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性论讲解·第17课
2021年4月22日
前面已经讲了如来藏在众生相续当中如何存在、如何具足的道理。这个道理表面上看起来比较简单,实际有些地方不一定好懂。如果我们去研究、学习、研讨、辩论、思考如来藏的法门,应该能认识我们的佛性,这对众生来讲非常重要。
正因为如此,仅仅是听到《宝性论》的个别偈颂,功德也非常大。以前给大家引用过后面利益品当中的几个偈颂,希望这次大家再次去看看这些偈颂。其中,有些偈颂说,供养多少如来不如听《宝性论》一个偈颂的功德大;有些说,在多长时间中受持清净的戒律不如听这里一个偈颂的功德大;多长时间禅修不如听《宝性论》的功德大……
所以,仅仅听这一堂课,大家获得的功德确实远远超过非常长的时间里禅修、持戒、布施、供佛等有为的善根,大家应该以欢喜心来继续听受如来藏法门。当然,有些道理比较简单,谁都能接受;有些地方,刚开始比较难懂,但是经过不断地串习,逐渐逐渐,对于其中的殊胜内容也可以完全了如指掌。我们应该以一种欢喜心和恭敬心来接受此法。有些人是当下听闻,有些人依靠其他方式获得,不管怎样,都同样可以依之行持,同样可以获得如此殊胜的功德。
九种比喻中,前面六个比喻已经讲完了:莲花当中的佛像、在蜂群里面的蜂蜜、糠秕里面的果实、粪里面的金子、地下的宝藏、皮壳当中的苗芽等。今天讲第七个比喻。
癸七(如破衣中佛像说明众生住有法界之理)分三:一、能表之喻;二、所表之义;三、对应解说。
如来藏的九种比喻很出名,这些比喻实际上在《如来藏经》里提到过。《如来藏经》当中以比喻与故事相结合的方式,说明如来藏在众生相续当中存在的道理,十分重要。
在藏地,大多数人,可以说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人,由于自己的传统和信仰,每个人对所有众生具足佛性的道理,以及众生有前世后世的道理普遍理解。也可以说因为这些理念普罗大众,大家不会觉得“具足如来藏好奇怪”“到底众生有没有前世后世”,对这些方面没有很多怀疑。但在其他一些地方,以教育、生活习惯等很多方面的原因,有不同的争论。
汉地如来藏理念的历史
汉地最早有关如来藏的理念,来自于法显大师翻译的《大般泥洹经》。里面只有前面部分的内容,后面的内容不是很齐全,我没有详细地对照。可能现在藏文中也有《涅槃经》的部分内容,但不全。《大般泥洹经》中,对于一阐提——断种姓的众生讲得比较清楚,说了断善根之人没有解脱机会,于是很多人认为一阐提没有解脱的机会。
后来鸠摩罗什也翻译过。在此之前有一位竺道生,是鸠摩罗什的四大弟子之一,他主要弘扬如来藏法门,在弘扬的过程当中,觉得一阐提终究会解脱,于是跟很多寺院的大德辩论。他们觉得这是一种邪说,让他离开寺院。他去了苏州虎丘,实在找不到弟子,于是为石头讲《涅槃经》,他问:众生有没有佛性?一阐提有没有善根?石头就点头,这便是“生公说法,顽石点头”典故的来源。
后来等《涅槃经》的后面部分翻译出来以后,大家才知道,佛教真正的教义确实如同道生所承许的一样,一切众生相续当中都有如来藏。后来在汉地普遍传开。但是以历史的原因,因为闻思修的传统并没有在很多地方普及,到今天也有很多人怀疑“到底有没有佛性?”但实际上,如果我们学好了《如来藏经》、学好了《宝性论》,也不会有很大的怀疑。
大家在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懂得每个比喻对应的道理。
今天继续讲第七个比喻。每一个比喻都包括能表的比喻、所表的意义、喻义进行对应。
子一、能表之喻:
如宝造佛像,垢秽破衣裹,
置路天人见,为解言彼事。
譬如由各种金子、宝石等珍宝组成的佛像,这尊佛像被各种特别破烂的衣服包裹起来,扔在十字路口,谁都没有发现里面有特别珍贵精美的佛像,甚至大家都会踩踏、不理会。
