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性论讲解·第16课
2019年10月26日
今年好像讲不完九个比喻,看看今天的进度,讲到多少就算多少。
我们在大上个礼拜讲完了三个比喻——糠秕中果实、蜜蜂中蜂蜜、败莲中佛像。我们学习《宝性论》,主要是为了懂得“如来藏”的存在,前面已经从十个方面用十种方法进行了宣讲,现在我们进一步用九种比喻来说明。
表面上看来,我们前面所讲的“败莲当中的佛像”“蜂群里面的蜂蜜”“糠秕当中粮食的精华”(此处的“粮食”指如青稞、麦这类食物)好像都是在表示同一个内容,但实际上每一个比喻都有不同的侧重点。我们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如果深入细致地去钻研,就能懂得它们不同的意义。
不管是魏译版、无著菩萨的注释,以及其他如贾曹杰、麦彭仁波切等的大多数注释中,对这些比喻基本上没有怎么解释。后来的一些大德在宣讲的时候,也没有太多发挥,只是直接简单地消文。
(有信众突然站起来……)
“你是哪里的?你找谁呀?”在印度有一些班智达讲经的时候,经常有一些外道站起来跟他辩论,我刚才吓一跳(众笑),结果不是辩论的,是一个小孩。
一般而言,印度护门班智达有些还是比较厉害。我们的经堂门口不一定需要有班智达,但我们这些经堂门外的管家或许也有班智达般的智慧吧。以前的护门班智达,在与前来挑战的不同宗教派别的人进行辩论时,一定要把对方辩倒,否则会比较麻烦。
我们现在通过谷歌可以看到那烂陀寺的图片,从图片可见,当时那烂陀寺的整体面积确实非常辽阔。除此之外,印度的戒香寺、飞行寺等大寺庙,也是最早期的佛学院。那时各种宗教都比较兴盛,佛教身处其中,自然需要面对外在的各种挑战。
有些历史记载,到了印度佛教晚期,也就是大概13世纪的时候,那烂陀寺的许多班智达虽然对佛教的甚深意义、内在境界十分通达,但其所学与外面的世界结合得不是特别善巧。正因为这样,后来其他宗教几乎将佛教毁于一旦。
当时印度教也同样受到了毁坏,但因为印度教里面有很多相应于世间的弘扬方法,就像我们现在说的世俗佛教、生活佛教、人间佛教等等类似的教派,他们有打卦、看相、看风水,还有很多文化层面的传播内容。然而,我们佛教一些非常了不起的大班智达们,虽然对佛教内在的修证信心十足,对佛教教理也非常精通,但与世人交往沟通的能力却比较欠缺。因此,尽管印度教也遭受了长时间的破坏,但很快就可以重整旗鼓,恢复如初。而佛教却在后来的六七百年当中,逐渐销声匿迹了。
现在有些学者在谈论我们佛教徒时也认为:第一,实修很重要,如果没有实修,仅仅辩论是无济于事的;第二,佛教教义应该与世俗生活相结合,要得到社会的支持与保护,否则佛教就会在某种意义上遭受不同程度的损坏。当然,这只是极个别学者的说法,不过我们也要对此予以重视并思考。
现在有些佛教徒虽然在内部团队中表现突出,修行、戒律都无可挑剔,一直专注于禅修、研究五部大论等等,但如果与社会完全脱离,除了极少数佛教圈子以外,两耳不闻窗外事,只知道钻研自己的“专科”,那么在弘扬佛法方面还是有一定的困难。所以,我们在学习五部大论和各种教理的同时,也要关心社会。从历史上看,这并不是没有道理,反而是很有必要的。
这里顺便说一下,刚才忘了强调,关于明年我们的“十年课程”,是不是俱舍论班太多,而中观的班太少了?我们教务处的教学框架定位,是否有点不平衡?
当然,刚开始就学习《俱舍论》也是很好的,但是如果大多数人都学习《俱舍论》,就会忽视中观的重要性。学习中观和因明应该齐头并进,因为学中观的时候不懂因明会比较麻烦;学因明的时候不懂中观也会比较吃力。学佛之初,对佛教的空性意义能生起定解尤为重要,我们是不是应该重新调整中观的定位呢?
