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性论讲解·第15课
2019年10月12日
下个礼拜六讲《论语》,没有《宝性论》的课。再下一个礼拜六,应该是二十六号,有一堂《宝性论》,之后本论的学习会暂时告一段落。如果我没有死的话,可能明年二三月份再继续讲。我的底线是“我没有死”,也许会遇到其他违缘,但是这些困难,一般而言未必会对传讲这部法造成障碍,只要我还活着,就可以慢慢讲。你们也要发愿:从开始听受一部法以后,在闻法过程中可能会有各种不同的顺缘或违缘,哪怕是遇到再大的违缘,也一定要圆满听闻这部法,这是一个原则。
不管是现场还是通过其他途径听课的人,大多数很认真。比较而言,可能在学院这边的道友听法更加自在,各方面的因缘也比较具足。甚至有很多发心人员无法一直听课,在听法的时候,也会安排大家轮流听一两节课。在城市里生活和工作的人确实比较辛苦,在闻法过程中,有一部分人一直坚持着,尽管要面对很多困难,但仍旧持之以恒,这一点值得随喜赞叹!
能够这样听闻佛法,我自己觉得这是此生千载难逢的一个机会。在拥有这个机缘时,大家应该倍加珍惜。尤其这次讲的《宝性论》,内容与我们的佛性有关,如果没有把佛性搞明白,确实是此生的一大遗憾,万分可惜,所以请大家务必以珍惜难得的心态来接受这部法。
接下来讲《宝性论》。今天要讲如来藏的九种比喻,前面已经讲了周遍如来藏的道理,阐述了如来藏的本体、因、果、业、具、趋入、分位、普行、恒常、功德无别共十个方面的意义,以八个科判来宣说的。
我相信很多人确实对如来藏有了较为崭新的见解。以前可能只知道“一切众生具有如来藏德性”这么几个词,但实际上不清楚是怎么具足的。现在依靠教证、理证以及依靠传承上师们特别的教言,这部论典将这些道理讲得非常清楚。虽然前面才讲了十几堂课,但是大家应该收获颇丰,我也非常赞叹。
我们有很多道友在闻法方面具有强烈的意乐心。若毫无意乐,每个人都可以找各种理由断课、缺课。学修主要靠自己,有的人对法没有信心,可以找各种理由不听法,随便哪一个人,都会讲出各种理由,我也没办法。
而能够始终坚持的人,肯定是因为对正法具足信心,信心很重要!我们一直强调,学任何一部法,信心就像一扇门。要想进入正道,首先必须要有信心。如果没有信心,一开始不会入门,中间也不能坚持,最后自然不会圆满,所以我觉得每个人对善法的信心特别重要。
己四、解说之摄义承接:
如是如来藏,安立说为十,
住惑壳内彼,以诸喻可知。
“承接”,就是承接上下文的内容。“如是如来藏,安立说为十”,前面已经通过本体、作用、因、功德、无别等等十个方面宣说了如来藏功德无别之义。
希望大家以后对这些内容,不要浅尝辄止,满足于仅仅看一遍,而应该自觉主动翻阅一些与如来藏相关的经典、论典,这样我们的定解会逐渐稳固,并不是只听一节课就会马上对佛法产生真正的信心、对如来藏有全面的认识,而是需要一个过程。
这是对上面的总结,下面是承接下文。
“住惑壳内彼,以诸喻可知”,我们的如来藏实际上一直居住在烦恼壳中,也可以说如来藏一直被包在、被盖在、被关在、被封闭在无量的烦恼里面,下面将会用九个方面的比喻进行说明。
这九种比喻实际上是出自《如来藏经》。你们方便的话,这次在讲九种比喻的时候,自己也应该看一下《如来藏经》。我在翻译的时候也对照看过,这部经比较短,内容不多。西晋的法炬法师翻译过一次《如来藏经》,但这个译本据说已经失传,具体情况我也不太清楚。另外,东晋时期的佛陀跋陀罗与唐朝时期的不空法师也翻译过。现在大家常用的是佛陀跋陀罗的《如来藏经》译本,经中讲的内容也不是特别多,主要讲这九种比喻。《不增不减经》由元魏时期北天竺三藏菩提流支翻译,经中讲了如来藏的一些道理,也用了很多比喻,也很重要。
