这部论以后,应该能在如来藏的见解方面打下很好的基础;如果自己没有福报、没有信心,确实很难很难。
宗萨钦哲仁波切在十多年前,大约2003年在西方讲过《宝性论》,当时他提到他的父亲董瑟·听列诺布,一位很了不起的修行人,他经常说:如果没有信心,很难通达佛法的奥义,尤其是现在世间的一些专家、权威、非常顶尖的学者、分别心比较重的人,对佛法、对世间的执著非常尖锐,这些人很难真正通达如来藏的本体。
所以,现在的求学者,对自己的传承上师、对自己所学的法,要有虔诚的信心。当然,信心不是简简单单就能生起来的,主要跟自己的福报有关系,同时自己要经常祈祷,比如你对观世音菩萨有信心,要用虔诚的心祈祷观世音菩萨;如果对莲花生大士或者对某位上师有信心,也要经常祈祷。因为祈祷和信心有相辅相成的作用,你猛厉地祈祷,自然而然会对上师、对法产生信心。
我从小对莲花生大士非常有信心,可能与家庭以及当时的社会背景有关系,与自己前世的福德因缘也有关系。我每年都会念一些莲师心咒,包括现在也是如此,一方面,想获得上师莲师的加持,令他的证悟融入自心;还有一方面,遣除修行中的道障。
学院每年会规定大家念多少咒语,但我并没有这样规定,有时候别人规定的反而念不完,我给自己规定的反而念得完。像我自己,莲师心咒至少每年念一万遍以上,还有一万遍以上的忿怒莲师心咒,如果有时间,则十万遍左右,这是对修行方面的保护。还有法王如意宝的莲师多吉卓罗修法“吽吽吽……”,在当今时代遣除违缘非常重要。自从法王去不丹虎穴现前忿怒莲师的伏藏法后,顶果钦哲仁波切到圆寂之前一直都是每天不间断地念。
像这些大德们显现上为了遣除违缘要修持忿怒莲师的话,我想我们在座的也需要修这些。希望在座的各位,以后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当中,每年要多念莲花生大士的心咒,能发愿很好;如果不能发愿,自己应该有一些约束,每年都应该念。前两年每年要求念忿怒莲师的心咒,这次我不规定,但为了在末法时代遣除外内密的一切障碍,自己最好以念莲师心咒来祈祷。的确,你们也都知道,莲师与所有十方三世诸佛的寂猛坛城的本性一味一体。在末法时代中,如果我们祈祷莲师,也很容易成就所有的三根本。希望大家以自己的信心经常祈祷本尊、祈祷上师。
我看到有些道友无论在任何环境,念经、念咒语都非常认真,从不间断,自己的功课成了生活当中不可缺少、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有些人,偶尔在别人的提醒、劝说下只在两三天中修一修,没有持之以恒的心力,这有点可惜。
学了一部法以后,永远得利,依靠信心来学,自相续确实是可以改变的。我家乡的寺院有一个出家人,以前刚出家的时候相续非常刚强难化,有些事情本来在家人都可以平息了,他非要再出来闹,性格特别不好。后来他来这里,在一位上师那得过《大圆胜慧》,之后相续完全改变了,修行一直非常好,心相续的烦恼特别微弱。
有些众生相续中的烦恼特别粗大,一生起烦恼来,自他都很难对治。有些人以前很严重,后来遇到某位上师、得到某个法,自相续就像华智仁波切说的“踩棉花一样”,或者像“稀饭里放酥油一样”。如果你们不理解这个比喻,就自己煮个稀饭,放一块酥油,喝完以后就知道,“我以后要变成这个样子”。当时石渠比较艰苦,华智仁波切经常得不到稀饭,一旦有稀饭和酥油就喝得特别香,可能是这个原因。但现在有些人喝稀饭的时候,“不要这个,有酥油味”。本来我们认为酥油味是很好的味道,但是你们遇到它,就“不要过来,有酥油味,不行不行!”如果华智仁波切听到这句话,不一定很开心。(众笑)
依靠信心来证悟如来藏,这是很重要的。当然,真正的法界如来藏,一地以后,甚至佛地以后才能如实照见。但我们没有这么高的要求,依靠自力证悟如来藏有一定的困难,依靠经教的力量、依靠信心的力量,可以一定程度上现见胜义谛的真相。
己七、认清所证之义空性:
此无何所破,亦无少所立,
真实观真性,见真性解脱。
有些注释中将上一偈颂和此偈颂连在一起讲,这里分开讲。
所证悟的空性到底是什么样的呢?远离四边八戏等一切戏论的本性,即是所谓的空性,也可以叫离戏、如来藏、真如等不同的名称。
真正如来藏的本来面目是什么样呢?
