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性论讲解·第19课
2021年4月29日
《宝性论》这部论典比较难懂,尤其是有些刚入佛门的、没有佛教的基础、没有很好地、系统闻思修行的人,对这里讲的一些比喻、实相法门的道理比较陌生,对这部论典不一定能完全理解。我们有必要进一步反反复复地去思考、去听闻、听辅导、看不同的讲记,这是很重要的。
此论所讲到的法——第三转如来藏法门,实际上属于显宗、密宗共同的法义,在“弥勒五论”中共称为“连结显密”的论典,既是显宗三转中最重要的法,也对密宗很多甚深如来藏的道理有所宣说。一般来讲,有前世的因缘、对密宗有信心的人才会领悟。有些注解中经常引用《央掘魔罗经》等的教证说:具有前世宿缘的人听到如来藏法门以后非常容易接受,而且心生欢喜;多生累劫中当过恶趣众生,或者与大乘佛教没有结上殊胜因缘的人,对这部法感觉不相应。如果我们没有前世的因缘,确实听起来比较陌生,甚至也有可能有些反感。
总体上讲,大家学习得很不错。如果不能百分之百理解这部论典当中的内容,通过信心来听受,哪怕只是听一节课、两节课,所得到的功德也非常大,如同后面“利益品”中所说,确实很殊胜。所以,我们每天学习这样的大乘佛教,应该是非常幸运的,大家应该有一种获得感、快乐感、难得感,这一点很重要。万法都是心所造,如果心里对这部法无所谓,只是当作世间一堂课来对待,甚至认为相当于一堂世间的培训课,可能不一定合理。
《宝性论》的重要性
大家一定要明白这部论典的重要性,哪怕听不懂,也要知道:听闻如来藏法门的功德不可思议,再加上课前的发心、课后念一遍《普贤行愿品》,其功德也是不可思议,应该以这样的心态来接受。
去年讲过,这部论典与我们这里的很多后学者有特别特殊的因缘,为什么这么讲呢?法王如意宝从十几岁开始讲经说法,一直到七十一岁,整个一生当中讲过千经万论,但是最终他老人家离开人间的时候,这部论只讲了一半,讲到“佛外无有余涅槃”的时候示现圆寂,后面的内容成了将来传法的缘起。法王给大家讲过、宣说过这么多的经典、论典,但为什么最后他老人家离开世间的时候非要以这部论典——觉囊全知朵洛瓦尊者所著《宝性论释》的中间作为停顿,打一个省略号?应该不算是句号,后面的传承、后面的法,法王如意宝总有一天会和我们接上这种因缘,有一种缘起的延续。
依靠这部法,整个讲经说法的缘起延续了。这对每个人来讲是一种特殊的因缘,到底有什么样的密意和意趣,可能需要个人自己领悟。为什么讲到这部论典时离开世间?缘起是什么?因缘是什么?利益是什么?后人可以根据各自的情况领悟其中的道理。
前面已经讲了如来藏具足能诠的九种比喻,外面包裹的萎花等,凡夫的比喻有四种:枯萎的莲花、皮壳、糠秕、不净粪。还有见惑、修惑、不清净七地、清净三地的比喻。前面已经讲完了,这些不是一般的比喻,弥勒菩萨并不是随便举个例子。
今天开始讲如来藏所诠的九种比喻(里面被包裹的佛像等),为什么有这些比喻?下面讲这个道理。
辛二(表示自性法界差别之理)分三:一、略说以九喻表示三法之理;二、各自分析彼义;三、广说各自本体。
壬一、略说以九喻表示三法之理:
三自性摄故,界性如佛等。
这里是略说,讲如来藏可以分为法身、真如、种姓这三种自性。这样的如来藏对应什么样的比喻呢?有佛身、蜂蜜、粮食中的果实等九种比喻。
在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明白前面的比喻,希望道友们不能只是看书,应该闭着眼睛也能说出来这九种比喻,以及九种比喻分别对应的障碍是哪些,所障的如来藏有哪几个比喻。能诠所诠方面各有九种比喻,实际上总共有十八种比喻。
此处为略说,下面各自进行分析。
壬二、各自分析彼义:
三自性是什么呢?