由于如来藏比较隐蔽,所以我们最好是以各种比喻和方法来了知。要了解如来藏,可以像前面讲的方式一样,从它的本体、作用和分类等角度来了知;或者如这些经典和论典当中所讲的一样,以九种比喻来了知。如果没有这些方法,就不一定能了知什么是如来藏,如果不知道众生皆有如来藏的道理,就不一定愿意为了解脱成佛而精进。即使精进,也缺乏动力,感觉好像没有多大的意义。
吉藏大师在《法华游意》中说:“虽复懃精进,修行菩提道,若先无佛性,终不得成佛。”虽然精进地行持菩提道,但如果相续中没有佛性,则无论再怎样努力都是徒劳无益,最终还是无法成就佛果。
所以,我们首先要知道自相续当中具有佛性。虽有佛性,但以暂时垢染不同的缘故,有些人也许能马上开悟,有些人则不能马上开悟,有些人烦恼特别深重等,种种情况都会有。但是我想,由于我们的佛性是善良的、觉悟的,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坏人,也没有任何恶劣众生。即使表现恶劣,也是暂时的表面现象,而不是真正的本性为恶。认为众生本性恶劣,佛经中没有这样的教证理证,除非你不承认大乘佛教的观点。
即使像魔王波旬这种危害无数众生的恶魔,他的相续也并不是没有佛性;即使像提婆达多,《妙法莲华经》中也有如来授记他能成佛的教证。虽然在显现上众生有烦恼或重或轻的差别,但如果懂得了具足如来藏的道理,众生确实只是暂时迷失了方向而已,实际上所有众生都有觉悟的种子、本性和作用,这一点我们也应该了知。
我们平时讲其他经论的时候,经常提到《宝性论》当中有九种意义、九种比喻,它们到底是哪些呢?我们今天要一一学习。
己五(依承接以比喻宣说)分二:一、有垢真如共同同法对应;二、垢染与如来藏二者各自同法对应。
庚一(有垢真如共同同法对应)分三:一、略说法界周遍众生之理;二、广说其喻义;三、摄说无始之理。
辛一、略说法界周遍众生之理:
首先,略说如来藏周遍于所有的众生。佛陀在《如来藏经》已经讲了九种比喻,弥勒菩萨在《宝性论》当中也同样讲了这九种比喻。
败莲中佛蜂中蜜,糠中精华粪中金,
地下宝藏小果芽,破衣之内如来像,
贱女腹内人中王,泥中具有珍宝像,
如是烦恼客尘障,众生中住此佛性。
首先,第一个比喻“败莲中佛”,如同颜色败落、凋零、枯萎的莲花当中,有相好庄严的佛像。
第二个比喻“蜂中蜜”,有很多蜜蜂群团团围绕的蜂巢当中,有营养丰富的蜂蜜。
第三个比喻“糠中精华”,糠秕中具有粮食的精华。《如来藏经》中讲的是“糠糩”。糠糩、糠壳或糠秕三者皆可,其意是粮食外有皮壳,精华藏于其内。
第四个比喻“粪中金”,不净粪坑里有质量上等的纯金。
第五个比喻“地下宝藏”,贫穷人家的地下藏有宝藏却不自知。
第六个比喻“小果芽”,如同涅珠达树,树种或者苗芽虽小,能生大树。
第七个比喻“破衣之内如来像”,如同破烂的衣服中包裹着一尊佛像。
现在许多倒卖佛像的人利用一些漆料将佛像“做旧”,再用旧衣包裹,向人推销:“要不要买?很珍贵的,只要几万块钱。”包括一些唐卡也如此,通过电脑调色做旧,再包上破布。因此,买唐卡要特别注意,有些看似年代已久,声称需要“很多万”才请得到,或者宣称这是某某出名的唐卡大师所画——也许大师只是画了眼睛,其他都是学生画的,有这些情况,所以应仔细鉴别。
市场上许多在售的尼泊尔佛像,看起来特别古老,好像真的古董一样,但实际上仅仅是在外层喷了一些漆料或其他化学原料做旧了而已。有福报的人在请佛像、唐卡的时候,一定要用智慧观察。这与今天所宣讲的内容没有特别大的关系,和做生意的关系比较大。有些佛教徒具有很大的信心与福报,他们在尼泊尔或印度请一些唐卡供养给我,说花了好几万,但是实际上……当然他们的发心很好,为了请佛像花了那么多钱,我也特别赞叹,但实际上是否值那个价位有待观察,或许值,或许有时也看不出来。