《涅槃经》中说,一个人有一尊特别珍贵的佛像,当时要去另外一个国家,路上很危险,他便将佛像裹在特别破烂的衣服当中,后来此人在途中去世,破衣丢失在路上,在很长一段时间中,大家都没有发现。后来这件事情被天人发现,告诉人们,人们才知道原来破衣里面有特别珍贵的佛像。
有些时候,对比较破烂的东西,大家都不以为然。以前有一段特殊时期在藏地看到佛像都很危险,所以,有一些佛像经常被特别难看的布包起来。我们一般在帐篷上方搁佛像等,但那时为了不让人怀疑,我们不会放在上面,而是放在帐篷下方,帐篷下方经常堆垫子、马鞍、牛鞍等,就将佛像全部放在马鞍里面。本来马鞍是被人骑坐之物,不是很清净,但是当时为了保护佛像不得不如此。有一些人走进帐篷检查,往上看有没有佛像。他们不会往下看,其实下面有佛像,但是看不到。这在四十多年前是一个秘密,但现在可以说出来。
这里说,天人见到之后,将所有污秽不堪的布解开,给人们看,于是大家得到了佛像,这是世间当中一个特别有意义的比喻。
子二、所表之义:
无碍眼照见,异惑裹佛性,
亦遍于旁生,为解示方便。
佛陀有一切的尽所有智和如所有智,以无碍的智慧照见所有三界众生的相续。当他观察三界众生相续的时候,其实每一个众生的相续当中,如来藏被各种不同的贪嗔痴烦恼客尘所包裹,如同刚才被烂衣服包裹的佛像一样。而且如来藏不仅是人类具足,在旁生相续当中也有,饿鬼众生相续当中也有,地狱众生的相续当中也有,天人、阿修罗更不用说,凡是有生命的众生都有如来藏。佛陀通过传讲八万四千法门,以各种各样的方便说法,为众生宣说具有如来藏的道理:地狱众生以上,乃至天人以下,每个众生都具有如来藏。
《法苑珠林》中有一句话:“人畜有殊,皆有佛性。但为恶业,故受此形。”旁生也好、人也好,虽然在形象上有所差别,但是在佛性上面没有差别,只是旁生被一些特别的恶业所限制,受生为这样特殊的形象。以此类推,其他所有众生也是一样。
《涅槃经》当中说,人在地上往虚空看,看不到飞禽的痕迹,同样的道理,没有特殊天眼的人看不到众生的烦恼当中具有如来藏,只有具有特殊天眼的人才看得到。我们根本看不到一般众生的相续中有如来藏,正因为看不到,很多人,包括电影里面的人们,经常发誓:万一有后世我就什么什么,如果有下一辈子,我要怎么怎么……要么是恨,要么是爱。这是假设句,因为这些理念,很多人有误入歧途的因缘。
包括佛教徒中,也有一些人有这样的怀疑和不确定:万一有下世,我要度化众生。这种说法比较可悲,佛陀的无量法门,给我们讲了众生具有如来藏的道理,这在世俗当中实际上就是众生的相续。其实从了义实相的角度来讲,如来藏恒常不变,从众生到如来的果位之间一直存在,但从世俗层面来讲,可以叫阿赖耶识,也可以叫心的相续,也可以叫心识。这种心识、心的相续一直存在,人也有、动物也有,所有众生都具足。如果不懂得这个道理,那名相上是佛教徒,实际上就像《遗教经》里面讲的,是“无名”,什么都不是。
这里讲到了意义。
接下来把刚才前面的比喻和意义二者进行对应。对应的词句,在藏文当中很长很长,大概十五个字,其他的颂词都是七到九个字。也许是翻译成藏文的时候,前面是颂词,后面以长行文的方式作一种对应,因为对应的内容基本上是将前面的比喻和意义再次重复。如果是作为长行文的注释,那字数多一点,也好解释,这样也说得清楚,藏地前辈的大德们,也是把它作为一个颂词来讲的。现在有梵文对照本,黄宝山等人做的《宝性论》梵文对照当中也有,可能也是颂词,但是对应部分跟前面的内容没有很大的差别,只不过上面是比喻、后面是意义,将这两个又再次放在一起,用不同的字词来解释。
因为所有的科判后紧接着颂词,应该是以颂词的方式进行对应。前面也讲过,佛经当中,诸佛菩萨讲完一遍某个经文后,为了让众生更加明白,再以偈颂的方式重复一遍。一般印度的论典也有这种方式,可能与这个风格相同。