此自性法身,真如与种姓,
彼是以三喻,一五喻可知。
如果没有讲,路上碰到一个人问你,“‘此自性法身,真如与种姓,彼是以三喻,一五喻可知’,是什么意思?”不一定能答得上来,像猜谜语一样。没有专业基础,佛教的很多颂词很难懂。正因为比较难懂,现在有些所谓的佛学专家、佛学研究员,凭自己的想象分析,找一些资料,而且现在网络更方便,以前很多研究员要找各种书籍、资料,现在不用,拿个电脑在百度上搜索,就根据自己的分别念下结论。其实学任何一个法、任何一个专业,如果没有专业老师的带领,确实很困难。
三自性是哪三个呢?就是如来藏的三种本性:如来藏自己有一个没有任何造作的和光明空性无二无别的本智身,叫法身;这样的法身,不管佛地、菩萨地还是在凡夫地,没有任何变化,这叫真如,是从没有变异的层面讲的;这样的真如有一种种姓,通过修行将来可以成佛、功德可以现前,这种因叫做种姓。
如果别人问:如来藏可不可以分?为了便于了解方面,可以分为三个:法身、真如和种姓。这三个如何以九种比喻说明?
法身有三种比喻:佛身、蜂蜜、糠秕当中的粮食,比喻众生自相续中具足自然本智、本有的法身。这里的法身是论典里所承认的法性——远离四边八戏、法性的本来面目。
真如有一种比喻:不净粪中的金子。从如来藏前后没有变化的层面,叫真如。金子的本体一直没有变化。为什么现在全世界所有国家的钱币用金子来衡量?从全世界东南西北而言,其他很多物质都容易变,金子却很少变化。弥勒菩萨用金子来比喻很恰当,如果金子当时不会变、现在变了,那就不行;如果当时值钱、现在不值钱,那用这个比喻就很糟糕。
种姓总共有五个比喻:宝藏、妙树、宝像、转轮王、金像,以五种比喻分别说明两种种姓。
学习佛学不是光有信心就可以,因为今天有信心,过一段时间容易退转。如果自己下了一定的功夫,花了一定的时间,完全明白这些道理,那么在修学道上不容易退转。不学习佛法的人另当别论,但是学习佛法的人,确实不得不学《宝性论》。学了这部论完全能明白佛教中最关键的道理,能奠定特别坚实的基础。
在座的各位,如果以后各方面因缘具足,希望你们好好弘扬《宝性论》。因为不懂《宝性论》,很多佛教徒显现上不是特别聪明。提出来的问题,或者做的事情,有些地方对应胜义方面不如法,有些对应世俗法方面也不如法,因为没有学过《宝性论》,很多方面都有一些差错。
下面九个比喻会一一对应,在座的道友们可能都很惊讶:看起来似乎是很简单的九个比喻,但现在能诠方面有那么多的道理、所诠也有这么多的道理——进而对佛教的智慧生起更坚定的信心。
晚上讲考的时候,我去偷听,平时讲得比较好的人在讲的过程中也是迷迷糊糊,平时在世间法方面很厉害,“我学过什么什么、我以前读大学的时候……读研究生的时候……读博士的时候……”但遇到《宝性论》的时候,好像牙齿一直啃不动的感觉,“这个怎么解释呢……”
有讲考和没有讲考,差别比较大,有讲考的时候,很多人会用笔记录;没有讲考的时候,还是“入定”为主。有讲考还是有压力吧。
壬三(广说各自本体)分三:一、广说法身之喻义;二、宣说真如之喻义;三、广说种姓之喻义。
癸一(广说法身之喻义)分二:一、宣说法身之分类;二、彼等与比喻对应。
子一、宣说法身之分类:
当知法身二,法界极无垢,
彼之等流说,甚深种种理。
前面讲三自性,现在将三自性的九种比喻一个一个对应。如来藏分法身、真如、种姓;法身分为证法身、教法身,证法身是哪些比喻、教法身是哪些比喻;真如有哪些比喻;种姓也分自性住种姓、随增性种姓,也有不同的比喻。
首先讲法身的比喻。
法身是否有分类呢?在大圆满或者密法里,法身经常从本性空性方面进行宣讲,报身是自性光明,化身是大悲周遍、显空双运,这是窍诀上的说法。但是在显宗第三转教义当中,法身是有分类的。
“当知法身二”,法身可以分两种,一是真实法身,一是假立法身,真实法身叫证法身——已经证悟的、到达本位的;假立法身是教法身,是与圣教有关的法身。平时理解经论很重要。
这两个法身到底是什么样的呢?
