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性论讲解·第11课
2019年8月23日
现在正在讲的是“如来藏品”,此品将以九种比喻和意义详细宣说,在此之前,大家应明白前面讲过的十种意义。若能理解前面的道理,后面九种比喻和九种意义就容易明白,假如前面的都没有领会,对之后的内容就更云里雾里了。
大家学习的热情都非常不错。刚开始我认为《大乘经庄严论》是讲述菩萨的不共行为和发心的,应该大多数人都能接受,而《宝性论》是宣说如来藏的,意义甚深,怕很多人接受不了,但目前为止,从大家学习的意乐、表情、态度、状况和表现来看还不错,整体而言,学习气氛还可以,所以我们应该持之以恒地学下去。
学习是一件很枯燥的事情,如果没有一定的毅力,确实很难坚持下来,特别是现在的辅导和讲考,真正能坚持很多年的人也为数不多。一些人学习、智慧、思路都很好,各方面都是佼佼者,可最后关头不能坚持。一学期结束时,我从身边的讲考人员中观察到,有一部分人确实是很不错的,到现在我也常常想,要是他们能继续坚持两三年,应该会很有成就的。
但我也理解,毕竟各人状况不同:有些是身体、工作、发心等方面出现了违缘,这些是我们能看到的;有些人是被看不到的业力烦恼所困;有些人因信心逐渐退失,可能刚开始信心具足,到后来越发微弱,甚至荡然无存了,再坚持下去也没什么动力……这些都可以理解。想到以前讲考特别热情的这些人,现在不知道在哪个世界了,因为我在众人中再也见不到他们的身影,整个世界如此广袤无垠,一两个人的消失也是非常容易的。所以自己经常感叹,觉得很惋惜。
很多人刚开始学得特别精进,但不能坚持到最后,最多学习一到三年,可能心有余而力不足吧。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情况、空间、选择和路途,人生是自己不断选择、调试、切换、运用不同平台的过程,我想这也是允许的,也合情合理。
目前大家学习《宝性论》的整个状况还是比较不错的,刚开始我觉得这个很重要,但不知大家是否能接受,至少从最近来看,不管是线上还是线下,大家的学习都是很认真的。
前段时间讲《论语》时我也提过,下课后要温习、串习,这是很重要的。我观察到,下课后一部分人在依教奉行,这对他们来讲是非常好的,可以打好稳固的基础;但一部分人可能就没有时间再继续温习了。我建议,学了这部法,最好要打下坚实的基础,不然再过一段时间,比如一年两年,可能就会一点印象都没有,好像根本没听过一样,这样甚为可惜。
今天继续讲“恒常不变”这个大科判的内容,昨天我们讲了如来藏恒常不变的实相,是从比喻、意义和对应三个方面讲的。
丑四、骤然成轮回之理:
非理作意以及业和烦恼最后变成了轮回。轮回是什么样的呢?我们生存的这个世界其实存于虚空之中,宇宙是这样存在的,地球也同样存在于虚空中。如果用其他的理论观察就会发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为什么它既在空中,却不掉下去呢?我们的地球大部分都是水,上面有少量土形成大地,众生有的生活在陆地上,有的生活在海洋之中。用我们现在的思维方式来观察,宇宙确实有一种比较特殊的存在方式。同样的道理,我们所谓的轮回也是如此:在这种空性当中,显现形形色色的器世界和有情世界。
用外在世界的状况对比我们的内心世界,是一种很有意思的对照方法。如果我们能记住这一点,以后不仅对自身的修行有很大帮助,在阐释内心和宇宙的时候,也很有逻辑性。
非理作意者,住于心自性,
非理作意者,促成业烦恼。
业与烦恼水,生诸蕴处界,
如彼坏与成,形成生与灭。
和前面讲的一样,整个万法就如虚空,根本不可能存在,不存在中却出现风轮,风轮慢慢形成水、地,逐步形成了整个世界。
同样的道理,所谓“非理作意”就是常、乐、我、净的执著,密宗阐述为在本基当中显现基现的时候,由于没有认识自心本面,依靠遍计无明和俱生无明,从而现前形形色色的外境,继而漂流于轮回当中。而普贤王如来等诸佛却能认识自己的本性,所以不再流转轮回。这样的非理作意本来也是在如来藏的自性光明法界中安住的,如来藏本体光明,但暂时被无明遮蔽了。
