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性论讲解·第18课
2021年4月23日
今天我们继续学《宝性论》,前面讲了如来藏的九种比喻,下面讲第二个话题。
庚二(垢染与如来藏各自同法对应)分二:一、表示客尘差别之理;二、表示自性法界差别之理。
如来藏的九种比喻有共同的法,也有各自的同法。如果我们没有分析,只是大概知道,确实会认为很简单,觉得弥勒菩萨随便用了九个比喻,实际上不是这样,每个比喻都有甚深的意义。
辛一(表示客尘差别之理)分四:一、能障垢之分类;二、彼障碍众生法界之理;三、详细对应各自喻义;四、归纳解说彼等总义。
首先讲能障的分类。能障和所障的能障是什么呢?如第一个比喻里,莲花的花瓣闭合在一起,因为导致看不到里面的佛像,所以是能障;所障的是什么呢?里面的佛像——这样的能所关系应该要清楚。没有懂得能所关系,是众生在轮回当中流转的一个很重要的因。
《大般涅槃经》中说:“如蚕作茧,自生自死。一切众生亦复如是,不见佛性故,自造结业,流转生死。”我们经常说作茧自缚,自己产生的东西把自己困住了。一切众生和这个比喻有相同点,本来自己具足的佛性,自己应该能见到,但是不但没见到,反而造了各种业,在轮回当中不断流转。如果我们没有懂得如来藏的道理,永远没办法获得解脱。如果我们听到这样的道理,并且修学,功德也是非常大的。
你们方便的时候可以参考《如来藏经》,前面讲了九种比喻,后面讲了听闻如来藏法的功德:仅仅听到此法也能获得解脱,去弘扬更能获得解脱。本师释迦牟尼佛往昔为无边光菩萨时,在一尊佛面前听受了如来藏的法门,之后便不断地弘扬此法门。作为他所弘扬对境的所有菩萨,结果除了四位菩萨,全都成佛了。这四位菩萨分别是文殊菩萨、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如来藏经》中提问题的金刚慧菩萨。这四位菩萨是因为他们发愿以菩萨身份利益众生。
因此,一定要明白前面的九个比喻,不光是字面上明白,我希望每一个听《宝性论》的人,不管是现在听的、还是未来听的,都没有差别,听完了以后,心里都应该明白:如来藏到底是什么样的?如何通过九种比喻来说明?这方面一定要记住。有些人对于世间不需要记的乱七八糟的事情,不要说九个比喻,二十七个比喻都没什么问题,比如电影、电视、小说全部都能数得出来。自相续中具有佛性的道理,如果说不出来,那现在的闻思也只是形象上的闻思而已。这里的每一个道理还是很殊胜的,应该好好思考。
壬一、能障垢之分类:
贪嗔痴及彼,强现行习气,
见修道所断,依不净净地。
我们相续当中具有如来藏,遮障如来藏的九个比喻,所表诠的也是九种法。
凡夫相续当中存在的烦恼主要有两种,即上界(色界和无色界)的众生相续当中存在的烦恼,以及欲界众生相续当中存在的烦恼。现行的明显的贪嗔痴能形成欲界凡夫相续当中的障碍,而比较细微的随眠部分是上界不动行的因。上界众生有不动业,不动业的因就是烦恼的随眠部分。有些以贪心为主,有些以痴心为主,有些以嗔心为主,但是他们没有像欲界众生那样严重的、明显的贪心、嗔心、痴心等,他们入于细微的禅定当中,有一种细微的随眠部分。这里的随眠,一般是指隐藏的、我们看不到的部分,是他们的障碍。