“此无何所破”,如来藏实际上远离一切边,在清净的如来法界中,没有任何东西需要破斥、遣除。所谓的烦恼障、所知障、业障、习气障等,在真正的如来藏的本体当中,都没有,就像虚空本体上没有任何所要遣除的、没有任何所破的。原因是什么呢?如来藏上面所有的客尘本来都不存在。
十力四、无畏等如来的功德需不需要重新建立呢?
“亦无少所立”,在如来藏的本体上也不需要建立任何法,没有那种以前没有、现在需要重新建立的法。
那是什么样呢?
“真实观真性”,如果是中观,有中观的修法;如果是大圆满,有大圆满的修法,以真实的方式观自己的本来面目,也就是自己的真心。
“见真性解脱”,如此则能见到本来面目——真性,而获得解脱。
如果从基道果三方面来讲,前面两句讲的是基,第三句讲的道,最后一句讲的果。
这个偈颂特别重要,上师如意宝的《直指心性注疏》,以及《桑布扎续》《二观察续》等众多续部中都有这个偈颂。有些大德在讲大圆满的直指心性时会用:真正直指心性的时候,实际上心性当中没有所遣、没有所立,在真实性中直接安住,你所见到的本来面目就是它。以禅宗的方式、以大圆满的方式也可以这样理解。
大家应该要背这个偈颂,要知道这样的教理对修行很重要。真谛翻译的《佛性论》中说:“无一法可损,无一法可增,应见实如实,见实得解脱。”没有一法可以损减,没有一法可以增加。与此颂略有不同。
总之,你们觉得哪一个比较好背、好接受,选择哪一个都可以。这句话确实很重要,如果要明白这样的道理,一方面要经常祈祷上师三宝,一方面要忏悔,这也是很重要的。如果我们把它当作一般的课程或者理论来学,也许不一定认识它的意义。比如让世间的教授专家解释,虽然他的思辨能力很强,但因为他的分别念很重,只会越思辨离得越远。所以,修学有时候需要因明和中观的推理,有时候需要有信心、安住,或者自己实在没办法了悟的话,就忏悔,这也是有必要的。
以前在西方弘扬佛法的大德当中,有一位纽西堪仁波切,在一段时间内比较出名。他在西方传法的方式跟藏地传法有点不同,他经常根据西方人的思维方式来讲课,讲着讲着,如果他认为今天大家的整个气氛不是很好,需要忏悔,会说“你们好好念金刚萨埵心咒,好好做会供,什么时候气氛好转、因缘成熟的时候再传。”然后当场离开,十来天都不来。过一段时间,再次回来时,继续讲原来的法。有些弟子们觉得自相续清净以后得到的感应很不相同。
现在纽西堪仁波切已经圆寂了,也有一些书,在弘传大圆满等各方面是很好的。
关于会供
纽西堪仁波切经常要求大家会供。有一次,一位西方弟子问他需要买多少会供品。当时仁波切回答说:“都可以,你买一百万也可以,一元钱也可以,不限量。”于是那位弟子就买了七美金的会供品。过了一会儿,他为自己买香水花了四十美金。
堪布说,在西方来讲,积累资粮还不如自身的装饰品受重视。这个观念与藏地有点不同,在藏地,会供或者做善事,可能钱拿得比较多,这也是根据信心大小来说。当时堪布说,现在有些人为自身作庄严、装饰,愿意花很多钱。
