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性论讲解·第10课
2019年8月22日
下面继续讲《宝性论》。
正在讲“如来藏品”,通过十个方面宣讲了如来藏,其中前六个法已经讲完了,今天开始讲第七个:恒时不变,包括分位和广说,上一节课我们阐述了分位恒时不变的道理,下面进行广说。
辛二(广说彼理)分三:一、因障碍不清净分位亦无变之理;二、不清净清净分位亦无变之理;三、极清净分位亦无变之理。
前面讲的三种分位:凡夫、菩萨、佛,是因障碍的不同划分的。不清净分位,即凡夫位时,如来藏是不变的;不清净又清净的分位,即菩萨阶段时,如来藏也是不变的;到最后极为清净的分位,佛的阶段的时候,如来藏同样不变。下面广讲这三个道理。
壬一(因障碍不清净分位亦无变之理)分二:一、如虚空无变之理;二、解说彼等差别。
首先,凡夫位的时候,如来藏从来没有变化过,这个道理分两个方面:一是如虚空般无变的道理,另一个是解说它的差别。
癸一(如虚空无变之理)分三:一、略说;二、广说;三、摄义。
首先,用虚空比喻如来藏不变。
前后科判,大家最好认真分析。我相信,只要如是行持,我们这次学习《宝性论》就可以达到解惑的效果。以前很多人从来没有详细观察过,对自己的佛性存在怀疑,甚至根本不承认。针对诸如此类的现象,这次我们通过闻思这部论典,可以一并消除很多疑惑和邪见。所以我觉得学习大乘《宝性论》特别有必要。
很多人从小生长在唯物论、无神论的家庭,或其他宗教(有神论)的家庭,以及无有任何信仰的家庭当中,也许我们的人生观或生命观非常简单、粗浅。从《宝性论》的视角进行分析和对比时,也许很多人能重新树立正见。
对每个人来讲,这次学习《宝性论》都应该会有不同的收获。当然,有什么样的收获跟个人的缘分、信心和智慧不无关系。有些人对大乘佛法信心很大,前世又有殊胜的因缘,加上自己智慧敏锐,对其中的甚深道理可轻易通达;有些人的因缘不太具足,也许明白起来没那么容易。但总的来讲,只要闻思了这种第三转法轮教义的大乘论典,就会在我们的阿赖耶识或相续中种下非常坚固的种子,乃至菩提果之间永不毁坏。
对于每个人来讲,这是在所有获得当中最无上、最无比、最殊胜、最深妙的一种获得。
子一、略说:
如虚空普行,细微故无染,
如是于众生,安住此无染。
此处以虚空作比喻,说明如来藏在凡夫阶段从未有过任何染污。
表面看,众生有贪嗔痴,染上了烦恼和业,而实际并非如此。何以见得?虚空是一种无有因缘造作的无为法,同时又是一种无有阻碍、非常细微的法。何故称为细微?一些粗大的色法、声音等可以在我们的眼根、耳根、鼻根及意根中现前,称为根境。虚空细微、广大、无碍,故能遍于所有色法。
这里所提到的“细微”,其实是虚空的一个特点。以细微的缘故,色法虽有无常、易坏的性质,但虚空从未被其染污过。比如碗坏、花谢或者茶凉等,诸如此类的无常变化,从未染污过虚空。同理,每个众生的相续中,都具足自性清净的光明如来藏,它周遍于每位众生,但却从未被众生相续中的烦恼过患染污过。
《宝性论》很多地方都用到虚空的比喻,以外在世界喻内在世界。以外界做比喻时,我们要懂得:外面是一个地、水、火、风、空的世界,外在的世界在缘起规律中运行。
我们的身体和意识也是一个世界。按照《时轮金刚》的观点,每个人的身体都是一个世界,这与外在世界的规律相应。不同的是:虚空遍于所有地水火风外部世界,而我们的如来藏,不管从法性还是有法、胜义和世俗的层面,都遍于每个众生各自的世界,同时,如来藏从未被污染过,这在一些大乘经典中被称为“无染”或“清净”。
文殊菩萨调化两百比丘的公案