子三、对应解说:
如宝性佛像,垢秽破衣裹,
置路天眼见,为解示于人。
见惑破衣裹,住于轮回道,
佛性畜亦具,为解佛说法。
如果和前面的道理进行对应,就像珍宝自性的、特别珍贵的佛像,以种种原因,用有垢秽的布、衣服包裹起来。就像现在有些寄佛像的包裹,里面包一层、外面再包一层……层层包裹起来。之后,放在一个人来人往的十字路口,谁都没有见到里面有特别珍贵的佛像。这时,具有天眼的人或天人,见到污秽不堪的布里有特别珍贵的佛像,他们为当地的人们指示,并让他们把佛像收藏起来。
同样的道理,与意义对应:大慈大悲的佛陀,照见贪心、嗔心等烦恼的破衣当中包裹着如来藏。住于轮回当中的众生,包括旁生在内都具有佛性,佛陀为了解开这样的包裹,为有缘众生宣说了无量法门。
我们也有这个责任,现在世界上有七十多亿人,真正了知自相续中具足如来藏的有多少人?很难说。现在,我们已经遇到了大乘佛法和大乘善知识,自己将来有机会的时候一定要为众生宣说:每个众生相续当中具有如来藏,如果能精勤修行,将来能获得菩提,这是毫无疑问的。我们有必要为其他人宣说这样的法理。
《入行论》中也说:“所有蚊虻蜂,如是诸虫蛆,若发精进力,咸证无上觉。”法王如意宝经常引用这个教证。意思就是说,所有的旁生,包括蚊子、虻虫、蜜蜂、不净粪当中的蛆虫,这些在世间是很下劣、很微小的,但它们将来若遇到各方面的因缘再精进修道,也能得到无上菩提。“咸证无上觉”,全部都会得到无上菩提。
如果相续当中没有如来藏,不可能精进,也不可能获得圣果。为什么众生都可以有修炼的机会?因为相续当中有清净的如来藏,否则永远不会有进步。
大家也知道,人类不管学哪种知识,只要有善知识,基本能具备这方面的能力。比如说一个人如果从小遇到七八个不同国家的老师,他也可以精通七八个国家的语言。如果我们相续当中没有这样的潜能,那就没办法,相当于一个无情物不可能有什么启发。
为什么旁生现在不能修行呢?因为它们被更深的业力包裹着。对一些旁生训练后,它们也有一些明觉,比如让它们学念咒语,它们也会念一点咒语;杂技团里面的狮子、老虎、野马,让它们学各种技能,包括打篮球,很多方面都能学会。这说明它们相续当中有如来藏的智慧明分,否则你再怎么样培训无情物,也是没办法。
我经常想起动物世界里的众生,或者杂技团里的动物,凡是动物,通过训练以后基本上都可以做一些事情,说明它们相续当中有这样的种子,只不过现在被各种业力烦恼所包裹,这个大家要明白。
癸八(如女怀王说明众生住有法界之理)分三:一、能表之喻;二、所表之义;三、对应解说。
前面讲过,这里“法界”全部是如来藏的意思。
子一、能表之喻:
貌丑无怙女,住于无怙处,
胎怀国王尊,不知在自腹。
一个相貌丑陋、无依无靠的女人,住在一个无怙处。一般乞丐、仆人,或者街上奔波的女人,没有固定的处所,没有自己的房屋,她的住处是什么呢?屋檐下、墙壁下、卫生间等很多肮脏的地方。一是没有依靠,二是自己的相貌很丑陋,这样肯定受别人的欺负。
人在世间如果没有任何财富、很贫穷,会受大家歧视;相貌特别丑陋,也会受歧视;没有依靠处,没有什么势力、住处,都特别受歧视。
这个女人遇到偶然的机会,胎中怀有一个转轮王,或者一个具有各种妙相的国王。实际上,她腹中有这样的孩子,她将来的前程应该是美满的,但这个女人根本不知道自己怀有这样的转轮王,反而受到别人的欺凌、侮辱、欺骗、蔑视。历史上很多仆女生孩子时不敢在主人家里生,只能在外面,野外、树下、山洞里,临产时跑到外面生产。
格萨尔王出生记
格萨尔王的故事比较多,我小时候听过各种版本的格萨尔王的故事,所以我现在的记忆中,不知道哪个是真的、哪个是民间流传的。
格萨尔王是莲花生大士为了度化南赡部洲的众生特意安排来人间的。格萨尔王传里,显现上格萨尔王的母亲叫郭姆,是从龙宫来的。当时以种种原因,莲花生大士到龙宫要龙女,龙王的大女儿、中女儿很好看,但已经嫁给了龙王和人王,只剩下最丑陋的三女儿。莲师说,龙女丑,正适合人间。所以把她带回到人间。