我们的信心,对本来清净的认识,可能在深度方面还是有一定的欠缺。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也需要经常忏悔,尤其要想明白这样的道理,要多祈祷上师、忏悔、做各种善事。
我们学院每个月初十、二十五都做会供,这很重要。我也希望:如果可以的话,我们道友们,不管在不在这里,尽量能在藏历二十五和初十这两天做会供;如果不能,一个月中至少做一次简单的简供。如果有时间,按照《莲师七句祈祷文》的会供仪轨做会供;如果没有这么长时间,至少前面做个忏悔,接着做个会供、供护法,再回向,这样也很重要。
因为入了密宗以后,得了很多灌顶、接受很多密法,我们对受持的密乘戒律可能多多少少有所违犯。再加上现在很多人很喜欢会供,因为有吃的。他们不一定特别喜欢清净自己的相续,但特别喜欢有相的法,只要是有吃的、喝的,就非常开心。
根据各自的情况,各个地方都可以进行。之前我汇编了一个《莲师七句祈祷文》的会供仪轨,但印得不多,去年印的那个版本太长了,做会供需要一个小时左右。以后有时间给大家做一个比较简单的,有时间的话,也可以给大家再汇编一个比较全面的,这样好一点。如果这样,能见到这个偈颂中所讲的意义,通过忏悔、会供等很多方式,能认识本性。
之前有一次,是2013年还是2015年,我们去美国一所学校,他们的教授要求我讲最深的道理,不用讲因明和现代科学,要认识本性方面的教言。记得当时我也引用过这个教证。
具有别法相,界性客尘空,
具无别法相,无上法不空。
这个教证也很出名。
“具有别法相”,实际上如来藏跟它不是一体的,它是可以远离的法相,也是可以断除的法相,它就是世俗所谓的客尘。
“界性客尘空”,这个客尘在如来藏本体上本来没有,所以可以说远离有的边、常的边,可以叫自空法。
“具无别法相”,如来藏本体又是无可分割的,没有可断的。
“无上法不空”,这上面已经具足了所有如来的功德,这些功德实际上是不空的。不像客尘一样,它的明分是一直不空的。
所以,从空分来讲,如来藏的法相没有任何实有的、成实的法;从明分来讲,并不是像虚空一样的单空。
是不是空和不空两个法结合在一起?绝对不可能,这些法是相违的,有和无在一起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既不是有,也不是无;既不是空,也不是不空;既不是二俱、,不是非二俱,这叫远离四边八戏。真正如来藏的本体就是这样。
《大宝积经》中说,空性叫如来藏,为什么呢?因为所有的烦恼、客尘都已经远离了,就像虚空中根本不存在云雾一样;也可以叫不空如来藏,因为一切恒河沙数功德本自圆满,这是不可空的。
所以《定解宝灯论》里讲,初学者面前显和空好像是相违的,但实际上不相违,这是真正如来的密意。这里也是如此,又空、又不空到底是什么意思?我们有相的分别念面前,只能显现要么有、要么没有,除此之外显不出来不可思议的境界;一旦真正通达了一切万法的真相,会明白其中的道理。
己八(宣说以彼等解说之必要)分二:一、以问答略说必要;二、广解说义。
庚一、以问答略说必要:
如云如梦幻,彼说所知空,
复此佛何说,众生有佛性?