《大宝积经》其中讲到了文殊菩萨宣讲法界无染清净的法门,调化了两百比丘的公案。此公案在《八大菩萨传》也有记录。
去年我说过,打算年底跟大家共同学习卫萨空行母的传记,但由于校对、印刷等各方面原因,可能还要缓一下。有些法师若有时间,也可以先带领大家读一下《八大菩萨传》中的个别传记。
文殊菩萨宣讲“一切法皆是法界自性、清净无染、无解无缚”时,有两百个比丘无法接受,他们心想:“既然一切都是清净无我的,我们出家、修行有何意义?”由于无法理解文殊菩萨的教言,所以决定离去——我们有些法师,当自己的“大弟子”离开了,会倍感伤心。其实不用忧伤,离开就离开吧,你看文殊菩萨的那两百弟子还不是说走就走了,对比之下,你的那些“大弟子”离开也是能接受的。
但文殊菩萨的表现却很不一般,他看到两百比丘离开时,便幻化成一个比丘,跟随他们一起离开。
途中,幻化比丘问他们:“你们为什么要走啊?”他们说:“文殊菩萨讲法不好听,所以决定离开。”幻化比丘便说:“我也有同感。”听了这话,比丘们觉得遇到了知音,于是便一起离开。
那天我听说网上有个人想自杀,有人发现后想救他,求助我,问我如何拯救这个人?我告诉他:“你可以先发个信息,说你本来也想自杀……再慢慢想办法救他。”开始他不太敢这么做,但后来还是通过这种方式救了那个寻死之人。
路上,幻化比丘又问:“你们只是不想听他的课,还是用恶语诽谤了他?”他们回答:“我们只是不想听,并未恶语诽谤。”幻化比丘又说:“这样做倒是对的,恶语诽谤毕竟不是沙门的做法。”
过了一段时间,幻化比丘继续找话题:“我们所谓的自心,其实应该值得观察,它是否有颜色,是否有真实的本体,是否有里外,是否有常,是否无常……”众比丘思考后,回答说:“我们的心都没有这些特征。”于是,幻化比丘又问:“有没有一个真实的圆成实法呢?”他们回答说:“也没有。”
这时,幻化比丘便说道:“对呀!这颗心的本体其实就跟文殊菩萨所说一样,确实是空性、清净、无染的。”听闻此言,两百比丘当下开悟——他们在文殊菩萨面前没有开悟,离开就开悟了(众笑)。然后他们开心得无以复加:“文殊菩萨讲得真的是没错,我们还是回去吧!”
众人回到文殊菩萨面前,将上衣脱下供养文殊菩萨。就像现在很多歌手唱歌时,歌迷纷纷献上哈达,最后歌手成了一个“哈达堆”了。这两百个比丘的上衣都供养在文殊菩萨身上,文殊菩萨最后被埋在衣服里面(众笑)……
见他们供养完毕,须菩提打听:“你们是不是已经获得证悟了?”众比丘答:“我们一无所得。当初我们因有获得之想而离开,如果我们仍有此想,今天就不会回来。”须菩提听闻此言,便知他们已获得证悟,于是又问:“你们的调心之法是谁教授的?”比丘们答:“请问文殊菩萨,他应知晓。”于是,须菩提转问文殊菩萨,文殊菩萨如是宣说:“胜义中无有调伏,世俗中如幻如化而调伏,无有真实。”
万法均是如此,无论从众生或者如来藏的层面,以虚空为喻,都极为恰当。胜义中不生不灭,从净见量的层面,还是有清净与不清净的差别。
唐代不空所翻译的《百千颂大集经地藏菩萨请问法身赞》中云:“法界亦不生,亦不曾坏灭,一切时不染,初中常无垢。”法界如来藏从来都是不生不灭的,在一切时从未被染污过,无论是最初的众生位、中间的菩萨位,乃至最终的佛位,始终清净无垢。
通过虚空的比喻,我们可以了知众生具有如来藏的道理,这非常有必要,因为依靠这种方式,我们可以真正通达如来藏的意义。
前面是以虚空为喻略说如来藏,接下来广说。
其实《宝性论》非常有味道,若能体会到其中的甚深意趣,就会为之着迷、“上瘾”,否则就会听不下去,感觉昏昏欲睡,疲惫不堪。