“法界极无垢”,法界如来藏本来的本体上没有任何垢染,是现空无二、自性光明、远离四边八戏的本体,唯是佛陀各别自证智慧的行境,不是凡夫人的行境,这叫证法身。平时大家都认为所谓的法身用普贤如来表示,没有任何服饰,远离所有的相状。
第二种法身:“彼之等流说”,要证悟这样的法身,需要一种等流的因缘。此处的“等流”不一定是等流果,是指相续的因,一定要依靠一种因来了悟,根据不同众生的心识、缘分,有不同的教法,这个教法叫做假立的法身,也叫教法身。
证法身是所诠,是要证悟的,或者是要得到的果;教法身是能诠或者从因方面讲的。
“甚深种种理”,教法身可以从甚深和广大两个方面理解。甚深:教法法身主要是真实宣讲胜义谛法门,像大乘当中特别甚深的般若空性,有二十种空性、十六种空性、四种空性,或者大般若、中般若、小般若中所讲的叫“甚深”。包括在教法身当中,主要宣说胜义谛空性的道理。
“种种理”,从广大而言,为了随顺各种众生的不同意乐,佛陀在世俗中宣讲了八万四千法门、三藏十二部经等种种道理。
“荷担如来家业,延续法身慧命”,到底什么意思呢?让传承一直延续下去,让佛陀的教法不要隐没,这是法身当中的教法身,是有文字的,是从能诠上面来讲的。佛陀所说各种各样的经典,以及后来高僧大德们言说的法,都属于教法身。
这一点,大家要了解。我刚开始没有学《宝性论》的时候,对佛法稍微有点了解,认为所谓法身全部是佛的境界,报身是菩萨的境界,化身是众生所看到的,但这样理解并不全面。法身分两种,证法身是佛的境界,教法身是凡夫到菩萨之间都可以感受到的境界。
归纳而言,法身分为两种:证法身和教法身。教法身又分为甚深和广大。
子二、彼等与比喻对应:
下面用三个比喻进行对应。
出世故世间,此喻不可得,
如来与佛性,唯是相似说。
真正的法身,超越了世间所有的语言、文字、分别念,没办法完全表示。
《华严经》云:“身亦非是佛,佛亦非是身,但以法为身,通达一切法。”一般来说,有身体的不是佛,佛也没有真正的身体,法身是什么呢?法的真相,如果通达一切法的真相可以称之为法身。《金刚经》中也说:“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真正的如来并不是语言的行境。《涅槃经》中说:“法身即是常乐我净,永离一切生老病死。”真正的法身超出世间的缘故,世间的比喻没办法说。
是不是完全没办法说呢?也不是。“如来与佛性”,以枯萎的花中如来的身相作为能表的比喻,所表是自性清净的佛性,也可以如是部分相似地表示。
因为真正的法身难以比喻,如《法界宝藏论》里所讲“心性如虚空”,不能认为看到空荡荡的地方就是心性,只是远离一切阻碍、远离一切相状的部分可以用虚空来比喻。同样,这里枯萎莲花中的佛身被包裹,但我们的本来面目本自具足,佛身相对莲花而言是长存的,从这个层面来相似比喻。
以上讲了九种比喻中的第一个比喻。法身有三个比喻,刚才讲完了证法身的比喻,下面讲教法身的比喻。教法身是证悟或获得证法身的等流因,有甚深、广大两方面的比喻。
宣说深细理,如蜂蜜一味,
宣说种种理,如异皮果实。
真正如来藏的本体非常深奥、难以通达,具足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等全部功德,这样甚深又细微的空性法门用什么来比喻?