“破衣内的佛像”,像“文革”期间,很多佛像、经书全部用破的衣服包裹起来,然后埋藏在某个地方,从外面根本无法知晓破衣中有如来的像。
第八个比喻“贱女腹内人中王”,身份特别低贱的女人腹内怀有转轮王。乍看之下,她穷困潦倒、灰头土脸、地位下贱,谁也无法了知她腹中有转轮王。
第九个比喻“泥中具有珍宝像”,淤泥中有珍宝佛像。
“如是烦恼客尘障”,这样的烦恼客尘障垢,已经遮障众生相续当中具足的佛性如来藏。前面以九个比喻说明我们相续当中的烦恼客尘。
为何是客尘呢?前面也提过,像客人,并非主人,只是暂时性的。与如来藏相比,如来藏如同主人,烦恼客尘就如客人,很快会离开。客尘不是真正的本性。这比喻的意思是:这样的客尘,已经遮障了众生相续当中本具足的如来藏,如来藏一直隐藏着,我们毫无察觉。
《华严经》云:“奇哉!奇哉!此诸众生。云何具有如来智慧。愚痴迷惑。不知不见。”《大鹏展翅》里也有很多的“奇哉!奇哉!”奇哉什么呢?众生都自认为聪明,却对自相续中本具的如来藏不知不见。由此可知,众生真的很可怜。若我们不清楚其他众生相续中具足的如来藏,这也能说得过去,但是我们对自己相续中恒常具足如来藏,无论白天还是夜晚、智慧还是愚钝,对具足如来藏这件事一无所知,真的非常稀有,非常奇妙!
因此通过本次学习,大家应了知如来藏如何具足的道理。
下面讲对应解说。按照贾曹杰的《宝性论大疏》所讲,下面有十八个比喻,即两个“九”:能遮障的九个比喻和所遮障的九个比喻。所障的九个比喻在能障的九个比喻中也一并说明。
垢如莲花蜂,糠秕与粪地,
果皮与破衣,剧苦逼女泥。
佛蜜精金藏,涅珠宝佛像,
洲主尊宝像,同无垢佛性。
首先,能遮障自心清净如来藏的烦恼客尘有九个比喻:能遮障佛像的莲花、蜜蜂、糠秕、粪坑、土堆、果皮壳、破衣、卑贱的女子、黑色的泥土。
所遮障的是什么呢?第一个,莲花所遮障的佛身,即佛陀的身体;第二个,蜜蜂所围绕的蜂蜜;第三个,糠秕所遮住的粮食精华;第四个,粪坑所遮住的纯金;第五个,大地所遮住的宝藏;第六个,果皮所遮住的涅珠达等树的种子;第七个,破衣所遮住的佛像;第八个,卑女所怀的未来会统治四洲的转轮王;最后,黑泥土所遮住的纯金的像。这九个是所遮住的佛性方面的比喻。
这十八个比喻,从意义上来讲,其中九种法比喻能遮障的烦恼,另外九种法比喻被烦恼所遮障的佛性如来藏。
以前很多人不清楚如来藏到底是什么,通过现在的学习,不论是学习前面所说如来藏的十种意义,还是这里所讲九种比喻,都应该清晰明了。
除了本论,佛经也有很多经典宣讲过如来藏的道理。一般藏传佛教经常提到“如来藏十经”,我现在可能无法一一列举,主要包括《华严经》中的《佛说如来兴显经》、《大方等大集经》的几品、《大宝积经》的“胜鬘夫人会”、《大般涅槃经》、《大云经》、《大法鼓经》等。如果大家想要参考学习,可以参阅。
关于如来藏方面,如果我们对释迦牟尼佛第三转法轮教义不是特别精通,就无法深入了知。即使是十地菩萨,对于如来藏也如观“夜晚的色法”不甚清晰明了。如来藏非常深奥难懂,如果没有依靠前辈高僧大德们的教言,确实很难通达。
在藏传佛教,麦彭仁波切和无垢光尊者的窍诀对如来藏阐释得非常明显。觉囊派对有些经典的注释、注解中也讲得比较多。宁玛巴和觉囊派具有窍诀性和口诀性。