色界、无色界众生相续当中的障碍由什么来摧毁呢?出世间的智慧,如阿罗汉相续当中的无我智慧,或者菩萨相续中的无我智慧。所摧毁的这些障碍是什么呢?贪的随眠部分、嗔的随眠部分、痴的随眠部分,还有这三种烦恼的习气种子,分别以莲花、蜂群、糠秕等作比喻。这些方面大家应该好好思考,不然不会理解清楚。
《宝性论》里前面的三种比喻——莲花、蜜蜂、糠秕分别代表这三种烦恼,下面会有一一对应。
第四,在没有离贪者的相续当中有福德和非福德的因,如此形成欲界的众生。这种烦恼用什么来对治呢?贪心以不净观、嗔恨心以慈心、痴心以缘起观来对治,用这些对治法来摧毁。烦恼分别是什么呢?贪心、嗔心、痴心非常强烈的现行部分,这三毒作为一个。
本来,众生相续当中特别明显的贪心是一个障碍,嗔心也是一个障碍,但是因为欲界众生的贪嗔痴都很明显,所以将贪嗔痴三种烦恼作为一个以不净粪来比喻。
我们现在最迫切需要对治的是什么呢?就是那些强烈的贪嗔痴,这是我们目前要重点对治的烦恼,以刚才九种比喻中的不净粪作为比喻。
所有比喻当中最不好的就是不净粪,人类相续的障碍中,它真是所有障碍当中最肮脏的。前面的比喻像莲花、蜜蜂、糠秕这些还比较干净,后面的丑女也比不净粪好。所以,人类相续当中的贪嗔痴还是很脏的,以此来遮障了我们的佛性。
“贪嗔痴及彼”,“彼”指的就是贪嗔痴的随眠部分,种子和习气部分。“强现行”,指的是欲界非常明显的贪嗔痴,以不净粪作为比喻。
第五,以阿罗汉相续当中存在的无漏业为因,它能成就意识形态身体,最后由获得的大菩提智慧所摧毁。阿罗汉通达了人无我,如《妙法莲花经》中所说,入大乘以后,以佛的智慧来摧毁无明习气地。
在阿罗汉相续当中存在的,有因遥远而不知、因时间过久而不知等无明习气地。表面上看阿罗汉懂得很多,但实际上相续中还存所知障,这叫做无明习气地。下面以大地作为比喻。
第六,凡夫有学者的相续当中存在的障碍,由现量见道的智慧摧毁,即萨迦耶见等见所断。资粮道和加行道相续当中存在的我和我所见,在证得一地菩萨或者小乘预流果时会断除。
第七,一般是有学圣者相续当中存在的障碍,它是修所断,依靠一地到七地之间的智慧可以断除。
见所断,是获得一地菩萨或者预流果时可以断除;修所断,是一地到七地的修道过程中断除的。以上为总说。
下面分别讲不清净地和清净三地。
第八,还没有获得究竟的菩萨相续当中有从一地到七地的违品障碍,依靠清净三地的智慧能摧毁。这是不清净七地的所断。
第九,获得究竟的菩萨相续中存在的三清净地的违品。八地到十地的相续当中还有细微的所知障,由谁来摧毁呢?到最后十地末尾时,以金刚喻定摧毁。获得佛陀如所有智和尽所有智的前际有一个禅定,叫金刚喻定。三清净地的违品依靠金刚喻定来断除,此即是清净地的所断。
每一个比喻在此都能对应。大家应该清楚,能遮蔽的九种比喻代表有九种障碍,从凡夫到十地末尾之间用九种比喻来说明。
我到时候会提问这其中的对应关系。我觉得字面上的讲考没什么难度,有些人讲考就是字面上读,自己也没有理解,这种讲考没有太大的实质。我说一遍,你记一遍、重复一遍也没什么,最好是以自己的理解为主。所以,我课后可能要问一下前面一两天所讲的相关问题,这样好一点,不然光是字面上,我怎么讲、你怎么讲,不太好。当然,一方面,这是传统;但另一方面,可能需要理解得更深一点,至少能一一指出这九种比喻分别表达的是什么障碍,比如莲花指的是什么,糠秕指的是什么,粪便指的是什么,母胎指的是什么,果皮指的什么……因为这里讲得很清楚,从凡夫到十地之间的障碍都讲得很清楚。