子二(广说)分五:一、有法现生灭之理;二、法界无灭之理;三、宣说彼等之实相;四、骤然成轮回之理;五、自性无变之理。
丑一、有法现生灭之理:
虽然每个众生均具足的如来藏,如同虚空一般恒常不灭,但从世俗层面来讲,器情世界还是有生灭的显现。
世间诸一切,空中生与灭,
如是无为界,根等生与灭。
首先宣说器世界,所有植物动物、山河大地,整个器世界的一切,均是在无为的虚空中,显现最初产生、中间安住、最终毁灭。虽然一切有为法在虚空中一直生生灭灭,但虚空本身却无生灭可言。
同理,以如虚空般无因缘造作的如来藏为依托,无论动物还是人类等有情众生的根界蕴等所有的一切,虽然显现中有生有灭——有最初产生(胎生、卵生、湿生等),中间住留一段时间,乃至最终毁灭,但其所依的如来藏,如同虚空一般,既无生也无灭。这个道理其实很有意思。
很多佛教徒都曾听说过所谓的“如来藏”,口头上也会说“每个众生都有如来藏”,但如来藏究竟是如何具足的,其实并不真正了知。遇见这样的道友,你可以向他提问:“你不是说众生具足如来藏吗?它是在身体里,还是身体外?它以什么方式具足?请你以比喻说明。”可以用虚空的比喻来说明。
若问它在内还是在外?是常有还是无常?它是什么样的东西?这里已经分析得很透彻。从表面上看,这些词都非常简单,似乎很好懂,但深入观察,发现其实没那么简单,再进一步分析,更觉得深奥难悟。
佛经和大德的金刚语,与一般世间凡夫分别念的语言文字有很大差别。凡夫所著的东西,如诗词、古文,或某些学问研究,虽然有些最初有晦涩难懂之感,一旦理解就会发现仅此而已。就像有些书,看一遍就不再想看第二遍了,看了也没什么用。
但诸佛菩萨的经论却完全不同。比如一部论典,即使多次讲闻也不生疲厌,学了几遍还想学,听了几遍还想听,原因是什么?因为里面有与众不同的甚深妙义,普通的世俗书籍绝不可能达到这样的效果。比如一般的世间小学课程,除非我有班主任或任课老师的职责,否则即使受到强迫,我可能也不会天天去讲,但《入菩萨行论》和《大圆满前行引导文》这些佛法经典,我一生讲了许多遍,依旧欢喜不厌,讲了还意犹未尽,每次都是这样。并不是我认为这些经论浅显易懂、特别容易讲,而是认为其确实博大精深,自己还有没吃透、弄懂之处。在座稍有修证和经验的人,可能对此都有同感。
这里说:世间一切在虚空中生灭,但虚空本身没有生灭;一切众生在如来藏法界中生灭,但如来藏自己并没有生灭。
坚慧菩萨造的《大乘法界无差别论》中,有很多类似的教证:“如一切世间,依虚空起尽,诸根亦如是,依无为生灭。”世间依靠虚空而起灭,一切诸根也依靠无为如来藏而有生灭。这个教证与这里的颂词意思一样。
听闻无生法门速得解脱
如来藏的本体像虚空一样无生无灭,这一点确实比较深奥难懂。《八大菩萨传》的文殊菩萨传中,善住慧天子与文殊童子通过问答的方式,探讨了一些无生无灭等甚深的法,当时有五百比丘听到文殊菩萨无生无灭的甚深空性,实在无法接受,就诽谤、舍法,最后堕入地狱。这个公案在汉文大藏经《圣善住意天子所问经》也有记载。
舍利子责怪文殊菩萨:“你不应该不经观察就随便传无生无灭的空性法,你看,比丘们都堕落,所以应该是你传错了。”
文殊菩萨却回答说:“一方面,我讲无生无灭的法,本无可厚非。无生无灭的实相中,确实是没有什么‘堕落’,因为‘堕落’无生的缘故;另一方面,我若讲供养恒河沙数如来等积累资粮的法,虽也能成为他们涅槃的因,且不会致其堕落,但他们会因执念世间而长久流转于轮回。若有人因听闻空性等甚深之法而堕落地狱,其解脱比前者更快,所以有时候,即便暂时他们无法接受,也有必要讲甚深法门。”