“如云如梦幻”,如云、如梦、如幻,佛陀用这种方式说一切万法是空性的。关于第二转空性法门,佛陀在《金刚经》中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还有幻化八喻、幻化十二喻等。
“如云”,云是不稳固的,没有任何自性,飘来飘去。“如梦”,正在领受的时候有,但实际上领受的梦除了感受以外根本不存在。“如幻”,表面上看来有,只要因缘具足的时候,种种现象都有,但实际上观察的时候,各种幻化都没有。
所以,佛陀在第二转法轮中讲到三种比喻,从色法乃至一切智智之间所有的万事万物的法都抉择为空性。《圆觉经》云:“生死与涅槃,凡夫及诸佛,同为空花相。”所有的法,生死、涅槃、凡夫、诸佛等全部都像空中的鲜花一样,没有任何实有。有些经典中讲“诸佛如梦如幻,涅槃如梦如幻,乃至胜过涅槃之法也是如梦如幻”等等。在第二转法轮中,说所有的法都是如梦如幻。
“复此佛何说,众生有佛性?”有些人会问:为什么佛陀在末转法轮的时候又说任运自成的如来藏不空、存在?
第二转说空,第三转说不空,这两个难道不相违吗?佛陀所说的前后会不会自相矛盾?因为第二转时说从色法乃至一切智智之间的法全部是空性,但最后用九种比喻说如来藏是坚实的、不空的、实有的,会不会很矛盾?
实际上没有矛盾,这种道理确实很重要。现在有些佛教徒对于第三转和第二转教义之间的问题很难分析清楚:有时候说空、有时候说不空,到底什么意思啊?
为断心怯懦,轻视众生劣,
邪执损减真,贪我五过说。
前面是遮破,说一切法不存在,后来说如来藏存在,是有原因的——为了断除五种过失而说如来藏存在。
如果没有宣说如来藏,很多众生认为只有空,还是很危险的。现在这个时代,一定要弘扬末转法轮如来藏的教义和第一转法轮四谛的教义。
如果没有讲第一转的法要,很多人根本建立不起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正见。有些人刚入佛门就直接学空性、直接学禅宗,这是有风险的,因为前面四谛法门的基础没有打下,只学禅宗或二转的教义,最终很难通达如来藏光明的道理。
如果知道密宗的道理更好。麦彭仁波切在一首《欢乐歌》中说,这一辈子非常幸运,遇到了显宗、密宗圆满的教法,遇到了像佛陀一样的莲花生大士的传承,非常幸运、非常欢喜。
我们像学校里面的学生一样,遇到什么样的老师,学生的见解基本上与老师相同。有些学校的老师教什么,学生离开校园以后就只会重复老师说的话,自己没有思辨能力。很多道友也是这样,刚开始学佛的时候只学一个空性法门,善空、恶空、一切空,除了空以外,什么话都不说;如果只学了一转法轮,那么他也只会讲四谛,除此之外不会讲什么。因此,我们不仅要懂一、二转的教义,更要懂三转,尤其三转最甚深的教言在密宗中也有。
不管前世是什么样的因缘,今生遇到这样非常完整的法要,这是在座每个人的福分,希望大家在短暂的人生中不要放弃,否则真的很可惜。有些人的苹果手机掉了,会说“好可惜啊,怎么办。”确实比较可惜,钱也在里面,照片也在里面,信息也在里面,但如果你的见解错了,产生了邪见,就会毁坏了今生来世,这个更可惜。
这些道理每个人都要想一想:第二转讲一切都是空性,为什么在这里说如来藏存在呢?