“如蜂蜜一味”,就像蜂蜜的甜味,一味一体。《中观四百论》云:“说一法见者,即一切见者,以一法空性,即一切空性。”一切法的空性实际上是一味一体的,一法的空性就是诸法之空性,只要通达一法空,所有法的空性也会明白的。《大智度论》也说:“又如大海,百川归之,皆为一味,所谓毕竟空味。”所有的百川都汇入大海,空性一味一体。同样,蜂蜜的味道没有中边之分、都是甜味,也是这个意思。《四十二章经》中讲:“犹若食蜜,中边皆甜,吾经亦尔。”比如我们吃蜂蜜,边也好、中间也好,全部都是甜的,不会这里甜、那里苦,万法的空性也是如此。佛陀说,我所说的教法直接、间接都是解脱的因。
前面讲到,莲花是贪心的比喻,刚开始很好看,到后面就枯萎了;嗔恨是蜜蜂的比喻,刺别人的时候,带倒钩的刺与内脏挂在一起,最终自坏坏他。这里的蜂蜜,即所包裹的如来藏、空性实相,教法身中的空性都是一味一体的,只不过凡夫不知道这一点而已,外面被嗔恨等各种烦恼包围着,不能趋入。
以前放牛的时候,我们真的吃到过蜂蜜,当时蜜蜂也飞走了。当时吃到一点蜂蜜真的像往生极乐世界一样,特别开心。蜂蜜完全是甜的,这是对空性意义的比喻。
第三个比喻,“宣说种种理,如异皮果实”,佛陀所宣说的十二部经有各种各样的方便,让众生逐渐证悟如来藏真正的本来面目。
佛陀所宣说的法相当于青稞、麦子等各种皮壳里面的粮食,有些皮壳比较厚、有些比较薄,有些颜色是白色的,有些是灰色的、红色的……根据粮食的不同,外面的皮壳各种各样。同样,众生有些喜欢十波罗蜜多,有些喜欢五波罗蜜多;有些喜欢净土宗,有些喜欢禅宗,有些喜欢藏传佛教……
有些人问,为什么有这么多教派?汉地有禅宗、净土宗、华严宗,藏地也有萨迦、宁玛、格鲁、觉囊等八大教派、十二大教派……
为了相应不同的根基,前辈的高僧大德们才有不同的侧重:有些人与禅宗法门特别相应,大德们就把坐禅的法门集聚在一起,有些人对往生净土的法门很相应,有些与大圆满密法很相应,有些与大手印的法很相应……外面的皮壳各不相同。有些喜欢吃青稞,青稞中也有白青稞、黑青稞,有些人喜欢粗面、有些人喜欢细面,有些喜欢各种不同粮食的精华。
根据不同众生所喜爱的不同,佛陀宣说了各种不同的法门,不能说“大家只学密法,不学密法的通通离开”,“所有人学这个就可以了,其他都不能学”,这对部分人来讲可以,也许你个人学这部经典比较适合,但其他一些,也有不同的胃口。
所以这里用各种不同的粮食来比喻佛陀宣讲的种种法理。
以上证法身的一个比喻和教法身的两个比喻已经宣说完毕。
癸二、宣说真如之喻义:
自性无变异,善妙清净故,
是说此真如,如同纯金像。
第四,真如只有一个比喻。
所谓的真如,佛经中也讲过,如来出世也好、没有出世也好,一切诸法的法性法尔如是安住,没有变化。当众生的心被各种无明烦恼所困扰的时候,光明的心从来没有变化、丝毫没有变化,以前怎么样、后来也怎么样。所以,如来藏的自性没有任何变化。
《大般涅槃经》云:“虽处五道,受别异身。而是佛性,常一无变。”虽然众生在五道或六道轮回中受生为各种不同的身相,有时候是饿鬼身,有时候是人身,有时候是旁生的身相,但实际上佛性从来没有任何变化,自性无有变异。
自性有什么特点呢?“善妙”。金子在世间是非常庄严美妙的。虽然世间也有“人性本恶”等各种说法,但这些说法不一定究竟,众生如来藏就像金子特别完美一样,其本性是善妙的。
“清净故”,将金子放在最肮脏的粪坑中,它的本性也从来没有任何垢染。即使是从厕所里面拿上来的金子,其本性也从来没有染污过。同样,表面看佛性被烦恼障、所知障这些障碍覆盖着,但实际上从来没有变化过。