对每个修行人来讲,有必要懂得如来藏的存在及如何具足的道理。如果没有懂得这些道理,就会像现在的人一样,认为没有前世后世,没有业因果,众生如同秋日的花朵,抑或像一棵树,灭了就再也没有了,非常可怜!修行也徒劳无益,今朝有酒今朝醉、得过且过,能“混饭三界”就万事大吉了。不需要什么远大理想,反正人生短暂不过百年,能活到百岁的人也如凤毛麟角,所以只要做一些短暂的准备就心满意足了,但实际上并非如此。为了长远目标而精进修行、成道、度化无量众生,是意义非凡的事情。
下面讲九种比喻。
辛二(广说其喻义)分三:一、以九种比喻说明众生中安住法界之理;二、广说一切净法界垢之理;三、复次善加对应明示。
广说比喻,分九个方面。每一个都是从比喻方面分析一遍,意义方面再剖析一遍,然后将比喻和意义二者两相对照,这样的解说方式比较有趣。
论文应该符合规范要求
在我们佛教团体中,信心满满固然很好,但信心与学术虽有相通之处,但在撰写论著时也有所不同。
最近我发现研究净土宗、中观、《楞严经》与《金刚经》的道友比较多,有些论文、著作中往往掺杂不少故事和个人感受,包括讲自己的梦境等内容,一般来说这些不会被学术界所认可。国际上对学术论文和研究有一些专门的规则,希望研究期间大家要按规则进行,研究论文应该符合这些规范要求。
在实修大圆满等法门的时候,需要以信心和悲心为基础,增加很多感性成分,但做学术研究时一定要基于逻辑性,还要广泛查阅各种参考资料。比如,要撰写有关《如来藏经》的论文,则要考证此经来自哪个朝代,译者是谁,所处朝代的历史背景,译者间的版本差异性——比如这个版本与其他版本有何异同,我本人是怎样分析的,原因又是什么……应该以这种方式写论文。
有些佛教徒的论文风格,就像写故事和感想,甚至有“我在梦境中看到什么”,这可以归于“感应录”或“觉受随笔”之类,而真正的学术论文应该合乎相应的国际规则。适当的时候,我们应该请相关专业的专家教授,或者请以前受过这方面教育的人,好好地讲一讲论文的体例、规范。
论文里不能写“因为我的上师说……”“我的上师是一切如来的本体,我认为他的金刚句没有任何问题,凭我的信心来讲……”若是这样一开口,学术的成分就已荡然无存。
那天我和一位教授交谈时,谈起了《金刚经》。当初我讲《金刚经》时,并没有以学术的方式来讲。因为我发现,如果在课堂上讲的内容过于注重学术性,往往会讲得毫无生趣,听众也兴趣索然。所以我使用了理性和感性相结合的方式来讲《金刚经》。
我们对比了包括藏文版、玄奘版和鸠摩罗什版在内的诸多版本,这位教授也说,当初他做研究时,这些不同版本的参照对他大有助益。如果要做学术研究,用他的方式来工作也很有帮助。相较而言,我的讲课方式不算很学术,其实也无法特别学术,曾经我也尝试过用专业的方式讲课,比如以前到北京大学等地演讲时,若完全用相关的一些逻辑体系讲课,下面的人就全部打瞌睡。所以,现在我讲课就不太用学术性的方式了。
但如果是落在文字上,尤其有道友发心写论文,最好是参照学术界的做法,参考不同文献,形成自己的观点。原来我也看过大家的论文集,当中有些写得很不错,有种阅尽百书的感觉,在参考目录中,作者也列出了众多参考文献。有些论文却像只为了完成作业那样敷衍了事,甚至连逻辑都没理顺,实在算不上是有价值的学术论文……这个关于学术的话题,在此顺便提一下。
壬一(以九种比喻说明众生中安住法界之理)分九:一、如败莲中佛;二、如蜜蜂中蜂蜜;三、如糠秕中果实;四、如粪中金条;五、如地下宝藏;六、如皮中苗芽;七、如破衣中佛像;八、如女人怀王;九、如泥模中金像。
癸一(如败莲中佛说明众生存在法界之理)分三:一、能表之喻;二、所表之义;三、对应解说。
子一、能表之喻:
如色败莲住,妙相如来尊,
无垢天眼见,令从莲苞现。
首先讲第一个比喻,破败凋零的莲花当中却有着如来的身像,相好庄严,威光赫奕。