那天开教务会议时,我的心可能有点散乱,因此没有注意到这个问题。最近很多道友想学中观,但是爬不上去。针对这种情况,诸位堪布、堪姆们稍微再商量一下解决办法,也可以参考一下喇嘛和觉姆这边的教学方式。如果教学方式一直死搬硬套,则学员们很长时间都难以提升。如果一直无法吃透中观,将来的学修也会有一定的困难。关于解决办法,一方面,虽然采用留级制度是很好的;但另一方面,在学习五部大论的时候不应该偏堕,你们再斟酌一下框架定位。
以前学《俱舍论》的喇嘛和觉姆特别少。有一次我们在法王的院子里,当时法王正在分班,法王让一个堪布带俱舍班,那个堪布的脾气有些怪怪的,于是斩钉截铁地回答:“我不当,没办法。”法王再三劝说:“某某堪布已经当了两三年了,你现在应该没有问题,你还是要讲一下吧,其他堪布还要讲戒律等其他课程。”可他死活就是不答应。当时法王也示现不高兴:“那你们自己看吧,我要走了。”然后法王就站起来回去了,我们大家都很尴尬,觉得这个堪布真是胆大包天。
在法王面前也有这种比较有个性的人。我那天说,有些学校里的老教授就特别牛,谁都不怕,因为他有一定的贡献和资历。虽然我们这次不是这种原因导致的,主要是《俱舍论》班太多了,是不是我们这次教学方案的定位有一点失衡?这方面你们再好好地考虑一下,虽然有一些制度上的原则,但在操作时也需要一些灵活性。希望堪布、堪姆和道友们有什么困难和建议都提出来,不管最终能否采纳,有人提出来是很重要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空间和发言权,我们也会尽量考虑,这是一个很好的教学方法。这一点,我在这里补充一下。
癸四(如不净中金条说明众生有法界之理)分三:一、能表之喻;二、所表之义;三、对应解说。
子一、能表之喻:
如人游时金,落入脏腐处,
不坏彼依然,安住数百年。
比如有一个游人到街上,带着一个纯度特别高的金子……
前段时间,一些道友拿来各种各样的金耳环、金戒指供养给我。这些人刚开始买的时候,可能特别执著,供养给我后,想着能不能对他、对众生有利。我也没有办法处理,后来交给财务科,把它卖出去,用来供斋。供斋的话,应该对这些人比较好吧。
对于金子,尽管世人说它很珍贵,但大多数人根本用不上,不要说我们出家人,可能连在家人也很难用得上。人们都觉得金子很好,但有时候金子也难以处理。如果用于供养僧众,可能稍微好一点,除此之外想不出别的办法。
金子掉落到特别肮脏不堪的粪坑里面。有些道友上卫生间的时候,把手机掉进去了,把很珍贵的东西掉进去了……
金子虽然掉在不净粪中,但因为纯金自身的本性始终不变,即便在特别肮脏、污浊、充满污秽的粪坑中,他的本体不会受损,即使安住数百年,依然如故。
具净天眼天,见已告人言:
此有金至宝,净此制成宝。
后来,具有清净天眼的天子发现金子后,便告诉有缘者:“这里有十分珍贵的金子,把上面的泥土及其他肮脏物祛除、净化之后,可以做佛像、耳环、首饰等各种各样的东西,也可以做种种服饰。”这里是比喻和假设相结合,但在现实生活中,也发生过类似的真实情况。
如《大宝积经》中云:“譬如真净金,堕于不净中,本性常清净,不净不能损。”真金即使堕于不净中,其本性仍然恒常清净,不会被不净物所染污、损害。就像本论中所讲的一样,纯金的本体无论在任何环境中经历再长时间,都始终如一,恒常永存。
上面讲的是比喻方面,这九种比喻相对简单一些。下面讲比喻所表达的意义。
子二、所表之义:
佛见陷不净,惑中众生德,