五种必要
下面讲了五种必要。
第一,“为断心怯懦”,如果没有讲如来藏的法,众生愚昧无知,根本不知道自己相续中具有这样的如来藏,进而对求菩提产生怯懦心,不会踊跃欢喜地入道、修道。
如《大乘经庄严论》所说:“因已转为人,无量每刹那,获正等菩提,故莫甘怯懦。”有了人身这样的因缘,每一个刹那都有不计其数的人成佛。大家不要认为“我肯定不能成佛”,在各个刹土中获得人身而成佛的人不可计数。
虽然现在可能身体也不好、记性也不好、经常得不到好的评价、受到很多人的欺负、长得也不好看、钱也没有,经常出各种各样的违缘,但如果我们知道自己有佛性,就会想:“没事,现在虽然这样,但我还是有如来藏,我好好地保护如来藏,有一天我肯定超过这里所有的‘坏蛋’!”(众笑)
让自己不怯懦,这是第一个方面。
第二,“轻视众生劣”,因为我们愚昧无知,也不知道其他众生相续中具有如来藏,如果不知道,我们确实可能经常蔑视别人。其实我们的社会真的很现实,看别人有威望、有势力,以后需要求他,即便心里对他不满意,表面上也不得不恭敬。如果这个人看起来特别低劣,没有智慧、没有文化、没有身份,就看不起他。
包括有些警察、领导,自己稍微有点身份,以这个理由,对谁都看不起、对谁都践踏,这是非常不好的行为。一旦自己落入低下的境地,才知道“原来我践踏过多少人,现在我应该……”
如果我们知道其他众生也有如来藏,就会像常不轻菩萨一样,“他有如来藏,我不敢欺负他。”
前段时间藏地曝光了一个孤儿在学校被其他人打得特别厉害的新闻,后来全世界都帮这个女孩子说话。其实在学校里经常发生这种事,一些稍微有一点势力的、有一点能力的人,经常欺负别人。
我以前刚读小学的时候,很多人欺负我、打我,很可怜的。很多人会欺负新来的——其实,一般寝室里面、班里面,在各个群体当中,有人新来的时候,更要爱护他,因为他当时什么都不知道,没有信心,很害怕,以悲心、善心帮助他人是非常重要的,是菩萨行为。如果知道别人有如来藏,至少不会欺负别人。出家团体应该好一点,但也不好说。世间团体确实很现实的,有些人比较怯懦,经常被他人欺负,所以欺负人是很不好的。
这是第二个必要,断除轻视他人的恶劣想。
第三,“邪执”,本来如来藏上的烦恼障等客尘不是实有的,但你不知道本具如来藏,却认为烦恼障等好像是实有的,产生一种邪执、增益。
这是第三个必要,断除邪执。
第四,“损减真”,本来如来藏是有的,但是因为自己愚昧无知,不知道自己和众生的相续中遍有如来藏法界,而认为没有如来藏。就像现在的无神论一样,人死了,“万一有下一世……”很多电影里,“如果有下一世,那我陪着你……”有时候也可以看出来,这是因为不知道有如来藏存在。
第五,“贪我”,自己和他人相续中如来藏功德平等的缘故,实际上都平起平坐,但是因为不知道,认为自己很了不起,贪爱自己,“我很重要,别人无所谓”,对别人进行轻贱,这需要断除。
以上即五种过失。对治这些的方法,归纳起来:1.知道自己具有如来藏,以后有成佛的希望,自己有欢喜心;2.知道别人有如来藏,会恭敬别人;3.知道客尘不是实有存在的;4.知道如来藏是真实存在的;5.具有自他平等的慈悲心。这些很重要,懂得了《宝性论》中的道理,我们也会在日常生活中行持这样的法。
这个偈颂很重要。我们很多人对大乘佛教的甚深教义懂得不够,对自他很多本有的东西没有认识到有,不该有的邪见却存在。对自己有信心、对别人恭敬,这些道理在大乘佛法当中很重要。学了《宝性论》以后,这个偈颂要牢牢记在心里,任何时候能用得上,“我不能轻毁别人,别人有如来藏”。
为什么常不轻菩萨那么出名?他不敢轻慢别人,其他人可能认为他是懦夫,但从大乘佛教的思想来讲,这不叫懦夫,他是勇敢者。因为常不轻菩萨知道所有人都是未来的佛,哪怕看到世间中的妓女、屠夫,“我不敢轻慢他们,他们是未来的佛”。如果我们真的有这样的心念,这是一种很好的修行。
庚二(广说其义)分二:一、解说于他说空性之密意;二、宣说此续中所说法界之功德。
有人提问:既然有如来藏,为什么《般若经》中说诸法空性,都是如云如梦如幻?