这样被遮蔽的如来身相,谁能先知呢?具有天眼的人先现量见到,并且会告知他人:“这朵莲花中有如来的身像。”于是别人就摘下莲花,随之见到如来的身像。
大家可以看看东晋佛陀跋陀罗翻译的《大方等如来藏经》,在一开篇就是这个比喻,说佛陀示现神变,显现出千朵大如车轮的莲花,每朵莲花中皆有相好圆满的如来。当莲花开始示现枯萎时,若把外面的花瓣摘下来,便看得到如来在花里结跏趺坐。
这或许并不是我们南赡部洲的凡夫能见的对境,而是像极乐世界那样的清净刹土中的菩萨所能见到的景象。说到极乐,在极乐法门中,虽说带着怀疑而祈祷也能往生极乐世界,但是在《极乐愿文》中说道:“因疑不往生,于五百年中,虽具乐受用,听闻佛语声,然花不绽放,延误见佛颜,愿我无此过,往生花即开。”虽然也能听到如来的声音,但因为以前有怀疑心等等,暂时无法见到如来的身相。因此,我们要发愿,希望不要出现这样的情形,往生时莲花就能绽放。
以上是第一个比喻:如车轮般硕大的莲花,只要摘下它枯萎的花瓣,就能见到如来的身相。
子二、所表之义:
善逝遍无间,佛眼见自性,
无覆住后际,悲尊令解障。
这里的“善逝”指如来藏、法身,遍及于包括无间地狱在内的所有众生。世界上最可怜的无疑就是无间地狱的众生了,和他们相比,别说天人了,就是人类中的屠夫,也相当于极为了不起的“大班智达”了。所以即使是人间最为卑贱可怜的人,境遇也比无间地狱众生好上很多。在这里,佛陀用他的智慧已照见,包括无间地狱众生在内的所有众生,都完全具足如来藏。并且,如来藏的自性无有任何遮障。
以此照见,乃至轮回未空之际,佛陀对所有众生都具爱与悲心,就如同母亲对独生子的爱一般。佛陀就是以这种悲心饶益所有的众生,主要方式是通过讲经说法,以智慧指引他们获得解脱。
所以大家应该明白,乃至无间地狱的众生也具足如来藏。世间人常说某人多可怜,但实际上绝不会有比无间地狱的众生还可怜的人。
《法苑珠林》中引用了《大庄严论经》的一则公案,讲的是有位擅于讲经说法的比丘,在他讲经说法时,有位寡妇经常来听他讲课。一来二往,比丘对她产生染心。寡妇提出要求:“如果你想跟我一起生活,就必须还俗。”
于是这位比丘就还俗了。但因为之前是出家人,没有一技之长,比丘几乎没有能做的事情:他不懂生计,身体也每况愈下,加上周围人的指点非议,于是处境越加艰难,最后连基本的生活都没有办法维持。
所以,不管是男众还是女众,作为出家人,能过清净生活的时候,是很快乐的,应感到十分荣幸。假如中间出现魔障、违缘,最后沦落到俗家当中,且不说来世的解脱,可能有些人连基本生存都难以维持。某些人可能想来想去就还俗了,最后落得家庭不和,甚至连生活也没有着落,处境极为可怜。但假如依然是出家人,至少生活中的衣食住行是不用愁的。有些人或许是业力深重,或许是出于好奇心,做了错误的选择,到最后追悔莫及。
接着讲刚才那位还俗的比丘。他最后实在走投无路,只能选择当屠夫杀羊。有些出家人还俗以后至少还具有善心,但有些人连善心都没有。这位比丘就是后者,他选择了当屠夫,因为每天杀羊,身体总是鲜血淋漓,过着犹如罗刹一般的日子。
一次,有位法友路过时,恰好看到他正卖肉过秤,全身血迹斑斑,犹如魔鬼,于是对他产生了极大的悲心,想要挽救他。法友觉得直接呵责不妥,便善巧方便地称赞屠夫说:“你的手艺很不错,称肉很有技巧,我看你在这方面熟练精通了,很好。”屠夫觉得稀有:“他为什么不遮止我?”自己经过一番思维,想到缘由:“肯定是法友觉得我很可怜,而他很快乐。”
于是屠夫对道友心生羡慕,回想起自己以前读过的经论,回想起对轮回的厌离心等等,内心受到很大震动,当下把卖肉的秤扔在地上,说:“不行,我要再次出家!”