同理,我们现在讲中观或密法时,有些人也无法接受,继而进行种种诽谤,他们因邪见而堕落恶趣的可能性极大。但按照文殊菩萨的观点,若他要因此堕落,就随他去吧,反正堕落后,再解脱会更快。
相比之下,有些人既没堕落,又不解脱,在轮回中拖拖拉拉地徘徊,如同得了慢性病,死也死不了,活着又不痛快,看得都煎熬,干脆“长痛不如短痛(众笑)”,对吧?也许这个比喻不一定恰当,但不管怎样,听闻了如此甚深的法要的人,会获得解脱的。
话说到这里,佛陀也连声赞叹文殊菩萨:“你说的对,应该传讲甚深之法,即使他们因此堕恶趣,也相对更快地获得解脱。”
所以有时候,如来藏法也好,大乘甚深的空性法门也好,这些表面上看深奥难懂、让部分人无法接受的法,也有必要传讲。现在情况如同当年,当我讲一些人天乘的法,比如“积累福德,令你生生世世财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或者“如此修行,能让长相庄严、漂亮动人”……这些法和大家的习气相符,他们也就开心地接受了。
但是,讲到“万法皆空”“一切法本自清净”……这些大家就难以接受了。实际上稍有智慧的人,当他真正观察万法实相的时候,确实可以发现:万法在胜义中是空性的,无有任何实质;在名言中虽然存在,但也仅是如梦如幻、如阳焰般没有任何真实自性的存在。这些道理,很多对人生有所感悟的人,也会认同的。
以上,讲了在世俗中,万法有生灭的道理。接下来,宣讲法界无灭的道理。
丑二、法界无灭之理:
虚空未曾为,诸火所焚毁,
如是此不为,死病老火焚。
比如说,外器世界的一切有为法,会被各种火焚烧,而虚空无论何时也不会被焚毁的。世间当中有三种火,分别为劫末火、地狱火与自性火。自性火是一般世间的火,它会焚烧一些事物,但无法焚烧虚空。所以人们一般会说“房子被火烧了”“人被火烧了”“衣服被火烧了”等等,而不会说“我家里的虚空被火烧了,空间被烧,我都找不到地方进去了。”因为就算你家火势滔天,也燃烧不了虚空。
同样的道理,内情众生也会被生老病死的大火焚烧。这里比喻死亡如同劫末火,病如同地狱火,衰老如同自性火,但像虚空永远也不会被火烧坏那样,这些火也无法毁坏我们的如来藏。这个道理大家要清楚。
无论是人还是动物皆有生老病死,但绝不会有“我的如来藏病了,没办法治疗”“我的如来藏老了,满面皱纹、白发苍苍”这类说法。所以我们讲众生有生老病死,而佛性无生无灭,更无老病。这些比喻,我们一定要知道,若能通达其中道理,即使闻思时间不长,也能获益匪浅。
《出曜经》说:“虽复寿百岁,不知生灭事,不如一日中,晓了生灭事。”有人虽然寿命百岁,但如果不懂得生死的道理,那还不如在懂得生灭之事中只活一天。从获得人身的价值上来讲,能了解这些甚深的道理确实是很有必要的。《论语·里仁》亦云:“朝闻道,夕死可矣。”也就是说如果我们早上能听闻到真理,哪怕当晚离开人间也是值得的。世间当中也有这样的说法。
一切有为法会被劫末火、地狱火与自性火焚烧,但无为法的虚空恒时也不会被三火焚毁。同样,法界如来藏,也永远不被生老病死的火所焚毁。
关于火,前面讲过有包含旃檀火等的自性火、地狱火、末劫火三种。其中自性火对世间法的破坏力不容小觑。最近,我看到“巴西亚马孙森林发生严重火灾,至今已16天”的新闻。由于国内的矛盾冲突和民众对总统的抗议等各种因缘聚合,到目前为止,火灾依然持续蔓延。亚马孙森林被称为“地球之肺”,若其被毁坏,将会极大影响整个地球的生态系统。然而这场火灾虽然可怕,但其破坏程度却远远不及末劫火和地狱火的破坏力。
但有关自然界的自性火到底有多可怕,大家也可以参照目前的火灾情况来看一下。(播放“亚马孙森林大火持续燃烧十六天”的报道:拯救人类的地球之肺……)