为净惑淤泥,于众降法雨。
同样的道理,大慈大悲的佛陀完全能见到沉溺于不净粪坑中、隐藏在烦恼障和所知障客尘等不净物中、众生本具、纯金般的真实如来藏。为了清净淤泥般的烦恼,佛陀对不同根基的众生,降下了不同法雨。
实际上,蜂群、莲花花瓣、包裹的皮壳等九种比喻都一致表示,要遣除众生如来藏上的各种垢染,要让每个众生的如来藏都得以展现,就要讲经说法。
无论是出家人还是居士,在座各位学习这部论典之后,应想办法把自己所懂的道理在有生之年传授于人,这才是对他人真正有利的。一般人认为,布施如金钱、食物等世间有漏财富是大布施,但真正的大布施,最好是应机施教,对不同根基众生传相应法门,这是最重要的,是能遣除客尘障碍的方便法。
我们对所学论典内容的个别道理应铭记于心,从学习的第一天起,直到离开世间,都能念念不忘。即使离开人间,也要发愿生生世世以此方式利益众生。个别人即生就有机缘通过讲经说法等各种方式利益有缘众生。在喇荣,一些堪布、堪姆,以及诸多法师、辅导员,一有机会就讲经说法,常年如一日。不知现场大众是否有这样的感慨:“啊!上师们在多年前给了我这样的名称,还好我没有辜负他们的期望!”“有生之年,哪怕几年、几个月,也是尽了自己的一切力量法布施。”
这确实非常有意义。有些人讲经说法的机缘不成熟,有些人的机缘则相当不错。讲法的时候,需相应于不同的环境、时间等各种情况,同时也要善用善巧方便。
金子上面的淤泥需要用各种不同方法来遣除,比如,刚开始用比较粗糙的布,接着使用细腻的布,再后来用更细腻的丝绸去慢慢擦拭……
同理,我们在摄受、引导众生时,也会因每个众生如来藏的障垢不同而使用不同的方法。比如金子掉落到不净粪较深处,捞出来后奇臭难闻、肮脏不堪。此时,我们需要先擦洗并放置很长一段时间才能够使用,否则,表面上看似乎已经干净,但因为“习气”比较重,使用时还是会闻到臭味。
同样的道理,有些众生如来藏上面的障垢很重,虽然已经出家或学佛,经过一段时间闻思之后,从表面上看,修行等各方面似乎还不错,但是久而久之,还是会发觉原来的习气味道并未散失干净。
由于每个众生的根基不同,引导众生需要依靠种种或简单,或深奥,或容易被世间所接纳的法,这也是佛陀宣讲八万四千法门的原因所在。有些人比较利根,稍微对其宣讲,就会“一闻千悟”——仅闻一部法,正法的百门便自然开启。比如一些禅宗、密宗大德,稍作指点,立马就能大彻大悟。
但大多数人的悟性没有那么高,似乎也听了很多法。当然,通过对比前辈大德的传记,这些人的“很多”其实并不算多。你们方便的时候,可以看一下革玛旺波·丹增诺吾的传记,还有《蒋扬钦哲旺波传》,这些传记里罗列了很多他们所闻正法的目录,数量庞大且内容深奥。
总之,每个众生的障碍都不尽相同。
下面讲比喻和意义的对应:
子三、对应解说:
天见落脏腐处金,为净策励示最妙,
佛见堕脏惑佛宝,遍众为净说正法。
正如刚才所讲,天人看到优质的纯金落在肮脏、腐烂的不净物中,就告诉有缘者,并将清净垢染以便得到金子的方法开示给人们。人们得到金子,并将所有沾染在上面的秽物净除后,便可制造各种宝物和饰品。
同理,佛陀也如实照见堕落在肮脏烦恼中的佛性如来藏遍于所有众生,并通过讲经说法让其明白众生皆具如来藏,引导众生通过修行遣除如来藏上面的垢染。