如同依靠风而产生水一样,非理作意组成业和烦恼。如同水不断增长、搅拌慢慢形成大地一样,业和烦恼的不断搅动,慢慢形成了蕴界处。
“如彼坏与成”,整个虚空界经过长时间的变化、迁移,慢慢又毁灭、形成。科学家提出的所谓的宇宙大爆炸理论也有类似说法,比如多少万亿年以前形成了世界,初始时期有一些毁灭了,也有一些产生了,器世界便是这样形成的。
同样,有情世界的如来藏本来是无为的,像虚空一样,每个众生的业和烦恼实际上是一种非理作意的分别念产生的,因三轮执著而慢慢形成。业和烦恼又形成有漏的蕴界处、身体,最后变成了众生,随即又趋于毁灭。当然,阿赖耶(如来藏)的本体如虚空,继续以无为法的方式存在。
从佛教的因果轮回来讲,有了这样的因产生这样的果,也即有了非理作意,之后便会产生轮回的各种痛苦。“凡夫畏果,菩萨畏因”,菩萨害怕造恶业,怕形成恶的果报,而凡夫人不知前因后果,只贪执一时舒服。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知:众生无始以来流转于轮回当中并不是无因无缘的。如来藏虽然是清净的,但如来藏中也会显现这样一个轮回。
丑五、自性无变之理:
显现时,自性从未改变过。
心性如虚空,无因亦无缘,
无聚无有生,无灭亦无住。
今天的教证也很重要。《宝性论》是连接显宗和密宗的纽带,是一部非常重要的论典,里面有些词在一般显宗中是根本不会提的,有些说法与密宗的修行窍诀完全相同。
“心性如虚空”,众生心的本性是光明的,也叫如来藏,用比喻说明心性就像无为法,如无有阻碍的虚空。
虚空有什么样的特点呢?
一、没有近取因,也没有俱生缘。其他法都有自己主要的近取因,要依靠外面俱生缘而产生,像青稞、大米,都有自己的主因——近取因,还需要地、水、火、风、阳光,这些叫俱生缘。
二、虚空也不观待因缘聚合。因和缘都没有的话,二者聚合也没有。
既然不观待因缘,那么虚空最初便不可能产生、中间不可能有安住、最后也不可能有毁灭。虚空没有生、住、灭这些有为法的法相。同样的道理,我们的心没有近取因。从因明角度来讲,心识的前一刹那就叫心的近取因,但如来藏心性光明的本体并不像众生的分别心,而是如虚空般没有近取因,也没有俱生缘,也没有因缘的聚合,既然没有因缘的聚合,生灭住更不可能存在。所以我们的如来藏或者菩提的本体确实是无增无减的。
关于这一点,《华严经》中先以虚空作比喻,其后又有偈颂说明:“设一切众生,一时成正觉,若成若未成,菩提无增减。”众生倘若一时获得成就,无论此时成就还是未成就,菩提或者如来藏的本体都毫无增减。所以,从众生自性的本体而言,无有增减。
《大集经》亦云:“如空常住,无有败坏,诸法亦尔,常住法界。”法性如虚空般常住,无有败坏,诸法也是如此,常住于法界中。如同虚空的本体无有任何生灭,我们心的本体也无有任何的生灭。
从显宗的角度,我们仅用一个虚空的比喻就已足够。从密宗的窍诀层面来看,虚空不仅是一个比喻,而且是一种直指心性的方法。很多大德为弟子直指心性的时候会这样说:“你观一观自己的心,再观一观前面的虚空。前面的虚空什么样,你的心也什么样。”麦彭仁波切在《定解宝灯论》中云:“尔时如视前虚空,自心正在动念时,亦为空性之定解,必须深深而生起。”正在起心动念的时候,心性就像前面的虚空,从未有任何的增减,是空性的,我们必须深深地生起这样的定解。
不过,在未认识心性的时候,容易随着各种分别念的产生,感受痛苦、快乐或者焦虑等各种情绪。心情非常快乐的时候,前途好像一片光明;非常绝望的时候,好似天崩地裂,世界一片黑暗,连身边的人也都面目狰狞、十分可怕,就像是魔鬼、罗刹、夜叉;再过一阵子心情恢复宁静、祥和,世界也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身边的人也变得如天女、天子一样非常慈祥、善良。