再度出家之后,他舍弃恶业,精进修行,得到阿罗汉果位。
所以,有些众生由于业力或环境因素,中间可能也曾无恶不作,但是因为相续当中具有如来藏,哪怕如来藏暂时被封闭着,一旦善根成熟,或遇到佛陀宣示的妙法开解,或遇到如佛陀般的善知识、同行道友指点,也有重新解脱的机会,就像刚才讲到的这位还俗比丘一样。
以上结合无间地狱众生具足如来藏的道理,讲了这个公案,大家也要好好思维。
子三、对应解说:
如凋零闭莲中佛,天眼见已除莲瓣,
见贪嗔等垢壳覆,众具佛藏悲摧障。
这两个比喻要对应解说,颜色衰败、凋零闭合的莲花中有庄严的如来身像,具有天眼通的人看到莲花内有化佛,便把花瓣一一剥开,如来身像便顿然现于眼前。同样,虽然众生已经具有的如来藏被贪心、嗔心等垢染的壳覆盖包裹,但如来能够照见。大悲尊者佛陀通过讲经说法等种种方式,将众生相续当中客尘之壳一一断除,展现出如来藏真正的本来面目。
佛陀在《大方等如来藏经》里讲道:“我已佛眼见,一切众生身,佛藏安隐住,说法令开现。”佛陀已经用佛眼见到众生具足如来藏,而他一定要通过讲经说法等方式让众生的如来藏得到开显。众生的如来藏确实如莲花当中的佛像一样,被重重蒙蔽着,我们看不到,只有具有天眼的人才能看见。包括我们身边的每个众生,都具有佛性,就像凋零的莲花里包着的佛像,而我们现在就像具有天眼一样,如果为众生宣说如来藏方面的道理,功德极大。
记得有个教证当中讲到,凡是宣讲如来藏法门,比讲显宗、空性、四谛等其他法更有功德。因此,我们以后要着重弘扬如来藏法门。如今,不管我讲哪一部经,就总有人宣称想要去研究这些经论。比如我讲《楞严经》的时候,有些人会发愿说:“我也要研究、弘扬《楞严经》”讲《宝性论》时,又发愿:“我也要研究《宝性论》”……结果到最后什么都不研究,说完就过了。
以上是第一个比喻,下面是第二个比喻。
癸二(如蜜蜂中蜂蜜说明众生中安住法界之理)分三:一、能表之喻;二、所表之义;三、对应解说。
子一、能表之喻:
如蜂群绕蜜,智士寻求彼,
见已依方便,令蜂群离彼。
蜂蜜美味而富有营养,却被蜂群团团围绕,要如愿得到,就需要精通养蜂及采蜜。精通观察蜜蜂的智士能找到蜂房的位置,并发现蜂蜜;他们会依靠诸多方便方法,比如熏烟,用烟雾驱赶。现在很多养蜂人都会戴上防护面罩,先驱散蜜蜂,再把蜂蜜割下来。
还没上学前的某个夏天,我和弟弟两人结伴去放牛。由于早上七点多就出发了,直到晚上六七点钟才回家,所以下午时,肚子会饿。
有次在一个叫金匝的地方,我们看到有很多蓝色的花,而在花旁有个蜂窝。当时两人就摩拳擦掌,满心期盼:“不知道今天能不能吃到一点蜂蜜啊。”我们就很大胆地拿了一些树枝、树叶之类的物品去捅蜂窝。
刚开始确实有很多蜜蜂受到惊吓飞走了,但等它们反应过来后,便反攻了。于是四面八方、黑压压的一群蜜蜂向我们冲来,我们见势不妙,当下扭头就跑,但跑也跑不赢,最后一点蜂蜜都没得到,还被蜇了个面目全非。
今天下午时,我问弟弟:“你还记得这件事吗?”他回答:“记得。”毕竟是四十多年前的事儿了,所以我让他回忆当时的情景:“你给我讲一下,看我们的记忆是不是一样。”他给我讲了,发现基本一致,确实是印象深刻。