格萨尔王的父亲叫森伦,也是比较低贱的种姓。他母亲当时在邻国一个比较大的达荣家族(最大的家庭)里当仆女,后来怀了格萨尔王。降生的那天早上下了一场雪,以前藏民住的是帐篷,下雪的时候要把帐篷上的雪抖下来。家里的仆女没有来,主人很生气地拿着刀跑到仆女家里去。当时仆女生了一个大大的蛋,他很生气,用刀把那个蛋劈开,结果,蛋里的一个天子飞到天界去了;还有一个是格萨尔王,会开口说话,所以主人不敢害他;蛋里还有一个,他没有详细看,就扔到河里了,结果河的下游是霍尔国,是后来与格萨尔王敌对的国家。一个在下游提水的女人见到了,把孩子抱回家,这个孩子就在霍尔国长大了。传记里有格萨尔王他们两兄弟打仗的情节。格萨尔王是这样降生的。
当时郭姆怀格萨尔王的时候,如果她自己知道,别人根本就不会害她,但是她也不知道自己怀有格萨尔王。同样,婢女不知道自己怀了转轮王,这就是如来藏的比喻。
以前大概上世纪80年代,宗教政策稍微有点开放的时候,《米拉日巴传》和《格萨尔王传》在藏地开始公开出版,我们那些地方的很多人开始唱《格萨尔王传》。因为里面很多内容都是佛法,大家很欢喜。那个时候,放牧的牧童里稍微认识一点字的人都在唱《格萨尔王传》;大队里面,包括村长、支部书记也在念《格萨尔王传》。格萨尔王的三十个大臣,每一个大臣唱歌都有不同的音调。牧童们聚集在一起,有些扮演丹玛大臣,有些扮演晁通大臣……我们那边有一个人经常爱扮演晁通,晁通的音调比较短促(堪布唱),还有一个(堪布换了种音调唱),有很多种不同的唱法。
子二、所表之义:
生三有如无怙舍,不净众生如孕妇,
彼怀王故有依怙,无垢界如住彼胎。
转生于三界轮回中,感受各种痛苦,就像处在没有任何依怙的舍宅中。不清净的众生、被烦恼客尘所蒙蔽的众生相当于孕妇,因为已经怀着国王,所以应该是有依怙的。无垢界实际上是如来藏,如来藏相当于住在她的胎中,可以救脱一切畏惧。
实际上,每个人都具有如来藏,但从表面上看不出来,我们都不知道。众生被烦恼束缚的时候,真的特别可怜,有些被贪心所扰、有些被嗔恨心所扰,总之,被种种分别心所扰,就像婢女一样无依无靠,特别痛苦。但我们应该要有自信,因为怀有转轮王子,不用担心,将来不会有痛苦。如果我们真正懂得这个道理,不会再在轮回的恶宅中感受无量的痛苦。可是我们现在很多人并不知道自己具有佛性这样的道理,因此,了知众生皆具佛性的道理,对每个众生来讲很重要。
子三、对应解说:
身上著垢衣,丑女怀君王,
无怙舍宅中,感受大痛苦。
如是自内住,有怙思无怙,
有情因烦恼,意不寂受苦。
就像身着破烂衣衫的一个丑女,其实她怀有转轮王。转轮王,分为金转轮王、银转轮王、铜转轮王、铁转轮王,分别驾驭四大部洲、三大部洲、二大部洲、一大部洲。实际上,怀了转轮王以后,这个女人以后生活不用愁,但暂时还是住在没有任何依怙的舍宅中。
轮回中的众生、凡夫异生,暂时在三界当中感受极大的痛苦,就像刚才那个贫女,虽然怀有转轮王,但在转轮王出生之前,她也有很大的痛苦。
我们寺院去年认定了一个大活佛,后来才发现他的母亲原来是为寺院打工那段期间怀孕的。其实,好多事情,我们都不是特别清楚,比如说身边哪些人将来是什么样的。表面上看起来特别丑、特别穷的可怜女人,可能受到了很多人的欺辱,但很可能她就是国王的母亲、高僧大德的母亲。
麦彭仁波切曾说:“对什么人都不能欺负。”看起来精神不正常的人、低贱的人,也许他是诸佛菩萨的化现。以前某个地方来了一个领导,长相不怎么样、口才也不怎么样,刚开始时,很多人欺负他,过了几年,他成了最大的领导,很多人都很后悔——当时应该好好保护他。也有个别人在他受欺负时保护他、给他吃的,这些人后来在各方面都很不错。