由此可见,能够懂得如来藏存在的道理极为重要。去年有段时间,我曾这样想过,这次给大家传授宣讲如来藏的《宝性论》应该有很大恩德利益。倘若不讲,很多人会对如来藏的存在半信半疑,甚至以环境教育等原因,有些人可能根本不知道自己具有如来藏,这是十分可怜且可惜的。有部分人虽然是佛教徒,但如果连如来藏存在的道理都不懂,那也只是名义上的学佛,没有特别大的意义。这并非只是我们一家之言,历史上很多高僧大德和成就者在这方面也有相关评论。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曾提到,唐玄奘到印度的时候,曾前往摩揭陀国,朝拜当地一尊非常灵验的观音菩萨像,当时他发了三个愿:第一,发愿依靠观音菩萨加持,能够顺利返回国土,若能如愿,他所供养的花鬘将落在观音菩萨的手里;第二,发愿依靠福慧资粮,将来转生于兜率天,如果此愿实现,花鬘掉落在观音菩萨的手臂上;第三,如果没有一阐提,或者说众生都有佛性,花鬘将掉落在观音菩萨脖子上。后来,他抛洒、供养花鬘的时候,正如所发愿力,花鬘都如理如实地分别掉落在观音菩萨手里、手臂上和脖子上,当时在场的所有人都非常惊讶。以此因缘,后来玄奘顺利回国,圆寂后转生到弥勒菩萨的刹土。
到底有没有断善根的人(即“一阐提”)呢?其实他认为一阐提应该是没有的,但当时很多的论典认为有。他依靠观音菩萨的加持,相当于用打卦的方式来确定。幸好花鬘没有掉落下来,不然一阐提就成立了。所以,我们现在应该算是有福报的,只要好好学习前辈大德们的这些经论,能够在教理的大方向和大框架上树立正见,应该就没有任何问题。
刚才也讲到,如来藏虽然遍于一切众生,但如果没有给他们讲经说法,也不可能清净他们如来藏上的垢染。正如《如来藏经》中云:“善逝眼如是,观诸众生类,烦恼淤泥中,如来性不坏。”佛陀用慧眼观众生类,在烦恼的淤泥当中,佛陀发现每一个众生都具有本体一直不坏的如来藏。前面讲过,无论是在凡夫、菩萨还是佛陀的阶段,如来藏一直恒常不变地存在,对此,我的印象非常深刻。所以我想,在座各位要依靠理论来建立正见,这一点特别重要。
癸五(如地下大宝藏说明众生住有法界之理)分三:一、能表之喻;二、所表之义;三、对应解说。
子一、能表之喻:
如贫舍地下,具有无尽藏,
彼人不知彼,藏不说我此。
假设有一个人,穷困潦倒、饥寒交迫,虽然在他家地底下一直埋藏着特别珍贵的宝藏,但他却毫不知情。以前所谓的宝藏可能是指黄金、珠宝之类,就现在而言,石油、各类矿产等也是宝藏。
这个穷人连做梦都想不到,在自己的陋室下面有珍贵的宝藏。宝藏也不可能对穷人说“喂!穷人啊!Hello!我在这里啊!”如果它真的这么说,肯定会惊吓到活人,不仅不会认为那是什么宝藏,反而可能以为是魔鬼藏在地底下,吓得拔腿就跑。宝藏也不可能跟他说:“你可以随意取出我这宝藏享用,也可以为他人遣除障碍。”
小时候我常去山上放牛,有一次在山上看到有一块大石头,因为白天放牛的时候也无事可干,就在下面随便挖,结果找到了一个大概一臂长的古董银饰。当时我有点害怕,心想:“这是别人藏在这儿的还是怎么回事?”但当时没有发现任何线索,也不明白是怎么回事,就带回家了。后来将其出售,卖来的钱在很长一段时间中补贴了家用。确实那个银饰在当时是比较贵重的。
后来我们家的一个亲戚听说此事,他认为那里肯定有宝藏,就约我父亲和另外几人一起挖了好几天,最后却一无所获。
现在每次我去下罗科马学校的时候,从很高的山上就能看到那条山沟,便会想起关于当年那块银饰的记忆。我记得上面有一些经年累月掩埋的古老痕迹,不知是否是若干年前的古人留下来的,我当时想应该有这种可能的。或者因为我们家里那时比较困难,我就经常祈祷护法神,是不是他放在这里的?