“是说此真如,如同纯金像”,正因为如此,如同金像。其实,以各种不同的法来进行比喻也可以,有时候用金子来比喻,有时候用虚空来比喻。比如说虚空,根本没有成住坏空,同样,如来藏的本体上也没有变化,有些特别惨,被别人侮辱、践踏;有些人接近证悟,但其实任何阶段的如来藏本体都没有任何变化。
经典中有一位常不轻菩萨,不敢轻毁任何一个人,“这是未来的佛,我不敢轻毁”。虽然一些人看起来比较坏,不如理不如法、特别低贱、恶劣,甚至毁坏了善根,但实际上其如来藏也没有任何毁坏。
真如不变只用一个金子来比喻,原因是如来藏的真如无有任何迁变和改变,因此,每个人要有信心。也许暂时如来藏的本来面目显现不出来,如同金子被不净粪所染,外面非常脏,你觉得一点希望都没有,但是你自己的自性本来清净,没有任何染污。正因为这样,我们会进步,有开智慧的机会,即使这辈子不能开智慧,下辈子也有希望。如果跟一般的无情物一样,那就不可能有任何希望。
现在很多人,要对自己有自信。如果不懂这些道理,光说要自信,可是情绪很低落,社会环境也不好,自己的各种处境也不好,好像这辈子根本没有希望一样。但实际上如果你懂了如来藏的法门,哪怕你是最下劣、最卑微的,就像藏族俗语说“除了流水以外再没有比我更低下的”,即便这样也会觉得“没什么事,这辈子我穷就穷吧,将来会变成富翁。”“现在人人欺负我,我被关在监狱里,但只要好好发愿,将来也有机会。”“我有如来藏,金子是有的,只不过没有发现、被外面不净粪的污垢遮障得很深而已。”
以上讲了佛性没有变化。
癸三(广说种姓之喻义)分三:一、以比喻说明二种姓;二、由彼得三身之理;三、彼等对应比喻。
子一、以比喻说明二种姓:
如宝藏果树,可知二种姓,
无始自性住,真受殊胜性。
第五个比喻和第六个比喻,分别为地下的宝藏和种子发芽长成果树。
首先宝藏的比喻对应无始以来本自具足的自性住佛性——无有任何勤作,自然具足,就像地下宝藏,只要有福报,自然现前,不是依靠造作。我们经常说“一切众生本来都是佛”“一切众生本来具有如来藏德相”,从这个层面,今天在座的都是佛,自性种姓已经具足了。后面会讲所有功德如何具足的道理。
果树的比喻,相对而言需要勤作,需要种下种子、浇水、施肥等因缘,才能在果园中逐渐生长。
如果一切众生都是佛,那是不是佛在轮回中流转?佛是不是有现行的贪嗔痴?佛是不是会发脾气?佛是不是会不开心啊?佛是不是没有吃饭的时候饿得很难受?从自性住佛性方面来说,这些都是没有的,但还需要一个随增性佛性,这里说“真受殊胜性”。意思是,本来每个众生都已经具足了佛性,但要真实地接受它,需要通过依止善知识、闻思修行、守持戒律等方式,随解脱分的善根慢慢成熟,最终会安住在本来具有的佛性境界中。随着不同的层次逐渐进步,一直增上。
就像果树刚开始是一颗灰色的种子,有些需要剥皮,有些直接放在地里,再不断浇水,慢慢发芽,逐渐成长,最后变成参天大树。
世亲论师有一部《佛性论》,将后面的种姓叫做“引出佛性”,引出来的佛性,这个比较好懂。现在很多专用词叫做随增性佛性。依靠不同的修行最后成佛,这个时候叫离垢佛性,离开垢染以后的佛。
我们是不是佛呢?从自性住佛性的角度讲,每个众生都是佛。佛有没有烦恼呢?佛本性没有。为什么我们有烦恼?从随增性佛性的角度来讲,众生不是佛,众生就是众生,佛就是佛,通过修行才能获得佛果。