大家以后要经常为这些灾害性事件祈祷,今天课后念《普贤行愿品》时,也请为亚马孙森林祈福。
除了自然灾害,现代也有很多人为灾难,美国常常以世界的保护者自居,但事实上却是一切以美国国家利益为中心。现在欧洲、美洲和亚洲的很多国家也纷纷效仿,以自我利益为中心,这种自私自利的心态非常可怕。
大家也看到,不论是器世界还是有情世界,今年的态势明显异于往年。当然按佛教说法,这是众生的福报、共业、欲望使然,但不管怎样,也请大家共同以善心来为之祈祷、回向,真诚地希望平息众生内心烦恼的暴动,熄灭嗔恨之火。否则,人心嗔恨的火焰甚至会烧毁外在的森林。我们要祈祷上师三宝的加持,这种加持的力量非常不可思议。在此也希望大家能经常关心这些方面的局势。
丑三(宣说彼等之实相)分三:一、比喻;二、意义;三、彼等对应。
前面已从有法和法界层面讲了生灭之理,接下来讲彼等实相。首先会讲“虚空与大自然的关系”,接下来再讲“如来藏与四大之间的关系”。
寅一、比喻:
地依水依风,风住于虚空,
虚空则非住,风水与地界。
这个教证富于逻辑性,世界形成、安住时,广大的地轮依于水轮,水轮又依于风轮,风又依存于虚空,而虚空则不依地、水、风等任何有为法而住。
按《俱舍论》的观点,地依靠于水,因为金刚大地刚形成的时候,虚空中降下很多雨水,水以风的搅动慢慢形成了大海,大海之中出现大地。构成世界的地水火风依赖于虚空,而虚空则不依靠于任何法。此说法与现代宇宙观比较相近:地球由地大和水大,以及肉眼不可见的风大组成;地球悬于虚空,但虚空却不依存于地球。这些彼此相伴相生的关系在现代的天文学里也有详细阐述。
科学家也提出过:地球的产生始于宇宙大爆炸,但是科学家却对此没有更进一步的确凿依据。在上个世纪,比利时科学家提出了宇宙大爆炸的理论,后来美国有些科学家,以“哈勃定律”等对此理论做了大概的推测,得出宇宙大爆炸可能发生在180多亿年前的结论。
其实这并不同于考古,对于如此长远的时间,科学家很难推断出世界的初始。其他宗教对此也有各自不同的说法,有些认为由神创造了整个世界,而这与宇宙大爆炸理论如出一辙,不尽合理。
实际上,关于宇宙观的诠释,佛教的观点更为合理,即便是今天,宇宙观仅仅以这个教证来解释也无懈可击。
《大方等大集经》云:“喻如大地依水界住,大水依风界住,大风依虚空住,虚空无所依住。如是大地无所依住,而假有依住之名。”弥勒菩萨于《大集经》里也有这种说法,里面专门引用《虚空藏菩萨经》,主要宣讲了如来藏,并细致阐述了以虚空来比喻的道理。大家有必要对《大集经》的第一品稍作了解,如来藏法门在第一品陀罗尼自在王中有部分说明,但最主要的解释还是在“虚空藏品”中。在“虚空藏品”中对此有略说和广说,包括虚空与大地的关系,以及如来藏跟我们内心世界之间关系等。
这一教证,在其他的论典中也经常被引用,包括《大圆满心性休息》和《七宝藏》等,很多前辈大德们也经常引用它。平时法师、辅导员在讲解时,对每一部论中不共的重要观点,要着重阐明,不然好像觉得一部论典前后无有差别,似乎所言相同,则说明尚未完全通达论典的甚深内涵。所以,每部论典中对于生活、修行具有实际指导性的教证,辅导时要着重理解,并熟记于心。希望大家牢记这个偈颂。
以上讲的是比喻。
寅二、意义:
如是蕴界根,依于业烦恼,
业惑恒常依,非理之作意。
非理作意者,依存清净心,
心之自性法,不住于一切。
从意义上讲,五蕴、十八界,或者十二处,即颂词所讲的“根”,亦即六根和六境,它们都属于染污法。正如前面所讲的地大依于水大一样,这些蕴界处也都全部依靠业和烦恼而产生。
与地界依靠水而产生一样,众生的蕴处界来源于业——善业、不善业、无记业,还有烦恼——贪、嗔、痴等根本烦恼和随眠烦恼。