善光女依福报富可敌国
《杂宝藏经》里有这样一则公案:波斯匿王有一个女儿,名叫善光。她不仅长得非常美丽,也很具善根,信仰佛教。
起初,波斯匿王不信仰佛教,一次,他对女儿说:“你容貌出众,福报具足,深得宫中众人爱戴。你要知道,这是靠父王我的福德感召而来的。”
但善光比较倔强,据理力争:“这倒未见得啊,父亲,我有自己的业力、善根,现在的所感是依靠我自己的能力和善根获得的。”
父女的想法有了分歧,父亲显现不悦,再次追问:“你真的是这样认为的吗?”女儿的回答也依然如故:“确实如此。”国王又一次问道:“你果真这样认为?”女儿的想法依然很坚决:“毫无疑问。”如此连问三次,女儿还一直坚信,现在的所感来自于自己的能力。
国王有些生气了:“那好,我倒要看看你这个傲慢的孩子,靠自己的能力是否还得到这样的福报!”
于是,国王专门找到了一个全国最穷的乞丐,并把女儿嫁给了他。女儿离家时,他对善光说:“你今天就要离开王宫了,看看你是否真的是依靠自己的业力,能感召福德现前。”善光毫不迟疑地回答:“没有问题,我们现在就离开王宫。”随即和那个穷人一起相伴出去。
路上,善光问丈夫:“你家里以前做什么的?有什么财富?”丈夫说:“我以前是我国第一长者之子,家道殷实,十分富裕,但现在父母都已过世,我无依无靠,沦落在街头,一无所有。”
善光继续问:“那你还熟悉原来家宅的位置吗?”丈夫回答:“知道地方,但房屋已经毁坏,只剩下一片空地了。”于是,善光和丈夫商议后,决定一起回到旧居重建天地。
到达故宅所在的废墟,那里有一块空地,他们四处巡视,善光双足所到之处,地面便自动塌陷,地下隐藏的黄金、珍宝便自然显现。二人将金子变卖,然后雇人建造宫殿,同时各种宫人、婇女等眷属也都纷纷出现。在短短的一个月当中,善光就变得比波斯匿王还要富裕了。
有一天,波斯匿王突然想起了女儿,就问手下的大臣:“我的善光现在过得如何?”大臣说:“国王,她现在混得还不错,应该是超过您了。”
国王说:“不可能,怎么会这样?”
大臣说:“最近她得到了宝藏,现在富可敌国。”大臣向国王一五一十地详细讲述了善光福报现前、坐拥万贯家财的过程。国王此时想起佛陀的教言,心想:“善有善报,自作自受,佛陀的语言果然真实不虚。”
后来,孝顺的善光邀请父王到她的宫殿参观,波斯匿王见到女儿的宫殿竟然比自己的皇宫更宏伟更华丽,感到不可思议,他感叹:“前世的业力确实真实不虚。我的女儿应该是前世业力现前,否则今生短短时间内不可能有这样的福报。”后来,波斯匿王依靠女儿的经历,对佛宣说的因果观生起了坚定的信心。
有些人可能认为这只是一个故事,不可能真实发生的,但世上有很多暴发户,确实一夜之间就大富大贵了。以前我认识的一个人,他给学院做过一些功德,后来他跟我说:“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当初只是随便买了一块地,不想里面却挖出了煤矿,现在好几辈子的钱都不愁了。”
有些众生的福报显现确实是比较神奇的。比如迪拜,我没有去过,以后方便的时候也想去看看,倒不是为了享受,我听说迪拜这个地方还是很特殊的,几十年前是一片寸草不生的荒漠,如今却成了富庶的国际大都市。很多关于迪拜的介绍中也形容,那里的器世界,像依神变幻化般迅速发展出来。有人还专门研究了迪拜人的致富史,了解很多有钱人以前的状况,后来是怎样发财、怎样获得成功的。他们的致富经历就有点像我们佛教所讲的——突然遇到了宝藏。现在的地球上,很多阿拉伯国家的地下储备极其丰富。
于佛法而言,阿拉伯国家算是边地了,但就世间福报,他们确实是财大气粗、挥金如土。特别是沙特阿拉伯,沙特1932年建国,据说当初国王娶了三十八个妻子,生了一百二十七个孩子,短短的七八十年间,沙特王室的王子就多达5000人。
前段时间,美国抓捕了一个人,他30年来一直伪装成沙特王子,通过与别人投资、合作等方式行骗,这也是一条比较特殊的新闻了。
沙特国王、王室成员的致富经历,令很多亚洲人和西方人感到稀有,王室庞大的规模以及王储奢靡的生活方式,也令大家瞠目结舌。