九垢以莲苞,此等喻尽宣,
随烦恼之壳,分类无有量。
从粗大层面,九种垢染以莲苞、蜜蜂、糠秕、不净粪、果皮等比喻来宣说,所宣说的意义也是随烦恼之壳。
这些比喻都是能遮障佛像等的,同样的道理,前面色界、无色界众生相续当中贪心的随眠、嗔心的随眠、痴心的随眠和它们的习气都能遮障如来藏,欲界众生相续当中粗大的贪嗔痴也能障碍如来藏,阿罗汉相续中的障碍、还没有得见道时的障碍、修道的障碍、不清净七地和清净三地的这些障碍,都能遮住如来藏。
这里只讲了九种障碍,实际上,再分可以有八万四千,再分又有无量无边。比如刚才说欲界众生的贪嗔痴算一个障碍;如果再分,光是贪心也有很多分类,贪执有情的贪心、贪执物质的贪心;贪执有情的贪心也可以分贪执男人、女人、动物、宠物。有情当中的人类也分很多,有些贪执老人、有些贪执小孩、有些贪执异性等,各种各样。同样,嗔恨心也有很多分类,有些是嗔恨敌人,有些是嗔恨老师,有些是嗔恨自己的根本上师,有些是嗔恨恋人、父母、小孩等等。如果这样分,光是一个烦恼也有无量无边的种类,这些都是能遮障如来藏的。
刚才讲的比喻所对应的九种障碍,实际上可以囊括无量无边的障碍,如来藏被无量的烦恼包裹在里面,所以我们看不到。看不到也是情有可原的,十地菩萨看如来藏也如同夜晚看色法一样,我们凡夫人就更不知道该用什么来比喻了。
壬二、彼障众生法界之理:
九种垢染对九种众生带来障碍。
贪等此九垢,略摄依次第,
以莲花苞等,九喻真实宣。
有些注释说,这原本是长行文的注解,最后变成颂词;有些注释说,这原本就是颂词。
刚才前面讲的贪等九种垢染如果简单归纳,也是次第地以莲花苞等九种比喻遮障来宣说。是怎么遮障呢?下面的偈颂很关键。
此垢令凡夫,罗汉学具慧,
次第四与一,二二不清净。
不清净的法:三界凡夫有四个;阿罗汉有一个;有学道当中,见所断、修所断算两个;不清净七地、三清净地的障碍算两个,共有九法。
九种垢染以九种比喻来说明,莲花苞、蜜蜂、糠秕、不净粪等九种法是能障碍法;所障碍的是以佛像、蜂蜜、果实、金子等作比喻,从意义上讲,指的是不同阶段的凡夫、阿罗汉和菩萨相续中的如来藏。有哪些呢?
“此垢令凡夫”,首先不清净的凡夫有四种障碍,哪四种呢?贪嗔痴的随眠让上界凡夫的相续不清净、作障碍;强烈现行的贪嗔痴算为一个,让欲界的众生相续不清净、作遮障,这是四个障碍。
无明习气地让阿罗汉的相续不清净、作遮障;见所断令有学道的凡夫相续不清净,修所断遮障一到七地圣者的相续;不清净七地的障碍,让不清净七地的相续不清净;清净三地相续当中的障碍,对清净三地的菩萨相续进行遮障。也就是说,色界无色界三个,欲界一个,阿罗汉一个,再加上有学地的凡夫和有学地的圣者,不清净七地和清净三地,有九类障碍,对凡夫、阿罗汉、菩萨的相续进行遮障。
表面上看九种比喻很简单,但大家要清楚,每一个比喻对应的这些障碍对哪些相续进行遮障、怎么遮障。对此,《宝性论》中说得很清楚。
壬三、详细对应各自喻义:
接下来有九个颂词,每一个比喻有一个颂词,说明为什么用莲花、不净粪、蜜蜂等比喻的原因。这些比喻很有意思。弥勒菩萨在兜率天怎么会知道这些情况呢?(堪布笑)