如水大依靠风大产生一般,业及烦恼恒常依靠非理作意而产生。非理作意即没有认识到万法实相的颠倒想,譬如“常乐我净”等颠倒认知——本来是清净的,但我认为不清净;本来是不清净的,但我认为是清净;本来是无常的,但我认为常有……诸如此类的种种颠倒分别。众生因相续中存在无明故,从而导致种种错觉,这些错觉就叫做非理作意。
继而,如风大依靠虚空产生般,非理作意依存于清净心。这个比喻很有深意,凡夫人有非理作意,而诸佛菩萨则完全不同,他们如理如实地现见如来藏的本来面目。本来清净心并不会产生烦恼,但凡夫在没有认识其本体之前,则会显现产生烦恼。如同虚空不能产生风,因为虚空是无为法,它的本体上不存在产生风的因缘。同样,如来藏本体是光明、清净、无边的无为法,其中并没有不清净的非理作意,只有依靠不同因缘,非理作意才会产生。
心的自性不住于一切。不论是如来藏的自性、心的自性或光明的心,都不住于任何业、烦恼、蕴界处及非理作意。如同虚空不会住于地、水、火、风,如来藏——光明清净的这颗心,也不依靠于蕴界处而存在。
许多人完全不了解心与如来藏之间的关系,也不清楚认识如来藏本来面目时的状况,一会儿说常有,一会儿说无常。如果没有学过因明、中观或如来藏法门,就会完全处于“云里雾里”的状态,这用来比喻一些人真是特别恰当,陷入似懂非懂中,对于空性、佛性以及心,很难确知他们究竟是什么。
如果自己有些修证,或是对中观等法闻思究竟,就应该明白:原来心的自性就是这样,本体是光明无为法,但显现上是有为法,清净和不清净法之间的关系也是这样。以器世界四大依存的关系做以上比喻是最好不过的,虽然佛教对外器世界、内情世界有不同观点的阐述,但是对于虚空、风、火,包括地球漂浮于宇宙空间等规律的认知,即使是在21世纪的今天,依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宇宙的存在。
这里所谓的依靠、因和缘,并不能用我们平常所讲的能生所生之因缘解释。如同梦中的所见所闻,其实并没有实际存在,种种显现只是假立,可以用如梦如幻来安立。除此之外,没有真正的能依所依或能生所生的存在。
因为时间有限,我就讲到这里。如果是利根者,应该基本明白:“原来这就是弥勒菩萨的密意,内在世界和外器世界原来是这样。本来我对宇宙观或内心世界感到茫然,但因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教义而大开眼界,才知道原来通过外器世界的能依所依,也能通达我们的内在世界。”
寅三、彼等对应:
下面两个“对应”相对简单。
当知犹如地,一切蕴处界,
当知如水界,有情业烦恼。
非理作意者,观如风之界,
自性如虚空,不依亦不住。
如地轮依靠水轮而形成,我们的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等一切蕴界处,都来自于烦恼。如水轮依靠风轮而起,有情的业及烦恼依靠非理作意而产生。如风轮依靠虚空而现前,非理作意来自于自性。最后,如虚空不依靠也不住于任何法,我们清净的自性、光明如来藏也是如此。
有的人听到如来藏无所依,会感到匪夷所思:“没有依靠不行,如来藏很孤独,这样会不会掉下去?”我说:“没事,地水火风都是依靠虚空,虚空不需要依靠谁,也都还很好。就像虚空有自己的本体,而且有自己的生活方式一般,如来藏也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它应该蛮好的,你不用担心它,而应该担心自己不懂它。”