我们的心一直不断地发生变化,如同春季的天气般时晴时雨,但如果我们真正认识到心的本来面目,就会发现心其实与前面的虚空毫无二致。这不只是理论上的讲法,稍微懂得反观内心,尤其是得过一些密法窍诀的人,对此都会有所体会。因为在寻找心的本体时,就像昨天课上所提到的文殊菩萨以幻化身调化二百比丘时所说的教言:我们观察心的时候,它的本体是空性、清净、无染的。
在佛学院创建之前,第一世敦珠法王曾在喇荣居住过,他常用的大圆满窍诀就是直视虚空——直接看前方的虚空。所以现在许多人,包括藏传佛教的宁玛派修行者,不管是否证悟,经常坐着这样看(堪布做直视虚空的动作,众笑)。旁人看到他十分专注的模样,或许认为他真的证悟了大圆满,或者以为他在虚空当中看到了什么。德巴堪布曾经在课堂上批评这种现象:“虚空有什么可看的?虚空没有什么东西,有什么可傲慢的?”对于那些假模假样地装作瑜伽士、修行人,好像自己真的已经证悟了、直直瞪着虚空的人,那确实没什么可看的。
我们可以从两方面理解:一方面,有些人在直视虚空的过程中,真正认识到自己的心性与虚空无二无别。虽然我们众生充满着烦恼与痛苦,但在直视虚空的过程中,确实有人可以认识到自己的心;另一方面,有些人可能假装直视虚空,制造自己已证悟的假象,让旁人有所敬畏,可能也有这样的情况。
今天的这个教证很有意思,大家再慢慢深入分析。这里的内容与我们心息息相关,我们的心是不生、不灭、不住的,不论任何时候,它的本体、差别以及作用都是如此。这一点不是靠信心来了解,而是依靠推理来获得。现在很多大德都提到,21世纪的佛教徒不应是钝根随信者,应是利根随法者。因为钝根是凭自己的信心来修行,但信心易变,一旦信心改变,人也随之变化;利根随着法义来修行,就不易改变,因为我们的法义确实是坚不可摧,能够经得起任何推敲。所以,修行非常需要这样的推理。
子三、摄义:
心自性光明,无变如虚空,
邪念生贪等,客尘不染彼。
众生心的自性实际上是光明如来藏,是明清的。这里的“明清”并非我们所理解的如同灯光般特别明亮,实际上是一种没有任何黑暗和无明的、非常清净的状态。从众生到佛陀之间,每个众生的心并不是空空荡荡、一无所有的,而是自然具足心性光明,明明清清的。不论我们处于睡眠、入定或者昏厥等任何情况,甚至菩萨入根本慧定时,一直不会间断。
诚如《释量论·成量品》所说:“心自性光明,诸垢是客尘。”所有的“尘”都不是常有的,而我们的心性是光明的,任何时候都无有任何变化,和前面讲的无为法虚空是一个道理。但是依靠非理作意或邪念,能产生贪心、嗔心等烦恼,叫烦恼染污;依靠烦恼造善恶等业,叫业染污;以业和烦恼不断流转生于轮回,叫生染污,这三种染污在《大乘阿毗达磨集论》里称作三杂染。这三种染污实际上属于客尘法。
何为客尘呢?客人不是主人,是暂住性的。有些客人住得时间比较长,不愿走了,就像来这里的一些旁听生,有时候还真分不清是旁听还是常住。客尘就是像客人一样,暂住的烦恼障和所知障,它不会染污我们的心性如来藏光明,因为心的本体完全是清净的。
虽然世间中有各种显现,但显而无自性。《诸法无诤三昧法门》引用幻化师的比喻:“贵贱男女差别异,端正丑陋及老少,世间种种可笑事。”幻化师变化成世间各种各样的形象,或男或女,或老或幼,或贵或贱,或美或丑,如同我们电视上显现的真人秀等等,能暂时让我们的心被吸引、耽著,实际上,有智慧的人了知这一切都是假相,知道这是非常可笑的事情。同样的道理,我们依靠这三种染污而显现在此世间,也是非常可笑的,因为这一切并不真实存在。
龙猛菩萨的《释菩提心论》云:“知此诸法空,而依业果者,甚奇此甚奇,稀有此稀有。”这是法尊法师翻译的,在《定解宝灯论》引用过。如果了知诸法空性,就会发现业和果的因缘关系非常稀奇、稀有,《定解宝灯论》中印藏的大德们也都用“稀有”来赞叹。希望大家把《释菩提心论》的教证背下来,很有意思的。如果懂得诸法为空性,就一定对业因果的无欺因缘关系产生很稀有的感觉。
同样,心性是光明的,光明如虚空般无实有,但在世俗中业因果却无欺地显现,这真的特别稀有!世间人也有很多的“非常稀有”。有时候人们也经常感叹:“这个人好奇怪,好稀有哟!”其实,这算不上什么稀有。众生的如来藏本来如同虚空一样清净无染,但众生还在轮回中不断地受苦、流转,这才是最稀有的事!