在贾操杰的注释中说,凡夫人相续中有这全部九种障碍;菩萨只有自己相续以及后面的障碍,阿罗汉有无明习气地和其后面的障碍,但没有前面凡夫的障碍。
如莲淤泥生,现前心欢喜,
后成不欢喜,贪喜亦如是。
首先是莲花的比喻。为什么第一个用莲花的比喻呢?因为莲花刚从淤泥当中产生的时候,不管白莲花、紫莲花、红莲花,都耀眼夺目,特别美丽,令人心生欢喜。过了一段时间以后,莲花慢慢凋落,让人根本不生欢喜。
其实,花都是这样,刚开始很美好,大家产生欢喜心、产生贪心,再过一会儿就没有了。人世间所谓贪心的本质就是如此,对色声香味触任何一个对境的贪著,刚开始觉得很好,慢慢过了一段时间,几个月、几年……到一定的时候就没有新鲜感了,即所谓的“审美疲劳”。
《成实论》中说:“眼不系色、色不系眼,贪欲于中系。若缘是系则无得解脱。”比如眼睛看到莲花、美色,眼与色没关系,色与眼也没有关系,关键就是贪心在中间作梗。如果以此作为缘就没有解脱的机会;如果贪心断了,色就是色,眼就是眼,此时不会因美色产生烦恼,这是一种规律。就像莲花,到最后都凋落了,也没什么美的。
我们不能像现在世间人一样,说:“你以前对我特别好,为什么现在对我不好?”莲花已经枯了,莲花也不能说:“我刚刚盛开的时候,蜜蜂对我特别好;蜜蜂好讨厌,为什么现在不喜欢我了?”这是一种规律,我们对衣服、对万物、对有情的执著也是如此。贪心到一定时候也是会改变的,正因为如此,贪心用莲花来比喻。
“后成不欢喜,贪喜亦如是”,非理作意现前的时候,“这很好看、这很好吃……”刚开始有这样的欢喜心,但是到后来,整个美景消失以后,就像见到凋落的莲花时不会生欢喜,这叫做“贪随眠如同莲花”。
这不仅是此处的一个比喻,我们也可依此了悟世间当中贪心的本质。面对任何事情,贪心都会有变化,有了变化的时候,抱怨也是没有用的,这是一个自然规律,一个过程,一旦因没有,果不可能存在。
犹如蜜蜂群,烦乱而蜇刺,
如是生嗔者,令心生痛苦。
第二是嗔恨心的比喻。嗔恨心相当于是蜜蜂,看到有人取蜂蜜时,蜜蜂会生起很大的嗔恨心,飞过来蜇他。蜜蜂身上有一种蜂针,“嗡嗡嗡……”飞过来蜇一下就跑了。其实被蜇一下很痛。
以前我跟弟弟放牛的时候,一不注意就到了蜂窝附近,那些蜜蜂认为我们是来害它们的,一下子飞出好几十只蜜蜂来蜇我们。那个时候真的很刺痛,很想把蜂窝全部打破。有些调皮的孩子很生气,他们马上站在很远的地方用石头砸蜂窝。
其实这些蜜蜂也是很可怜的。生物学上说,蜂的刺有两头,一头有倒钩,蜇了人后会卡在人的皮肤当中,另一头连接到它的内脏,蛰了人后,内脏也就被扯出来了。所以,一般来讲,蜜蜂蜇了人,自己不久就会死掉。
嗔恨也是如此,如果产生嗔恨心,一方面,会毁坏今生和前世的善根;另一方面,因为这个嗔恨心,他自己的本来面目暴露出来,别人不喜欢他,周围人也不喜欢他。这里用蜜蜂来比喻还是有原因的,因为生嗔恨者,除了心产生痛苦,还有很多危害。
《中阿含经》云:“虽爱念己身,瞋者亦自害。”虽然很多人爱自己的身体,但一个嗔恨心严重的人,害不了别人,真正害的是自己。我们用嗔恨心害别人,也许这一世用刀、用武器能害别人,但以这个原因,你自己也跑不脱的,如果你杀了别人,今生依法律要坐牢,来世也会感受痛苦。《大庄严论经》中也说:“瞋恚之法,现在大苦。于未来世,复获苦报。”一般有嗔恨心的人非常痛苦,特别可怜。以嗔恨心的缘故,不仅现世痛苦,未来生生世世也感受果报。严重的嗔恨心也有现世现报的可能性。