总而言之,由于每个众生的业力及福报不同,福报现前时,一切所愿短时间内就能实现;而当福报灭尽时,拥有的一切转瞬间也会烟消云散。所以我们要诚信,在世俗显现当中有善恶因果的规律,而在真正净见量的境界中,众生的如来藏是无有差别的。体性平等的如来藏在众生面前暂时并不现前,而由于众生的因缘各不相同,所以显现上也并不完全平等,这个道理我们一定要仔细思维。
其实,我们周遭有很多殊胜的“善知识”,或是身边发生的种种事件,或是自己遇到种种问题,只要如理思维,一切都可以称为我们修行的“教言书”。
子二、所表之义:
入心内宝藏,净无破立性,
未证此众生,常受多贫苦。
从意义上讲,这些道理也很容易理解。装入众生心内的宝藏——如来藏,它自性清净、无有垢染,并且“无破立”,即在如来藏本体上没有什么烦恼障、所知障可破,也没有什么前所未有的功德可以建立、增上的。虽说如此,但如果众生没有证悟如来藏,则会“常受多贫苦”,就像家中地下有宝藏,但不知情的主人却因贫穷而天天受苦。
同样,我们相续当中本自具足如来藏,在没有认识如来藏本来面目的时候,生活却很痛苦;一旦我们认识了如来藏的本来面目,不但痛苦全消,而且会具足快乐,世间的生活也会显得很美好。
以上讲的是意义。下面接着以比喻和意义对应来解说:
子三、对应解说:
贫舍有宝藏,宝藏于彼人,
不说我在此,彼人不知彼。
法藏住心舍,众生如贫者,
为令彼得彼,仙人诞生世。
贫舍中有无尽的宝藏,别人并不知道宝藏在这里,宝藏本身也不会主动告诉别人:“我在这里呀,我在这里。”人由于福报所致,在没有遣除相关障碍之前,这个人自己也不知道家里有宝藏。
我们人也一样,小时候也看不出来谁未来将会成为厉害的人物,长大后才让人感叹:“哇,原来XX这么厉害啊!”世界上很多知名科学家和伟大的历史人物,谁也无法从他们六七岁时候的照片上,看出他们有取得将来成就的种子,他们后来会变成这样了不起的人物,当时大家是无法想象的。其实每个众生都有不同的因缘,有些事情真的令人感到很稀有。
前面是“贫舍有宝藏”的比喻,与之对应的是“法藏住心舍”,两者结合更易于理解。与刚才比喻的道理相同,如“宝藏住于贫舍”,法藏如来藏住于心舍当中。众生如贫者一样,一直感受着各种各样的痛苦。
智者为了遣除众生相续中的客尘障垢,使众生认识法界宝藏、获得具二清净的法身,从而孜孜不倦地宣讲甚深的解脱之法。就像大慈大悲的释迦牟尼佛,出世来到人间,主要目的就是为众生广转法轮。
《印光大师文钞》云:“诸佛为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所谓大事因缘者,无非欲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直下成佛而已。”来源应该是《法华经》。如来出世的目的与我们不同,很多人是以成就今生事业、获得圆满家庭为目标来到人间的;而如来和诸佛菩萨来到人间,并非为了其他,唯独为了度化众生,为了让众生认识心的本性或如来藏的本性。
但众生若想认识心的本性也需要一定的信心,《宝性论》后面部分也会讲到,了知胜义谛也同样需要依靠信心。要想通达众生皆具如来藏的这一道理,信心是很重要的。佛陀在《如来藏经》中对九个比喻都有非常详尽的开显,关于这个比喻,经中云:“若信我所说,一切有宝藏,信勤方便行,疾成无上道。”如果你相信我所说的——众生皆具如来藏,那么有了信心以后,再精勤地修行方便行,这样就会在很短的时间中成就无上道。
因此,无论对于佛、传承上师还是法,我们都一定要有信心,这是非常重要的。比如你对《宝性论》有极大的信心,不管走到哪里都随身带上法本,时时刻刻也不分离,那么久而久之,自然会获得一种加持;又比如你对释迦牟尼佛的佛像有信心,不管到哪里去都随身恭敬携带,那么佛像与你之间也会慢慢产生一种感情。
上师如意宝对托嘎如意宝和麦彭仁波切有非常特别的信心,德巴堪布对上师如意宝和他的根本上师也有很大的信心。同样的道理,如果你对某个上师有这样的信心,日积月累,这种信心为你带来的智慧和悲心是完全不同的,因此,信心的建立确实非常重要。
我们今天讲到的“众生具足法藏”的道理,如果你对《宝性论》有不共的信心,那么这看似普普通通的一句话,也有可能让你开悟。
惠海禅师证悟自心本是佛
在《佛祖历代通载》中讲到,以前惠海禅师去马祖那里求法,马祖问他:“你到这里来干什么?”