为什么印藏大德用“稀有”来赞叹呢?当我们对光明如来藏、空性般若法等道理,真正生起如前辈大德们所讲的非常坚定的定解时,才会知道,原来不管是我们的执著,还是我们的生活等等一切,虽然本体不成立,但是在我们证悟到一定境界之前,因果关系依旧会无欺地成熟。看似奇怪,看似矛盾,但无可否认、毋庸置疑。这个问题特别有意思。
因此,刚才所讲的“知此诸法空,而依业果者”这个教证大家应再三思维。等一会儿回去的路上,可能很多人都会想“甚奇此甚奇,稀有此稀有”。
癸二(解说彼等差别)分二:一、无变远离生灭之差别;二、改变对应三火之差别。
子一、无变远离生灭之差别:
“无变”指的是如来藏。如来藏没有生灭可言,不能说“今天如来藏降生了”,“今天如来藏死了,我要给他念一个嗡玛尼巴美吽”,没有这样的说法。
以业惑水等,非令此真成,
死病老烈火,亦不会焚烧。
如地水风一般的蕴界处、业和烦恼等,均依靠如来藏而产生和现前。但业惑或地水风,能不能产生虚空呢?不可能的。有人可能会辩驳说:“水变成水汽就产生虚空了。”并非如此。虚空本是无为法,无有能生所生,所以这种推论并不成立。
业和烦恼能不能产生如来藏光明的这颗心呢?不可能产生。如前所述如来藏不是因缘所摄,如来藏不是依靠业、烦恼、众生蕴界处等诸如此类世俗法而产生、形成,因为如来藏是完全如虚空一般的无为法,无有能生所生。若无为法能产生,那么抉择灭、非抉择灭、石女儿也可以产生,但实则不然。
同理,世间中的如来藏会不会被毁灭呢?《宝性论》中弥勒菩萨时而用水、用风,时而又用大地、火等常见的地水火风作比喻。如此而言,世间中死亡的火、病痛的火、衰老的火,能否焚烧如来藏呢?也是不可能的。无论劫末火、地狱火,还是自性火,虚空均不会被其焚烧。如此,老死病三种火也不能焚毁如来藏。
汉地魏译版本中有一段偈颂:“自性清净心,其相如虚空,邪念思惟风,所不能散坏。”此偈颂与这里稍有不同,意思是自性清净,其相如虚空一般,邪念思维风,不能使其散坏。
总之,如来藏没有生灭,不依五蕴而生,也非老、病、死能灭;不以水大而生,亦非火大而灭。此论多次以四大来做譬喻:以地、水、风这三大指代如来藏是否有形成或存在的比喻;用焚烧的火大指代如来藏是否有毁坏的比喻。
子二、改变对应三火之差别:
当知劫末火,地狱平常火,
依次如死火,病火与老火。
我们通过劫末火、地狱火、自性火这三火,与死、病、老三种法进行比较。
首先,从外部器世界来看,到劫末时会出现“七火一水一风”而毁灭世界。一劫末尾之时,出现能将整个山河大地等器世界全部烧毁无余的火,称之为劫末火。
其次,从有情世界来看,地狱中从复活地狱到无间地狱之间有八个热地狱。热地狱里火的温度和破坏力远远胜过世间的火,它能焚毁有情众生的五蕴之身。能焚烧地狱众生的身体的火,称为地狱火。
最后,平常火,即世间常提到的大火,能烧毁世间所有的燃料、木柴、房屋等。
这三种火各有其特点,分别是劫末火燃烧器世界、有情世界,自性火则象征性地燃烧部分器世界,以及一部分有情众生,如最近巴西亚马孙火灾既烧毁森林草木,又烧毁其中的许多有情。
死亡如同劫末火。有情众生连续不断的生命最后被死亡毁坏。我们并不知道“死火”何时出现,当它骤临时,有的人表现为得了急症,如突发脑出血而猝然离世;当它缓慢降临时,有的人表现是得了慢性病,长期备受折磨。总之,这样比喻很有象征意义。对一个人来说,如同劫末火终结器情世界那样,死火也使人结束生命。
疾病如同地狱火。原本强壮有力的人,生病以后虚弱无比,诉苦说:“我这里也痛、那里也痛……”华智仁波切也形容生病之人如同被石头击中的麻雀一般,动弹不得。我们平时感冒生病时,也如同被地狱火燃烧的众生那样,感受难忍的苦楚。