《佛性论》其中珍宝的比喻用了六种法,比如难得、无垢、威神无穷等,果树也用了很多比喻来说明。这部论确实很有价值,希望道友们有时间也看一下这部论典。世亲论师把弥勒菩萨的观点讲得很透彻,其中第六品和第七品对前面的几个比喻讲得比较细。大家对佛性有一个全面的理解会好一点。
禅宗一会儿说众生都是佛,一会儿说众生跟佛有很大的差别。比如《景德传灯录》中说:“众生与佛无殊。大智不异于愚。何须向外求宝。身田自有明珠。”佛和众生没有差别,智与愚没什么不同,为什么要向外求珍宝呢?其实自身具足珍宝、具足明珠。
禅宗很多人说,见佛就是见自性,那你到底见的是什么样的佛?如果见到本性佛,就可以成佛,但显现上众生就是众生,佛就是佛,众生并不是佛。如果能区分开这里讲的两种佛性的道理,学习大乘过程中的很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否则有时候说众生就是佛,有时候又说众生跟佛差别很大,佛是断证圆满的,而众生具有一切束缚,这之间是天壤之别,怎么会是一体呢?
世亲论师的《佛性论》中讲,引出佛性的时候要超出很多,先从邪见的皮壳当中超出,先超出一阐提,再超出外道、超出声闻、超出缘觉、超出菩萨,最后得佛果。如此一层一层出来,就像种子一点一点出来,最后变成果树。《佛性论》中讲,有些人先前确实是一阐提,一点善根都没有,从一阐提出来以后,也许逐渐变成外道,慢慢又成了大乘佛教徒,然后还要继续往上走。这样的道理,大家有必要深思。
子二、由彼得三身之理:
许此二种姓,获得佛三身,
第一得初身,第二得后二。
依靠两种种姓,可以得到佛陀的法报化三身。怎么得到?
“第一得初身”,法身或者本性身,有时候意义相同。依靠自性住种姓,行持善法,积累智慧资粮,最终远离一切垢染,获得真正的本性身,或者法身。因为有了自性住种姓,最后会到达本位,密法里面讲得更清楚。
“第二得后二”,因为有随增性种姓,尽力积累福德资粮,逐渐会得到报身和化身。
子三、彼等对应比喻:
当知本性身,庄严如宝像,
自性非所作,功德宝藏故。
刚才讲到,因为有自性住种姓,通过积累智慧资粮,获得了本性身或者法身。获得法身以后,功德圆满、自然庄严,所以九种比喻中用宝像来比喻——如同破衣包裹着的佛像。它原本具足所有的功德,不需要任何勤作,功德自然圆满,所以与宝像非常类似。
具大法政故,报身如轮王,
影像自性故,化身如金像。
因为随增种姓积累福德资粮,具有两种身——受用圆满身和化身。
首先受用圆满身的比喻,对大乘的深广法门全部了如指掌,获得了大乘的国政,所有大乘法的受用对他来讲都是圆满的。就像丑女胎里面的转轮王,获得王位之后,可以统治四大部洲。
“影像自性故,化身如金像”,以有随增性种姓的缘故,可以现前化身。在不同众生面前,如同影像一般的各种各样身相可以显现,这个用金像比喻。金像可能有人像、马像、佛像,根据不同的情况,可以化现种种形象,只要众生需要,有时候变成猪八戒,有时候变成孙悟空,有时候变成唐僧等,有各种各样的显现。这是九种比喻中的最后一个。
尾义中引用了《大乘阿毗达磨经》中的偈颂:“无始世来性,作诸法依止,依性有诸道,及证涅槃果。”虽然有些说现在没有找到这部经典,但贾操杰等很多大德也引用过。实际上众生无始以来都具有如来的心,因为有了它,修道也有希望,最后得涅槃也有希望。为什么我们现在精进修行呢?如果相续中没有如来藏,那修行就没有什么希望了,但因为无始以来就有佛性,有了佛性将来就可以成佛,没有任何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