实际上我们应该对每个众生都怀有平等心,原因是什么呢?因为每个众生确实具有如来藏。有些人看到特别弱小的动物,认为“我今天踩死它没有问题”;或者身上有小蚊子、小虱子,“我现在捏死它、拍死它没什么问题”,但实际上,正如《入行论》中所说,虽然它现在很弱小,但它的背后有诸佛菩萨,或者说它是具有佛性的众生。也许我今天可以杀害它,或者我今天可以成功地欺负别人、伤害别人,不管当面、背后,但这个因缘不会消失,将来自己一定会感受痛苦——这就是因果法则,大家应该注意。
众生相续当中具足光明如来藏的佛性。有缘分的人知道自己具有;没有缘分的人不一定知道,虽然自己相续中具有如来藏,但认为自己没有怙主。
“有情因烦恼,意不寂受苦。”因为众生被各种客尘烦恼所蒙蔽,心里一直不寂静,经常感受各种各样的轮回痛苦。所以,我们应该对如来藏有所了解,而且只要我们在修行过程中精勤努力,最终可以证悟如来藏。
《如来藏经》中前面讲了贫女的道理,后面有一个颂词:“若勤修精进,不久坐道场,成最正觉道,度脱无量众。”如果我们精进地修行,不久的将来一定会坐道场,能得到佛陀的境界,成就无上道,获得佛陀的果位,那时候我们有能力度化无量众生。有些人很想度众生,但因为被自己的烦恼所限制,没办法度众生;有时候自己能力有限,也没办法度众生。一旦我们相续当中真正生起了无伪的菩提心,生起了证悟空性的境界,那度化众生应该是很简单的事情。
癸九(如泥模中金像说明众生住有法界之理)分三:一、能表之喻;二、所表之义;三、对应解说。
子一、能表之喻:
如内金像形圆满,灭尽自性外泥性,
见知彼者为净化,内金去除一切障。
就像世间当中做佛像,外面有模具。以前经常用黑色的泥土做模具,模具当中打开以后是金像、银像、铜像,制作的度量非常圆满,形象也非常圆满、很庄严,自本体无垢清净,自性清净,非常寂静,但外面有黑色的泥土覆盖,有智慧的人看到这一点之后,把佛像外面的泥垢去除,拿出纯金的佛像。这是一个比喻,比如泥土中有一尊佛像,或黑色泥土做的模具当中有一尊佛像,虽然外面看不到,但里面有闪闪发光的金佛像。
子二、所表之义:
见自性光明,诸垢客尘性,
令如宝源众,净障证大觉。
佛陀见到每一个众生相续当中自性光明的如来藏从无始以来到现在不增不减存在,而贪心、嗔心等烦恼客尘,以偶然或是突然的方式存在。
“令如宝源”,“宝”指金佛像,“源”是出处——泥模。意思是说,佛陀发现这样的道理之后,为了让众生相续中像金子一样的佛性显露出来,净除黑色泥土般的障碍,宣说妙法,最后令众生证得大正觉。
佛陀慈悲,看到众生又有佛性又有障碍,那就去掉障碍,想尽办法将佛性显露出来,这样就能让众生获得正觉。
当然,有些众生利根,有些众生钝根,不一定都能很快现前。
有些众生很有缘。《佛祖统纪》中记载,五祖孩提时,有一次在路上见到了四祖,四祖问:你姓什么。当时五祖很小,回答说:我有姓,但是我的姓不是常有的。四祖问他:你到底姓什么?他回答说:我有佛性。问:佛性到底是什么?他回答:性空故无。佛性是空性的缘故,没有。他们两俩的对话很深奥。四祖觉得他根基非常不错,到他家里,和他母亲说要让这个孩子出家。之后,这个孩子逐渐长大,成为一代祖师,即五祖。
表面上看,他们这段关于种姓变成佛性、佛性变成空性的对话,是一个简单的对话。实际上,是一个深入浅出、循序渐进的过程。最后五祖得到了四祖所有的意传,这也是一种缘起。
子三、对应解说:
无垢灿金造,泥内之佛像,
灭尽之自性,智者知除土。
遍知知如净,纯金寂灭心,
说法捶打行,去除一切障。
如同刚才讲的,自己无垢清净的本性就像闪闪发光的纯金佛像一样,被黑色的泥土包裹着、障碍着,此时自性是清净的,智者想尽一切办法把外面黑色的土、染污去掉。
这是比喻,其意义是:遍知的佛陀知道众生心相续中有如来藏,但是外面有相当于泥土一样的客尘,需要通过说法来捶打,如同智者用锤子、凿子慢慢去除金佛像外面的泥土一样。