衰老如同自性火。如自性火烧毁森林、房屋那般,衰老也逐渐烧毁了我们的青春年华。曾经年轻美貌之人,年老时再看镜中之人,就忍不住把镜子摔在地上,其实镜子没有过错,是自己青春不再,不免人老珠黄。
这三种火叫次第的变化。
无著菩萨在注释中引用《胜鬘经》中的教证:“世尊,死者诸根坏。世尊,生者新诸根起。”生和死主要安立在根上,根毁坏之时为死,根产生之时为生。
但若真正得到证悟,便从此远离生老病死。《大乘菩萨藏正法经》中说:“老病死法极猛恶,娆乱世间诸众生,不老不死安乐门,我出家为勤求故。”老、病、死令人生畏,会扰乱世间每一位众生,通过出家精进修行,最后则可达到不老不死的快乐道。此偈颂所宣说之理如同于当年佛陀之举:当年本师释迦牟尼佛目睹城外生老病死的状况,不禁对众生心生悲悯、意欲出离轮回,决定寻找不生不死之永恒道,出家修行,最终获得证悟,为众生解脱而转妙法轮。诸如此类的伟大之善举,在诸佛菩萨及历代高僧大德的传记中也比比皆是,显而易见。由此可知,众生若要远离生老病死之苦,唯有依靠清净的修行。
藏传佛教的有些大德也有这样的窍诀:“我们应以声闻、缘觉和菩萨式的修行次第行持。”意思是:最初,像声闻在善知识面前听闻佛法一样,先依止具足法相的善知识,在其座下听受各种显密教法;接着,就像独觉独自在山里修十二缘起一般,得到窍诀后必须要实修;后来,得到证悟,便像菩萨那样不顾一切困苦,一心只想利益众生,于是只身来到城市等喧闹之处,弘扬佛法、利益众生。以此三乘的方法次第修持,成就自他二利之事。这种窍诀比较形象生动,很有意思。
以上是凡夫位不清净之时,如来藏不会产生变化之理。《宝性论》在宣说如来藏方面,确实讲得恰到好处、面面俱到。
接下来宣说进入菩萨阶段,如来藏依然没有变化。
壬二(不清净清净分位亦无变之理)分二:一、真实宣说不以生等改变之义;二、认清十地佛子功德。
癸一(真实宣说不以生等改变之义)分二:一、无变亦显现变化之理;二、广说彼义。
子一、无变亦显现变化之理:
这是略说。虽然没有变化,但还是显现变化。
解脱生死与病老,如实证悟此自性,
离生等祸以彼因,具慧悲众故依存。
一地以上的菩萨已经解脱了蕴界处的生老病死之苦,并如是证悟如来藏不生不灭、无老无病的自性,由此远离以业及烦恼引生的灾祸及痛苦,以此因缘,具有智慧的菩萨以强烈的悲心降临于世,广利有情。
本来菩萨已经解脱了生老病死,也证悟了如来藏的本来面目,完全可以离开这个世界,但是因为他的悲心广大的缘故,会示现于世利益众生。如《维摩诘经》讲道:“或示老病死,成就诸群生,了知如幻化,通达无有碍。”菩萨已完全通达万法如梦如幻,无有实质的阻碍,但为了利益众生,在世间也会示现有生老病死。
《学集论》中也提到过这个教言。
子二(广说彼义)分二:不以痛苦变化之理;二、由悲心显现变化之理。
这两点很重要。菩萨在轮回中没有痛苦,且因为悲心很强烈,所以在轮回当中。
丑一、不以痛苦变化之理:
圣者已根除,死病老痛苦,
以业惑感生,彼无故无彼。
这个偈颂也经常被其他论典引用。意即得地菩萨因断除了见惑和修惑(修道菩萨不同程度地断除修惑),从根本上灭尽了死、病、老这三大痛苦。
为什么没有这方面的痛苦呢?因为生老病死的痛苦是从业和烦恼中产生的,而菩萨已经断除了业和烦恼,因此痛苦无从产生。
“彼无故无彼”,菩萨没有因非理作意而生业和烦恼的缘故,所以也没有彼——老病死的痛苦。后魏的勒那摩提对此句的翻译为“老病死诸苦,圣人永灭尽,依业烦恼生,诸菩萨无彼。”是将前一个“彼”字直译为“菩萨”。因为菩萨没有非理作意,所以远离了由此而生的种种痛苦。