为什么在这里用蜜蜂作为嗔恨心的比喻呢?其实嗔恨心跟蜜蜂有很大的相似之处,蜜蜂为了保护它的蜂蜜,以它的方式伤害所有外来的有情。以前我放牛的时候,不但人不能接近蜂群,包括牦牛、羊、马,只要接近蜂窝,蜜蜂就不断地蜇这些牛马,自己也在很短的时间中死了。
贪心像莲花一样,这个比喻对修行很有帮助,不管对任何财物、有情,所谓的爱,最后也会像莲花一样凋落枯萎。嗔恨心就像蜜蜂一样害己害他,这肯定是遮障如来藏的。这两个比喻很有意思。
我感觉今天讲得还可以,有感觉。刚才我下来的时候,跟开车的道友说:“我今天没有看书,怎么办呢?”他说:“没问题,您只要安住如来藏当中。”我现在安住如来藏,但有时候没有备课、没有准备心里没有底,不知道下面能不能讲,不能的话就安住如来藏……
如粮等果实,外在糠秕覆,
如是见藏义,无明蛋壳蔽。
第三个比喻讲痴心。麦子、青稞等粮食的果实外面有一层糠秕包裹着,见不到里面真正的粮食颗粒。同样的道理,凡夫众生——欲界、色界、无色界的众生,因为法界光明如来藏之外有一层无明愚痴的蛋壳包裹着,一直被它遮蔽着,没办法见到真正如来藏的本面,所以比喻成糠秕。
可能你们没有当过农民,我也没有当过农民,但我知道好多粮食,像青稞、麦子外面都有一层糠秕,没有剥开之前,见不到里面真正的粮食。玉米的外层虽然不叫糠秕,也有一层壳。同样的道理,如果我们没有智慧,无明比较严重,见不到法的真相,这就是一种愚昧。
有愚痴的人不能明知真相,见不到如来藏,但不像贪心、嗔心那么明显。痴心随眠以糠秕作为比喻。我觉得弥勒菩萨对每个烦恼的比喻都特别恰当。
不净不合意,如是具贪众,
依欲是因故,现行如不净。
第四个比喻:大家都知道,粪便、不净粪是不合意的,肮脏无比。以前有两个人接近饿死时,他们商量是不是要吃不净粪。其中一个人说:“如果要吃的话,我吃自己的不净粪,不吃你的。”但实际上不净粪没有差别。另一个人说:“要吃不净粪相对干净的地方。”不净粪哪有干净的地方?不知道这个故事是不是真的。
具有贪心的欲界众生,外境各种粗大的因缘,实际上对他们都一样,他们贪嗔痴烦恼的障碍相当于不净粪一样。
不净粪已经遮障了其中的金子。金子很珍贵,有时候有些道友的手机掉到不净粪当中,捞上来后就不断地给它“沐浴”,金子更是如此。欲界众生相续当中有贪嗔痴的不净粪,掩盖了我们相续中如同金子一般的如来藏。
欲界众生相续中的贪嗔痴三毒以不净粪来比喻。
如宝覆盖故,不知不得藏,
众生自然性,无明习地障。
第五个比喻讲阿罗汉相续当中的障碍。
如果大宝藏被土覆盖,那么穷人根本不会知道这里有宝藏。同样,阿罗汉相续当中有无尽的自然本智,但是被无明习气地遮障了,故而无明习气地以大地或如土来比喻。
阿罗汉的相续相当于是地下的宝藏,被土地所覆盖。
如芽等渐生,能破种子皮,
如是见真如,遣除诸见断。
第六个比喻是见道要断除的障碍。
从比喻上面讲,苗芽慢慢成长,种子上的外壳一定会破开的。种子没有破的话,妙树的根茎枝叶、苗芽没办法生长。包括青稞、树,种子种下来,外皮破开以后,里面的整个苗芽会慢慢出现。同样的道理,“见真如”,预流果或者菩萨见到真实法性的时候,能断除烦恼,就像皮壳一样的见断,见道时会断除。