藏地有很多蜂巢。我们去非洲的时候,发现非洲也有很多蜂巢,当地爱吃蜂蜜的人也不少。蜜蜂被誉为是昆虫界的“天才建筑师”,它们做的蜂巢都是由蜂蜡制成的六角形孔房,就像水晶柱一样,特别漂亮;蜜蜂的采蜜、制蜜也有一套基本方法。不过我们人类是不管这些的,反正该吃的吃,该破坏的破坏。
此处的能表之喻是,蜜蜂若围绕在蜂蜜四周,从外面看上去是密密麻麻的一群,根本看不到蜂蜜所在。因此,要想办法等蜂群离开后,才能获取蜂蜜。
子二、所表之义:
大仙遍知眼,见智界如蜜,
彼障如蜜蜂,而令永断除。
从所表的意义来说,“大仙”即佛陀。关于仙人,有一些不同的说法,佛为仙中之极尊,因此称为“大仙”,而一般的世间仙人不能称作“大”。这可不是东北的大仙儿啊,东北人一说大仙儿就有点害怕。
大仙佛陀以遍知智慧照见每个众生都具有如来藏,如蜂蜜一般,有智慧的人依靠方便方法驱散蜜蜂,永远断除如蜜蜂般的层层障碍,最终得到甘甜的蜂蜜——如来藏本体。
下面对应这两个比喻。刚开始可能大家会觉得两者的意思和喻义相似度较高,其实详细分析后会发现,二者侧重点有别。
子三、对应解说:
无数蜂障蜜,寻求蜂蜜人,
驱散彼等蜂,如愿行蜜用。
众具无漏智,犹如蜂之蜜,
烦恼如蜜蜂,善毁佛如士。
虽然蜂蜜被密密麻麻的蜜蜂围绕、遮障,但一心寻求蜂蜜的人仍然能依靠方便方法,千方百计将蜜蜂驱散。当蜜蜂被驱散时,他也能如愿得到蜂蜜,或自己食用,或卖给他人。
我经常在路边见到有人卖蜂蜜,可能分别念比较重吧,总怀疑是不是正宗的,毕竟有些可能是市场上倒过来的。但有些也确实是岩石中的蜂蜜,这类蜂巢筑在岩石间或树上。总之,得到蜂蜜后,可以自己享用,也可以做药来利益别人等等。
从这个喻义讲,众生本具的无漏如来藏智慧,如同被蜜蜂包围的蜂蜜;烦恼好比蜂群,干扰蜂蜜的提取;善逝佛陀则好比养蜂人,善于养蜂的人不会被蜇,除了戴上头盔面罩等防护工具,还会利用善巧的方法驱散蜂群,最后成功获得蜂蜜。
同样,如来也以善巧方便,启发众生相续中的如来藏。《如来藏经》云:“我为诸众生,方便说正法,灭除烦恼蜂,开发如来藏。”我为众生宣说方便法门,使得烦恼蜂依此散开,显发出蜂蜜般的如来藏。如来度化众生的主要方法就是宣说正法。
因此,我们以后看到蜂蜜不要总想着吃,还应该联想到我们的如来藏。夏嘎巴尊者见到大海或虚空,就会想到上师与心性,但我们看到蜂蜜,只会想:“我要不要尝一下?可以做点什么好吃的来卖点钱啊,应该可以赚很多很多……”这说明我们根本没有学好,作为修行人,不管见到蜂蜜还是莲花,都应该联想到如来藏。
癸三(如糠秕中果实说明众生有法界之理)分三:一、能表之喻;二、所表之义;三、对应解说。
子一、能表之喻:
如具糠粮食,不为人所用,
希求食等者,糠中取出彼。
第三个比喻:糠皮中的精华。
外面有糠皮或壳的食物,例如花生、核桃、瓜子等坚果外面都有较厚的壳,青稞、小麦等很多农作物外面都有穗壳等糠皮,这些去除之前都不能吃。不过现在也有人说糠皮营养丰富,应该吃。
这个比喻是指,要得到真正的精华,需要把外面的皮壳去掉。粮食外面若有糠皮,人就无法食用,希求食物精华的人会从糠皮中取出可食用的部分。
子二、所表之义:
众具烦恼垢,相杂佛亦尔,
未离杂惑垢,佛业不现有。