由此可知,菩萨利益众生是非常轻松的。每当凡夫看到菩萨为了利众而示现生老病死等感人事迹的时候,会误以为他们很痛苦,但事实上,这些菩萨没有丝毫疾病、衰老和死亡的痛苦。
这个教证最好能背诵,前辈大德们也多次在不同场合引用,由于菩萨断除了业惑,所以远离了由此而生的病、老、死的痛苦。
丑二、由悲心显现变化之理:
为何要如此示现呢?正是菩萨的悲心使然,才有这些变化。
真见真如故,已超越生等,
然悲尊示现,生死及老病。
圣者已经完全见到了法界真如——如来藏,而如来藏的真实自性又超越了轮回中的生老病死。既然如此,那菩萨会不会远离轮回呢?并非如此,大悲圣者正因看到还有很多众生并未懂得这些道理,依然在轮回中饱受诸苦,所以故意在众生面前示现与之相同的降生、衰老、疾病、死亡等变化相,以各种身相随缘度化众生。
比如,一些菩萨所化现的高僧大德,示现涅槃或圆寂时,会让对其有信心的人们认识到:如此了不起的大菩萨也会示现圆寂。纵使佛陀在世具足庄严身相,最后也在娑罗双树下示现涅槃,可见,我们的区区肉身真是毫无可靠之处,众生通过佛菩萨这样的示现而生无常心,更有人因此而证悟。
且佛陀不仅在因地,甚至位于果地,也会示现生病。佛经中常讲:由于往昔的业缘,而导致佛陀或者头痛,或者被荆棘刺伤脚,又或者背痛……听闻具有庄严身相的佛陀也会“生病”,会令众生对轮回生起不同程度的出离心。
我常想起上师如意宝以前每次生病住院,我在照顾上师的过程中,见到上师在医院时常能摄受一些病人、护士和医生,因此我认为上师示现生病是为了度化有缘众生。这不是我口头上认为,是确实有这样的信心,所以我每次去都会想:“这个医院里应该有很多需要度化的众生。”后来事实证明,的确如此。
菩萨与上师们示现衰老,更是让人深受触动。某位上师在年轻时记忆力和口才都很好,然而年迈时,却显现为如普通人一般,在记忆力与表达方式等方面,相比年轻时,都有所衰退。这会让众生感受到,轮回是如此不堪,这样了不起的菩萨,到最后都会示现生老病死,更不用说作为凡夫的我们。因此,为使众生对整个轮回产生极大的厌离心,菩萨们会通过这种方式度化众生。
无著菩萨经常引用《海慧菩萨品》中的比喻(在《佛说无上依经》当中也有)其中一则讲到:有个长者之子不慎滑倒,掉入十分肮脏的粪坑中。但因粪坑臭气熏天,导致连同自己母亲在内的身边人都深感恐惧,没有人敢去救他,而只能躲在粪坑外面不断哭闹呼唤。这时,长者看见自己的爱子掉入粪坑,不禁悲从中来,便奋不顾身地跳进去救出爱子。
佛陀以此比喻三界轮回如肮脏的粪坑;三界众生如掉进粪坑的长者之子;菩萨勇士如具善巧方便且不惧艰辛的英勇父亲;声闻缘觉如母亲在内的其他人;大乘法门如把长者子救出粪坑的方法。
可见,不同于其他人,大乘菩萨们会为众生付出所有,无疲厌地、不间断地进入轮回救度众生。我们在发心的过程中,毫不畏惧、亲力亲为,就是一种菩萨的行为,所以在三界轮回中,一定要践行菩萨的真实行为,能救多少就救多少。当然,我们救度、饶益众生时,并不是所有众生都存有感恩之心。
感恩是极有教养的产物
前些天,我在微博上发过一段卡耐基引用英国诗人、文学评论家塞缪尔·约翰逊的话:“感恩是极有教养的产物,你不可能从一般人身上得到。”卡耐基在《人性的弱点》一书中,讲了很多类似的话,也许他仅是从西方人的思维方式角度说的,同时还举了一些例子。