“我来求法。”惠海答。
“我这里没什么可求的,你有自家宝藏。”马祖言。
“大师,我远道而来向您求法,您却说我有自家宝藏,我哪里来的宝藏?正因为我什么都没有,才来求法的啊。”惠海疑惑不解。
但马祖不理:“我没什么可传的,你自己具足。”
禅师只好问:“那您刚才说的自家宝藏,到底在哪啊?”
马祖当即说道:“你正在问我自家宝藏的那颗心,就是自家宝藏。”
惠海禅师本是利根者,他反观自己内心时,言下大悟:原来自心本就是佛!从此完全通达了自家宝藏的道理。
禅宗和密宗都有不少这样精彩的故事,不知道现在的众生是否还能以这样的方式开悟?要是依靠一个简单的表示就搞定了,那你们以后也不用闻思修行,不用再入班五年十年地学《俱舍论》这么麻烦了。要是当下开悟了,就潇洒地摆摆手:“不用啦,我要走了,自家宝藏已经找到了,拜拜。”(众笑)
癸六(如皮中苗芽说明众生中有法界之理)分三:一、能表之喻;二、所表之义;三、对应解说。
子一、能表之喻:
芒果等树果,有种芽无坏,
耕田灌溉等,渐次成树王。
这里以芒果(奄摩罗果)等树果作比喻,这些树果中存有能开花结果的种芽,如果种子未被损坏,只要用心培植,将来就会长成参天大树。
芒果树可以长到十几米,印度芒果树很多,《亲友书》和佛陀讲授的经典中,很多都是以芒果作比喻的。以前我们在印度时,有的喜欢芒果,有的喜欢香蕉。开始时,法王如意宝不太喜欢吃香蕉,后来到了印度炎热的南方,发现吃香蕉感觉舒服,觉得也还不错。
不知为什么当地人给香蕉取名“牛尾巴”,印度牛的尾巴不像藏地牦牛尾巴那么多毛,细细的,和香蕉有点相似,可能而因此得名。所以上师吃完饭后经常问:“有没有牛尾巴?”印度的水果中,香蕉和芒果很普遍,但芒果贵一点,香蕉比较便宜。南卓佛学院没有安排水果的时候,我们会自己去买一些香蕉食用。
这里佛陀说芒果树、多罗树等树果的种子,依靠种种因缘,能长成参天大树。
《前行》中也讲,涅珠达树的种子很小,果树却十分高大,要以由旬计。“由旬”是印度人的一种计量单位,虽然树长到以由旬来计算的程度可能不太现实,也许和我们说的“成百上千”或“成千上万”意思差不多,但无论古代也好现代也好,比较高大的涅珠达树或无忧树,有些确实能长到二三十米。
总之,这颗种子最后就变成了参天大树。
子二、所表之义:
众生无明等,果皮内界善,
如是依彼善,渐成能仁王。
众生贪嗔痴等无明烦恼的“果皮”中,有如来藏的种子,将来可以显现色身。依靠修行净除业障、积累福慧二资、修习出离心和菩提心等善法,就能逐渐成为“能仁王”,获得圆满的佛果。换言之,是从资粮道、加行道、见道和修道循序渐进,而不是突然一下就获得究竟证悟。
但有些人特别急于求成:“我来了以后要马上开悟,现在你给我讲一个开悟的法。”好像什么都不需要,就是要马上开悟。他今天上来住一天,开悟后明天就回去,机票都买好了。要开悟可能不是那么简单。
子三、对应解说:
如依水日光,风地时空缘,
多罗及芒果,果皮内生树,
众生惑果皮,内圆佛种芽,
如是由善缘,见法得增上。