佛陀在这里再三地讲,所有的九种比喻当中,怎么样去除外面的障碍呢?全部需要通过讲经说法来去除。就像金佛像,外面的壳确实很坚硬,如果没有钉锤来打破外面的壳,可能千年、万年都不一定去得掉。同样,如果善知识、佛陀没有说法,自己没有努力修行,我们的烦恼可能在很长时间中都不能去掉。我们应该想办法,从这样的皮壳当中解脱出来。
《如来藏经》云:“我以佛眼观,众生类如是,烦恼淤泥中,皆有如来性。”佛陀说,我用佛眼来观,众生的相续就是这样的,就像烦恼的淤泥当中有佛像一样,每个众生在烦恼的淤泥当中有如来藏。要使如来藏显露,就应该像这里所讲的,相应他们各自的缘分说法,这句话很重要。我们学《宝性论》并不仅仅是为了知道“原来众生心的外面有很大的壳”,一方面我们要知道佛陀的开导很重要;另一方面,我们将所有的烦恼慢慢剥开,才能见到真正如来藏的本性。
下面将九个比喻做一个摄义。
辛三、摄说无始之理:
莲花蜂糠秕,不净粪与地,
果皮及破衣,女人胎泥模。
莲花、蜜蜂、糠秕、不净粪、大地、树果皮、破衣、女人胎、黑泥模都是垢染的比喻。
如佛蜜果实,纯金宝藏树,
宝像转轮王,以及纯金像。
莲花当中有佛像,蜂群当中有蜂蜜,粮食当中有果实,不净粪当中有金条,大地当中有宝藏,种子当中有妙树,破衣当中有佛像,丑女腹中有转轮王,泥模中有金像,这些表示有如来藏。这是对前面的一个总结。
众界烦恼壳,无系无始时,
心自性无垢,无始如是说。
众生的界——如来藏,实际是在贪心等烦恼的皮壳里,烦恼跟如来藏之间“无系”,二者没有直接同体的关系,也没有彼彼所生的关系。烦恼虽然是客尘,但无始以来是存在的,佛性也是无始以来存在的。因为烦恼和佛性没有真正的关系,烦恼是可以离开的。《释量论·成量品》云:“心性为光明,诸垢客尘性。”心性是无有垢染的,客尘是暂时性的,它并不是跟佛性融为一体而始终没办法离开。虽然两者都是无始以来存在,但存在的方式还是有差别的,因为客尘没有自性。
《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中也说:“客尘无自性,无明妄分别。”真正的自性是什么呢?经中又说:“如来清净藏,永离诸分别,体具恒沙德,诸佛之法身。”真正的如来藏是清净的,永远远离所有的分别,它具有恒河沙数佛的功德。所以,客尘跟本性还是有很大的差别。
如果用智慧分析,有些有缘者听到本性的时候证悟了,有些听到客尘的时候证悟了。《楞严经》等经典里讲了很多菩萨开悟的因缘,每一位菩萨开悟的因缘都有所不同,有些缘着六根开悟,有些缘着六尘开悟。观音菩萨是听到声尘时开悟。憍陈如是思维客尘而证悟。当时,他心里想:客尘是客人,那主人是谁?烦恼是客尘,心性是主人。憍陈如这样思维着客人和主人的道理,就开悟了。
前辈的大德开悟很容易。但我们听完《宝性论》《大鹏展翅》,还是没有开悟。我看日记中写着:2019年10月26号讲《宝性论》,27号讲华智仁波切的《击要三句》,之前讲的《大鹏展翅》。讲是讲了很多,不知道开悟的有多少人。可能讲完以后,暂时两三天还可以,耳边有声音回荡。听《法界宝藏论》的时候,暂时一两个月当中,觉得《法界宝藏论》很好,一定要好好看,慢慢这种感觉又消失了。凡夫人听过的法很多,依然是凡夫。但以前憍陈如光是听个客尘,思维着“这个为什么叫客尘,客人是暂时的,不是本性”,一下子就认识了心的本体,就开悟了。
我们看《楞严经》《维摩诘经》中那么多菩萨、那么多阿罗汉,通过一个简单的教言就获得成就。我以前看印度八十四大成就者的传记,很多大德都是听到一句话就恍然大悟了。可是我们不知道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开悟。我相信总有一天我们一定会开悟的,因为我们相续当中具有如来藏,大家要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