比如,有位英国法官在曾经当律师的时候,出于怜悯心,为七十八个人辩护,使他们免于死刑,但是后来却没有一个人对他表达感恩之情。还有卡耐基本人遇到的一位公司老板,曾专门拿出一万元发给公司员工作为圣诞节福利,每个人大概分得三百元。本来他完全可以不发这些钱,但是他发过之后,却没有一个人表示感恩,所以他特别地失望。卡耐基还提到,耶稣在去耶路撒冷的路上救了十个罹患麻风病的瘸子,但是只有一个人对他表达了感恩之情,其余九个人都跑了……有很多类似的事例。
菩萨是无怨无悔、无条件地利益众生,但世间人确实有这种通病。就像我们做慈善,曾经帮助过几千人有学可上,但很少收到感谢信,似乎大家都认为得到帮助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今天上午我遇到一位发心道友,他从2013或2014年开始,就为学院建造三期公寓发心。我问他:“你发心的这些年当中,每天都那么辛苦,有没有人感恩你?”他说:“没有,只有一个人给了一些苹果。”我说:“这也很正常。”所以不论是利益众生,或是成办其他任何事,如果想自己得到一点回报,在现今社会中恐怕很难实现。
这种情况也许在西方文化中更为明显,他们经常随心情而变化。可能今天对你特别好,但明天再去的时候,若是他心情较好或有能力,才会对你好一些,要不然就是塞给你一张简单写着的卡片,以此表达“感恩”。虽然他们有感恩节,但是看起来,似乎东方人更懂得感恩。总之,现在这个时代,做了好事而希望别人对你心怀感恩,可能有些困难。正如卡耐基和那位英国学者所说,大多数人不会感恩。
不仅如此,有些人甚至还会忘恩负义,原本是个很可怜的人,但是受到帮助平步青云后,就完全变了个样子。我记得《三国演义》里讲到,曹操落难,有一家人对他特别好,本来他也想感恩,但后来误认为这家人想害他,最后索性把他们都杀掉了。卡耐基的书里也写到,有个人好心救了一个人,但被救的人成功发达以后,非但没有感恩他的恩人,反而杀害了他。还有些人的想法也是非常奇怪,他们会担心落魄时候认识的人,会不会把自己从前的窘境讲给其他人。这是一种非常复杂的心理,我资助的一些学生也是如此,他们在获得一定的威望和实力之后,会尽量抹杀从前的记忆,并且给自己重新塑造一个形象,毕竟与以前相比,现在的境况已截然不同了。
世间中的人性确实非常复杂难测,尤其是在中国,在一些复杂的文化、心态以及传统背景下,更是如此。比如你想办法把某人提上来当领导,没提拔之前他各方面对你都很好,特别随顺,可是一旦当上领导就马上翻脸,运用自己的权力势力打压你,不但没有报恩之心,反而对你制造各种各样的违缘。
现在很多企业当中也是如此。企业辛辛苦苦培养员工,给他培训,让他学很多有用的知识,结果一段时间之后,他有了一定实力就独立出来。单单独立出来倒也没事,他可以拥有自由的空间,但他却依靠自己的资源和经验坑害原来对他有恩的人。
这个社会确实非常复杂,也存在极其阴暗的角落,有时候真的不知道该如何在这个复杂多变的社会中,运用伟大的大乘佛法,毕竟有时候这个世间特别阴暗。
菩萨在世间示现各种形象利益众生,在此过程中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事情。本来在东方文化中,尤其是藏地,有着根深蒂固的感恩思想,但是随着西方的现实主义、自我中心主义,或者说是物质主义的侵蚀,年轻人的心态不断变化。在这样的社会中,大乘教法无条件饶益一切众生的精神能不能用起来呢?确实很难说。也正因如此,才更要赞叹大菩萨们,在轮回中示现种种形象来利益众生,我们应当随学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