种子若要成熟,需要依靠水、日光、风、地、时、空等外在因缘。有湿润作用的水;促使种子成熟的阳光;使之免于腐朽的风;摄受并使之不松散的土地;时间——种子不可能种下去就立刻成熟,需要时间来培育;无阻碍的空间,没有空间的话,种子无法生长。
“多罗及芒果”,“娑罗树”和“多罗树”,虽然有些字典中这两个词是通用的,但多罗树叶是比较宽大的,可以用来抄写贝叶经;娑罗树也叫“无忧树”,它的叶子则比较小。
依靠以上因缘,被外壳包裹着的多罗树和芒果树等树的种子,就能慢慢成长为参天大树。同样地,众生的烦恼壳中,也有如来藏佛性,依靠各种善缘,如积资净障等善法修行,就能逐渐破迷开悟,见到一切万法的实相。
“见法得增上”,指所有功德逐渐圆满,最终现量见到法界的本来面目。当然,在因缘没有成熟之前,想要马上开悟、获得成就,确实非常困难。如《大智度论》云:“如日光等照,华熟则时开,若华未应敷,则亦不强开。”若有日光照耀,花朵成熟时就可以开放;若因缘不成熟,也无法强迫它开花,因为开花需要阳光、时间、地水火风等各种因缘。因缘具足时,就算你不想让它开花,它也依然会绚烂绽放;若因缘不具足,就会有一定困难。所以在世间当中,我们需要尊重相关规律。
《大智度论》又云:“佛亦复如是,等心而说法,善根熟则敷,未熟则不开。”佛陀讲法也是如此,虽然佛陀是以“等心”为所有众生开演佛法,但善根因缘成熟者“则敷”,善根未熟者则“不开”。
不仅是佛陀以“等心”说法,善知识们也是如此,比如上师如意宝、很多法师和菩萨们讲法时,对成百上千、林林总总的听者,无不一视同仁,平等地传讲最殊胜的佛法、最甚深的窍诀。这时,因缘成熟的人会有极大的收益,且一生获益无穷。但善根未成熟的人,不但听后无法调服自己的相续,甚至还因此而滋生邪见,继而诽谤,最后甚至有堕落的危险,不同因缘之间,确实有天壤之别。
佛陀当年以等心而说法,有人得了阿罗汉果位,有些则堕入三恶趣当中,此类事例,千百年来不胜枚举。我想,不管你们在哪一位善知识面前闻法或修行都可以,没有任何差别,关键是得法以后要尽量结合相续以改变心态,要往好的方面稳步前行,这一点很重要,要是没有往好的方面进步,反而每况愈下,那是非常可惜的,这样还不如不闻法为妙。
修行佛法时,一是看因缘是否成熟,这很重要,二是看能否长期坚持,这一点也很重要。
前两天我参加了“菩提高级班”的颁奖,很多堪布、堪姆和法师们十多年来坚持不懈,一直没有放弃闻思修,对此我进行了特别地褒奖。发的奖品是什么奖?比较与众不同,给了五百元人民币。我想,辛苦了十年得五百元也是值得的,我也值得,他们也值得。
开个玩笑,不过也是表达一点心意吧。他们多年来持之以恒地努力,不管遇到什么困境都不放弃。要是换成有些人,不要说坚持十多年,可能十多天都困难,就算是让他好好听一堂课,也是这里痛那里痛,膝盖痛头也痛,反正浑身不舒服,然后半途而废,有这种情况。
每个人因缘不尽相同,但总的来讲,既然我们已经选择了大乘佛法,就应该在这方面下功夫,长此以往,肯定会有善妙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