“见断”,是见道时所断除的烦恼。《上阿毗达磨》和《俱舍论》中讲了见断有多少、修断有多少,学过《俱舍论》《现观庄严论》的人一目了然,没有学过的话,一说见断可能会认为“见解断了”。这些专有名词也不可能天天解释。
见断如同果皮,是得见道时必须断除的烦恼;修道位要断除的障碍,叫做修断。这些都是大小乘共同的专有名词。
与圣道相属,摧坏见心者,
修道智所断,说为如破衣。
第七个比喻是破衣。
从一地菩萨到十地菩萨都叫修道,一地菩萨见到真正的四谛真相以后,与他相关的、相属的所断全部要断除。
“摧坏见心者”,一定要摧坏执著五蕴的我和我所执的坏聚见,以及坏聚见为核心的障碍。包括阿罗汉相续当中存在的习气全部都要断除,这是修道的所断。
这样修道的所断在这里比喻成破衣,虽然有这样的烦恼,但是根本起不到作用。《中观庄严论释》中也引用过这个教证,修道位的烦恼根本不会成为投生轮回的因,就像蛇的身体被砍断了一样。修断这种烦恼不像我们凡夫人相续当中的烦恼那么厉害,马上能成为结生的因;修道的烦恼就像破衣一样,拿来马上就烂了,什么都不能做了。修道位菩萨相续当中有没有烦恼呢?有烦恼,但是这种烦恼不会起很大的作用。按照自宗观点,不清净七地有烦恼障和所知障,清净三地有所知障,修断既有烦恼障,也有所知障。
每一个比喻都有相对应的意义。刚开始讲这些比喻时,好像都一样,但再次分析的时候,每一个比喻都有不同的喻义。
依于七地垢,犹如胎包垢,
犹如离胎包,无念智如熟。
第八个比喻,不清净七地是从一地到七地之间,在这期间的所见都有障碍、都有勤作。相当于丑女的胎里虽然怀了转轮王,但是自己不知道、别人也不知道,一旦降生的时候,转轮王就出现了。同样的道理,七地末尾用无分别念的智慧把整个七地的障碍全部灭掉,这相当于转轮王成熟、降生。所以,不清净七地,用丑女的胎包来比喻。
所有的障碍当中,欲界的障碍是最不好的,以不净粪作比喻,其他的都还算可以。
随系三地垢,当知如泥染,
是以大本性,金刚喻定摧。
最后是泥土的比喻。
八地、九地、十地这三清净地有细微的垢染,以最后无勤作的智慧能断除,相当于昨天说的金佛像外面的黑色泥土。用什么来断呢?用大本性、大本住,因为这种智慧在所有有学地当中是最厉害的,所以大本性的智慧——金刚喻定一产生,马上获得佛果。佛陀智慧的前行、正行、后行当中,之前的金刚喻定一产生,摧毁三界烦恼障、所知障所摄的全部垢染,此时现前如来的智慧,就像用工具轻轻捶打泥土,最后可以显露出纯金的佛像一样。
壬四、归纳彼等总义:
贪等九种垢,如同莲花等。
以上已经详细宣说了比喻和比喻所表示的障碍,贪心等九种垢染用莲花等九种比喻来说明。
希望每位道友一定要搞明白这些内容,不要只是在文字上读。我听讲考的时候一目了然,有些虽然口才不是很好,但内容明白了;有些口才很好,但是内容一点没明白;有些是口才也不错,内容也明白;有些口才不好,内容也不明白。有这四种情况,你们可以自己对自己评价。以后对轮到讲考的道友,应该设置ABC不同的奖项,讲得好的相当于诺贝尔文学奖,讲得特别不好的,还有零分奖,到时候煮几个鸡蛋,每个人分一个鸡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