辛一、解说于他说空性之密意:
真实际远离,一切有为相,
烦恼业异熟,以如云等说。
从一切万法的真实义来讲,真实的胜义谛没有任何世俗中中所讲那些生灭相,它远离一切客尘,这就是真正的空性。所以,佛陀说一切法是空性的,真实义中一切相都不存在。
如果一切法不存在、都是空性,到底哪些是空性?哪些是客尘?佛陀讲烦恼如云等,客尘法不存在,怎么不存在呢?
“烦恼业异熟,以如云等说”,贪嗔痴等烦恼属于《俱舍论》所讲到的三种染污中的烦恼染污,用云来比喻;以不善业堕入三恶趣,以善业趋入三善趣,善业不善业叫做业染污,用梦来比喻;业和烦恼成熟以后,变成色受想行识五蕴,五蕴成熟叫生染污,用幻化来比喻。
为什么佛陀分别用这三种比喻来说明?为了说明业和烦恼异熟在真实义中不存在,这很重要。
再分别进行广说。
烦恼犹如云,业如梦受用,
惑业异熟蕴,如幻亦如化。
烦恼为什么用云比喻呢?烦恼像云可以周遍虚空一样,周遍整个心性,所有众生相续当中都有,包括牦牛、鸽子都有烦恼,所以烦恼用云来比喻。
有漏的业,是以烦恼颠倒心产生各种迷幻的对境,就像梦中的受用一样,梦里什么都有感受,但实际上不存在。
业和烦恼因缘成熟以后,外境的各种显现就出来了,相当于幻化身做各种各样的幻事,幻声不可闻、幻色不可见……
如果通达这样的道理,也是一种境界。《入楞伽经》云:“三界心迷惑,是故种种见,梦及世间法,此二法平等。”三界众生的心都是迷惑的,见到各种各样的现象,梦和世间的一切,就像《醒梦辩论歌》中所讲的一样,都是平等的。
此处已经讲了用三种比喻形容空性的原因。
辛二(宣说此续中所说法界之功德)分三:一、为断过失而说法界之理;二、所断五过如何产生之理;三、断除过失速得功德之理。
壬一、为断过失而说法界之理:
先如是安立,复此无上续,
为断五过失,宣说有佛性。
第一转法轮讲四谛法门,色声香味触等法都说是有的。佛陀为了断除这些执著,在第二转无相法门的时候,宣讲诸法空性、如梦如幻的道理。
“先如是安立”,佛陀为了断除众生的执著,建立了空性的道理。
“复此无上续”,过后宣说了无上续。《宝性论》也叫《无上续论》,为什么叫“无上”?在这里宣说了最无上的、密宗中所讲到的无与伦比的道理,讲了心的相续不断延续的光明的道理。
“为断五过失,宣说有佛性”,为了断除五种过失,在这里讲到每一个众生有如来藏。
五种过失要记住,这是佛陀讲如来藏法的原因,如果这个不记住,不一定能学得好。有些人说以前学过《宝性论》,但后来问这些简单的问题,都不知道。其实学过不一定懂,对里面的一些道理,一定要深入,这个很重要。
什么时候自己被这些内容感动了,这个时候说明你已经学懂了。不管学什么法,学显宗的法、学密宗的法,如果心融入法,法肯定能相应我们。关键有时候因为愚痴没办法融入,有时候因为业力太重了,稍微有些融入,又出来了,没办法在法上安住,这是我们存在的问题。
壬二、所断五过如何产生之理:
如此未闻彼,以轻自过失,
心怯之有者,不生菩提心。
要断除第一种过失,就需要宣讲像《宝性论》这样的如来藏法门,如果佛陀当时没有讲,我们就没办法听到。
如果我们没有听到,有什么过失?可能会因为自己的过失而产生怯懦心,自己有时候懒惰,有时候烦恼、业障深重,有时候觉得自己没有希望获得无上菩提……有各种各样的烦恼。以这样的原因,不会发真正的菩提心,所以不会生起前面所讲的自性胜义的佛性菩提心。