众生的烦恼垢染遮障了佛性。这里的“相杂”,不是佛性和烦恼二者全部混在一起的意思,而是暂时遮蔽的意思;烦恼垢染对它的染污,并非是混合性的,而是遮障性的。这层意思注释中没有说,但我想可以这样解释。
若未离杂染,佛陀在三界中示现事业便无法展现,因为如来藏的本来面目还没有显示出来,若是如此,那佛陀的二十七种事业怎么能展开呢?没办法的。只有离开了这些障碍,佛陀的事业才可以展现。
不要说得到佛果了,包括很多高僧大德的弘法利生事业,如果自己如来藏上面的遮障少一点的话,开展起来也会得心应手;如果这些高僧大德的“糠秕”层层叠叠、坚不可摧,开展事业也会困难重重。
确实,有些人业障特别深重,像“铁糠秕”一样坚硬,如来藏一直无法苏醒;有些人听法听得越多“糠秕”越坚硬;还有些人外面的“糠秕”较薄,像纸壳一样一碰即破,禅宗或大圆满上师稍微给他直指一下,或讲几句:“虚空在哪?”他一看虚空就马上开悟,这种“糠秕”很快就化为乌有了。
我真心希望每个人都是这样,不要让外面的“糠秕”太厚太结实,假如这辈子剥离不出来,下辈子不知道还能不能遇到这样的机会?所以,我特别希望大家外在的壳薄一点。就像四川人吃核桃的时候,要是遇到“铁核桃”,壳特别硬,再怎么用工具也吃不到,反而有可能不小心嗑到牙齿。如果大家的烦恼外壳是比较容易抠掉的那种“纸壳核桃”,就能很快现前如来藏,并迅速展现出佛的广大事业。
很多人在听了一些显宗法门或密法以后,外面的“糠秕”已经所剩无几,利他事业也可以充分展开,若能如此,自然也说明他自相续的烦恼寥寥无几。
子三、对应解说:
如稻荞麦稞,果实未出糠,
未熟则不为,人所用美食。
众具法自在,未脱惑壳身,
惑饥逼众前,不赐法喜味。
稻子、荞麦、青稞都差不多,外面都有一些糠秕,如果这些粮食没有除去糠秕,或精华还未成熟,人是没法以之为食的。强吞下外壳会对健康造成损害,因为有些不是人类的肠胃能适应的。
同理,众生相续中的如来藏,即“法自在”,于一切法获得自在的如来藏,若未依佛陀的教言和上师的窍诀脱离此烦恼壳身,反因烦恼的饥饿逼迫,这样的人无法赐予众生法性的美味。
这个可从两方面进行阐述:
一方面,众生没有脱离如饥饿般的痛苦烦恼,要对其他众生赐予妙法喜悦是没办法的。这种解释可能好懂一点。一旦脱离烦恼,讲经说法等如来的事业是可以任运自成展现。
另一方面,若相续中的如来藏没有脱离烦恼的外壳,可怜的众生就像被饥饿所逼迫,烦恼深重,致使如来藏无法重见天日。因其相续中的业障太重了,此时对他无法赐予如来教法,就算赐予了也无法接受。如来的美味法要虽然殊胜,但被饥饿逼迫的可怜众生就像饿鬼一样,连接受如来殊胜法要的兴趣和能力都没有,没办法。
我参阅了藏文、汉文,包括魏译的很多不同注释,有些在这个地方也没怎么解释,《如来藏经》中说得也不是特别明显。我认为可以从这两方面来解释,具体你们也可以再看一下。
《如来藏经》中云:“我见众生类,烦恼隐佛藏,为说除灭法,令得一切智。”佛陀看见众生的相续被烦恼逼迫,隐没了佛性如来藏,为了剔除众生如来藏上面如糠皮一样的烦恼,佛陀宣说了如来藏的正法,这样便可使众生获得解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