我们一定要相信自己相续当中具足如来藏,这种如来藏要依靠上师的窍诀,或者要依靠自己的智慧领悟。如果没有听到这样的法门,很难真正发起菩提心。
菩提心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度化一切众生的菩提心,一方面是了知自己具足如来藏,这也是一种菩提心。讲《法界宝藏论》的时候,经常说“觉性就叫菩提心”“认识本性就叫菩提心”,幸好我们听到了大乘法门,如果没有听到,我们确实不一定能发菩提心。《华手经》云:“若我本不发,无上菩提心,今则不能得,一切佛智慧。”当时佛陀也说,如果我最初没有发菩提心,今生不可能得到佛果。所以,如果我们没有听到这些法,我们根本不知道自己具有如来藏。
以前有些人跟我讲过:“幸好我听过《入菩萨行论》,不然不知道菩提心的重要性。”当时讲了《入菩萨行论》以后,很多人发愿:愿我相续当中生起菩提心。在这之前,很多人求加持的时候,都是“加持我发财”“加持我找一个好对象”……听完《入菩萨行论》以后,这些声音基本上都消失了。
听法真的很重要,如果没有听到如来藏的法门,我们不一定知道自相续中有这样特别隐蔽的、前面九种比喻所宣说的如来藏。
第二个过失:
生菩提心者,自诩我殊胜,
于未生觉心,则入下劣想。
有些人虽然发了想利益他众的菩提心,但是自己认为“我已经发了菩提心,我很了不起。”产生我慢,对没有发菩提心的其他人有一种下劣想:这个人很糟糕,不好好学佛,有邪见……
有些道友自己学了大乘佛法以后,得罪了全部的人,“你们不学佛,怎么这个样子?你为什么不发菩提心?你们寺院里一点闻思修行的味道都没有……”因为自己刚从有闻思修行的“香味里”出来,高高在上,看不起别人,“你怎么这个样子,学得那么糟糕……”刚开始好像有些道友认为自己很了不起,没有降低自己的姿态,不知道别人虽然不学佛,但也是有如来藏的,也许过一段时间,就超过你了也很难说,而你就退失下去了。真的有,很多人开始看不上别人,后来别人学得远远超过他。不知道如来藏的话,自己稍微有点菩提心,就开始傲慢,指指点点、说别人的过失——这也是一种过失。为了断除这样的过失,佛陀宣讲了如来藏法门。
我们应该引以为戒,自己稍微学过法、出了家,有少许功德,就对谁都看不惯,不放在眼里,经常说三道四,这样不是很好,应该要恭敬别人,“虽然我学得不是很好,但是别人也许比我强”。《心地观经》里说:要经常思维众生都是佛,自己很愚笨;众生都是菩萨,自己要像仆人一样。这个很重要,我们还是要谦虚一点。
有些道友刚闻思一段时间,离开的时候,做了很多奇怪的事情。人都需要经验,修行需要经验,弘法利生也需要经验。刚开始没有经验,觉得谁都能度化,但佛陀也有暂时度不了的众生。你下去以后,你的家人、朋友认为你很不成功,但你觉得自己很了不起。你认为你在他们头上,他们却认为你现在走投无路,你们的观点差距很大。他认为他是最无上的,你认为你是最无上的,那你们一起吃饭的时候,可能中间就一刀两断,剩下的饭都没人吃了。
我们要将众生观为佛。下课时,讲到吉祥一点的地方。否则如果说“则入下劣想”,这样不是很好。所以,我们要对所有众生作如来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